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魏晉尺牘中的“短箋”與“長疏”

2020-10-21 13:09:04祁小春
文藝研究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法帖書簡尺牘

祁小春

一、關(guān)于“短箋”

錢鐘書論及王羲之(303—361)“雜帖”時,認為六朝法帖中的短小型書簡近似于今天的所謂便條、字條①,這一看法非常獨到。一般來說,古時書信根據(jù)篇幅長短和用途不同可分成短疏、覆疏、長疏三種類型②,“便條”應(yīng)是“短疏”之屬。問題在于,“短疏”最短究竟有多短?僅一言半語算不算“短疏”?比如晉人郄愔(313—384)《廿四日帖》(圖1),是一件頗有來歷的法帖③,但它卻十分簡短:

廿四日愔報,比書想悉達。日涼,弟佳不?及數(shù)字,愔報。

讀郄愔《廿四日帖》文不難發(fā)現(xiàn),他在信里僅說了前封信想必送達,現(xiàn)已“日涼”,詢問對方近況“佳不”而已。稱對方為“弟”,若非泛稱而是實指,則此“弟”便是郄曇(?—361)了。就書儀規(guī)定的尊卑關(guān)系而言,對弟書信屬于平輩,禮儀可尊可平,故無法確定郄愔是否使用復(fù)書形式寫此信??创艘谎园胝Z的書簡不禁讓人懷疑,當(dāng)時人是否真如此寫信?此信是否可靠?然而,事實上此帖不僅由來有緒,而且從書寫習(xí)慣上看,也頗符合晉人尺牘的一些特征。比如首行字跡偏大等,應(yīng)該說此帖是比較接近原跡面貌的④。由此可見,這件尺牘雖然僅有20字,形式上卻相對完整。但問題是,一兩句話的“便條”真的完整嗎?當(dāng)時人是否會為這一言半語的“便條”而專門差人不遠萬里去送一趟?仔細想來,這里面有很多問題需要探究,而“便條”作為尺牘的一種,其形式與內(nèi)容是否完整則是首先需要了解的一個重要問題。下面,以褚遂良《右軍書目》(以下簡稱《褚目》)、張彥遠《右軍書記》(以下簡稱《書記》)中兩件形式上近似于“便條”的王羲之書簡作為例子,并做考察。

圖1 郄愔 廿四日帖 收入《淳化閣帖》卷二

《褚目》113帖⑤:

二十七日告姜氏母子。五行。⑥

《書記》112帖:

二十七日告姜,汝母子佳不?力不一一,耶告。此一帖行草。⑦

《褚目》118帖:

六日告姜復(fù)雨始晴。五行。⑧

《書記》180帖:

六日告姜,復(fù)雨始晴,快晴。汝母子平安?力不一一,耶告。⑨

帖文后小字分別為褚遂良、張彥遠所注。“耶告”意如“父字”,故知此乃王羲之給其兒女的信。王羲之有不少“告姜”帖,然長期以來,不知所告之“姜”為王羲之兒女中的何人,所以“告姜”諸帖并未被重視。按,王帖中屢屢出現(xiàn)“姜”,以前學(xué)者雖已推知為王羲之兒孫輩,但不明具體所指⑩。后據(jù)近年發(fā)現(xiàn)的唐《臨川郡長公主李孟姜墓志》?所引唐太宗語“朕聞王羲之女字孟姜,頗工書藝,慕之為字,庶可齊蹤。因字曰孟姜……”,知王羲之尺牘中頻出的“姜”即為孟姜,就是王羲之《十七帖》第19帖《兒女帖》中“吾有七兒一女”的“一女”。二帖所言“汝母子”就是此女孟姜和她的兒子劉瑾。據(jù)《世說新語》“品藻篇”劉孝標(biāo)注引《劉瑾集敘》載:“(劉)瑾字仲璋,南陽人。祖遐,父暢。暢娶王羲之女,生瑾。瑾有才力,歷尚書、太常卿。”?劉瑾也應(yīng)是《兒女帖》中令王羲之“足慰目前”的“今內(nèi)外孫有十六人”中之一位外孫。孟姜是王羲之唯一的女兒,王羲之特別疼愛她??傊?,“告姜”諸帖所含的重要信息,是其他人無法編造的,這也是“告姜”二帖來歷可靠的依據(jù)所在。王羲之除此二帖之外,還有不少“告姜”,例如最近現(xiàn)世的摹拓本《平安帖》,就是王羲之寫給女兒孟姜的書簡?。

