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摘 要: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被評為“美國十大經(jīng)典影片”,與其他美國電影一樣都展現(xiàn)出了美國特有的名族色彩和元素,例如對自由的追求和個人主義色彩。《肖申克的救贖》同樣也是一部集文學藝術與宗教藝術于一體的經(jīng)典影片。影片富含獨具匠心的宗教隱喻,使作品在主題闡釋、結(jié)構(gòu)設計、人物塑造、情節(jié)推進等以一個全新的敘述維度得到深刻展現(xiàn)。借助文學隱喻理論,通過對《圣經(jīng)》文本、洗禮與救贖主三方面內(nèi)隱的宗教隱喻的解讀,深入探討作品巧妙的隱喻手法和深刻的宗教蘊含。
關鍵詞:《肖申克的救贖》;宗教隱喻;《圣經(jīng)》
一、引言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美國作家史蒂芬·金的現(xiàn)代通俗小說《春天的故事—麗塔.海華茲與肖申克的救贖》。主人公安迪·杜弗倫是一家大銀行的副總裁,他的妻子與高爾夫球教練偷情時被殺,而安迪卻不幸無罪蒙冤,被法院錯判為終生監(jiān)禁,隨后便被送到肖申克監(jiān)獄服刑,然而他并沒有就此頹唐沉淪,他一邊堅持并向獄友傳播自由信念,反抗暴力強權(quán),用智慧與堅強照亮了監(jiān)獄那沉重的黑暗,一邊用一把小小的錘子用19年鑿開了也許別人要挖六百年的暗道并成功越獄贏得新生,救贖了自由,也救贖了充滿罪惡的肖申克。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對西方社會的影響是廣泛而又深遠的,它的影響力滲透到了西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幾乎所有的西方文學作品,都滲透著基督教或《圣經(jīng)》的影響,尤其是其善惡觀和價值觀,基督教或《圣經(jīng)》為它們提供了豐富的意象,成為其藝術靈感和素材的沃土。作為一部主流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無論是在人物塑造、話語安排方面,還是在情節(jié)設置、故事架構(gòu)、主題詮釋方面都體現(xiàn)出豐富的宗教元素,深刻地彰顯了作品的宗教藝術氣息與基督教思想,極大地拓展了作品的意蘊空間。
二、《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宗教隱喻解讀
說到該電影中的宗教色彩,印象最深刻也最為觀眾所熟知的便是男主角安迪藏錘子的那本《圣經(jīng)》了?!妒ソ?jīng)》在許多電影里都有出現(xiàn),作為基督教最為重要的象征,《圣經(jīng)》常常背負著豐富角色的責任。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圣經(jīng)》依然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1、《圣經(jīng)》的隱喻解讀
《圣經(jīng)》之所以成為該電影推動劇情的關鍵,其實是因為它聯(lián)系著劇中代表著正反派的兩個角色,男主安迪和典獄長諾頓。作為監(jiān)獄里管制著所有犯人的典獄長,諾頓在劇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便是一個基督教圣徒的角色。作為一獄之長,借用《圣經(jīng)》中的經(jīng)文教義訓導犯人,甚至給囚犯們每人一本《圣經(jīng)》,儼然一副正直虔誠的上帝之子的模樣。典獄長對《圣經(jīng)》非常熟悉,甚至可以信手拈來,可其行為和內(nèi)心卻充滿了骯臟邪惡,這些表面現(xiàn)象都在暗諷著典獄長虛偽的信仰。他命令囚犯“遵守準則和圣經(jīng)”,假借上帝之名居高臨下訓誡眾人,把《圣經(jīng)》作為囚犯的一種精神枷鎖,自己卻無惡不作,利用《圣經(jīng)》干著魔鬼的勾當。
雖然安迪在《圣經(jīng)》挖了一個洞用來放小錘子,表面上是破壞了圣經(jīng),可他內(nèi)心的公義善良之光,照亮了他的靈魂。安迪和典獄長對待《圣經(jīng)》這一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與方式喻示著影片最大的矛盾即救贖者與迫害者之間不可調(diào)和得矛盾,真實的體現(xiàn)出了反面人物的邪惡與偽善和正面人物的善良和偉大,體現(xiàn)了光明與黑暗的分別不在外表而在內(nèi)心。
2、兩幅畫的隱喻解讀
