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
近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自從提出以后,得到了國際社會日益廣泛的認可,特別是在引領全球治理領域,為處于十字路口的人類社會指明了前進方向,成為體現(xiàn)“中國智慧”、彰顯“中國聲音”的“中國方案”,而“抗疫斗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具有的廣泛感召力,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zhàn)、建設更加繁榮美好世界的人間正道”。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
提出及其基本內涵
從文本上看,在黨和國家重要文獻中明確提出“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應屬2011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表的《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白皮書,其中有“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以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尋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尋求各國合作應對多樣化挑戰(zhàn)和實現(xiàn)包容性發(fā)展的新道路”以及“中國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同各國各地區(qū)建立并發(fā)展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利益共同體,推動實現(xiàn)全人類共同利益,共享人類文明進步成果”的重要闡述。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首次出現(xiàn)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即“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實際上都在進一步深化、拓展、豐富和提升,直至發(fā)展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核心理念,成為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論支點。任何時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從“中非命運共同體”到“亞洲命運共同體”以及“中柬命運共同體”“中老命運共同體”“中緬命運共同體”等,從“合作共贏”到“新安全觀”,從“開放包容”到“交流互鑒”,從“一帶一路”到“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清晰揭示了這一偉大理念從提出到發(fā)展、從理論到實踐、從總體到具體、從倡議到認同的不斷豐富、拓展和深化的過程。
那么,應如何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科學內涵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這句話道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內涵的核心。
“持久和平”。沒有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任何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民生福祉等一切問題都談不上。因此,摒棄戰(zhàn)爭、擁護和平,可以說是自古以來全人類的一個共同追求。然而,現(xiàn)實中受制于各種因素,特別是生產力水平的相對低下以及人們交往程度不充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等之間因為利益沖突導致的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不計其數,歷史上許多燦爛的文明和繁榮的國度毀于無休止的戰(zhàn)亂。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慘劇猶在眼前,很難想象,在核武器時代,人類再次爆發(fā)世界大戰(zhàn)的情景將會怎樣!“冷戰(zhàn)”結束以來,世界總體上保持了相對和平的狀態(tài),但是局部戰(zhàn)爭此起彼伏,個別地區(qū)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阻止戰(zhàn)爭,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已經不再是哪一個國家的呼吁,而是日益成為當今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短暫的和平固然難得,持久的和平更是艱巨異常。為此,各國就要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xié)商的原則,堅決摒棄冷戰(zhàn)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
“普遍安全”。任何時代,一國的安全都不能也無法建立在別的國家不安全甚至是遭受侵略的基礎上。經濟全球化時代,“蝴蝶效應”趨于常態(tài)化,國與國之間的處境深度關聯(lián)。對一國而言,安全問題早已不再局限于領土和主權范圍,國土安全、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等傳統(tǒng)安全問題依然存在,而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核安全、生態(tài)安全、資源安全等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凸顯。就像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在病毒面前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獨善其身,雖然有“上半場”“下半場”之分,但本質上都在“一條船上”,休戚與共、命運相連。近年來,多次暴發(fā)的全球重大公共衛(wèi)生危機使得全球衛(wèi)生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打造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的任務越發(fā)緊迫。全球衛(wèi)生安全的核心是人的安全,在于確保一國內外每一個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xiàn)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安全應該是普遍的。不能一個國家安全而其他國家不安全,一部分國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國家不安全,更不能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因此,任何孤立主義、優(yōu)先主義乃至以鄰為壑、嫁禍于人的做法,都是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的,根本上也是對本國利益極為不利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基于各國普遍聯(lián)系的客觀現(xiàn)實,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xié)商化解分歧、以合作保安全,大力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們的“地球村”成為共謀發(fā)展的大舞臺,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競技場,更不能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qū)乃至世界搞亂。
