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經(jīng)典名方中貝母類藥材的本草考證△

2020-10-28 02:23魏夢佳趙佳琛趙鑫磊金艷張衛(wèi)彭華勝李兵蔡秋杰楊洪軍張華敏詹志來張志杰
中國現(xiàn)代中藥 2020年8期
關(guān)鍵詞:川貝母浙貝母貝母

魏夢佳,趙佳琛,趙鑫磊,金艷,張衛(wèi),彭華勝,李兵,蔡秋杰,楊洪軍,張華敏,詹志來*,張志杰*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藥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藥資源中心,北京 100700;3.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4.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5.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6.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醫(yī)藥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7.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北京 100700

貝母類藥材為祛痰止咳的常用藥,藥用歷史悠久,但歷史上名實變遷較大。在2018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會同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中,包含貝母類藥材總共5首。其中“化肝煎”出自《景岳全書》,以“土貝母”之名入藥;“清金化痰湯”出自《醫(yī)學統(tǒng)旨》,“桑白皮湯”出自《景岳全書》,“清肺湯”出自《萬病回春》,以“貝母”之名入藥;而“桑杏湯”出自《溫病條辨》,以“象貝”之名入藥??梢娯惸割愃幉脑诠糯嬖诙喾N不同表述,且部分名稱較為寬泛,需要作出進一步的界定?!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規(guī)定的貝母類藥材多達6種,且部分為多基原藥材,如川貝母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暗紫貝母F.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F.przewalskiiMaxim.、梭砂貝母F.delavayiFranch、太白貝母F.taipaiensisP.Y.Li或瓦布貝母F.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 varwabuensis(S.Y.Tang et S.C.Yue)Z.D.Liu,S.Wang et S.C.Chen的干燥鱗莖[1]36;浙貝母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thunbergiiMiq.的干燥鱗莖[1]292;平貝母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平貝母F.ussuriensisMaxim.的干燥鱗莖[2];伊貝母來源為百合科植物新疆貝母F.walujewiiRegel或伊犁貝母F.pallidifloraSchrenk.的干燥鱗莖[1]141;湖北貝母來源為百合科植物湖北貝母F.hupehensisHsiao et K.C.Hsia的干燥鱗莖[1]348;而土貝母則是葫蘆科植物土貝母Bolbostemmapaniculatum(Maxim.)Franquet的干燥塊莖[1]17。這其中部分藥材用藥歷史悠久,亦有部分為近代以來才作為藥材使用??梢姡捎谪惸该Q、基原和產(chǎn)地等變遷較大,歷代本草典籍中記載的貝母與今所用存在名實不盡相同的情況。

現(xiàn)代已有諸多學者對歷代貝母入藥的基原進行考證。孫丹等[3]依據(jù)貝母花的植物特征認為《爾雅》記載“白花似韭”的特征與百合科浙貝母F.thunbergii符合。謝志民等[4]認為郭璞注《爾雅》與百合科老鴉瓣Tulipaedulis(Miq.)Baker相近,該種現(xiàn)今仍存在部分混充貝母的情況。他認為,郭璞為晉代河東聞喜(今山西)人,其所處地區(qū)為今葫蘆科土貝母的主產(chǎn)區(qū)之一。同時期陸璣記載“其葉如栝樓而細小”,該形態(tài)特征明顯與現(xiàn)在的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更為接近,結(jié)合《名醫(yī)別錄》所載貝母“生晉地”,認為魏晉以前的貝母為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尚志鈞等[5]依據(jù)貝母主產(chǎn)流域、“火耕水褥”、貝母功效的對比等,認為《神農(nóng)本草本經(jīng)》中貝母并非百合科貝母,乃是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謝宗萬[6]認為《萬物》所載“貝母已寒熱也”與《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貝母治療“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的功效一致,均指百合科貝母屬植物;但由于同屬貝母品種較多,很難確定具體為哪一種,其認為川貝母F.cirrhosa的可能性最大。肖培根[7]111《新編中藥志》認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貝母品種雖然有多種來源,亦較混亂,但百合科浙貝母F.thunbergii、川貝母F.cirrhosa應(yīng)當是其主流來源。趙寶林等[8]結(jié)合古今地名變化及貝母屬植物的分布特點,認為古人所謂的貝母實際上不單指同一屬貝母,可能包括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和百合科貝母屬2類。朱曉丹等[9]從文獻角度探索土貝母藥用源流,梳理古代醫(yī)藥典籍,其觀點為:1)唐以前雖沒有“土貝母”之名,但所載功效與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相近。2)唐宋時期的貝母多與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無關(guān)。3)到明代雖然出現(xiàn)土貝母之名,但應(yīng)當多指當?shù)厮a(chǎn)的百合科浙貝母F.thunbergii。4)至明末土貝母單獨分列,其后諸多文獻記載功效主治與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一致。楊曦亮等[10]從貝母的原植物考證,認為:1)陸璣最早在《詩疏》中描述記載有貝母“葉如瓜蔞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之后《證類本草》及《本草綱目》都曾引用陸璣之言?!吨参锩麑崍D考》引張載之詩:“貝母階前蔓百尋,雙根盤繞葉森森。”所描述的原植物特征與《本草圖經(jīng)》所附蔓生貝母應(yīng)當一致。2)唐宋時期貝母多為湖北貝母F.hupehensis、浙貝母F.thunbergii、太白貝母F.taipaiensis等百合科貝母。結(jié)合各家所述,該時期的貝母形態(tài)、附圖、產(chǎn)地等應(yīng)早已包括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和百合科川貝母F.cirrhosa、浙貝母F.thunbergii。3)明末清初,《本草匯言》首次提到“土貝母”一名,《景岳全書》首次將土貝母單獨分列、首次提及“川貝母”一名。至此,土貝母、川貝母、浙貝母各自的療效和應(yīng)用也開始更加明確。

