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經(jīng)典名方中半夏與天南星的本草考證△

2020-10-28 02:23趙佳琛王藝涵金艷張衛(wèi)彭華勝蔡秋杰李兵楊洪軍張華敏詹志來
中國現(xiàn)代中藥 2020年8期
關鍵詞:本草炮制半夏

趙佳琛,王藝涵,金艷,張衛(wèi),彭華勝,蔡秋杰,李兵,楊洪軍,張華敏,詹志來*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藥資源中心,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藥研究所,北京 100700;3.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4.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醫(yī)藥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5.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6.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北京 100700

半夏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經(jīng)典中藥材,藥用歷史悠久,至今仍在臨床上廣泛使用。2018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會同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中,包含半夏的藥方即達17首之多,占首批經(jīng)典名方總數(shù)的17%。其中漢代藥方9首,“旋覆代赭湯”“竹葉石膏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黃連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半夏厚樸湯”“瓜蔞薤白半夏湯”“麥門冬湯”“厚樸麻黃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唐代藥方1首,“溫膽湯”出自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宋代藥方1首,“竹茹湯”出自許叔微《普濟本事方》;金代藥方1首,“升陽益胃湯”出自李東垣《脾胃論》;明代藥方3首,“金水六君煎”“桑白皮湯”出自張景岳《景岳全書》,“養(yǎng)胃湯”出自王肯堂《證治準繩》;清代藥方2首,“半夏白術天麻湯”出自程國彭《醫(yī)學心悟》,“藿樸夏苓湯”出自石壽棠《醫(yī)原》。而在這17首含有半夏的經(jīng)典名方中,半夏的炮制方法頗有爭議。凡漢代《傷寒論》一書所收載的5首均標明為“洗”;宋代的“竹茹湯”則標注為“姜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耗半”;金元時期的“升陽益胃湯”則標注為“湯洗”;明代“養(yǎng)胃湯”則標注為“湯洗七次”。且17首經(jīng)典名方絕大多數(shù)與姜同用,如漢代9首經(jīng)典名方中除“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2首后世認為養(yǎng)陰功效的處方以及“瓜蔞薤白半夏湯”以外,其余幾首均與生姜或干姜共用,而唐代以后的8首中除“藿樸夏苓湯”未用生姜以外,其余7首均用生姜共煎。然而,現(xiàn)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中規(guī)定的4種半夏飲片(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均與《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原文中所規(guī)定的信息不完全一致,引發(fā)了業(yè)界的討論。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尊重古代原著,恢復采用“湯洗”的方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該尊重歷史演變,采取與古代最接近、已被近代所延續(xù)認可的方法。關于經(jīng)典名方中半夏炮制方法歷史變遷的考證至今未見系統(tǒng)梳理。此外,關于半夏基原問題,至今商品流通中依然常見有虎掌PinellapedatisectaSchott混淆。近代以來水半夏,即為同科植物犁頭尖屬鞭檐犁頭尖Typhoniumflagelliforme(Lodd.) Blume.的塊莖,亦大量作為半夏使用。且在古代,半夏與由跋相混,而由跋與虎掌之名存在概念模糊,后者又作為天南星之別名或單獨作一藥材。究其原因,是半夏與由跋、天南星、虎掌這幾味藥材在植物形態(tài)或藥材性狀上較為接近,古代植物分類學尚不發(fā)達,交通、影像、書籍等傳播較難,難以準確辨別,使得各地區(qū)就地取材,歷代本草文獻在轉(zhuǎn)引過程中亦出現(xiàn)錯引等情況,這使后世考證出現(xiàn)一定困難。近代以來,對這幾味藥材的基原分別進行過考證[1-12],然關于炮制演變的文獻則涉及較少[13-18],且歷代本草中這幾味藥材常合并記載描述,而現(xiàn)代考證文獻的系統(tǒng)相關性相對不足。因此有必要針對經(jīng)典名方開發(fā)中涉及到的基原、藥用部位、道地產(chǎn)區(qū)取樣、炮制等需明確的關鍵信息點對此類藥材進行系統(tǒng)的本草考證,梳理其相互關系,明確不同關鍵點的歷史變遷過程,為經(jīng)典名方的現(xiàn)代開發(fā)提供可行性方案。

1 名稱考證

半夏之名始見于《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半夏生”,李時珍[19]817在《本草綱目》中亦引用《禮記》曰:“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

陳嘉謨[20]142《本草蒙筌》從半夏的功效角度出發(fā)釋名為“半助柴胡以主惡寒,半助黃芩而能去熱,及往來寒熱皆用之,有各半之意,故因而名曰半夏云”?!侗静萸笤穭t認為是五月份半夏根已成,因“形圓而白,正當夏半,故名半夏”[21]1112。歷代本草均以“半夏”作為其正名記載,尚有其他異名如:“地文”“水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22]215)、“和姑”(《吳普本草》[23])、“守田”“示姑”(《名醫(yī)別錄》[24]242)、“蝎子草”(《植物名實圖考》[25]603)等稱謂。其中,陳嘉謨[20]142對“守田”的理解為:“《本經(jīng)》別以守田目之者,蓋緣夏半前后,人多耘蒔在田,斯又指名而生意也”。 李時珍亦認為是“守田會意”,同時其認為“水玉”則是從象形而名,即“水玉因形”。

“虎掌”一名始載于東漢時期《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或其因根莖形狀似虎掌而得名[22]230。南北朝《本草經(jīng)集注》:“形似半夏,但皆大。四邊有子如虎掌?!盵26]373唐代《新修本草》云:“根大者如拳,小者如雞卵,都似扁柿,四畔有圓牙,看如虎掌,故有此名?!盵27]266《新修本草》記載虎掌“是由跋宿者”,由跋是虎掌新根,認為兩者同為一物。但李時珍卻認為“虎掌因葉形似之,非根也”。

“天南星”一名始見于唐代《本草拾遺》:“南星,主金瘡,傷折,瘀血,取根碎敷傷處。生安東山谷。葉如荷,獨莖,用根最良?!盵28]706《日華子本草》曰:“又名鬼蒟蒻”[28]706,宋代《本草圖經(jīng)》曰:“一說天南星如本草所說,即虎掌也。小者名由跋,后人采用,乃別立一名爾?!盵29]266明清時期本草記載中多只有天南星,以虎掌為其別名。如明代《本草蒙筌》:“《本經(jīng)》載虎掌草即此,后人以天南星改稱?!盵20]142明代《本草綱目》曰:“虎掌因葉形似之,非根也。南星因根圓白,形如老人星狀,故名南星,即虎掌也。蘇頌說甚明白。宋《開寶》不當重出南星條,今并入?!盵19]813李時珍認為虎掌與天南星為一物,虎掌以葉形似虎掌命名,天南星因根圓白似老人星狀命名。清代《本草從新》“天南星”條下記載:“根似半夏而大,看如虎掌,故一名虎掌?!盵30]83清代《植物名實圖考》:“天南星,即虎掌。”[25]601

由跋始以“由跋根”之名載于魏晉《名醫(yī)別錄》:“主毒腫結(jié)熱?!盵24]237后多以由跋或由跋根見載于歷代本草中,《本草經(jīng)集注》[26]349《新修本草》[27]265等記載為由跋根,《本草圖經(jīng)》[29]266《本草品匯精要》[31]288《本草綱目》[19]816等記載為由跋。唐《新修本草》載記載虎掌“是由跋宿者”,由跋是虎掌新根,認為兩者同為一物[27]266。

