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平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chǔ),它要求學生通過體會和積累,逐步理解語言文字特點,形成各自的語言體驗,在交流情境中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小學閱讀教學是實施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強化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從而增強閱讀的有效性。
一、詞句感悟,建構(gòu)語言
閱讀教學不僅要關(guān)注文本內(nèi)容,還要讓學生建構(gòu)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文本中的詞句及表達形式,使學生的語言更規(guī)范、連貫、有條理。只有通過加強語言文字的感悟,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和建構(gòu)語言。
在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上,學生常常會遇到一些不容易感悟的詞句。有的詞句表面上看意思不明,如果掌握方法,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中的“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這句時,如果用平常的方法來理解“抽出”的意思,可能就很難明白;但是換一個詞語幫助學生理解,難度就沒那么大了。一位教師就向?qū)W生提出問題:“‘抽出這個詞語比較難理解,誰能換一個表示同樣意思的詞語呢?”于是,就有學生說,可以把“抽出”換成“長出”。但馬上有學生反駁說:“‘長出這個詞沒有‘抽出好,‘抽出寫出了新芽長得很快?!薄斑€是用‘抽出好,一個句子用兩個‘長出,感覺有點怪怪的?!薄伴L出寫不出那種枝條生長之快?!苯處熣堃粋€學生上臺表演“抽出”的動作,學生們明白了這里的“抽出”是指枝條很快地長出來的意思。教師再讓學生讀一讀這句,學生們仿佛看到了春天小興安嶺剛長出枝條和葉子時的景象了。這樣引導學生感悟詞句,學生不再是閱讀教學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建構(gòu)語言的主動者。
二、語感培養(yǎng),品味語言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增強閱讀的有效性,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和優(yōu)美語段進行反復(fù)品味,從而讓學生領(lǐng)悟詞語和句子所要表達的含義,進而體會作者的立意構(gòu)思及情感表達方式,達到培養(yǎng)語感的目的。
1. 品讀詞語,體會用詞之準確。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就要引導學生反復(fù)品讀詞語,通過對關(guān)鍵詞語的品讀,真正達到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課時,第一自然段就引導學生抓住“輕輕地”“趁你沒留意”等詞語來體會秋天到來時的輕盈與溫馨,第二自然段就抓住“五彩繽紛”來品秋色,第三自然段就抓住“好聞的氣味”來品秋收,第四自然段就抓住“小喇叭”來品秋趣。在教學時,教師抓住這些重點詞語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品味,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畫面就浮現(xiàn)在學生眼前了,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用語之妙。在這個語言品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感得到了培養(yǎng),對文本的理解也就更到位了。
2. 比較句子,感受語句之巧妙。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shè)主動探究的氛圍,引導學生多比較、多揣摩,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感受句子的巧妙之處。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肥皂泡》這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讀課文中的這句“有時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這脆薄的球,會扯成長圓的形式,顫巍巍的,光影零亂”,然后再出示“有時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這薄薄的球,會變成長圓的樣子,歪歪斜斜的,非常雜亂”這句。緊接著問學生:“這兩句表達的意思一樣嗎?哪句表達的效果更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反復(fù)品讀著這兩個句子,并在小組里展開了討論。通過教師的適時點撥,學生終于領(lǐng)悟到課文中的這句突出了作者緊張和擔心的心情??梢姡容^句子也是品味語言的一種方式,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種重要手段。
三、閱讀拓展,積累語言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不僅要積累教材中的優(yōu)美詞語及精彩句段,還要從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積累語言材料??梢?,積累語言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對于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段篇,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體會的基礎(chǔ)上主動積累。積累的方式有很多種,閱讀摘抄就是其中的一種。
閱讀摘抄可以摘抄好詞佳句或優(yōu)美段落,并用這些好詞造句或模仿佳句寫話。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課時,學生理解了“五彩繽紛”這個詞語的意思后,教師讓學生說說和“五彩繽紛”意思相近的詞。有的學生說“五光十色”,有的學生說“五顏六色”,還有的學生說“色彩斑斕”……教師鼓勵學生用這些近義詞各寫一句話。教師還要求學生課后再把課文中的擬人句和比喻句摘抄下來,并閱讀描寫秋天景物的文章,搜集描寫秋天的詞語、詩句、諺語等,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動筆寫寫自己眼中的秋天。這樣的教學,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文本中的精彩內(nèi)容,還將閱讀教學延伸到了課外,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讀寫實踐機會,幫助學生積累了語言,從而促進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四、讀寫遷移,運用語言
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應(yīng)用語言。在閱讀教學中,光讀不練是無法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師引導學生適當?shù)貞?yīng)用文本所提供的知識和表達方法進行練筆,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最佳途徑。
小練筆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小練筆也能更深入地感悟文本。教師的教學不能止步于學生理解了文本內(nèi)容和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是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練筆資源進行讀寫遷移,幫助學生達到運用語言的目的。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荷花》中的“荷花已經(jīng)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馬上要破裂似的”這句時,學生體會到了“冒”字的用法生動精妙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秋天到了,蘋果掛在樹上了。蘋果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這樣,學生通過調(diào)動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與借鑒文中比喻和排比的表達形式,充分展開想象,把生動具體的畫面用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表達了出來,達到了語言運用的效果,豐富了閱讀課堂,增強了閱讀的有效性。
總之,教師必須重視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關(guān)鍵詞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鼓勵學生拓展閱讀,利用讀寫遷移來強化語言的建構(gòu)和運用。只有加強語言文字的建構(gòu)和運用,才能增強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