經(jīng)典名方中只提“貝母”而未明確基原的處方,需要根據(jù)處方的時代、作者所處地域、方義等進行細致的考證。如明代張景岳為浙江紹興人,其活動地域并無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分布,他所載土貝母功效與今所用的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也有不同??梢姡瑢iT針對不同時期經(jīng)典名方中貝母類藥材的考證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亟待系統(tǒng)梳理歷代貝母類藥材的名實關(guān)系。此外,貝母類藥材產(chǎn)區(qū)著錄在本草典籍內(nèi)最早可見于漢魏時期的《名醫(yī)別錄》:“生晉地”,其后歷代不斷擴展其產(chǎn)地;如南梁《本草經(jīng)集注》云:“今出近道”;唐代《新修本草》云:“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庇纱丝芍?,貝母產(chǎn)地變遷比較大,這為經(jīng)典名方的取樣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亦需要開展其道地性變遷的考證;另有“清肺湯”提到“貝母去心”的加工要求,也需要做系統(tǒng)的整理。基于此,有必要從名稱、基原、道地性、采收加工、炮制等幾個方面對經(jīng)典名方中貝母藥材進行本草考證,為涉及此類藥材的經(jīng)典名方開發(fā)提供依據(jù)。

1 名稱考證

貝母在本草內(nèi)始載于現(xiàn)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以“貝母”為正名,又名“空草”。而最早的文字記載則見于春秋時期的《詩經(jīng)·墉風·載馳》:“陟彼阿丘,言采其蝱?!盵11]《官子·地員》亦曰:“其山之旁有彼黃蝱?!蔽覈钤缫徊拷忉屧~義的專著《爾雅·釋草篇》曰:“莔,貝母。”[12]西漢初《毛詩故訓傳》曰:“蝱,貝母,釋草。”三國時期,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曰:“蝱,今藥草貝母也?!标P(guān)于“莔”的解釋,《說文解字》曰:“莔,貝母也”[13];宋代陳承《本草別說》解釋為“悶”之意:“貝母能散心胸郁結(jié)之氣,故《詩》云言采其莔是也。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今用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信矣?!奔从粲舨坏弥径鴲瀽灢粯罚蜇惸改苌⑵溆艚Y(jié)故得“莔”,其與“悶”發(fā)音相近。而明代李時珍則認為“蝱”是象形而言:“〔時珍曰〕詩云言采其莔,即此。一作蝱,謂根狀如蝱也?!鼻宕斡癫脛t解釋為假借字,《說文解字注》曰:“莔,莔正字。蝱,假借字也。”可見貝母最早尚有“莔”之名,又因象形或是假借而作“蝱”。

“貝母”之名是因其鱗莖形狀而得,對此陶弘景在《本草經(jīng)集注》中解釋為:“今出近道。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盵14]274此說為歷代所接受。

此外,貝母尚有其他異名:1)漢魏《名醫(yī)別錄》有“藥實”別名[15]123?!稄V雅》曰:“貝父,藥實也?!蓖跻稄V雅疏證》:“貝義,即貝母也。”2)《名醫(yī)別錄》另有:“商草”別名[15]123。可能因為此草生長于商地而得名,如《本草圖經(jīng)》中有一段關(guān)于商人用此藥療病的引文:“江左嘗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它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商人喜曰:此藥可治也。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shù)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盵16]1653)依據(jù)其性味而得名,如《名醫(yī)別錄》中的“苦花”“苦菜”[15]123。4)后世本草典籍則更多以其產(chǎn)地而命名,如川貝母、浙貝母、土貝母等名。明代倪朱謨[17]54《本草匯言》最早提出川貝母、土貝母產(chǎn)地不同,亦有所差別,宜分別用。他對貝母功效進行比較:“以上修用,必以川者為妙。若解癰毒,破癥結(jié),消實痰,傅惡瘡,又以土者為佳。然川者味淡性優(yōu),土者味苦性劣,二者宜分別用?!闭阖惸?、象貝則見于清代趙學敏[18]115《本草綱目拾遺》:“出陜西者名西貝,又名大貝?!庇忠谩栋俨葭R》云:“浙貝出象山,俗呼象貝母,圓白而小者佳。葉闇齋云,寧波象山所出貝母……不能如川貝之象荷花蕊也。土貝于象貝中揀出一二與川貝形似者,以水浸去苦味,曬干,充川貝賣,但川貝與象貝性各不同……出川者為川貝。出象山者為象貝。川產(chǎn)者味甘,間有微苦??偛凰扑a(chǎn)者味苦而不甘……以象貝皆小,土貝獨大,于川產(chǎn)者亦異。”5)近現(xiàn)代又以植物名稱做藥材名,如“瓦布貝母”“太白貝母”等,雖亦冠以地名,實指物種。

2 基原考證

2.1 唐代前貝母基原多為葫蘆科土貝母

貝母入藥最早見于西漢時期的《阜陽漢簡·萬物》:“貝母已寒熱?!盵19]貝母在東漢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列為中品:“貝母,味辛,平。主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創(chuàng),風痙。一名空草?!盵20]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婦人妊娠脈證并治第二十》內(nèi)有“當歸貝母苦參丸”:“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痹摲街髦卧袐D因膀胱郁熱、氣結(jié)成燥所致的小便不暢、淋瀝不盡,此功效與《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的“淋瀝”一致。其后《名醫(yī)別錄》最早著錄其產(chǎn)地:“生晉地”(今山西、陜西、河南交界處),另增補功效:“療腹中結(jié)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p>

同時期其他非藥學類著作中也有提及貝母植物形態(tài)描述:1)三國時期陸璣所著《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最早對當時所見貝母的植物形態(tài)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蝱,今藥草貝母也,其葉如栝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絫相著,有分解也?!薄叭~如栝樓”顯然是今葫蘆科植物的特征,且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與《金匱要略》所記載的清熱散結(jié)為主的功效看,亦與今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基本一致。2)東晉郭璞注《爾雅》提到:“莔根如小貝,圓而白華,葉似韭?!逼涿枋龅男螒B(tài)特點與百合科郁金香屬的植物老鴉瓣T.edulis相似,百合科貝母屬植物花被多呈色彩而較少純白,因此恐非貝母屬植物。