以上所見“便條”作為書信是否完整?我們不妨使用排除法,反證其完整。換言之,若能排除其不完整的因素,那么它就有可能是一件完整的尺牘。以下從四個方面歸納可能導(dǎo)致尺牘不完整的因素,并一一予以排除。

(一)尺牘的“附言”

關(guān)于我們所熟悉的王羲之傳世法帖唐摹本《何如帖》《奉橘帖》,筆者懷疑后者可能是前者的附言。因為《褚目》37帖著錄:“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fù)如何。五行?!?而《何如帖》加后《奉橘帖》也正好五行。這說明當(dāng)年褚遂良鑒定此二帖時,是將二者看成一帖的。那么在完整的尺牘后面又多出來兩行的《奉橘帖》究竟是怎么回事?這兩行算不算獨立完整的一件尺牘?在褚遂良看來應(yīng)該是不算的,所以《褚目》把它與《何如帖》合成“五行”一帖。筆者也認為《奉橘帖》應(yīng)是《何如帖》的附屬部分,即“附言”。這一情況在魏晉法帖中還可以找到其他例證。如《淳化閣帖》卷六收刻《鯉魚帖》,排在《奉告帖》之后,經(jīng)與《澄清堂帖》對比,證明前者應(yīng)為后者附言?。比較《鯉魚帖》與《奉橘帖》,二者非常近似,而且從帖文看,《奉橘帖》并無前言后語銜接,不能滿足一件完整書簡所應(yīng)具備的條件。在傳世法帖中還能找到其他類似“附言”的短箋,例如《書記》404帖:

奉黃甘二百,不能佳,想故得至耳。船信不可得,不知前者至不??

《淳化閣帖》卷八亦收刻此帖,置諸《安西帖》《如兄子帖》之后,名曰“黃柑帖”(圖2),起首不低格。僅憑帖文所提供的信息,尚無法確定其必與《黃柑帖》《如兄子帖》有所關(guān)聯(lián)。然據(jù)古人相關(guān)記錄及帖文語氣和內(nèi)容等因素來看,諸帖應(yīng)該是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的。首先,宋劉次莊《法帖釋文》將《安西帖》《如兄子帖》《黃柑帖》合為一帖,許開《二王帖評釋》及明顧從義《法帖釋文考異》亦復(fù)如是,邢侗《來禽館集》卷二一《淳化閣右軍書評》亦稱:“《獨坐》至《此郡》八帖共四十二行,皆右軍真跡?!睆倪@一系列的關(guān)聯(lián)性看,《黃柑帖》為《如兄子帖》后之附言的可能性并非沒有?。其次,《黃柑帖》僅20余字,語句前后并無接連關(guān)系,但語氣實與《鯉魚帖》《奉橘帖》非常相似,符合“附言”語言習(xí)慣。故《黃柑帖》很可能是附于某一正帖后的“附言”,卻被后人當(dāng)作了正帖。

(二)復(fù)書

關(guān)于單書、復(fù)書問題,筆者曾有專文討論?,總結(jié)了單書與復(fù)書的最大區(qū)別:首先,在形式上,使用紙張數(shù)的不同和簽署日期(月日)的位置不同,單書一紙,署日期于信尾;復(fù)書二紙,署日期于信首。其次,在內(nèi)容上,單書寒暄之后論事;復(fù)書一紙寒暄,一紙論事。也有在第二紙中適當(dāng)重復(fù)第一紙中寒暄套語的。該文并以《書記》177帖與78帖為例?,從內(nèi)容與形式兩方面證明二帖所述為同一事,發(fā)信時間及收信人也前后完全一致,已具備了構(gòu)成復(fù)書的必要條件。