“共同繁榮”。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在總體上的生產力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創(chuàng)造了巨量物質財富,但也形成了“發(fā)達”與“依附性發(fā)展”、富者愈富與貧者愈貧的兩極分化。這種狀況如不切實加以改變,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將會越發(fā)突出,最終將會影響到所有國家的進一步發(fā)展。盡管歷史上對于“共同繁榮”的構想早就有之,但是結果不是因為不切實際而流于空想,就是因為包藏“殖民主義”的險惡用心而歸于破產(如日本軍國主義者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還有戰(zhàn)后西方國家在一些欠發(fā)達國家極力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方案)。實現(xiàn)經濟上的“共同繁榮”或者說“包容性增長”的前提都在于,首先要互相尊重,真正把對方作為與自己平等的一員看待,而不是有意無意地帶著歧視、掠奪等眼光,其次才是在相互往來中做到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在這方面,中國是怎么說的,就是怎么去做的,完全是以誠待人、言行一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我們要堅定不移發(fā)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xiàn)互利共贏。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到港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我們要下大氣力發(fā)展全球互聯(lián)互通,讓世界各國實現(xiàn)聯(lián)動增長,走向共同繁榮”,“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務,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迎的是五洲客,計的是天下利,順應的是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開放包容”。眾所周知,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在深入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綜合中西方智慧,提出了著名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價值主張,得到海內外廣泛認同。作為社會豐富多彩的有機內容,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一項基本特性,如同自然生態(tài)中的生物多樣性,千姿百態(tài)的文化形態(tài)和文明樣式不是文明沖突之源,而是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應對種種風險挑戰(zhàn)而不斷前行的內在動因。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古希臘向古埃及學習,古羅馬傳承古希臘,阿拉伯文明深受羅馬帝國影響,中世紀的歐洲反過來從阿拉伯文明甚至中亞“草原帝國”身上汲取營養(yǎng),文藝復興的歐洲離不開對君士坦丁堡文化遺產的繼承,中國哲學以及后來的四大發(fā)明均對西方產生深遠影響,等等。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里程碑。就是從中國歷史來看也是如此,漢唐盛世之所以光照史冊,與當時雍容大度、兼收并蓄的開放胸襟有深刻關聯(lián)。因此,是“開放”還是“封閉”,是“包容”還是“拒斥”,不僅反映了這個國家及其文化形態(tài)的特質,也直接決定了其興衰成敗。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封閉、保守必然導致僵化、落后,只有打開國門勇敢參與到國際經濟文化互動交流的大潮之中,在交流互鑒中取長補短,在平等相處中共同發(fā)展,方為人間正道。
“清潔美麗”。人類共同擁有地球家園,自身也是地球特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有機組成部分。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存在是億萬年來自然進化的結果,相互間形成一個不可分離的復雜巨系統(tǒng),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環(huán)境惡化出現(xiàn)問題,最終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產、生活與生存。因此,人類作為生物鏈條中的“主宰者”,不管本領多大、手段多先進,都不能為所欲為,不能對自然界予取予奪,而是應本著“生命共同體”的原則,以友好的態(tài)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維護自然。這一點在當代工業(yè)社會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就是對各種污染物的排放必須提高思想認識,遵循多邊主義原則,按照《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要求,各國攜手共同應對,否則任由發(fā)展下去,因氣候變化帶來的環(huán)境惡化,必將給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以毀滅性的打擊,而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也將不復存在。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內涵所涉及的這五個方面,涵蓋了當今時代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過程中的幾大主要維度,無一不是站在全人類福祉的高度,集寬廣的全球視野、敏銳的未來眼光、精深的歷史洞察等為一體;所給出的路徑和方案,并不是閉門造車的結果,而是基于數千年來人類文明演進歷史、五百年來資本主義主導下的“戰(zhàn)爭與和平”的辯證法、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等作出的充滿哲學智慧的精辟結論,極富包容性、輻射性和引領性。就連國際宗教界一些有識之士也是給予高度贊賞。而在這一理念指引下的“一帶一路”偉大實踐,正是中國人為面臨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四大挑戰(zhàn)的當今世界,提供的最具時代精神的“國際公共產品”。
引領時代潮流的