此外,尚有以下幾個方面亦可佐證早期貝母當為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1)根據(jù)所記載的生藥形態(tài)。根形似聚貝子的特征,與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接近,百合科貝母此特征則不明顯;然而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中提到:“今出近道,形似聚貝子,斷谷服之不饑?!卑丛摃蛟疲骸半[居先生在乎茅山巖嶺之上”,該區(qū)域“近道”指句容茅山,為今江蘇南京附近。此處沒有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分布,另外無論是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還是在江蘇南京有分布的貝母屬浙貝母F.thunbergii均味道甚苦,做道家服食恐不合情理,考慮到集注中常有誤記,這里陶弘景可能是誤記。2)根據(jù)功效主治。從其功效描述對照《新編中藥志》載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有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的功能,用于乳癰、乳巖、瘰疬、痰核、瘡瘍腫毒及蛇蟲毒;外用治外傷出血[7]59。因此葫蘆科植物土貝母B.paniculatum更符合《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貝母。3)《名醫(yī)別錄》中提及貝母為10月采根,分析可得,山西、陜西、河南交界的晉地一帶符合葫蘆科土貝母植物在10月份枯萎的生長特性。因各地氣候不同貝母產(chǎn)季也不一致,一般野生者多于積雪融化、野草未長時采收。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貝母花期在3—4月,果期5月,5月中下旬果實成熟后植株迅速枯萎、倒苗,后進入休眠期。

《名醫(yī)別錄》所補功效中提及:“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盵15]123似與今所用貝母屬植物的功效相近,可能是《名醫(yī)別錄》為整合魏晉以來多數(shù)名醫(yī)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增補的資料,經(jīng)陶弘景匯編而成。該書并非一人一時完成,因此有可能為不同醫(yī)家就地取材,已經(jīng)有貝母屬植物做藥用的情況了。

南北朝《雷公炮炙論》:“雷公云:凡使,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黃。擘破。去內(nèi)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后拌糯米于鏊上同炒,待米黃熟,然后去米,取出。其中有獨顆團,不作兩片無皺者,號曰丹龍精。不入用。若誤服,令人筋脈永不收。用黃精、小藍汁合服,立愈?!盵21]35可見當時所用可能已為百合科貝母屬植物,“內(nèi)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實指貝母的芯芽,其后諸多本草、方書均延續(xù)此說,認為需要“去心”,然究竟為何要去心則并不清晰。此外,當時就有偽品存在,從其所述的中毒癥狀與解毒藥物看,與百合科郁金香屬的植物老鴉瓣T.edulis相似,即光慈姑,其性狀呈卵圓形或圓錐形,表面黃白色、光滑,質(zhì)硬而脆,橫斷面黃白色、粉質(zhì),味淡,獨顆團,與“不作兩片無皺者”的丹龍精十分相似,因其含有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誤用易中毒[22]。

綜上所述,《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所載的貝母主流可能為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但貝母屬植物亦有可能已作藥用,此外尚有形態(tài)相似的老鴉瓣T.edulis混做貝母入藥的情況,這種情況歷代均存在。

2.2 唐宋時期基原擴大至百合科貝母屬植物

唐代蘇敬[23]211所著《新修本草》中對貝母的植物形態(tài)做了補充:“此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今江蘇一帶)、荊州(今湖北一帶)、襄州(今湖北襄陽)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味甘、苦、不辛?!睆钠涮峒暗娜~似大蒜的特點來看,顯然為百合科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且描述“四月”為最佳采收時期,即公歷5月份,與現(xiàn)在浙貝母F.thunbergii產(chǎn)區(qū)的采收時間一致,其提及的味“苦”亦相符。潤州轄境約為當今江蘇省南京、鎮(zhèn)江、丹陽、句容、金壇、江寧等市縣,荊州是指今湖北松滋至石首間的長江流域,襄州是指今湖北襄陽。結(jié)合文獻分析,該屬植物分布可知產(chǎn)于潤州、江南等地可能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thunbergii,產(chǎn)于荊州、襄州更似湖北貝母F.hupehensis。長江中下游其他貝母屬天目貝母F.monanthaMigo、安徽貝母F.anhuiensisS. C. Chen et S. P. Yin也有可能,尚不能排除。

五代《日華子本草》:“消痰,潤心肺。末和沙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調(diào),敷人畜惡瘡?!盵24]與今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thunbergii止咳化痰、清熱散結(jié)的功效基本相同。

宋代蘇頌[16]164《本草圖經(jīng)》則對當時全國所提交的標本及文字進行匯總,在前朝基礎(chǔ)上增補了較多內(nèi)容:“貝母生晉地,今河中(今山西永濟)、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縣)、郢(今湖北武漢)、壽(今安徽鳳臺)、隨(今湖北隨縣)、鄭(今河南鄭州)、蔡(今河南汝南)、潤、越(今浙江浦陽江、曹娥江流域及余姚縣地)、滁州(安徽鳳滁縣)皆有之。根有瓣子,黃白色,如聚貝子,故名貝母。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皷子花。八月采根,曬干。又云:四月蒜熟時采之良。此有數(shù)種。”可見宋代各地所用貝母不盡相同,有數(shù)種之多。圖1A為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產(chǎn)自河中、鄭、蔡等黃河流域的即為此種。圖1B從植物形態(tài)上判斷為貝母屬植物,北宋時期峽州轄境相當今湖北宜昌、長陽、宜都等地。除湖北貝母F.hupehensis以外,今湖北宜昌五峰等地也有太白貝母F.taipaiensis等同屬近緣物種。因此當時所記載的湖北地區(qū)不止一種貝母屬植物在當?shù)刈鏊幱谩D1C為越州貝母(今江浙等地),其地上部分形狀類似百合科黃精屬,地下部分為植物鱗莖,僅憑此不能準確判斷;文字描述中提及產(chǎn)自“壽州”“滁州”者亦有可能為安徽境內(nèi)分布的安徽貝母F.anhuiensis[22]。此外,有學者考證認為“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鼓子花”的特征與蕎麥葉大百合Cardiocrinumcathayanum(Wilson)Stearn植物特征相符,蕎麥葉大百合又稱蕎麥葉貝母[8]。

注:A.貝母;B.峽州貝母;C.越州貝母。圖1 《本草圖經(jīng)》所附貝母藥材原植物圖

綜上所述,由于唐宋時期中醫(yī)藥學得到長足發(fā)展,加之行政區(qū)域變遷和重新劃分,此外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人口密度增加、農(nóng)業(yè)也較為發(fā)達,這些因素使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的貝母資源得到了開發(fā),藥用貝母品種增加。該時期貝母基原逐漸擴大至百合科貝母屬多種植物,但以浙貝母F.thunbergii、湖北貝母F.hupehensis等易獲取的種為主,同時可能亦有百合科蕎麥葉大百合C.cathayanum混作貝母使用的情況。