因此不難得出如下結(jié)論:倘若復(fù)書二紙中只有其中一紙傳下來,后人會以為它是一件完整的尺牘,而不知它其實只是復(fù)書的一半而已。上例舉“告姜”二帖,從禮數(shù)上屬于尊與卑書(父與女),按照書儀規(guī)定原則,王羲之當(dāng)然不會使用禮儀級特高的復(fù)書形式給女兒寫信。故而“告姜”二帖顯然不是復(fù)書的“上紙”或“下紙”,可以排除復(fù)書的可能。

(三)流傳與復(fù)制過程

除了以上兩種情況外,在流傳與復(fù)制過程中,當(dāng)然還有其他情況發(fā)生,但導(dǎo)致其不完整的具體原因,現(xiàn)今多數(shù)已無由得知了。比如眾所周知的王羲之傳世摹本《快雪時晴帖》由來有緒,當(dāng)出自《褚目》60帖“羲之頓首快雪時晴。六行”?。但唐人著錄原帖“六行”與傳世摹本“四行”不符。又如傳世摹本《平安帖》(見本期封二),當(dāng)出自《褚目》88帖“此粗平安。六行”?。但行數(shù)亦與傳世摹本“四行”不符。究其原因,也許因所摹底本帖文既已殘闕,也許因商賈割裁斷裂丟失所致。

再回到“告姜”二帖,可以發(fā)現(xiàn)《褚目》113帖、118帖均注“五行”,與之相對應(yīng)的《書記》113帖、180帖文分別只有17字與21字,遠不足五行應(yīng)有的字數(shù),故從結(jié)論上說,“告姜”二帖與《快雪時晴帖》《平安帖》一樣,應(yīng)已不完整,屬于“殘簡”了。至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則不得而知??梢源_定的是,“告姜”二帖所欠闕文字,應(yīng)該是在流傳或復(fù)制過程中丟失的。

魏晉尺牘中的“便條”盡管形式簡略、篇幅短小,但畢竟也是書簡,也應(yīng)歸屬尺牘文書范圍,然而它是否完整?有無在復(fù)制和流傳的過程中出現(xiàn)損壞或文字丟失?這是一個應(yīng)該探討的問題。通過運用排除法,大致可以確定某些尺牘法帖是否完整,但這種檢測方法也有局限性。筆者以為,傳世魏晉法帖中所見的尺牘,實際上是找不出能夠自證其完整或接近原有形式的,換言之,法帖中的任何一件尺牘,盡管看似完整,但實際上都有可能是不完整的。

既然魏晉尺牘無法自證其完整,那么這種簡短的“便條”式短箋究竟存在與否,就是一個必須重新求證的問題,要借助可信的參證資料予以考察。

(四)以楊羲尺牘作為旁證資料

如何才能確定一件完整尺牘的形式?這就需要借助第三方的旁證資料。

梁陶弘景(456—536)《真誥》卷一七收錄東晉楊羲(330—?)的一批尺牘書簡,在形式與內(nèi)容上相對完整,而且與傳世的魏晉尺牘法帖非常相似,故可作為檢測魏晉尺牘法帖是否完整的參證資料?!墩嬲a》收錄的楊羲尺牘,無論形式還是內(nèi)容,是最接近晉人尺牘原型和原貌的珍貴資料,加上陶弘景詳細的校注,確保了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與外在形態(tài)的可靠性。作為研究魏晉尺牘的旁證資料,它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真誥》卷一七所錄楊羲尺牘中,有不少“短箋”均可以作為完整“便條”之例證,如以下兩帖:

羲頓首頓首,宿昔更冷,奉告,承尊體安和以慰,此覲返命,不具。楊羲頓首頓首。?

羲白:奉告,具諸一一動靜,每垂誨示,勞損反側(cè),羲白。?

