秋實
中國古代是農(nóng)業(yè)社會,一切圍繞著農(nóng)事展開。由于長期受農(nóng)耕文化教育影響,人口稀少、交通落后、教育資源稀缺,因此,古代的開學與放假等學業(yè)制度,均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密切相關(guān)。
古代開學時間一般會選擇農(nóng)閑時期,以此讓家長不用因為學生上學耽誤農(nóng)活,古代的高等學府、書院、小學也是如此。入學時間與學期的長短,各個朝代并不一樣,也有別于現(xiàn)代統(tǒng)一的“秋季入學”。
在漢代,一般有三種入學時間,即除了“秋季入學”外,還有“春季入學”和“冬季入學”。據(jù)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具體入學時間為:“正月農(nóng)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由此可見,漢代的小學教育主要是利用農(nóng)閑時間,這也是中國古代教學的一大特點。
到了南北朝時期,“冬季入學”成為主流,《北齊書·李鉉傳》中便有“春夏務(wù)農(nóng),冬入學”的說法。后來,冬季入學成為古代鄉(xiāng)村小學較為普遍的選擇,但具體時間改為農(nóng)歷十月份開學。宋陸游《秋日郊居》一詩中云:“兒童冬學鬧比鄰,據(jù)案愚儒卻自珍?!弊宰⒓捶Q:“農(nóng)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p>
古代開學日期的選擇,與學期的長短相關(guān)。一般來說,春季入學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以后。而秋季入學和現(xiàn)代開學時間較為接近。古代的學期短者三個月,長者一年。冬學多“三月制”,相對較短。以明代為例,從每年的臘月到次年三月。春學則有“八月制”和“十二月制”。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學”,“八月終解館”;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后啟學”,“歲暮罷館”。
古代沒有“中學”這一級學校,小學讀完可以直接進入太學、國子監(jiān)一類的高等學府深造。所以,“十三歲上大學”在古代一點也不稀奇。
明朝規(guī)定“8歲以上、15歲以下,皆入社學”。所謂社學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小學,而這些“社學”的門檻也很低,入學時不需要考試,招生數(shù)額也沒有限制,凡是愿意讀書的,都可以來參加。
8歲是古代較為普遍的入學年齡。當然,即使超過15歲,依然可以去“上小學”。有些地區(qū),也會對兒童入學采取強制性措施,比如規(guī)定:“民間子弟8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可見古時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古代開學必須舉行儀式,古人稱之為“入泮儀式”,其中的各個步驟,都是根據(jù)《禮記》和《弟子規(guī)》而定,歷經(jīng)千年而未改。
開學儀式大體分為四步:
第一步叫“正衣冠”。古人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笨梢姽湃耸肿⒅貙W生們儀表的整潔。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學童們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為學童們整理好衣冠?!抖Y記》云:“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毕日鹿?,再做學問,是古人的共識。
第二步叫“入學堂”。即學童們整理好衣冠后,排好隊在學堂前恭立片刻,在先生帶領(lǐng)下進入學堂。
第三步叫“拜師禮”。學童們在先生帶領(lǐng)下,先拜孔子先師,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時,學童們向先生贈送六禮束惰,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德圓滿;干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隨后,學童們相互鞠躬,表示互幫互愛。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凈手。學童們將手放在水盆中,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學習中心無旁騖。此外,還必須“朱砂啟智”。先生手持蘸著朱砂的毛筆,在學童眉心處點上紅點,為學童們朱砂開智。朱砂點痣,取的是古語中“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也希望學童們?nèi)蘸蟮膶W習能一點就通。
古代學生也是有假期的。只不過沒有像如今這樣寒暑假分得那么清楚,而且假期也比現(xiàn)在少很多。小學放假按照習俗由教書先生自定,即解館了就是孩子們的假期了。而太學、國子監(jiān)這類官方學校放假則有嚴格的規(guī)定。
從漢武帝時開始,官方創(chuàng)辦了正規(guī)的學校,即史書上記載的“太學”。太學相當于國立大學,就讀的學生稱作“太學生”。太學生就有假期了。但到了隋唐時期,才正式確立國子學(即太學、國子監(jiān))學生的放假制度。據(jù)記載分為三類:
一是“旬假”,以十天為一句,旬考后學生放假一天。離家較近的學生可以匆匆忙忙回家看一眼;而對老家在外地的學生們來說,根本不夠回家的行程時間,所以國子監(jiān)干脆規(guī)定:旬考之后休假一天,外地學生不許回家。
二是“田假”。也即我們現(xiàn)在俗稱的“農(nóng)忙假”。《新唐書·科舉志》中明文記載:“每年五月有田假?!奔疵磕贽r(nóng)歷五月,學生們可以休假。此時暑夏伊始,植物茂盛,麥子成熟,學生們回家下地割麥收獲,所以稱作“田假”。如果學生離家較遠,往返時間較長,還可申清延長假期。這一個月的假期是“凈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費的時間。
三為“授衣假”。這是由于天氣轉(zhuǎn)涼、需要添加衣衫而放的假,時間相當于陽歷的十月?!缎绿茣分杏小熬旁掠惺谝录佟钡挠涊d。唐代詩人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九曰:“初當授衣假,無吏挽門鈴。”“授衣假”大體相當于寒假,假期也是一個月時間,準許學生回家探親。
平時,學生如果遇到了緊急事,如家中老人去世,而又未趕上“旬假”“田假”和“授衣假”,可以直接向皇帝請假,皇帝金口玉言,準幾天假便休幾天假。
到了明代,國子學學生的放假,只安排在每年的朔望月一次,除此以外就不再放其他假了。小學的學生放假,也只有每個月謁圣這一天。
清朝時,皇子們的假期更是少得可憐,上書房只有元旦、端陽、中秋、萬壽(皇上的生日)、自壽(自己的生日)一共5天假期,連除夕也不放假。
民間“社學”學生假期也不寬松,比如清代唐鑒所辦的義學,規(guī)定每天晨5至7點到校,晚5至7點回家。每年正月十五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初十才結(jié)束,所有的休假時間只有每年年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有的學校、私塾則規(guī)定,每日日出上學,日落放學,9至11點吃午飯,每年端陽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平時概不放假。可見“十年寒窗苦”此言不虛。
(責任編輯:亞聞)
(郵箱:2003x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