2.3 明代貝母類藥材出現(xiàn)分化

明代官修《本草品匯精要》內(nèi)容大多引自《證類本草》,但做了取舍:“【地】《圖經(jīng)》曰:生晉地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蔡、潤、滁州皆有之。《唐本》注云:荊襄產(chǎn)者佳,江南諸州亦有?!镜氐馈繊{州、越州?!緯r】生:二月生苗。采:四月、八月取根?!臼铡勘└伞!居谩扛鶊A白不僵者佳。【質(zhì)】類半夏而有瓣?!旧奎S白。”[25]214從文中可以看出,明代早期已將湖北與浙江兩地作為貝母道地產(chǎn)區(qū),且描述藥材性狀時認同的是外觀形似半夏而有瓣、顏色黃白,該性狀符合百合科貝母屬植物根莖的特點?!侗静萜穮R精要》多沿襲前人的說法,僅質(zhì)和色不能確定具體為哪一種貝母。根據(jù)其地道產(chǎn)地和采收時間可見此時貝母入藥已經(jīng)主要以貝母屬植物為主,葫蘆科植物已較少使用。

明代陳嘉謨[26]86《本草蒙筌》曰:“黃白輕松者為良,油黑重硬者勿用。去心咀片,入肺行經(jīng)。消膈上稠痰,久欬嗽者立効;散心中逆氣,多愁郁者殊功?!眻D2A顯然是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然葫蘆科土貝母無心,其所述的“去心切片”應(yīng)當指百合科貝母屬植物。此外萬卷樓版所附圖中有丹龍精圖(見圖2C),觀其性狀與今百合科郁金香屬的植物老鴉瓣T.edulis一致。

注:A.貝母;B.貝母實;C.丹龍睛。圖2 《本草蒙筌》所附貝母藥材原植物圖

李時珍[27]560《本草綱目》亦未對貝母作不同品種區(qū)分,文字上并無增補,但有附圖(見圖3A),其莖直立,不分枝,葉對生或互生,不卷曲,基部半抱莖。由上述特點可知,應(yīng)是百合科貝母屬植物無疑。李時珍在附方中新增補引用多個經(jīng)驗方,多強調(diào)“去心”處理。

李中立[28]122《本草原始》在貝母條下將貝母分為西貝母、南貝母2類,且附有藥圖(見圖3B):“凡用以黃白輕松者為良,油黑重硬者為劣。西者、南者俱宜入劑,而西者尤良。貝母中獨顆圓,不作兩瓣者,號曰丹龍睛,誤服令人筋脈不收。今出近道者(土貝母),葉如栝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也,入藥無能,堪醫(yī)馬而已。近有無恥小人,以制過半夏削成兩瓣,內(nèi)入須心,合為一顆,仿佛西貝母形狀欺人,深為可恨。買者宜細辨之?!蔽闹刑峒拔髂袭a(chǎn)區(qū)尤良,南貝母應(yīng)泛指長江中下游,附圖的文字注:“色白,兩瓣成一顆有心?!眻D注另有:“西貝母色白、體輕、雙瓣?!笨赡転殛兾鞯鹊厮a(chǎn)的貝母。圖中所繪的貝母頂端不開裂,與今松貝相似;而頂端開裂的則與青貝相似。文中提及的南貝母結(jié)合圖注文字描述:“南貝母,色青白,體重單?!迸c今浙貝母F.thunbergii十分吻合,且記載了當時用半夏偽造的現(xiàn)象。

倪朱謨[17]53《本草匯言》匯總了前人關(guān)于貝母的多種植物形態(tài)描述,并首次明確了“貝母”的產(chǎn)區(qū)為浙江金華和寧波象山等地,與今浙貝母F.thunbergii產(chǎn)區(qū)完全一致:“李氏曰:貝母生蜀中及晉地。又出潤州、荊州、襄州者亦佳。江南諸州及浙江金華、象山亦有,但味苦惡,僅可于破血解毒藥中用之。又河中、江陵、郢、壽、隋、鄭、蔡、滁州皆有?!贝送?,還首次提出川貝母:“至于潤肺消痰,止嗽定喘,則虛勞火結(jié)之證,貝母專司首劑……以上修用,必以川者為妙。若解癰毒,破癥結(jié),消實痰,傅惡瘡,又以土者為佳。然川者味淡性優(yōu),土者味苦性劣,二者宜分別用?!蹦咧熘冞€引用了多種方書、醫(yī)籍使用不同種類貝母的詳細記載:“《全幼心鑒》治小兒百日晬嗽痰壅。用川貝母三錢,甘草、廣橘紅各一錢,共為末。治小兒鵝口,滿口白爛。用金華貝母、去心為末。危氏方治吹奶作痛。用川貝母末,酒調(diào)服二錢?!吨敝阜健方庵┲胍Ф尽?`定咬處,勿使毒行。川貝母末酒服五錢。續(xù)補集方:《方脈正宗》治虛火喘嗽不寧。用川貝母一兩、去心,研細末,每服二錢,淡姜湯調(diào)下。同前治傷寒心虛內(nèi)熱有痰,煩躁,心神不寧,不能安睡。用川貝母五錢,研細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diào)下?!笨梢娒鞔砥诖ㄘ惸笐?yīng)用已較為普遍,而被稱為“金華貝母”者,已明確可知其主產(chǎn)區(qū)在浙江金華,故推測當時已有栽培的浙貝母F.thunbergii。此外,書中還提到“《廣筆記》治瘰疬,未破可消。用土貝母、甘草各二兩,微炒研末。同上治頦下生硬塊,或似石癭。用土貝母、何首烏各三兩,連翹、鼠粘子、天花粉、蒼耳子、青木香、白及各二兩,黑棗百個,金銀花、紫花地丁、甘草、夏枯草各五兩,分作十劑,每劑用河水五碗,煎至二碗,徐徐服。”文中提及的“土貝母”可能是與川貝母相對而言,指的是浙貝母F.thunbergii,倪朱謨?yōu)檎憬贾萑?,對貝母的性能很熟悉,為區(qū)別藥用,他將本地所產(chǎn)貝母稱“土者”,四川所產(chǎn)稱“川者”,但其強調(diào)的散結(jié)之功亦有可能是指葫蘆科的土貝母B.paniculatum(見圖3C)。