2 基原考證

2.1 半夏及其混淆品由跋的基原考證

半夏最早的記載見于戰(zhàn)國時期的《禮記》:“仲夏之月,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堇榮?!比欢P于“半夏生”的理解諸家頗有爭議,《吳普本草》《本草圖經(jīng)》等本草著作中則均記載“半夏二月始生苗葉”,與《禮記》記載“五月生者”有所不同,清代劉云密在其《本草述》中就對仲夏月生提出質(zhì)疑:“《月令》曰:仲夏之月半夏生。歷代《本草》皆言其二月生苗,驗其生時,果不在夏,乃時珍不審,即謂其生當夏之半也,不同說夢哉?”[21]1097關于此間的原因可能為:1)其“五月半夏生”所指并非生葉,而是塊莖等其他部位,如《本草求原》曰:“《月令》五月半夏生。言其根也。”2)目前公認《禮記》為西漢戴圣所著,戴圣為當時梁國(今河南商丘)人,中原地區(qū)仲夏之“半夏生”,或指半夏在5—6月一半的時令(即2—3月)出苗,與本草所載“二月生”基本接近。3)五月可能指的是半夏倒苗期,如《本草求原》:“半夏二月陽盛而苗生,五月一陰之時而苗枯,根乃告成?!盵21]11124)亦不排除可能不同地區(qū)氣候影響半夏的生長,如北方種植半夏時間較南方晚。

半夏被本草所收載最初見于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本草學專著,即成書于東漢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22]215其功效與今半夏基本一致,但未對其原植物形態(tài)做出描述,無法推測其基原。魏《吳普本草》最早對半夏做出形態(tài)記載:“一名和姑,生微丘,或山野中。葉三三相偶,二月始生,白華圓上?!盵23]其生長時期為農(nóng)歷二月,葉“三三相偶”以及其塊莖“白華圓上”等特征均與當代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ternata(Thunb.) Breit.特征相符?!睹t(yī)別錄》則最早提及其產(chǎn)地與采收:“生槐里,五月、八月,采根暴干?!盵24]242槐里為今陜西興平一帶,其采收時間與當代半夏相近,半夏受氣溫影響而呈現(xiàn)多次倒苗現(xiàn)象,如常見5、7、11月等,因此農(nóng)歷五、八月恰為倒苗之后。南北朝《本草經(jīng)集注》:“槐里屬扶風,今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以肉白者為佳,不厭陳久,用之皆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須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盵26]354陶弘景最早詳細提出了半夏的道地產(chǎn)區(qū)及品質(zhì)評價方法,“肉白者為佳,且不厭陳久”,后世形成六陳八新。除延續(xù)漢代以來的湯洗以外,明確提出“姜制其毒”的方法為后世所推崇,其后半夏歷代以姜制法最為常用,此法當為仲景所用姜作為配伍減毒之發(fā)展。

唐代《新修本草》[27]264中記載半夏:“所在皆有。生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勝?!薄缎滦薇静荨愤M一步形象地將半夏的藥材性狀特征加以概括,即似羊眼而外形圓白者品質(zhì)較好,該特點與今所用正品半夏完全相符。

宋代《本草圖經(jīng)》中對半夏的原植物形態(tài)、道地性品質(zhì)等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半夏,生槐里川谷,今在處有之,以齊州者為佳。二月生苗一莖,莖端出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光,江南者似芍藥葉。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黃肉白。五月、八月內(nèi)采根,以灰裹二日,湯洗暴干。一云五月采者虛小,八月采者實大。然以圓白,陳久者為佳。其平澤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盵29]265其采用“灰裹”的目的應為吸收表面黏液。結(jié)合其所附齊州半夏圖(見圖1A),可知半夏二月生苗,莖獨立不分叉,莖端生三片葉,淺綠色,根莖上大下小,皮黃肉白等特征,與今之天南星科半夏P.ternata特征完全相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已經(jīng)觀察到半夏葉形變異的情況,如“竹葉”“芍藥葉”等類型,現(xiàn)從各產(chǎn)區(qū)可見到多種葉型。本草記載其采收時期約為夏秋兩季,其品質(zhì)以圓白陳久為佳,均與今相符。其所提出的“齊州半夏”為后世所推崇,明代官修《本草品匯精要》將齊州定為道地。不少方書中半夏藥材的處方用名亦明確“齊州半夏”,如宋代張杲《醫(yī)說》:“治卒死劉太丞毗陵人,有鄰家朱三,只有一子年三十一歲,忽然卒死,脈全無。請?zhí)┲沃?。取齊州半夏細末一大豆”。

明清以來的本草著作關于半夏的形態(tài)描述,多引自《本草圖經(jīng)》而較少增補。此外,不少本草著作附有半夏植物圖。明代《本草品匯精要》所附藥圖(見圖1B)可見半夏生一莖,頂端葉三出,長圓狀橢圓形或披針形,兩頭銳尖,其塊莖圓球形,白色,具須根,與今之半夏P.ternata一致[32]353。該圖半夏葉形明顯較《本草圖經(jīng)》寬,當為實物寫生圖。明代《本草綱目》附圖(見圖1C)應為轉(zhuǎn)繪自《本草圖經(jīng)》。明代《本草原始》[33]196附圖(見圖1D)可見半夏塊莖圓球形,白色,正面光滑,背面有臍點、須根痕,注有藥材性狀鑒別要點:“正面光,色白;背有臍帶并鬃眼圓白,陳舊者良?!?清代《植物名實圖考》同樣提到半夏的不同葉形變異情況:“半夏,所在皆有,有長葉、圓葉二種,同生一處,夏亦開花,如南星而小,其梢上翹似蝎尾,固始呼為蝎子草……《本草會編》謂俗以半夏性燥,多以貝母代之,不知痰火上攻,昏潰口噤,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半夏一莖三葉,諸書無異詞,而原圖一莖一葉,前尖后歧,乃似茨姑葉。余曾遣人繪川貝母圖,正與此合,豈互相舛誤耶?”[25]603文字描述結(jié)合其附的2幅半夏圖(見圖1E1)與今之半夏P.ternata特征一致,并提出當時有以貝母充當半夏入藥的現(xiàn)象。民國《中國藥物標本圖影》所附半夏圖(見圖1F)中,可見莖端葉三全裂,葉片長圓狀橢圓形,淺綠色,有S型附屬器,球形塊莖,須根痕等特征與今之半夏一致[34]。

由上可知,歷代半夏入藥的主流基原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ternata的塊莖無疑。