價值取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所以得到世界廣泛認可和贊同,就是因為它提出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核心價值觀,廣泛匯聚了古往今來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深沉追求,深刻反映了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全人類的共同心聲。同時,更重要的是,作為首倡者,中國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以實際行動充分展現(xiàn)了這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東方大國“以天下為己任”“扶危濟困”的“君子”風范。不僅如此,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各國應該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共同努力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體現(xiàn)了“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所謂“共同體”(community),就是在各自利益基礎上為了共同利益目標而統(tǒng)一行動的“集合體”。這個“利益”廣泛涉及生存利益、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心理利益等,主體涵蓋個人、組織、政府、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等各種不同行為體。法國思想家盧梭第一次將Community這個概念用在了“共同體”的意義上,后來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將“共同體”進一步區(qū)分為“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精神共同體”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自由人聯(lián)合體”以及與此相連的“人與自然界、人與人的和解”的著名論斷,則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共同體”思想的全新闡發(fā)和升華,成為共產黨人賴以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叭祟惷\共同體”作為一種理念,無論是站位、眼界、胸懷、旨趣,還是相應的制度安排,可以說都是迄今為止最高層次、最高規(guī)格的。這一偉大理念的產生,其最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在于當今“地球村”面臨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在于為了保護日漸脆弱的地球環(huán)境,維護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前景,而必須對以往不合理的發(fā)展方式、治理模式、道德觀念以及體制機制等作出變革。
直面當前人類和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生存與發(fā)展困境,從對自然界毫無節(jié)制的攫取、國與國之間無休止的紛爭以及政治小團體狹隘的自身利益中覺醒,逐步邁向因為共同的境遇而生發(fā)“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共同責任”的“命運共同體”,已成當務之急。
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科學認知和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指出,“在這一進程中,各國逐漸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無論前途是晴是雨,攜手合作、互利共贏是唯一正確選擇。這既是經濟規(guī)律使然,也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邏輯”。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是《世界人權宣言》9國起草委員會成員,承認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向在北京舉行的紀念《世界人權宣言》70周年座談會致信,首次把秉持人類共同價值、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聯(lián)系起來。在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發(fā)言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讓我們團結起來,堅守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chuàng)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弘揚了中華文明“天下觀”。一要獨立,二要和平,這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對外交往的基本原則,也是五千年來深植于中華文明血脈之中的重要文化基因。一個“獨立”,一個“和平”,共同熔鑄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內核,深刻反映著“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天下”觀念。基于中國和平發(fā)展道路實踐而提煉、升華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本身就是“和而不同”“天下為公”“協(xié)和萬邦”“以和為貴”“民胞物與”“天下大同”“王道政治”“以德服人”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接續(xù)和傳承,同時又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意義。
一是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天道遠,人道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物各有主”等,從哲學世界觀上反映出中國人自古就是樸素辯證的唯物主義者,能夠摒棄“怪力亂神”,而推崇和依靠自身的主體力量。孟子講“大丈夫”應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是凸顯對人格獨立性的重視。這與《國際歌》唱的“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chuàng)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的精神是根本一致的,與今天我們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蘊含的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以及“不依附別人更不掠奪別人”的新型國家觀有著內在契合,也與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深厚關聯(lián)。
二是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對自然和人文深刻洞察的基礎上,中國人早就認識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宇宙演化內在道理,認識到在對待人世間不同族群、不同意見乃至利益紛爭的時候,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和解之道,而不是你死我活、我贏你輸的結果,才是真正的贏家。“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習近平的“文明觀”給韓國亞洲研究所所長伊曼紐爾·帕斯特萊克留下深刻印象:“他提出了超越西方后啟蒙時代的價值觀和方法體系以及具有普遍性的人類經驗?!?/p>