以上諸“短箋”,與傳世魏晉尺牘法帖非常相似,不論是單書還是復(fù)書,從形式上看是完整的,此無需求證?。

上舉楊羲的尺牘可以證明,魏晉人的“便條”確實存在,而且最短者只有18字,此即“短箋”。上舉郄愔《廿四日帖》雖然簡短,但比照楊羲尺牘,可以看出《廿四日帖》很可能就是一件獨立的“短箋”。當(dāng)然,楊羲尺牘還涉及到復(fù)書的問題,此問題將在下文討論。

二、關(guān)于“長疏”

(一)“議論型”與“實用型”的尺牘分類

在傳世的王羲之尺牘中,有不少篇幅較長的書信,應(yīng)該是“長疏”之屬。根據(jù)前輩學(xué)者的研究,古代尺牘的性質(zhì)與功用大致可以分成“議論”與“實用”兩大類?,士族文人撰寫書簡時,會根據(jù)不同場合及需要而選用這兩類不同的文體。例如《晉書》卷八○《王羲之傳》所收《報殷浩書》《遺殷浩書》《與會稽王箋》《遺尚書仆射謝尚書》《與吏部郎謝萬書》《遺萬書》諸篇,皆屬王羲之長篇大論、縱橫議論的書簡;至于傳世法帖尺牘,則應(yīng)屬日常實用型書簡。尺牘實用型與議論型的區(qū)分,不僅因內(nèi)容不同所致,亦由形式相異使然。如議論型書簡文字偏長,實用型書簡較短,就是最明顯的區(qū)別。例如《晉書·王羲之傳》錄《與吏部郎謝萬書》曰:

古之辭世者或被發(fā)陽狂,或污身穢跡,可謂艱矣。今仆坐而獲逸,遂其宿心,其為慶幸,豈非天賜!違天不祥。頃東游還,修植桑果,今盛敷榮,率諸子,抱弱孫,游觀其間,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雖植德無殊邈,猶欲教養(yǎng)子孫以敦厚退讓?;蛞暂p薄,庶令舉策數(shù)馬,仿佛萬石之風(fēng)。君謂此何如?比當(dāng)與安石東游山海,并行田視地利,頤養(yǎng)閑暇。衣食之余,欲與親知時共歡宴,雖不能興言高詠,銜杯引滿,語田里所行,故以為撫掌之資,其為得意,可勝言邪!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甚欲希風(fēng)數(shù)子,老夫志愿盡于此也。?

這是王羲之寄給友人謝萬(320—361)的一件著名書簡。《晉書·王羲之傳》收錄此簡并非出于偶然,因為書簡中所談?wù)摰膬?nèi)容能夠充分反映出王羲之的處世哲學(xué)與人生觀,是研究王羲之及東晉士族思想的重要材料。從某種意義上看,王羲之本人應(yīng)該也非常重視《與吏部郎謝萬書》,在撰寫時是相當(dāng)用心的,因為其中有不少用詞和敘述手法都與西晉嵇康(224—263)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非常相似,后者被認為是前者的寫作范本。王羲之與嵇康在人生觀與處世觀方面非常相似,故王羲之十分仰慕嵇康?。

顯然《與吏部郎謝萬書》是一件“長疏”,屬于議論型書簡。由史籍文獻引錄,內(nèi)容缺失在所難免,因為其中不重要的部分會被編錄者刪汰。文獻所見這類議論型書簡,大部分都被后人刪節(jié)改動過,如刪除寒暄套語等。但從書信形式及文書學(xué)角度看,傳世法帖尺牘反而大多完好地保存了書信原有的外在形式。例如同樣是王羲之寫寄謝萬的尺牘,收在傳世的法帖中,卻呈現(xiàn)出另一種形態(tài)?!稌洝?24帖:

省足下前后書,未嘗不憂汝。欲興事他,相與有深情者,何能不恨?然古人云:“行其道,忘其為身?!闭媲浣袢罩^,政自當(dāng)豁其胸懷,然得公平正直耳。未能忘己,便自不得行,然此皆在足下。懷愿卿為復(fù)廣求于眾,所悟故多愿山之高,言次何能示??