關于歷代提及的半夏混淆品亦有多種,最早南北朝《雷公炮炙論》:“勿誤用白傍子,真似半夏,只是咬著微酸,不入藥用”[35],所提及的“白傍子”今已不可考。其后,唐代《新修本草》中記載了由跋:“然江南者,大乃徑寸,南人特重之,頃來互相用,功狀殊異。問南人,說苗乃是由跋,陶注云:虎掌極似半夏,注由跋乃說鳶尾,于此注中似說由跋,三事混淆,陶竟不識?!盵27]265可見,江南等地唐代時便有形狀較半夏大的由跋做半夏用,且其苗稱之為“由跋”。關于由跋最早的出處當為《名醫(yī)別錄》,然僅僅記載了其主治 “主毒腫結(jié)熱”[24]237,因此無法推測其當時的基原。陶弘景[26]349最早做了注解:“本出始興,今都下亦種之。狀如烏翣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嗑颇ν磕[,亦效。不入余藥?!?“始興”在今廣東省韶關市境內(nèi),“都下”當指陶弘景所在的南京一帶,可見當時由跋就已經(jīng)人工栽培了。其提到的形態(tài)似“烏翣”的植物顯然不是天南星科,而應是鳶尾屬植物。《新修本草》在由跋根項下亦認為陶弘景所言的是鳶尾:“尋陶所注,乃是鳶尾根,即鳶頭也”[27]265?!缎滦薇静荨氛J為當時的由跋是江南一帶作半夏用的一種形態(tài)相似的植物:“由跋,今南人以為半夏,頓爾乖越,非唯不識半夏,亦不知由跋與鳶尾也”[27]265,因此《新修本草》謂陶弘景是“三事混淆,陶竟不識”。從“大乃徑寸”來看,可能為虎掌P.pedatisecta的幼年塊莖,因其還未生子芽,故與半夏形態(tài)相似。今安國等地依然種植較廣,習稱“虎掌”,且在當?shù)卦耘鄽v史十分悠久。《本草圖經(jīng)》記載“今冀州人菜園中種之,亦呼為天南星”[29]266,可見該品種最晚在宋代就被普遍種植了。至今安國一帶將虎掌P.pedatisecta的幼年塊莖作半夏,而成熟形如虎掌的作天南星。究其原因為P.pedatisecta幼年期亦為三片葉,與半夏十分相似。

唐代《本草拾遺》提出由跋的形態(tài):“由跋苗高一、二尺,似蒟蒻,根如雞卵,生林下,所謂由跋也?!睆钠洹八粕X蒻”的特征推測或為天南星科磨芋屬Amorphophallus植物,謝宗萬[11]考證認為其基原為磨芋A.rivieriDurieu.。

五代時韓保升《蜀本圖經(jīng)》[28]649記載由跋的形態(tài)為“春抽一莖,莖端直八九葉,根圓扁而肉白。”[28]649該描述較簡單,然“八九葉”的特點與虎掌P.pedatisecta或多種天南星屬植物相近。宋代蘇頌[29]265《本草圖經(jīng)》在半夏條內(nèi)將前人關于由跋的描述加以匯總:“又由跋絕類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許,根如雞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亂。”《本草圖經(jīng)》將陳藏器所提出的“似蒟蒻”刪除,可見不贊成磨芋屬的植物為由跋,提出由跋為虎掌P.pedatisecta幼年時期的可能,并指出其作為半夏的混淆品入藥的現(xiàn)象。

明清以來,對由跋的形態(tài)描述多引自陳藏器,亦有附圖,如《本草品匯精要》所附由跋圖可見塊莖圓大,與半夏相似[32]351。單葉放射狀分裂,裂片披針形,為天南星科植物特征,類似一把傘南星Arisaemaerubescens(Wall.) Schott.。

李時珍[19]813,816在《本草綱目》虎掌與天南星條下記載:“大者為虎掌、南星,小者為由跋,乃一種也。”又在由跋條下記載:“時珍曰:此即天南星之小者,其氣未足,不堪服食,故醫(yī)方罕用,惟重八、九錢至一兩余者,氣足乃佳。正如附子之側(cè)子,不如附子之義也?!闭J為虎掌、天南星、由跋乃是同物異名,由跋為幼年時期。其附圖較簡陋,可見塊莖類圓形,無法具體確定是哪一物種。其葉頂端三全裂,每一裂片又分成三小裂,近現(xiàn)代學者對該植物形態(tài)的考證存在較大爭議。謝宗萬[11]認為此處由跋即是虎掌之幼小者,胡世林[3]也持此觀點,并闡述理由為:虎掌種子發(fā)芽后幼苗曾有單葉、三葉的階段,且塊莖還未長出子塊莖,故與半夏十分相似。但《本草綱目》所附圖與虎掌植物特征相去較遠,又有學者就該圖提出反對其為虎掌幼苗的觀點,認為虎掌無論單葉、三葉還是成熟期,均與所附藥圖特征不符。天南星屬與半夏屬植物中沒有與該附圖特征相符的物種,而磨芋屬Amorphophallusblume與之葉片分裂特征相近[10]。

《植物名實圖考》中對由跋的記載為:“由跋,《本經(jīng)》下品?!妒癖静荨芬磺o八九葉,最晰。俗皆呼小南星,別是一種,非南星之新根也。陳藏器所述不誤?!盵25]602認為由跋不同于虎掌或天南星,是另一種藥材。其附圖(見圖1E2)可見單葉放射狀分裂,葉片卵狀披針形,與天南星屬多種植物相近,但又與天南星藥材明確區(qū)分開。謝宗萬[11]認為該圖與滇南星ArisaemayunnanenseS. Buehet性狀接近?!吨兴幋筠o典》中記載“小南星”的基原為A.ringens(Thunb.) Schott.,即為普陀南星,其生雙葉或單葉,葉片3全裂的特征與半夏相近,符合歷代本草中半夏由跋極為相似的記載[36]。但《中國植物志》中記載普陀南星裂片的性狀、大小、顏色均與半夏有所差別[37]155。

注:A.《本草圖經(jīng)》所附齊州半夏圖;B.《中華大典》引《本草品匯精要》所附圖(1.齊州半夏,2.由跋);C.《本草綱目》所附圖(1.半夏,2.由跋);D.《本草原始》所附半夏圖;E.《植物名實圖考》所附圖(1.半夏,2.由跋);F.《中國藥物標本圖影》所附半夏圖。圖1 不同歷史時期本草所附半夏與由跋圖

綜上所述,考證歷代本草,認為古代半夏入藥的主流基原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ternata的塊莖,尚有虎掌、由跋、貝母等混作半夏入藥。由跋因其古代文獻文字及附圖描述記載較少且不一,大概有天南星科磨芋屬(Amorphophallus)植物磨芋AmorphophallusrivieriDurieu.、虎掌P.pedatisecta的幼年塊莖、一把傘南星Arisaemaerubescens、滇南星A.yunnanense等多種混淆品。此外,近代以來由于資源、經(jīng)濟效益等因素影響,曾大量栽培天南星科犁頭尖屬鞭檐犁頭尖T.flagelliforme,取其塊莖作為半夏藥材,名為水半夏,至今部分地區(qū)仍在使用。水半夏無半夏降逆止嘔之功,且毒性較大,故應對該現(xiàn)象予以糾正。

2.2 天南星與虎掌的基原考證

天南星一名最早見于唐代《本草拾遺》,多數(shù)本草認為天南星即為早期的虎掌。自有天南星以來,虎掌在出處方中逐步減少,直至不再使用。而關于虎掌基原則多數(shù)認為是由跋成熟或者多年生者。