注:A.《本草綱目》;B.《本草原始》;C.《本草匯言》(1.南貝母,2.西貝母,3.川貝母)。圖3 明代本草所附貝母藥材原植物圖

明代張景岳[29]《景岳全書·本草正》將土貝母首次單獨列述:“土貝母……性味俱厚,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shù)倍?!睆埦霸罏榻B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壯年從戎,后卸甲歸隱潛心醫(yī)道,57歲返回南方專心臨床醫(yī)療,著書立說。根據(jù)張景岳所載土貝母的功效性味俱厚,較川貝母清降更勝可知,其所述的土貝母應(yīng)該是百合科浙貝母F.thunbergii無疑。

賈所學[30]《藥品化義》根據(jù)產(chǎn)地明確分為2類:“取川產(chǎn)者佳,去心。用浙產(chǎn)者解毒亦效?!?/p>

2.4 清代至今逐步形成川、浙、土3類

清代顧元交[31]《本草匯箋》:“歷考諸本貝母產(chǎn)地甚多而不及川。今人多尚川貝母。別有象山貝大如龍眼。諸本亦未見而味加苦且厚。無川產(chǎn)清和之氣。然用之亦效。瘡科更宜。凡用去心,糯米拌炒。米黃為度?!笨梢娒鞔砥谝呀?jīng)較為推崇川產(chǎn)貝母,恐是因其苦味較之浙貝母F.thunbergii弱,其具清和之氣與肺為嬌臟相和之因。

劉若金[32]154《本草述》首次以浙貝母做正名:“川貝母小而尖白者良,浙貝母極大而圓色黃,不堪入藥。”川貝母、浙貝母由此開始以產(chǎn)地冠名劃分開來,并成為直至今日藥用貝母的主要2類藥材。

王翃[33]《握靈本草》曰:“貝母蜀中出者良。大者出象山,亦可用。去心,同糯米炒?!?/p>

吳儀洛[34]《本草從新》曰:“川產(chǎn)開瓣,圓正底平者良。浙產(chǎn)形大,亦能化痰散結(jié)解毒。并去心,糯米炒黃搗用。”

黃宮繡[35]《本草求真》曰:“貝母大者如為土貝母。大苦大寒。如浙江貝母之類,清解之功居多。小者川貝母,味甘微寒。滋潤勝于清解。不可不辨。川產(chǎn)開瓣者良?!?/p>

趙學敏[18]115《本草綱目拾遺》提及多種貝母:1)浙貝母:“今名象貝。去心炒。《百草鏡》云:浙貝出象山,俗呼象貝母。皮糙味苦,獨顆無瓣,頂圓心斜,入藥選圓白而小者佳。葉闇齋云:寧波象山所出貝母,亦分兩瓣,味苦而不甜,其頂平而不尖,不能如川貝之象荷花蕊也。土人于象貝中揀出一二與川貝形似者,以水浸去苦味,曬干,充川貝賣,但川貝與象貝性各不同。象貝苦寒,解毒利痰,開宣肺氣。凡肺家挾風火有痰者宜此。川貝味甘而補肺矣,不若用象貝治風火痰嗽為佳。若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庇袑W者認為此時所述的川貝母、浙貝母的生藥形態(tài)與現(xiàn)時所用的川貝母F.cirrhosa、浙貝母F.thunbergii均甚吻合[36-37]。其中“荷花蕊”與今所描述的“羅漢肚”或“觀音坐蓮”異曲同工,屬松貝的一類。即今鑒別松貝的特征“懷中抱月”。2)土貝:“一名大貝母。百草鏡云:“土貝形大如錢,獨瓣不分,與川產(chǎn)迥別,各處皆產(chǎn),有出安徽六安之安山者;有出江南宜興之章注者;有出寧國府之孫字埠者,浙江惟寧波鄞縣之樟村及象山有之。入藥選白大而燥皮細者良。”此段所言的當為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3)貝母:“憶庚子春有友自川中歸,貽予貝母,大如錢,皮細白而帶黃斑,味甘。云此種出龍安,乃川貝中第一,不可多得。信是,則川中之甜貝母亦有大者,不特金川子獨甜也,并附以俟考。”此種產(chǎn)于今四川綿陽平武一帶,且大如錢、帶黃斑、味甘的可能為川貝類型中的一種,從今平武地區(qū)所分布的該屬植物看,不排除為暗紫貝母F.unibracteata生長年限較長者,此外該地亦有同屬近緣物種瓦布貝母F.unibracteatavarwabuensis分布??梢姶藭r浙貝母、川貝母、土貝母3類劃分已較為清晰,但因川貝母基原較為復(fù)雜,因此對于西南各地不同區(qū)域的藥材性狀已有區(qū)別描述,終究因未能細致而深入的對原植物做比對,僅能通過性狀所見不同加以描述,這也是歷來川貝母基原較為復(fù)雜的原因。

吳其濬[38]《植物名實圖考》引張載詩曰:“貝母階前蔓百尋,雙桐盤繞葉森森;剛強顧我蹉跎甚,時欲低柔警寸心。則又有蔓生者矣?!痹娭新惸革@然是今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的植物形態(tài)特征。參照《中藥植物志》[39]及趙燏黃[40]216所述:“又《植考》山草類卷九,載有貝母圖,葉單出,戟形,是與蘇頌所謂‘葉青似莽麥,隨苗出’者之一種相符,此蓋天南星科之貝母也”(見圖4A)。王錦秀[41]通過考證《植物名實圖考》貝母條下所附圖,發(fā)現(xiàn)其植株4株,矮小;一莖一葉,葉戟形;鱗莖不大,圓形或稍橢圓形,根少數(shù),生于鱗莖與莖銜接處。參考書中半夏曾提及:“半夏一莖三葉,諸書無異同詞,而原圖一莖一葉,前尖后歧,乃似茨姑葉。余曾遣人繪川貝母圖(見圖4B),正與此合,豈互相舛誤耶?抑俗方只此一物兩用耶?”王錦秀認為該圖可能為天南星科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 Breit.的幼苗。該圖遣人所繪,雖不得知調(diào)查是否準確,但足以說明直至清朝末期,半夏充當貝母混用現(xiàn)象仍很普遍。綜上所述,清初以后主流使用的為百合科川貝母F.cirrhosa、暗紫貝母F.unibracteata及浙貝母F.thunbergii等。