以224帖與《與吏部郎謝萬書》相比較,帖文雖少卻較為完整,雖亦闕“月日名白”等尺牘專有用語,但保留了尺牘起結(jié)語詞的某些要素。如“省足下前后書……言次何能示”,顯得比較完整。

(二)復(fù)書中的“長疏”

畢竟“長疏”也是書信,只要是書信就一定有“月日名白”及寒暄套語,但現(xiàn)在所見“長疏”卻缺少這部分內(nèi)容。對此,筆者曾有專文做過討論?,對《十七帖》為何不見“月日名白”問題做了幾種情況的分析。第一,尺牘省略“月日名白”與收、發(fā)信人之間所處距離有關(guān)。當(dāng)日或一二日即可送到對方處的書簡,可省略日期。第二,尺牘省略“月日名白”與復(fù)書有關(guān)。第三,草書不能成為省略“月日名白”的理由。前文在討論第二個問題的過程中,認定魏晉尺牘已有復(fù)書存在。如王羲之《十七帖》中《蜀都帖》“省足下別疏”一語的“別疏”,即別紙,復(fù)書下紙之一,且陶弘景曾有注,說明東晉尺牘的復(fù)書形式為“上紙重復(fù)作頓首頓首,下紙名白,或自稱名”。

其實第二個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比如《書記》《十七帖》以及《淳化閣帖》所收的“長疏”,有的既無署名又無月日,且篇幅較長,它們究竟屬于單書還是復(fù)書?若是后者,則是“上紙”還是“下紙”?還有無其他可能?這些問題很重要,關(guān)系到古人的“長疏”書信所使用的形式與載體,顯然值得繼續(xù)討論。

(三)“長疏”的形制

1. 復(fù)書的“上紙”“下紙”

楊羲一則尺牘后陶注云:“上紙重頓首頓首,下紙及單疏并名白?!碧兆⒎Q“單疏”,“疏”與“書”通,即單書,可知復(fù)書也稱“復(fù)疏”。“上紙”“下紙”指復(fù)書第一紙和第二紙。檢楊羲諸簡,基本上遵循復(fù)書“一紙寒暄,一紙論事”的書式原則。第二紙(“下紙”)的論事部分,楊羲稱之為“別紙”,例如:

羲白:別紙。事覺憶有此,乃至佳,可上著傳中也,輒待保降,當(dāng)咨呈求姓字,亦又當(dāng)見東卿,此月內(nèi)都當(dāng)令成畢也,動靜以白。此又失上紙……?

楊羲稱此紙為“別紙”?,陶注稱此紙“失上紙”,則此必復(fù)書“下紙”無疑,陶弘景乃目驗楊羲書簡真跡之人,故其所注應(yīng)該可信。據(jù)統(tǒng)計,楊羲尺牘中為復(fù)書“下紙”者約有21帖。據(jù)此可以類推,比如王羲之《十七帖》中《蜀都帖》“省足下別疏”、《省別帖》“省別具”、《諸從帖》“足下別具”,其中的“別疏”“別具”,應(yīng)是指對方復(fù)書信中的“下紙”中某一件。再舉五則楊羲尺牘:

羲白:主簿、孝廉,在此奉集,惟小慰釋,小掾獨處彼方,甚當(dāng)悒悒,羲比日追懷眷想不可言,上下頃粗可,承行垂念,謹白。

羲白:昨及今比有答教事,甚忽忽,始小闕爾,頃在東山所得手筆及所聞本末,往當(dāng)以呈,比展乃宣,羲白。

羲白:奉告,具諸一一動靜,每垂誨示,勞損反側(cè),羲白。

羲白:五色紙故在小郎處,不令失也,謹白。

羲白:明日當(dāng)(往)東山,主簿云當(dāng)同行,復(fù)有解廚事,小郎又無馬,羲即日答公教,明日當(dāng)先思共相并載致理耳。不審尊馬可得送以來否?此間草易于都下,彼幸不用,方欲周旋三秀,數(shù)日事也,謹白。

右此前五書,并是在縣答長史書,或是單疏,或失上紙也。?

