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連云港市海清寺塔,位于連云港市云臺山風景區(qū)花果山腳下。因為塔原建于海清寺前,因此稱“海清寺塔”。根據塔的第五層鑲嵌的石碑,碑文記載,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1031年)竣工,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海清寺塔是仿樓閣式,挺拔秀麗,九級八面,高度為40.58米 ,承襲了宋《營造法式》,巧作精構,塔址和塔基都經過精心的選擇和處理,整個建筑結構合理嚴密,作風雄厚凝重,是建筑史上比較杰出的作品之一。海清寺塔是蘇北地區(qū)現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寶塔,于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清寺塔自古就是云臺山的一個主要景點,明代叫“古塔穿云”,清代叫“塔影團圓”。它有五個吸引廣大游客的特點:一是歷史古老;二是根深蒂固,經歷過郯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三是塔形壯麗,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衫,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參與的機會;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游興。
早期,海清寺塔因為年久失修,塔體損壞嚴重,塔頂也不見了塔剎,裂縫被侵蝕成了碎磚一堆,這破損的傷痕還流傳著民間的傳說。
說是當地的村里有姑嫂兩人關系不合,兩人就比本事。共同發(fā)誓,在一夜之間,小姑要造起一座通天塔,大嫂要建跨海橋,半夜時,小姑見嫂子的過海橋眼看就要造好,而通天塔才修到九層,她怕輸給自己的嫂子,就匆忙弄一筐碎磚頭往塔頂一倒,算是完成,然后又跑到附近的小團山上學雞叫,引得村里群雞亂啼,嫂子以為是天將破曉,就灰心了,走了神,過海橋一下子就坍塌了。小姑子算是贏了,但是塔頂上那一堆碎磚頭,卻永遠留下她的羞愧。這樣的故事似乎是在提醒我們后人學習工作都不能投機取巧,不然,會留下很多遺憾。
海清寺塔的堅固程度也是令我們后人詫異的。自建成以來,飽受了風雨的侵蝕,大大小小的地震有18次之多,其中達到山崩地裂、墻屋倒塌的程度就有六次。清康熙六年六月十七,也就是公元1668年7月25日,連云港市毗鄰的郯城發(fā)生8.5級大地震,根據《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城傾十分之二三”,而海清寺安然無恙,堪稱奇跡。大家是不是十分感嘆先人的聰明才智和能工巧匠的技藝呢,我們一直都說古塔雖老,但仍堅忍不拔、巍然挺立于大圣湖畔和云臺山群峰的懷抱之中。
海清寺塔的修繕工程于1974年拉開了序幕,在修繕第一層踏步時,發(fā)現了一座石函。石函上半身是石棺,下半身是須彌座,構思巧妙,內涵豐富,采用了高、淺浮雕和陰刻 技法并用。石棺的棺蓋上雕刻著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間是帝釋和梵天帶領佛教十大弟子送棺,有的弟子掩面而泣,有的弟子微微帶笑,有的弟子面無表情,都雕刻的栩栩如生,也反映了弟子的修行程度,下部還有四大羅漢抬棺。整棺圖飾精美,雕工精細,是一件具有唐代風格并富含佛教文化內涵的藝術珍品。石棺里依次擺放著鐵匣、銀棺、鎏金銀棺、銀精舍和青瓷葫蘆瓶。在青瓷葫蘆瓶里供奉著舍利子。
我們普遍認為舍利子是德行較高的僧人圓寂之后火化之后的骨齒遺骸。隨著中國佛教的不斷發(fā)展,后來在佛教信徒中演繹了許多種說法:“如果找不到舍利時,人們還可以任意拾取和制造之?!焙G逅滤兴夭氐奈奈?,讓我們對“佛牙”、“舍利子”在感官上有了新的認識,他們的存在都是為了增強佛教信徒們的信念。而雕刻精美的文物,富麗堂皇,體現著盛唐的遺韻,凝聚著古代工藝師門的高超技藝和聰明才智,他們?yōu)槲覈膫鹘y(tǒng)工藝與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做出特殊的貢獻。
海清寺塔,雄渾凝重,風貌依舊,它本身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歷史,在碧水藍天下歷經千年滄桑,而今,它依然守候著山海相擁的新港城,繼續(xù)見證著港城新的發(fā)展和飛躍。
連云港市博物館非常歡迎大家來館看一看石函以及石函里面還蘊藏著什么樣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