虎掌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溫。主心痛,寒熱結(jié)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盵22]230魏晉時期《名醫(yī)別錄》記載其:“微寒,有大毒。除陰下濕,風眩。生漢中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陰干。”[24]258漢中為今陜西西南部、漢江北岸一帶,冤句為今山東省荷澤,今均有虎掌、天南星等藥材分布。《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與《名醫(yī)別錄》均未提及虎掌原植物形態(tài),難以確定當時所用之基原。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26]373在其著作《本草經(jīng)集注》中首次對虎掌進行形態(tài)描述:“近道亦有。形似半夏,但皆大。四邊有子如虎掌。今用多破之或三、四片爾。方藥亦不正用也。”古代本草中對半夏的描述多為“白華圓上”,可知陶弘景所載虎掌根莖形態(tài)與之類似,但更大,且四邊有子似虎掌。與半夏屬植物虎掌P.pedatisecta的形態(tài) “塊莖近圓球形,直徑可達4厘米……塊莖四旁常生若干小球莖”[37]203極為相似,因此推測其所載虎掌即為P.pedatisecta。

唐代《新修本草》虎掌條下明確提出為多年生的由跋,其記載道:“此藥是由跋宿者。其苗一莖,莖頭一葉,枝丫夾莖。根大者如拳,小者如雞卵,都似扁柿,四畔有圓牙,看如虎掌,故有此名。其由跋是新根,猶大于半夏二、三倍,但四畔無子牙爾。陶云虎掌似半夏,也即由跋,以由跋為半夏,釋由跋苗全說鳶尾。南人至今猶用由跋為半夏也。”[27]266《新修本草》中對虎掌的形態(tài)描述更加詳細,與虎掌P.pedatisecta完全相符。

唐代《本草拾遺》中首次以天南星之名收入本草:“天南星,主金瘡,傷折,瘀血,取根碎敷傷處。生安東山谷。葉如荷,獨莖,用根最良?!盵28]706對其形態(tài)描述為獨莖,葉如荷,說明其單生一葉,葉柄長的特征。荷葉為圓形放射狀,《中國植物志》記載天南星科植物“葉單1或少數(shù)……葉片全緣時多為箭形、戟形,或掌狀、鳥足狀、羽狀或放射狀分裂?!盵37]1不能確定其具體為何種基原。有學者考證其為一把傘南星Arisaemaerubescens[7],也有學者因其產(chǎn)地安東(今屬遼寧)現(xiàn)代無一把傘南星分布而不同意該觀點[8],故該結(jié)論仍待考證。唐代出現(xiàn)的天南星所載功效更像是一種跌打損傷藥,與后世天南星祛風痰的功效相去甚遠,加之植物形態(tài)亦差別較大,與虎掌原本并非一物,而有可能為鬼臼屬八角蓮Dysosmaversipellis(Hance) M. Cheng ex Ying之類。這點或可從宋代《本草圖經(jīng)》的江州虎掌圖得到印證。宋《開寶本草》首次將天南星單列成條,作為一個新藥材處理:“生平澤,處處有之,葉似蒻葉,根如芋,二月、八月采之。”[38]其性狀接近天南星屬植物,但描述簡單,具體基原無法確定。

宋代《本草圖經(jīng)》將虎掌與天南星分列在不同條下,說明宋代亦認為兩者不同。其對虎掌各時期形態(tài)做出十分詳盡的描述:“虎掌,生漢中山谷及冤句,今河北州郡亦有之。初生根如豆大,漸長大似半夏而扁,累年者其根圓及寸,大者如雞卵。周回生圓芽二、三枚,或五、六枚。三月、四月生苗,高尺余。獨莖上有葉如爪,五、六出分布,尖而圓。一窠生七、八莖,時出一莖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葉如匙,裹莖作房,旁開一口,上下尖。中有花,微青褐色。結(jié)實如麻子大,熟即白色,自落布地,一子生一窠。九月苗殘取根,以湯入器中,漬五、七日,湯冷乃易。日換三、四遍,洗去涎,曝干用之?;蛟倩鹋?。今冀州人菜園中種之,亦呼為天南星。江州有一種草,葉大如掌,面青背紫,四畔有芽如虎掌,生三、五葉為一本,冬青。治心痛寒熱積氣,不結(jié)花實,與此名同,故附見之?!盵29]266其根莖“周回生圓芽”“獨莖有葉如爪,五、六出分布,尖而圓”“一窠生七、八莖”“直上如鼠尾”“裹莖作房”等分別對應《中國植物志》中對虎掌“塊莖四旁常生若干小球莖”“葉片鳥足狀分裂,裂片6-11,披針形,漸尖”“葉1~3或更多,葉柄淡綠色,長20~70厘米”“花序柄長20~50厘米,直立”“下部具鞘”等性狀,故可以確定《本草圖經(jīng)》中記載的虎掌即為現(xiàn)代虎掌P.pedatisecta[37]204?!侗静輬D經(jīng)》又記載當時冀州已有種植,并稱作“天南星”,說明此時已有虎掌的種植,且與天南星有混用入藥的現(xiàn)象。其所附藥圖(見圖2A)中,冀州虎掌形態(tài)明顯與虎掌相符,江州虎掌文字記載及附圖均與天南星科植物特征不符,有學者考證其為“江州虎掌”,是一年生的八角蓮Dysosnaversipellis(Hance) M. Cheng ex Ying或六角蓮D.pleiantha(Hance) Woodson.[7]。

《本草圖經(jīng)》中對天南星的描述則為:“《本經(jīng)》不載所出州土,云生平澤,今處處有之。二月生苗,似荷梗,莖高一尺以來。葉如蒟蒻,兩枝相抱。五月開花似蛇頭,黃色。七月結(jié)子作穗似石榴子,紅色。根似芋而圓,二月、八月采根,亦與蒟蒻根相類,人多誤采。莖斑花紫是蒟蒻。”[29]266其“似荷梗,莖高一尺”“葉如蒟蒻”“開花似蛇頭,黃色”“結(jié)子作穗似石榴子,紅色”“根似芋而圓”等文字描述及所附滁州天南星圖(見圖2A)與當代異葉天南星ArisaemaheterophyllumBI.在《中國植物志》[37]157中描述相符,其所附江寧府南星藥圖特征則與前文所述虎掌相符。說明此時已有虎掌與天南星兩種藥材混用入藥的現(xiàn)象?!侗静輬D經(jīng)》對這一現(xiàn)象也有記載,并提出由跋與天南星為不同生長階段的同物異名:“今天南星大者四邊皆有子,采時盡削去之。一說天南星如本草所說,即虎掌也。小者名由跋,后人采用,乃別立一名爾?!庇钟涊d了其易與半夏、蒟蒻、鬼芋等藥材相混:“又陳藏器云:半夏高一、二尺,由跋高一、二寸,此正誤相反言也。今由跋苗高一、二尺,莖似蒟蒻而無斑,根如雞卵。半夏高一、二寸,亦有盈尺者,根如小指正圓也。江南吳中又有白蒟蒻,亦曰鬼芋,根都似天南星,生下平澤極多。皆雜采以為天南星,了不可辨。市中所收,往往是也。但天南星小,柔膩肌細,炮之易裂,差可辨爾。”其所言“蒟蒻”“鬼芋”者,在《中國植物志》中均指磨芋屬蒻頭AmorphophallusrivieriDurieu?!侗静輬D經(jīng)》言明天南星是唐代出現(xiàn)的藥材,古方記載中只有虎掌:“古方多用虎掌,不言天南星。天南星近出唐世,中風痰毒方中多用之?!?/p>