據(jù)此五帖后之陶注稱“右此前五書,并是在縣答長史書,或是單疏,或失上紙也”云云,可以推測當(dāng)時尺牘的外在形態(tài)。首先,據(jù)陶注可知當(dāng)時的尺牘復(fù)書“下紙”形式大致與單書(“單疏”)相同,由于尚未出現(xiàn)唐以來才有的月日置后習(xí)慣,故單書若省略日月,實際上與復(fù)書“下紙”無大區(qū)別。其次,據(jù)陶注云“此二條共紙書,又似失上紙”,可知以下二帖同書一紙(“下紙”):

羲白:奉賜絹,使以充老母夏衣,誠感西伯養(yǎng)老之惠。然羲受遇過泰,榮流分外,徒銜戢恩眷,無以仰酬,至于絹帛之錫,非復(fù)所當(dāng),小小供養(yǎng),猶足以自供耳,謹付還,愿深見亮,羲白。

羲白:此間故為清凈,既無塵埃,且小掾住處亦佳,但羲尋還,不得久共同耳。尋更白,羲白。

此二條共紙書,又似失上紙。?

這說明晉人尺牘復(fù)書“下紙”,乃相對于“上紙”而言,與紙數(shù)無關(guān),即“下紙”可容二紙。同理,一書也可能占據(jù)多張“下紙”,即如《盧藏用儀例》所謂“何必一封之中,都為數(shù)紙”之意。從常理來看,復(fù)書“上紙”近乎于禮節(jié)狀子,作用僅在于“敘寒暄,問體氣”而已,只有轉(zhuǎn)入“下紙”方談?wù)?。

2.“別紙”

既然“下紙”談?wù)?,必然有長有短,長者需增紙數(shù),故不可能有張數(shù)限制,此理甚明。大約“別紙”的由來即本于此,尤其是具有“附件”性質(zhì)的“別紙”?。了解這點,似乎就比較容易解釋楊羲尺牘諸帖的某些“不規(guī)范”性了。舉例如下:情兼,無以喻懷。尋省來告,粗承同之,仆尋往相見近矣,比者翹注,良不可言。

給事安和,以十九日南州,二十二日當(dāng)還,功曹已入,昨相見慰懷。方爾悠悠,未卒歸也,將琴弦之陰德乎,聊當(dāng)一笑。此即日無他,公明日當(dāng)復(fù)南州,與大司馬別,大司馬克二十六發(fā)也,第七似不從征。

乃遠送來,將供洞齋之備耶。若君遠研玄鏡,澄聲上音,在深林之中,遐人事之跡,使此物之來卒無緣也,於今逢耳,誠理盡備矣。

想所寫已了,校當(dāng)令熟,秋冬之間,其經(jīng)當(dāng)復(fù)示也。

亦不煩屬李,李疾病未攝事。承田己為勞意,敕語陳暉,如此必有秋望也。此誠小小,不暫勞君意者,則事去矣。

給事云:“南州還當(dāng)并急,四月半間欲至東山,想無差錯矣?!北雀娌枰徊尽?/p>

一日不見君,??直闪咧囊焉?。君未復(fù)能屑屑中出于風(fēng)塵之間耶?右八條楊書,并是在都送還山與掾,失上紙,此書。師與弟子灼然作“君”“仆”,用古體也。?

據(jù)末尾陶注云:“右八條楊書……失上紙……”,可知這些尺牘都是丟失“上紙”的“下紙”,而且與較為“規(guī)范”的其他尺牘相比,確有所不同,關(guān)鍵是不見“羲白”“謹白”起結(jié)式了。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文字殘損“名白”丟失所致;另一種可能是因事多,需增紙數(shù),而所增“別紙”一般附后,故可省略“某白……某白”或“某白……謹白”具禮語詞,這或許是“下紙”尺牘看起來無頭無尾、前言不搭后語的原因所在。

以下再舉二例。

第一例。盡管陶注沒有注明,但細看楊羲尺牘三帖,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一件復(fù)書“上紙”與兩件“下紙”(“別紙”)的關(guān)系:

羲頓首,奉反告,承服散三旦,宣通心中,此是得力,深慰馳情,愿善將和,無復(fù)感動,羲頃公私勿勿,是故替覲,小闋奉展,楊羲頓首頓首。

承二紀(jì)有患,懸情。近得師子書,都不道病,此必輕微耳。小晴,遣信參之,謹白。

承石生往,可念,羲乃識之,頃者甚多暴卒。亦無題,此似都下書。?