注:A.《本草匯箋》;B.《植物名實圖考》。圖4 清代本草所附貝母藥材原植物圖

曹炳章[42]《增訂偽藥條辨》明確描述了川貝母不同產(chǎn)地的品質(zhì)評價,以及與其偽品魯貝、西珠貝母(山慈菇)、西貝的區(qū)別:“川貝母偽名魯貝。粒扁,洗后皮脫,其粉即出。按貝母惟川蜀出者為佳。其子在根下,內(nèi)心外瓣,其色帶白如聚貝子,故名貝母。蓋色白味辛,生于西川,故屬肺金之藥。浙貝尚不可混用,況魯貝乎?更有一種名西珠貝母,系山慈菇偽充。又有一種偽貨,名西貝,其性不能潤肺化痰,更相反也。炳章按:川貝,四川灌縣產(chǎn)者,底平頭尖,肉白光潔而堅,味微苦兼甘,為最佳。平藩縣產(chǎn)者,粒團質(zhì)略松,頭微尖,肉色白而無神,味亦微苦兼甘,亦佳。敘富產(chǎn)者,顆大而扁,肉白黃色,質(zhì)松味淡,為次。魯京州大白山、松盤等處產(chǎn)者,日魯京川,黃白色,頭尖,亦次。湖北荊州、巴東縣產(chǎn)者,皮色帶黑,性硬而光,頭尖,肉呆白色,味苦,更次。陜西新開山產(chǎn)者,曰西貝,或名尖貝,顆扁,頭尖,味甚苦,更不道地。鄭君所云,或指此種,然非山慈菇偽充。所云珠貝者,即小象貝也?!睍兴涊d的產(chǎn)地較多,從所述的形狀及味看,川蜀所產(chǎn),內(nèi)心外瓣,其色帶白如聚貝子應(yīng)該是川貝母F.cirrhosa、暗紫貝母F.unibracteata、瓦布貝母F.unibracteatavarwabuensis;湖北荊州、巴東縣所產(chǎn)為湖北貝母F.hupehensis;平藩縣、陜西新開山所產(chǎn)可能為太白貝母F.taipaiensis;浙貝則可能為浙貝母F.thunbergii。

趙燏黃[40]216于1937年調(diào)查貝母類藥材,并在《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內(nèi)對當時所見的貝母作了十分細致的總結(jié),且感知到其基原之復(fù)雜:“上述各種貝母,諸家記載大有出入,故吾國古代知貝母極難統(tǒng)一,當認為數(shù)種原植物之產(chǎn)生品也明矣。”通過實地調(diào)查,趙燏黃將貝母分為川貝母、浙貝母、土貝母3類:1)川貝母:“是為四川西北部松潘、雅安等縣培植品,至野生者,雖亦有之,只因產(chǎn)量不豐,供不應(yīng)求爾,而尤以松潘產(chǎn)者最佳。當?shù)厥袌龇?種:一曰真松貝,如羅漢肚狀,如觀音坐蓮,平項閉口者稱最優(yōu);二曰沖松貝,尖項開口,出產(chǎn)地呼櫳槓子;三曰熟貝,因炕時火大致熟,帶油黃色;四曰黃貝,因火大炕黃;五曰提貝,自平貝中選出較大者;六曰平貝,粒最小。(青貝)雅安產(chǎn)者,計分2種:一曰青貝,取圓熟而攙入松貝者,北岸貨佳;二曰爐貝,顆粒不大,產(chǎn)打箭爐,又名蒼珠子,有大小之別,大者系北路貨,名觀音坐蓮臺,色白較佳。以上貝母,占四川出口藥材價值之第六位,自民國20—22年之平均數(shù),價值國幣20萬元(以上據(jù)《川藥》)?!睍杏涊d了多種根據(jù)品相劃分的商品規(guī)格,對部分因加工不當所致的品質(zhì)差異進行區(qū)分,如“炕時火大致熟,帶油黃色”“因火大炕黃”等。從所載產(chǎn)地來分析,產(chǎn)自四川松潘、雅安可能是川貝母F.cirrhosa、暗紫貝母F.unibracteata、瓦布貝母F.unibracteatavarwabuensis;產(chǎn)自打箭爐的爐貝應(yīng)為梭砂貝母F.delavayi。2)浙貝母:“《本遺》稱浙貝,所以與四川產(chǎn)之川貝區(qū)別之,而以產(chǎn)于浙之象山最為著名,故又稱象貝……本品與《本遺》之浙貝相符,為川貝之代用品,價較廉,故銷路甚大,南北藥肆均備之?!币源朔治鱿笊剿a(chǎn)“象貝”即今所用浙貝母F.thunbergii。3)土貝:“今祁、平藥肆之土貝,乃河南禹縣之培植品,恐《本遺》趙學敏所言之物也。本品屬于葫蘆科合子草屬植物之根部,曾經(jīng)蒸制,故硬如角質(zhì),全體紅褐色乃至灰褐色,半透明,作顆粒狀而不齊,大小亦不等……本品恐為《證類》及《紹興》畫卷單稱貝母之一種,似陸機所云‘葉如栝樓’者相符也。”文中“土貝”表面紅褐至灰,硬如角質(zhì),確為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無疑。

綜上考證可知,貝母早期主流為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南北朝時期便有百合科貝母屬植物入藥的情況;唐宋以來則較為明確,當時主流品種為浙貝母F.thunbergii、湖北貝母F.hupehensis以及同屬近緣物種;明代貝母類藥材分化出川貝母,主流基原品種為川貝母F.cirrhosa、暗紫貝母F.unibracteata,亦包括太白貝母F.taipaiensis等多種同屬近緣植物;清代貝母藥材來源又增加梭砂貝母F.delavayi,明清時期多將浙貝母F.thunbergii稱為土貝母;而清代以來將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定名為土貝母,因此形成川貝母、浙貝母、土貝母3類,并延續(xù)至今。至于現(xiàn)行《中國藥典》尚有伊犁貝母F.pallidiflora、平貝母F.ussuriensis等則為現(xiàn)代新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3 道地性及品質(zhì)評價