明代《本草蒙筌》中僅有天南星條下記載,其對天南星的形態(tài)描述與《本草圖經(jīng)》基本一致,可推測其為天南星ArisaemaheterophyllumBI.。又將它與易混亂的藥材鬼蒟蒻從莖花顏色、大小、質(zhì)地等方面作出區(qū)別:“《本經(jīng)》載虎掌草即此,后人以天南星改稱。亦與鬼蒟蒻相侔,每逢冬月間誤采。殊不知蒟蒻莖斑花紫,根極大肌粗;南星莖青花黃,根略小肌細。炮之易裂,得此才真?!盵20]陳嘉謨所云“鬼蒟蒻”者即為《本草圖經(jīng)》之“蒟蒻”,現(xiàn)代考證其基原為磨芋屬植物Amorphophallusrivieri。

明代李時珍認為虎掌與天南星為同一藥物,將兩者歸并,從而造成后代2種藥材的混亂。李時珍[19]813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將虎掌與天南星列為一條,又說由跋是其同物異名而小者:“虎掌因葉形似之,非根也。南星因根圓白,形如老人星狀,故名南星,即虎掌也。蘇頌說甚明白。宋《開寶本草》不當重出南星條,今并入……大者為虎掌、南星,小者為由跋,乃一種也。今俗又言大者為鬼臼,小者為南星,殊為謬誤?!崩顣r珍認為虎掌并非根部形態(tài)似虎掌而得名,而是因葉形得名,該說法有些牽強,虎掌葉為鳥踞狀分裂,披針形,并不似虎掌形。其附圖(見圖2C)較為簡陋,但可見佛焰苞喉部開闊,肉穗花序與佛焰苞分離,果如石榴子,又有文字描述“根圓白,形如老人星狀”,與當代異葉天南星Arisaemaheterophyllum更為接近。亦有學者考證認為其與虎掌P.pedatisecta更為接近[7-8]。其后多數(shù)本草引用李時珍之說,只保留天南星條,虎掌逐漸不再列入。

明代《本草原始》僅載有天南星一條,對其生境及形態(tài)描述與《本草圖經(jīng)》基本一致,其所附藥圖(見圖2D)中可見天南星獨生一葉,如鳥踞狀分裂,根圓形,佛焰苞與花穗不相分離,結(jié)合其文字描述,可確定為A.heterophyllum[33]230。又明確指出與虎掌是2種不同的藥材:“是虎掌,非南星也。然南星多生南方,根圓如星,故以名之。”其又“天南星”條下附虎掌的相關描述為:“虎掌根、蒟蒻根均似天南星,人雜采以為天南星,淆賣了不可辨?;鹋谝琢阎悄闲?,炮之不裂者是虎掌蒟蒻也?!逼渌交⒄扑巿D中可見花穗與佛焰苞分離,為虎掌P.pedatisecta的特征??梢姶藭r虎掌被逐步分列,側(cè)重使用天南星,虎掌僅作為別名或者混淆品存在。

明清時期本草中多從此說,以虎掌、天南星為一物,僅記載天南星一條。如《本草崇原》:“《本經(jīng)》之虎掌,今人謂之天南星,處處平澤有之”[39]198;《本草從新》:“天南星……根似半夏而大,看如虎掌,故一名虎掌”[30]83;《本草求真》:“根似半夏??慈缁⒄普吡肌盵40]等。

清代《植物名實圖考》:“天南星,本經(jīng)下品。昔人皆以南星、蒻頭,往往誤采,不可不辨。江西荒阜廢圃,率多南星,湖南長沙產(chǎn)南星,俗呼蛇芋;衡山產(chǎn)蒻頭,俗呼磨芋,亦曰鬼芋。滇南圃中,蒻頭林立,南星絕少,藥肆所用,皆由跋也。由跋自是一種,唐本草謂南星是由跋宿根所剩,驗之亦殊不然。而南星與蒻頭,根雖類。莖、葉、花、實絕不相同,半夏、由跋,花似南星,而皆三葉,由跋又有六七葉者,俗皆呼小南星。但南星生葉,亦有兩種,一種葉抱如環(huán),一種周圍生葉,長如芍藥。開花有如海芋者,即圖經(jīng)所云:花似蛇頭,黃色。一種開花有長稍寸余,結(jié)實作紅藍色,大如石榴子,又似玉蜀黍形而稍微齊。明王佐詩:君看天南星,處處入本草;夫何生海南,而能濟饑飽?蓋誤以蒻頭為南星也?!盵25]601《植物名實圖考》又有一條“天南星即虎掌”記載:“天南星,《本經(jīng)》下品。江西、湖、廣山坡廢圃多有之。俗呼蛇芋,與蒟蒻相類,惟葉初生相抱如環(huán)、開花頂上有長梢寸余為異,不僅以莖之有斑、無斑可辨。”

《植物名實圖考》中認為天南星即虎掌,但明確提出由跋為另一種不同的植物。且提出了天南星與蒻頭的區(qū)分不可僅憑古代文獻記載的“莖之有斑、無斑”,還要看其莖、葉、花、實的不同之處。其所附4幅藥圖(見圖2E)中,圖E1佛焰苞漏斗形,喉部邊緣外卷,附屬器纖細,至喉外,葉抱如環(huán),特征與異葉天南星A.heterophyllum相近;圖E4與一把傘南星A.erubescens完全相符。圖E2、E3塊莖分別與半夏屬虎掌、天南星屬植物相近,但葉、花穗等特征相去較遠。有學者考證認為其屬于磨芋屬Amorphophallus植物[9,13]。

民國《中國藥物標本圖影》僅中有“天南星”條(見圖2F),其所附塊莖藥材有小塊莖旁生,為虎掌P.pedatisecta的特征[34]。原植物標本可見葉片披針形,側(cè)裂片依次變短小,為異葉天南星A.heterophyllum特征,說明此時天南星與虎掌仍作混用。

民國《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僅載有天南星一條:“名見《開寶》《綱目》列于毒草類,與《本經(jīng)·下品》之虎掌合并之。關于本草之考察,牧野氏云:‘《本經(jīng)》之虎掌,即《開寶》之天南星,考定其原植物為A.heterophyllumBI.。’若從蘇頌之說,分別虎掌與天南星為二種植物,則吾國本草上之虎掌,決非日本產(chǎn)之A.ThunbergiiBI.也。又蘇頌所言之天南星者,與日本之AmorphophalluskiusianaMakinox相類,或即本屬植物之一種也?!吨部肌分炷闲?,亦為Arisaema屬之一種;蓋同屬植物之可呼為天南星甚多。例如:ArisaematatarinowiiSchott.等皆是也?!盵1]59

注:A.《本草圖經(jīng)》所附虎掌與天南星圖(1.冀州虎掌,2.江州虎掌,3.滁州天南星,4.江寧府南星);B.《本草品匯精要》所附圖(1.冀州虎掌,2.江州虎掌,3.滁州天南星,4.江寧府天南星);C.《本草綱目》所附虎掌及天南星圖;D.《本草原始》所附圖(1.天南星,2.虎掌);E.《植物名實圖考》所附天南星圖;F.《中國藥物標本圖影》所附天南星圖。圖2 不同歷史時期本草所附虎掌與天南星圖