三是熱愛和平的政治追求。從早期的“華夷之分”到后來的“天下一家”“協(xié)和萬邦”的演變,人們看到的是中華文化根深蒂固、源遠流長的“和為貴”傳統(tǒng)和骨子里反對任何不義之戰(zhàn)的和平情懷。聞名世界的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文化之路、和平之路,銘刻下中國古人追求同各國人民友好交流、互利合作的歷史足跡。我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遠涉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展現(xiàn)的是中華燦爛文明和先進科技,留下的是和平與友誼。現(xiàn)在,中國再次發(fā)展起來了,國力日隆,但秉承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不稱霸、不擴張、不搞勢力范圍,依然是新時代中國恪守的國家間相處之道。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fā)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愿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fā)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
化解了“文明沖突論”。主張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而非“對抗”,“開放包容”“交流互鑒”才是不同文化的相處之道,自我中心、強求一致的文化霸權主義正是“文明沖突”的深刻社會根源?;趯θ祟愇拿骰蛭幕鄻有员举|的科學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及其實踐,為全面回應、有效化解“文明沖突論”等形而上學的文明觀,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維,樹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贏理念,摒棄意識形態(tài)爭論,跨越文明沖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發(fā)展道路和模式,讓世界多樣性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人類文明多彩多姿的天然形態(tài)”。
有效化解“文明沖突論”,必須站在現(xiàn)代社會生產力大發(fā)展、社會形態(tài)大變革、人類全體大解放的高度,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清世界格局演化的真實面目。“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及其所反映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不能不說就是一劑不可多得的破解良方。這一先進而嶄新的人類文明理念,根本不同于“文明沖突論”等形而上學的文明觀,它非但沒有無視各國各民族的利益訴求甚至文化背景差異,反而是以充分認識和尊重為前提的。正因為如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才主張大家不應固守或放大各自的合理關切和核心利益,而應本著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態(tài)度,在相互尊重、平等往來、交流互鑒中做大做實“共同利益”的同時必然會更多更好地惠及自身。如若不然,大家都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看似維護和照顧了自身利益,實際上因為背離了實現(xiàn)和鞏固自身利益的合理方式,孤立、簡單、片面的做法必然導致各自為政、相互指責直至大打出手、兩敗俱傷??v觀寰宇,有那么多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還有號稱為“山巔之城”的超級大國美國等在那里,為什么只有中國能夠提出這樣讓人耳目一新而又極富感召力的價值理念?個中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正如實際情況一再表明的,也正如馬丁·雅克這樣的國際知名學者屢屢提及的、與西方支離破碎的“民族國家”不同,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淵源有自、自成一體的巨大“文明體”,中國崛起不單純是“國家”層面上的,而是一個古老“文明”的復興。由此而言,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的復興”,超越的不僅是老套的西方“民族國家”理論范式,更大可能將是對主導世界五百年之久的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全面超越。
展現(xiàn)了新時代“中國風范”。社會主義比較于資本主義,不僅在于它必須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和更加公平的財富分配,也不僅在于它有著更高的精神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本質上在于這是一種以絕大多數人的福祉為要旨、以世界和平為追求、以天下大同為理想的完全新型的高級社會形態(tài)。在這一點上,問題導向突出、價值立場鮮明、擔當精神滿滿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無疑是當今時代對此最恰當、最具體的表達。人們可以從中一睹新時代中國的遠大志向和雍容氣度。
事實上,中國選擇走有利于自身、有利于人類的和平發(fā)展道路,不只是外因的作用,根本還是在于社會主義制度以及中國的現(xiàn)實國情。毛澤東說過,“我們應該共同努力來防止戰(zhàn)爭,爭取持久的和平”。鄧小平則指出,“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吨袊暮推桨l(fā)展》白皮書鄭重指出,“在相當長歷史時期內,中國仍將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必須集中力量推進現(xiàn)代化,集中精力解決發(fā)展和民生問題;始終需要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即使中國將來強大起來,和平依然是發(fā)展的基本前提,沒有理由偏離和平發(fā)展道路?;緡?、文化傳統(tǒng)和國家根本利益、長遠利益是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決定因素和內生動力”。盡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西方某些國家出于維護自身狹隘利益局限以及價值觀上的偏見,無論如何不能理解和接受中國的“和平崛起”,總是極盡歪曲、丑化甚至攻擊之能事。聯(lián)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如既往的對外方針,再反觀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的確成了一個需要結合新的時代背景給予深入回答的全局性問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正確的義利觀,以“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原則,徹底超越了“國強必霸”“贏者通吃”的零和思維,超越了意識形態(tài)藩籬、社會制度對立以及發(fā)展水平差異。展望可以預見的未來,對于“中國將成為怎樣的全球性大國”這一世界性問題,馬丁·雅克的答案是——在新一代領導人的領導下,中國不再僅僅被動地接受全球化及其規(guī)則,而成了國際規(guī)則的構筑者與塑造者;西方必須接受事實,世界正在發(fā)生巨變,我們無論如何也要理解這種變化。
“為萬世開太平”的
人文情懷
眾所周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即被后世廣為傳頌的“橫渠四句”,這是我國北宋著名理學家、“關學”代表性人物張載的名言。近年來,“橫渠四句”多次為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及,從而進一步引起人們的關注,也產生了更加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對“橫渠四句”的深刻含義應如何理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tǒng)。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講,習近平總書記力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構想尤為鮮明地體現(xiàn)了“橫渠四句”的哲學精髓和人文情懷。