秦漢時期貝母產(chǎn)地多為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漢魏時期《名醫(yī)別錄》記載“生晉地(今山西、陜西、河南交界處)”;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所述的“出近道”則為江蘇南京一帶;至唐代擴展到“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荊州(今湖北省荊陽)、襄州(今湖北襄陽)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唐代《千金翼方》記載貝母的主要產(chǎn)區(qū)有“山南東道襄州、江南東道潤州二處”[43];宋時期進一步擴大到湖北、浙江、安徽等多個省份;明代《本草品匯精要》首次將峽州(湖北宜昌及近于四川界)、越州(今浙江紹興)列為道地[25]214?!侗静輩R言》則首次明確了浙貝母的主產(chǎn)區(qū)在浙江金華與寧波[17]53。同時明代中晚期逐步推崇西南、陜西等地所產(chǎn)川貝母類藥材;清代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川貝母、浙貝母、土貝母3類。

近代以來,川貝母以四川松潘、康定一帶所產(chǎn)最為知名,奉為道地;浙貝母則產(chǎn)于寧波象山較為知名,習稱“象貝”。浙中金華一帶明代便已經(jīng)開始人工栽培,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浙貝母的現(xiàn)主產(chǎn)區(qū),浙貝母奉為“浙八味”之一。

關(guān)于貝母藥材的品質(zhì)評價,產(chǎn)地不同其藥材品質(zhì)不同(見表1)?!缎滦薇静荨芬猿鰸欀?、荊州、襄州最佳[23]211;《本草品匯精要》增加了峽州、越州,言根圓白不僵者佳[25]214;《本草蒙筌》以黃白輕松者為良[26]86;《本草原始》在此基礎(chǔ)上增加:“凡用以黃白輕松者為良……西者、南者俱宜入劑,而西者尤良?!盵28]122;《本草述》以川貝母小而尖白者良[32]154;《本草綱目拾遺》依據(jù)療效認為以象貝治風火咳嗽為佳,若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18]115。浙貝母,選圓白而小者良,土貝母,選白大而燥皮細者良;《本草藥品實地之考察》認為川貝應(yīng)為貝母之正品,浙貝應(yīng)為川貝之代用品,合子草屬土貝,乃貝母之冒充品[40]219。

表1 不同歷史時期貝母道地性及品質(zhì)評價

4 藥用部位及采收加工

歷代本草典籍均記載貝母“采根”。如《名醫(yī)別錄》提到:“十月采根”[15]123;《新修本草》記錄:“四月蒜熟時采,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盵23]211《本草圖經(jīng)》:“八月采根”[16]164。此后歷代本草典籍均有記載貝母采根入藥。通過到各地調(diào)查,趙燏黃[40]217在《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中提出川貝母、浙貝母的藥用部位為鱗莖,土貝母的藥用部位為根。《中國藥典》規(guī)定川貝母、浙貝母的藥用部位為其鱗莖,葫蘆科土貝母的藥用部位為塊莖。雖然歷代本草對貝母藥用部位均一致記載為“根”,結(jié)合歷代本草所附藥圖可以確定貝母入藥部分應(yīng)為鱗莖。

魏晉時期貝母為“十月采根”;唐宋時期既有“四月蒜熟時采”,亦有“八月采根”;到明以后,采收時間“八月采根”?!端幬锍霎a(chǎn)辨》記載:“川貝母,夏季出新……浙貝母,九月新?!盵44]多數(shù)貝母采收后曝干、曬干即可入藥。明代《本草集要》:“凡使去中心”,《藥性要略大全》提到:“以滾水泡五七次,去心?!壁w燏黃[40]217在《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中僅僅提到:“剝除表皮而干燥之”。

根據(jù)上文所述,結(jié)合歷代本草中貝母的采收時間亦可知,唐以前藥用貝母主流是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唐宋時期,藥用貝母為百合科貝母和葫蘆科貝母2類。明代以后藥用貝母的主流為百合科貝母(見表2)。

表2 本草典籍記載貝母藥用部位及采收加工方法

5 貝母的炮制

關(guān)于經(jīng)典名方中貝母采收后炮制情況,《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包含貝母的藥方“清金化痰湯”及“清肺湯”中提到“貝母去心”。貝母早期“采根,曬干”“曝干”即可,無需添加輔料炮制。《金匱要略》:“乳汁不下:三母散:貝母,知母、牡蠣等分,為細末,每豬蹄湯調(diào)服二錢?!睎|漢時期張仲景的“三白散”一方便提出貝母細末入藥,豬蹄湯調(diào)服,并未提及貝母去心,由此可知貝母不去心早記載?!独坠谥苏摗诽岢觯骸傲净遗诹铧S……后拌糯米鏊上同炒?!盵21]35

多數(shù)本草典籍記載貝母無毒。明代倪朱謨[17]54在《本草匯言》引用《廣濟方》云:“《全幼心鑒》治小兒百日啐嗽痰壅。用川貝母三錢,甘草、廣橘紅各一錢,共為末。治小兒鵝口,滿口白爛。用金華貝母、去心為末。危氏方治吹奶作痛。用川貝母末,酒調(diào)服二錢?!吨敝阜健方庵┲胍Ф?。縛定咬處,勿使毒行。川貝母末酒服五錢。續(xù)補集方:《方脈正宗》治虛火喘嗽不寧。用川貝母一兩、去心,研細末。同前治傷寒心虛內(nèi)熱有痰,煩躁,心神不寧,不能安睡。用川貝母五錢,研細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diào)下?!备鶕?jù)以上方書可知有貝母去心,但貝母直接以細粉入藥亦已經(jīng)很普遍。

與之相對,李時珍[27]561《本草綱目》所收載方劑多提到貝母去心:“《全幼心鑒》孕婦咳嗽:貝母去心,麩炒黃為末,砂糖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神效。”可知貝母去心或不去心的加工方均有記載,本研究認為貝母去心并非必不可缺?!侗静菟幤穼嵉刂^察》也僅記載“剝除表皮而干燥之”并未提及去心[40]217。自2005年版《中國藥典》起,對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的加工要求為:“洗凈、掰開,煮至無白心,取出,曬干?!闭阖惸窮.thunbergii:“大小分開,大者除去芯芽,小者不去芯芽?;蛉△[莖大小分開,洗凈,除去芯芽,趁鮮切成厚片,干燥?!贝ㄘ惸?、平貝母、湖北貝母取鱗莖對去心并無要求,提到“研粉沖服”。伊貝母無特殊要求。