現(xiàn)代部分文獻如《中國藥材學》[41]《中華本草》[42]504等將仍將P.pedatisecta作為天南星藥材來源之一,但多數(shù)文獻記載天南星的來源為天南星Arisaemaerubescens、異葉天南星A.heterophyllum和東北天南星A.amurenseMaxim.3種,而將虎掌P.pedatisecta作為藥材虎掌南星的來源。

《中國藥典》中規(guī)定天南星的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erubescens、異葉天南星A.heterophyllum或東北天南星A.amurense的干燥塊莖[43]57。

綜上所述,唐代之前本草中僅載有“虎掌”,其基原為半夏屬虎掌P.pedatisecta。唐代起出現(xiàn)“天南星”的相關記載,然與后代天南星功效不同,可能為小檗科鬼臼屬植物。宋時期本草將虎掌與天南星分項而列,虎掌基原仍為虎掌P.pedatisecta,天南星則演變?yōu)樘炷闲强浦参?,主流基原為異葉天南星A.heterophyllum,但出現(xiàn)與虎掌作同種藥材入藥的現(xiàn)象,且存在蒻頭Amorphophallusrivieri等混淆品。明清時期自李時珍將天南星與虎掌視為同物以來,其后多數(shù)本草學家基本認可并延續(xù),而不再用虎掌之名?,F(xiàn)代已將虎掌與天南星的來源作出明確區(qū)分,但仍存在虎掌當作天南星入藥的現(xiàn)象。因此,歷代本草記載中虎掌的基原為半夏屬虎掌P.pedatisecta,天南星的主流基原為天南星屬異葉天南星Arisaemaheterophyllum、天南星A.erubescens,虎掌P.pedatisecta。東北天南星A.amurenseMaxim.是近代以來才作為天南星入藥,可能與東北地區(qū)新開發(fā)的產(chǎn)區(qū)有關。當前天南星藥材商品主流依然以P.pedatisecta為主。

3 道地性考證

3.1 半夏的道地性考證

根據(jù)歷代本草記載,半夏歷代推崇山東齊州,一直延續(xù)至清朝,近代以來形成另一道地產(chǎn)區(qū),湖北荊州一帶,習稱“荊半夏”。民國后半夏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生產(chǎn),主要產(chǎn)區(qū)為湖北、四川、安徽、浙江等地。其歷代品質(zhì)評價均以圓白陳久者為佳,道地性變遷信息見表1。

表1 不同歷史時期半夏道地性變遷信息

續(xù)表3

3.2 天南星及虎掌的道地性考證

歷代本草最初記載虎掌生于陜西、山東,江蘇一帶,后河北成為其道地產(chǎn)區(qū),明清時期本草中不再以虎掌之名記載。天南星之名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記載其產(chǎn)地為安東,即今遼寧地區(qū),然此時期基原不明。宋代及之后本草中記載天南星皆處處有之(見表2)。

4 采收加工炮制考證

4.1 半夏的采收加工炮制考證

歷代本草文獻記載半夏的采收時期大多為農(nóng)歷五月、八月,與現(xiàn)代夏秋兩季的采收時期一致。歷代本草記載半夏“采根”,結(jié)合所附藥圖可確定藥用部位為其塊莖。

關于經(jīng)典名方中半夏的加工炮制情況,《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17首包含半夏的藥方中,出自漢代張仲景《傷寒論》的5首處方中半夏均標注“洗”,而《金匱要略》中的4首則未標明。后金李東垣“升陽益胃湯”,明代王肯堂“養(yǎng)胃湯”均標明半夏“湯洗”,宋代許叔微“竹茹湯”標注“姜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耗半”,剩余藥方未標注??梢姎v代藥方中多標注半夏“洗”或“湯洗”,且絕大部分經(jīng)典名方與姜配伍使用。而現(xiàn)代則多與《中國藥典》所規(guī)定的飲片一致,主要為“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4種,其中明確規(guī)定生半夏需炮制后方可內(nèi)服使用。因此,開發(fā)此類經(jīng)典名方時應遵循原文標注方法或是尊重歷史演變存在爭議,需對半夏的歷代炮制加工進行系統(tǒng)考證,以明確其發(fā)展脈絡,得出合理的炮制方式。

半夏的毒副作用古代早已被發(fā)現(xiàn)并采取了相應的減毒措施,最早期主要采用熱水的處理方法,如漢代出土的《武威漢代醫(yī)簡》中記載半夏就以水煮的方法炮制:“半夏毋咀,洎水斗六升,炊令六沸?!薄拔憔住奔赐暾麄€子藥材不經(jīng)過切制等處理,意在對半夏表面的黏液進行去除。秦漢時期《黃帝內(nèi)經(jīng)》[49]中的半夏秫米湯,“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其中治半夏可能為最早的半夏炮制品,但其具體炮制方法未詳細描述。明代李中梓僅解釋其應為炮制品:“治半夏,猶言制過半夏也?!?漢代張仲景《金匱玉函經(jīng)》[50]中提到:“凡半夏不咀,以湯洗數(shù)十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 該方法與《武威漢代醫(yī)簡》十分相似,也是用不經(jīng)破碎的完整藥材,將用水略煮改成熱水即“湯”洗,要求“水清滑盡”,而且強調(diào)“洗不熟有毒”。其所謂“滑”的物質(zhì),即現(xiàn)代研究認為的半夏表面的黏液物質(zhì)。從組織構(gòu)造上看,半夏塊莖的外層有多列木栓細胞。部分木栓細胞中含有黏液物質(zhì),草酸鈣針晶成束含于黏液細胞中,且針晶束的結(jié)構(gòu)較為特殊,如具有特殊的針尖狀末端、針晶表面有凹槽和倒刺、附帶某些毒蛋白(如凝集素蛋白),使得其不經(jīng)處理時易引發(fā)咽喉等部位的炎性刺激。因此通過反復的熱水處理,充分去除其表面的針晶束,避免不良反應。張仲景使用半夏時多以“洗”注明其炮制要求。相近歷史時期的《名醫(yī)別錄》中最早將“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令滑盡”的處理要求納入本草?!吧钊送隆笨旨雌鋵ρ屎聿克a(chǎn)生的強烈刺激,而“熟令人下”則說明經(jīng)過熱處理使其熟后則可下咽,具體使其“熟”的操作便是“湯洗令滑盡”,與張仲景所述方法完全一致??梢娫缙跓崴幚硎前胂牡闹饕幚矸椒āV劣跍吹拇螖?shù),不同的本草或方書要求也不同,有5遍、7遍、10遍,或言凈洗、湯泡、湯浸洗等,但目的則相同。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仲景往往以生姜配伍半夏使用,且大多比例相當?!端帉Α分幸延邪胂奈飞挠涊d:“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盵28]645“相畏”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后世總結(jié)其為藥物之間的互相抑制作用,藥物毒性或不良反應能被另一種藥物消減之意??梢娚芙档桶胂牡牟涣挤磻?,這也是仲景將其配伍使用的原因,后世凡用半夏的處方往往加姜亦是源于此。正是基于此實踐,逐步衍生出姜直接作為輔料來對半夏進行炮制的方法,如晉代劉涓子[51]所著《劉涓子鬼遺方》中記載:“半夏(三兩,湯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過)”,這或為最早關于姜制的記載。南北草《本草經(jīng)集注》序錄及正文中分別記載:“半夏有毒,用之必須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方中有半夏,必須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26]11唐代《藥性論》:“湯淋十遍去涎方盡,其毒以生姜等分制而用之?!盵28]645此后生姜制半夏成為歷代醫(yī)家公認的炮制方法,如宋代陳衍[21]1080《寶慶本草折衷》中所言:“半夏以生姜制其毒,乃法之常?!?元代王好古[21]1081《湯液本草》“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去滑令盡。用生姜等分制用,能消痰涎,開胃健脾。”可見半夏在熱水處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成為了姜制,并成為歷代醫(yī)家所認可的最主流的炮制方法,姜制是可考最早的半夏加輔料炮制工藝。針對生姜殺半夏的功效機制,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生姜中的姜辣素類成分能抑制 COX-2、PGE2、TNF-α、NO、MDA的生成,減輕半夏毒針晶所致的炎癥反應,從而減輕半夏的刺激性。同時生姜能夠增強半夏溫化痰飲、降逆止嘔的功效,明清時期醫(yī)家對其協(xié)同功效多有探討,如明代《藥性粗評》、清代《得配本草》《本草求真》中均記載半夏加入生姜共制可治用于治療寒痰。從歷史演變脈絡看,半夏與生姜配伍以減毒增效早有基礎。