回應“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引領偉大的時代。馬克思說,“問題是公開的、無所顧忌的、支配一切個人的時代之聲”。所謂“時代之問”,顧名思義應該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提出的迫切需要回答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以美日歐為代表的西方發(fā)達經濟體復蘇乏力,階層分化嚴重,社會矛盾凸顯,政黨政治極化。以特朗普2016年年底“意外”勝選美國總統(tǒng)、英國宣布“脫歐”為重大標志,民粹主義、孤立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種族歧視等思潮抬頭,世界的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增加,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的問題越發(fā)引人關注。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旨演講中提出“面對復雜變化的世界,人類社會向何處去?亞洲前途在哪里?”的“時代之問”,并給出了“我們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撥云見日,把握歷史規(guī)律,認清世界大勢”的回答,進一步亮明了回應“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生命至上”“命運與共”的根本價值立場?!吧辽?、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是中國人民在這次艱苦卓絕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形成的偉大抗疫精神,其中的“生命至上”“命運與共”尤其暗合和凸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
當前,人類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處于歷史最高點,但因為種種原因,尤其是不合理的、畸形的物質生產方式以及不公正的社會制度等因素,氣候變化、核武器、生態(tài)惡化、跨國犯罪、物種入侵、基因武器、恐怖主義、科技失控、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日益凸顯,給全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致命威脅,已經成為世界上所有國家必須直面的緊迫性時代課題。不抓緊解決這些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諸多“瓶頸”,任其蔓延下去,后果不堪設想。人類歷經數百萬年的進化走到今天,在經歷諸多災難和挑戰(zhàn)中開創(chuàng)了璀璨的文明,不可謂不強大,但面對來自自然界、社會以及人自身等不斷涌現(xiàn)的更大、更嚴峻的威脅,生命,無論是個體意義上的,還是全人類意義上的,都顯得是那樣的脆弱和無助。這次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迄今為止,除了中國等極少數幾個國家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果,不少國家依然看不到徹底遏制的那一天。這無疑是對不同社會制度的大考,更是對不同社會制度下的政府治理能力的大考。
放眼全球,中國有十四億人口,無論從哪種意義上,中國采取的每一舉動,都對全人類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和作用。中國艱難但卓有成效的抗疫實踐以及廣泛的國際人道主義援助行動足以證明,“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絕不是一個招牌,而的的確確是新時代中國身體力行的鮮活事實。這一點,必將伴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入傳播和踐行,得到更加廣泛而深刻的彰顯。
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赝麣v史,當西方借助文藝復興的動力以及大航海的拓展迎來工業(yè)革命的時候,正處于明朝中后期的中華帝國還處在嚴密的“海禁”之中。閉關鎖國的結果就是自絕于世界,直至清朝雖然有過短暫的“康乾盛世”,但比較于席卷全球的工業(yè)革命大潮,這終究不過是“落日的輝煌”??傊瑢σ驗榉N種原因錯失發(fā)展機遇而導致國家衰微、民生凋敝乃至民族危亡的歷史教訓,近代以來的中國人民應該是有著最為痛切的感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長足進步,曾經積貧積弱的新中國由此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躍升,又從正面深刻驗證了“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開放才能發(fā)展、封閉必然落后”的道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都告訴我們,面對日新月異的外部環(huán)境,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尤其是面對當前不確定性、不穩(wěn)定性日益增強的國際環(huán)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必須時刻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審視自身,確保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決避免因為錯誤判斷形勢而發(fā)生“顛覆性錯誤”。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lián)組會時鄭重指出,“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fā)展,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fā)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叭祟惷\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踐行,既是對“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的最好闡釋,也是全面落實這一科學論斷和戰(zhàn)略部署的必由之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叭祟惷\共同體”作為一項由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首倡的創(chuàng)造性構想,作為揭示中國和平發(fā)展道路內在價值的偉大理念,作為當代世界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對于自身解放以及全人類未來的美好憧憬,絕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必將伴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進程,在推動全球治理過程中不斷得到驗證,從而不斷釋放出耀眼的真理之光。
責任編輯 / 羅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