在典獄長和安迪進行關于《圣經(jīng)》的對話后,安迪進入典獄長辦公室,一邊的墻上,一幅畫掛在那里,里面寫著一句經(jīng)文“主的審判必須到來”,在這個環(huán)境背景下,監(jiān)獄長的辦公室里寫著這句話并不奇怪,但后來就會知道,在這樣一幅畫的背后,是監(jiān)獄長貪腐裝財?shù)谋kU柜,如果說開始的時候,這幅畫象征著監(jiān)獄長的信仰,那么在電影的后面,典獄長打開保險柜,看到安迪給他留下的《圣經(jīng)》,典獄長自殺,這幅畫其實象征著死亡。
還有一處隱喻在于,典獄長辦公室這幅畫是象征信仰和正直的《圣經(jīng)》里的經(jīng)文,在它的后面,隱藏的一個洞,洞里卻放著象征腐敗的財富;而關押著安迪的監(jiān)獄里,墻上也掛著一幅畫,那是一幅性感的美女圖,似乎象征著與《圣經(jīng)》相違背的骯臟,它的背后,也是一個洞,那是安迪歷時十九年,為自己挖掘出來的逃生通道,那象征著自由和希望。
3、關于洗禮的隱喻
洗禮被認為是耶穌親自設立的正式入教的入門圣事,它使人藉著圣神及水的洗禮而重生,是象征著入教者或信徒的原罪和本罪得到赦免的儀式,為其接受圣靈和恩典的證明。影片中有兩處關于洗禮的隱喻。
其一,當安迪邁進肖申克監(jiān)獄的第一天,和每位初進監(jiān)獄的犯人一樣,迎接他的除了老犯人的嘲弄,獄警還粗暴地用高壓水槍給他們沖洗,并且撒上劣制消毒粉,那個姿態(tài)頗像是個剛出生的嬰兒,這些鏡頭構(gòu)成一個典型的基督教新人洗禮鏡像,喻示著主人公經(jīng)過一番洗禮埋葬自己的過去并將在獄中開始新的生活。典獄長仿似上帝般的給每位囚犯洗禮,而洗禮之后囚犯的重生也就是將這位極權(quán)專制魔鬼尊崇為上帝,任其擺布,要以摧殘的方式收服人們的靈魂。
其二,影片最后安迪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逃出監(jiān)獄后,他滾到小溪里,隨后站起張開雙臂擁抱傾盆風雨。主人公從泥濘中站起褪去臟污囚衣、敞開胸膛讓大雨沖洗他的身體,站在瓢潑大雨中仰天長嘯,向天空伸出一個巨大的“V”字形,宛如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獲得了重生,那是一種在壓抑之后酣暢淋漓的釋放姿態(tài),是向那籠罩他19年的一切的不公和罪惡奮力發(fā)出的勝利之吶喊與歡騰。這一場天然雨水的再次洗禮喻示主人公依靠自己偉大的毅力與信念破繭重生,重拾生命的尊嚴與價值,同時宣告他救贖之路最后一站——肉體解放的完成。
這兩次洗禮前后呼應,形成鮮明對比,二者本質(zhì)卻截然不同:一種是魔鬼制造的人為洗禮,一種是上帝賦予的自然洗禮;一種是沒有尊嚴“囚禁”的洗禮,一種“自由”的洗禮;前者必將引起眾生反抗,而后者將引導眾生走向光明。這兩次洗禮的深刻隱喻,將電影救贖的主題呈現(xiàn)地更完整。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肖申克的救贖》巧妙地借用了形式多樣基督教符號,運用內(nèi)涵豐富的隱喻和對比手法,成功通過明暗兩條敘事線索,以藝術性畫面對信仰價值和人性本真等哲理問題進行了深遠透徹的理性思辨,有效地深化了作品的文化和社會內(nèi)涵。同時該藝術表現(xiàn)手段也擴展了觀眾的意象空間,使其更能體會到西方文學中傳承的宗教文化及思想,并管窺基督教文化在西方生活方方面面之深邃影響。獨特的宗教隱喻手法也是該部影片成為打動人們內(nèi)心、觸動人們靈魂、引發(fā)人們無限思考和回憶的佳作并獲得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及巨大藝術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Liles M. Christian Faith in Contemporary Society:The Framework for Belief [M]. Bloomington:iUniverse,2005:310-312.
[2] Detweiler R. Religion and Literature:A Reader [M]. Westminster:John KnoxPress,2005:101-103.
[3] Ritchie L. D. Metaphor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154-157.
[4] 孔瑋. 隱喻的詩意化功能透析[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2):51—54.
[5] 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