隨著臨床實踐的進一步發(fā)展,自南北朝時期發(fā)展出姜制半夏以來,歷代醫(yī)家通過各種配伍以拓寬半夏的臨床適應癥,滿足不同病癥的需求,故半夏的炮制由早期單一的湯洗逐步擴展到運用多種輔料與半夏共制。如逐步將具有祛風、燥濕、清熱等功效的白礬、皂莢、石灰、竹瀝等輔料加入,發(fā)展出針對不同病癥的半夏炮制品。

白礬是生姜以外較早應用于半夏炮制的輔料。白礬最早可見于北宋時期,《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新法半夏湯”中記載了姜礬同制半夏的炮制方法:“大半夏四兩(湯浸洗七次,每個切作二片,用白礬末一兩,沸湯浸一晝夜,漉出,別用湯洗去礬,俟干,一片切作兩片,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銀盂中浸一晝夜,卻于湯中燉,令姜汁干盡,以慢火焙燥,為細末,再用生姜自然汁搜成餅子,日干或焙干,炙黃勿令色焦)?!盵52]又“牛黃生犀丸”一方中記載“半夏(白礬制)”。北宋另一方書《圣濟總錄》中則提到2種加入白礬做輔料炮制半夏的方法,為“白礬水浸七日焙干”與“白礬水煮焙”[53]。南宋《寶慶本草折衷》中對白礬制半夏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又與白礬相宜。然又有凈洗薄切,瓷器貯之。每壹兩,以白礬末叁錢,重鋪其上,沸湯淋注,與藥平滿,浸一晝夜,嚼之不戟喉舌,曝為元散?!盵21]1081此法與當代“清半夏”制法已十分接近。其后明清時期諸本草方書均有加入白礬、甘草共制的記載,如《本草約言》“常用亦以姜、礬、甘草煮之”[21]1088,并已發(fā)現(xiàn)半夏與姜礬同制可用以治療濕痰、清水痰?,F(xiàn)代研究表明,白礬溶液中的鋁離子絡合毒針晶中的草酸鈣,可使其分解破壞,又白礬溶液呈酸性,可以溶解或水解毒針晶中的蛋白,此雙重作用使半夏的毒性顯著降低。

此外,在宋代方書中多處提及半夏曲,然無名明確的造曲工藝記錄。造曲工藝最早見于明代韓懋《韓氏醫(yī)通》:“痰分之病,半夏為主……然必造而為曲,以生姜自然汁、生白礬湯等分共和造曲,楮葉包裹,風干,然后入藥?!贝朔楹蟠t(yī)家所認可并延續(xù),其后的諸多本草將半夏曲轉(zhuǎn)引并沿用至今。

自明代起輔料范圍進一步擴大。明代《藥性粗評》:“五月、八月采根,石灰水淹過二三日,洗凈,又以礬湯浸過,涎盡為度,溫湯洗凈,漉出,暴干收貯,須陳久過性者方可用……以姜制之?!盵21]1083這或為石灰作為輔料炮制半夏的首次記載。然亦有學者認為《本草圖經(jīng)》中提到的“采得當以灰裹二日,湯洗,暴干之”中的灰便是石灰,如此則可早至宋代。此外尚有明代《藥性會元》:“又法:用滾水調(diào)石灰浸透,再用明礬、樸硝煎水,浸透,曬干,可以嚼食。”[21]1088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一種仙半夏的制法:“用大半夏一觔,石灰一觔,滾水七八盌,入盆內(nèi)攪涼,澄清去渣,將半夏入盆內(nèi)手攪之,日曬夜露七日足,撈出控干。用井華水洗凈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換水三次,撈起控干。用白礬八兩,皮消一觔,滾水七八盌,將礬消共入盆內(nèi)攪晾溫,將半夏入內(nèi)浸七日,日曬夜露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換水三次,取出控干。入后藥,甘草、南薄荷各四兩……共十四味,切片,滾水十五盌晾溫,將半夏同藥入盆內(nèi),泡二七日足,日曬夜露。攪之,將藥取出,與半夏同白布包住,放在熱炕,用器皿扣住,三炷香時,藥與半夏分胎,半夏干收用。”[21]1107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石灰水的強堿性可使半夏的碳酸鈣針晶結(jié)合蛋白變性,并使部分針晶絮凝,使其混凝在大量淀粉?;蝠ひ杭毎须y以釋放,從而降低其刺激性。

除上3種輔料外,加皂莢制風痰,加甘草制寒痰,加竹瀝制火痰等記載在明清時期的本草中均常見,亦有較長的臨床藥用實踐。歷代本草醫(yī)書文獻中半夏的具體炮制相關記載見表3。

表3 不同歷史時期半夏采收加工炮制方法

綜上所述,半夏早期便以熱水處理以減毒,同時以生姜配伍相畏使用;魏晉以來逐步發(fā)展成姜制;宋代以來逐步加入白礬、石灰等輔料,并采用發(fā)酵方法做成曲;明代進一步拓展到皂莢、竹瀝等。加入姜、白礬和石灰3種輔料的炮制方法為歷代主流,并延續(xù)至今則成為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4種炮制規(guī)格。

續(xù)表3

4.2 天南星及虎掌的采收加工炮制考證

歷代本草文獻記載虎掌及天南星的采收時期多為八月、九月,與現(xiàn)代秋冬兩季的采收時期一致。歷代本草記載虎掌及天南星多為采根,結(jié)合附圖可見藥用部位均為其塊莖。

天南星的炮制與半夏相似,緣兩者功效相近之故。其炮制始見于唐代,《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中記載了“姜汁浸一宿焙”“炮七次”“醋煮三次”“以石灰炒黃色為度”及“煨”等多種炮制工藝[55],已經(jīng)涉及到加入生姜等輔料的制法。