“心”一般指根類、皮類的木質(zhì)部或種子胚芽。早在漢代就有對巴豆、花椒、麥冬、天冬去心的記載?!独坠谥苏摗诽岬桨俨咳バ腫21]69;《本草經(jīng)集注》提到牡丹皮去心[14]356;《本草拾遺》有蓮子去心;清代《本草綱目拾遺》有白果去心。關(guān)于去心目的,《本草經(jīng)集注》最早提出:“巴豆打破,剝?nèi)テぃ稳バ?,不爾,令人悶”[14]327;而后亦有《本草綱目拾遺》有蓮子不去心令人作嘔;清代《修飾指南》在此基礎(chǔ)上歸納:“去心免煩”。但筆者認為傳統(tǒng)取象比類思維影響下,將個別藥的不良反應(yīng)歸納為一般規(guī)律,還缺乏客觀的佐證。需要注意的是,巴豆、白果的心具有毒性,去心可以降低毒性,而蓮子和蓮心兩者作用不同,以2種不同藥用部位分別入藥。歷代本草典籍都提到貝母無毒,根據(jù)文獻資料對貝母去心與否的現(xiàn)代研究并不多,從側(cè)面反映貝母去心對其藥用影響可能并不大,浙貝母大者去心芽,可能主要基于大者帶心芽的品相與口感不佳。在此基礎(chǔ)上從資源角度出發(fā)提倡不強調(diào)貝母“凡用去心”(見表3)。

表3 本草典籍記載貝母炮制加工方法

6 總結(jié)

綜上所述,貝母別名眾多,入藥常記做貝母。唐代以前貝母基原為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但是百合科貝母屬也有可能入藥。此外,也已經(jīng)存在老鴉瓣T.edulis混做貝母入藥的情況。唐宋時期,基原多為百合科貝母。也有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主要以湖北貝母F.hupehensis、浙貝母F.thunbergii、太白貝母F.taipaiensis等百合科貝母為主,同時,可能存在百合科蕎麥葉大百合C.cathayanum混做貝母。明代以后土貝母、川貝母、浙貝母逐漸分化,貝母入藥的正品基原以百合科川貝母F.cirrhosa、暗紫貝母F.unibracteata、浙貝母F.thunbergii為主流,這個時期的貝母存在名同實異現(xiàn)象,如《本草匯言》所言“土貝”乃百合科浙貝母F.thunbergii。清初,藥用貝母主流為百合科川貝母F.cirrhosa、梭砂貝母F.delavayi、暗紫貝母F.unibracteata、浙貝母F.thunbergii等百合科貝母。清初至今,貝母的分類逐漸清晰,形成川貝母、浙貝母、土貝母3類。《本草綱目拾遺》的中分類劃分較為清晰,與今天所用分類已基本相符。

隨著時間推移,貝母的產(chǎn)區(qū)出現(xiàn)由北向南遷移的趨勢,秦漢時期貝母基原以葫蘆科土貝母B.paniculatum為主,多分布于黃河流域一帶;唐宋時期貝母基原擴大到百合科貝母屬,貝母產(chǎn)區(qū)亦逐漸擴大到湖北、浙江、安徽等多個省份;明末清初至今,逐步形成川貝母、浙貝母、土貝母3類。貝母入藥的正品基原為百合科川貝母F.cirrhosa、浙貝母F.thunbergii為主流,貝母產(chǎn)區(qū)亦已逐漸完備主要指四川、湖北、浙江、河南、青海、云南等。唐代以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明代《本草品匯精要》在此基礎(chǔ)上增加峽州、越州為道地產(chǎn)區(qū)[25]214。近代以來,川貝母F.cirrhosa以四川松潘、康定一帶奉為道地,浙貝母F.thunbergii則產(chǎn)寧波象山為佳?!侗静菥V目拾遺》記載“象貝治風火咳嗽為佳,若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浙貝母:入藥選圓白而小者良。土貝:入藥選白大而燥皮細者良?!盵18]115

根據(jù)上文考證,可根據(jù)經(jīng)典名方所處朝代初步推斷“化肝煎”中的土貝母應(yīng)當是百合科浙貝母F.thunbergii該方主要疏肝理氣、瀉熱和胃,主治怒氣傷肝。從方功效主治可知,若是因氣逆動火所致煩熱、脅痛,重在治肝,浙貝母F.thunbergii性味苦寒清熱之力更勝更適合用;但從治療因氣火上逆犯肺使?jié)裉底铚ㄘ惸窮.cirrhosa清熱潤肺,用于肺熱燥咳功效更優(yōu),因此不排除百合科其他貝母的可能。從包含貝母的名方“清金化痰湯”“桑白皮湯”“清肺湯”的主治病癥看均以清肺為主,更適合用浙貝母F.thunbergii?!吧P訙背鲎郧宕?,其中的象貝應(yīng)當是百合科浙貝母F.thunbergii。“清金化痰湯”“清肺湯”提到“去心”,根據(jù)上文所述,貝母不去心研細粉直接入藥在明清時期已有記載,隨著現(xiàn)代貝母應(yīng)用,不強調(diào)貝母“凡用去心”。

猜你喜歡
川貝母浙貝母貝母
不同栽培模式對浙貝母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影響及浙貝母栽培要點*
川貝母栽培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shù)
不同產(chǎn)地的貝母中主要生物堿的含量比較及其毒性評價
生物炭對浙貝母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及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
川貝蜂蜜粥可清肺化痰
浙貝母栽培加工技術(shù)研究進展
浙貝母栽培加工技術(shù)研究進展
王瑩作品賞析
中藥止咳有川貝母
止咳化痰藥膳
岱山县| 昆明市| 响水县| 拉孜县| 名山县| 南京市| 宕昌县| 西城区| 溆浦县| 沅陵县| 阿荣旗| 丽水市| 松潘县| 阿克苏市| 那坡县| 绥江县| 石棉县| 自贡市| 凤冈县| 原阳县| 新乡县| 林甸县| 颍上县| 安平县| 通江县| 抚远县| 柯坪县| 珠海市| 兴安盟| 嵩明县| 绥芬河市| 蒲江县| 新闻| 安化县| 葫芦岛市| 从化市| 苗栗县| 石柱| 科尔| 蕲春县| 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