宋代沿用加入生姜輔料、炮制、煨制等工藝,將炮制方法擴展得更加豐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也提到半夏的多種炮制方法,如“生用”“炮裂”“洗,姜制,炒”“浸洗,生姜自然汁煮軟,切,焙干”“牛膽制,各五兩”“碾為粉,用薄荷汁搜和為餅,炙熟”“煨”等?!妒備洝罚骸八呷?,切作片子,焙干”“酒煮切炒”等。并從唐代的單一輔料演變?yōu)槎噍o料共同炮制,如《小兒藥證直訣》:“以姜汁小半盞同泡了,甘草三錢,剉,浸二宿,焙,再焙,姜汁盡為度?!盵57]

宋代首次出現(xiàn)了膽汁做輔料炮制天南星的記載,有牛膽制和羊膽制2種,其中牛膽制法歷代本草醫(yī)書一直沿用。白礬作為輔料的記載最早也始于宋代,如《圣濟總錄》:“先用白礬湯洗七次,然后水煮軟”“白礬水煮軟”等。

明代起在沿用前代生姜、膽汁、白礬等輔料及水煮、火炮等工藝的同時,新增了姜礬共制的方法,此或為當代制天南星的基礎。如《本草品匯精要》:“姜汁浸透炮過,或用白礬皂莢煮,去其毒,并曬干,用又以南星為末裝入臘月牛膽內(nèi),當風處陰干入藥用。”[31]287《醫(yī)學入門》:“用生姜汁、白礬煮至中心無白點”[58]等。

后代本草多記載天南星加入生姜、白礬、牛膽輔料共制,湯洗、火炮等炮制工藝,并延續(xù)至今,其詳細歷史脈絡見表4。

表4 不同歷史時期虎掌及天南星采收加工炮制方法

續(xù)表4

續(xù)表4

綜上所述,加入姜礬、膽汁等輔料炮制天南星的歷史悠久,已經(jīng)過臨床驗證其合理性。后續(xù),如開發(fā)含天南星的名方時,可采用《中國藥典》中與古代炮制原意最接近的“制天南星”飲片的炮制方法。

5 結(jié)語

5.1 半夏

考證歷代本草所載半夏均為一莖三葉的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ternata,諸無異議,藥用部位為其塊莖。尚有虎掌P.pedatisecta、犁頭尖T.flagelliforme、貝母、由跋等混作半夏入藥的記載。其混淆品由跋的基原歷來未達成統(tǒng)一,陶弘景最早對由跋形態(tài)做出描述,考證其為鳶尾;《新修本草》中記載的由跋則為虎掌P.pedatisecta的幼年塊莖;陳藏器等提出的由跋形態(tài)與磨芋屬Amorphophallus植物更為相近,明代《本草品匯精要》所附由跋圖的特征接近一把傘南星Arisaemaerubescens,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所附由跋圖,謝宗萬等考證認為其與滇南星A.yunnanense更為接近。根據(jù)歷代本草記載,半夏歷代推崇山東齊州,一直延續(xù)至清朝,近代以來形成另一道地產(chǎn)區(qū),即湖北荊州一帶,習稱“荊半夏”,現(xiàn)代主要產(chǎn)區(qū)為湖北、四川、安徽、浙江等地。

經(jīng)典名方中半夏藥材有標明“洗”“湯洗”“姜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耗半”者,其炮制方法是否應遵循原著記載備受爭議??甲C歷代文獻表明,半夏秦漢時期便以熱水處理以減毒,同時常用以生姜配伍相畏使用;自魏晉代以來逐步發(fā)展成姜制炮制規(guī)格;此后隨著臨床實踐及炮制工藝的發(fā)展,宋代以來逐步加入白礬、石灰等輔料,并采用發(fā)酵方法做成曲;除此3種輔料外,加皂莢制風痰,加甘草制寒痰,加竹瀝制火痰等記載在明清時期的本草中均常見,亦有較長的臨床藥用實踐。姜制、白礬制、石灰制、制曲為半夏歷代主流的炮制方法,延續(xù)至今,飲片則固定成為生、清、姜、法4種常用炮制規(guī)格。按照遵古原則,經(jīng)典名方中包含的半夏應采用熱水處理的生半夏,根據(jù)現(xiàn)代毒理學研究,生半夏內(nèi)服存在臨床用藥安全風險,現(xiàn)已明確生品不做內(nèi)服,而白礬水浸泡至透心的方法可以較好地控制其加工工藝。故經(jīng)典名方所含的半夏藥材,建議采納與古代所用湯洗生半夏原意最接近的清半夏,具體方法則可按照《中國藥典》的規(guī)定進行炮制。

5.2 天南星及虎掌

多數(shù)本草認為虎掌與天南星為一物,自唐代《本草拾遺》出現(xiàn)天南星一名后,虎掌成為別名,并逐漸在處方記載中減少,直至不再使用。陶弘景最早對虎掌的形態(tài)做出描述,考證其為虎掌P.pedatisecta,后代本草中對虎掌的形態(tài)描述均與P.pedatisecta接近。又有多數(shù)本草如《新修本草》《本草圖經(jīng)》《本草綱目》等認為虎掌與由跋是不同生長期的同物異名。唐代《本草拾遺》中首次出現(xiàn)天南星的記載,考證其基原為一把傘南星A.erubescens(Wall.) Schott.,但現(xiàn)代學者對此存在爭議。宋代《本草圖經(jīng)》中對天南星植物形態(tài)的描述及附圖則與異葉天南星A.heterophyllum及虎掌P.pedatisecta相近。后代本草所載天南星藥材的主流基原亦多為此3種,并自《本草圖經(jīng)》起一直存在磨芋屬Amorphophallusrivieri等混淆品。東北天南星Arisaemaamurense近代以來才開始出現(xiàn),在《中藥大辭典》《中國植物志》及歷版《中國藥典》中均作為天南星藥材的正品來源。當前天南星藥材商品主流依然以P.pedatisecta為主。天南星之名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記載其產(chǎn)地為安東,即今遼寧地區(qū),然此時期基原不明。宋代及之后本草中記載天南星皆處處有之地。

天南星于夏秋季采挖塊莖,其炮制與半夏相似,緣因兩者功效相近之故。其炮制始見于唐代,出現(xiàn)生姜、石灰、醋等多種輔料及煮、炒、煨、炮等多種工藝,宋代加入了膽汁、白礬等輔料,輔料種類及工藝進一步豐富,記載也更加詳細。明代在沿用前代生姜、膽汁、白礬等輔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出現(xiàn)了姜礬共制等工藝,并逐步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制天南星飲片。故后續(xù)如開發(fā)天南星的經(jīng)典名方時,可采用與古代炮制原意最接近的“制天南星”,并依據(jù)《中國藥典》規(guī)定進行炮制。

猜你喜歡
本草炮制半夏
牽牛子的本草考證
不同溫度對半夏倒苗的影響
我的夢想
分析半夏的炮制方法及其對藥效的影響
本草,源于延續(xù)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場不動聲色的“雙面修行”
本草中華
半夏入藥多炮制
花開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藥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