第一帖寄給許謐,是典型的復(fù)書“上紙”格式:起結(jié)“月日名白……名白”,進而奉書答書,問候祝頌,并通報近況,皆約定俗成之陳式套語。而第二、三帖則涉及他人(二紀(jì)、石生)他事(?。试鲰撎砑?,起結(jié)處亦均減輕或省用具禮語,因為“上紙”已經(jīng)用過。

第二例。楊羲尺牘有相連屬的四帖如下:

羲頓首頓首,晴猶冷,奉告,承尊體安和以慰,比復(fù)親展,反命不備,楊羲頓首頓首。長史許府君侯,侍者白。此九字題折紙背。

羲白:季生學(xué)業(yè)幽玄,且道跡至勝,乃當(dāng)在卷之上首耶。東卿君大嘆季主之為人,又羨委羽之高沖矣。承撰集粗畢,極當(dāng)可視,未覩華翰,預(yù)已欣嘆,奉覲一一,謹白。所書東卿論季主事,本別書青紙,與此不相隨,今在第四篇中。

所撰要當(dāng)令得七十二人,不審已得幾人?若人少者,亦當(dāng)思啟冥中,求其類例也。然造一段作,且當(dāng)徐徐,未可便出也。亦欲自繕寫一通呈明公,明公常所存棲,乃希心于此者也,羲白。

羲白:孔安國撰《孔子弟子》亦七十二人,劉向撰《列仙》亦七十二人,皇甫士安撰《高士宗》亦七十二人,陳長文撰《耆舊》亦七十二人。此陳留耆舊也。此一書首尾具而不見題,當(dāng)是函封也。?

第一帖也是寄給許謐,亦是典型的復(fù)書“上紙”格式,形式保存完好,后有封題文字。至于緊隨其后的三帖,內(nèi)容彼此相關(guān),都是討論許謐所作“撰集”事宜,其中楊羲有建議,有感慨,也有請求。在形式上則少有繁文縟節(jié),起結(jié)處具禮語僅“羲白……羲白”而已,這些書帖應(yīng)是“下紙”的“附件”,即所謂的“別疏”或“別具”?。

3.“下紙”所附“別疏”的私密性

復(fù)書二紙,尤其“上紙”幾乎形同禮節(jié)狀子,文面重復(fù),陳式套語,故易存世也易被收藏保存,這也是傳世法帖中為何“禮節(jié)狀子”偏多的原因。而附于“下紙”之“別疏”“別具”,因其具有私密性,故授受信雙方都希望閱后即毀,不作保存。例如楊羲尺牘中屢見囑咐對方,要求保密內(nèi)容,勿讓外人知曉,將之銷毀云云。這些內(nèi)容一般多寫于別紙上:

已具紙筆須成,當(dāng)自手寫一通也,愿以寫白石耳,愿勿以見人。?

別疏,愿不以示人,諸所屈曲,奉覲一二。尊所疏夢,當(dāng)可解爾,然大要是注氣之作也,羲白。?

見告,今具道夢,聊復(fù)以白,愿不怪忤。若尊意為此為罔罔者,愿見還,當(dāng)即以付火。?

其中“愿勿以見人”“別疏,愿不以示人”“愿見還,當(dāng)即以付火”者,就很能說明問題。王羲之在其“別疏”中也有類似表述,如叮囑“省以付火”云云。再看《書記》312帖與313帖,《墨池編》將此二帖連屬為一帖應(yīng)該是正確的。

《書記》312帖:

若治風(fēng)教可弘,今忠著于上,義行于下,雖古之逸士,亦將眷然,況下此者。觀頃舉厝,君子之道盡矣。今得護軍還,君屈以申時,玄平頃命,朝有君子,曉然復(fù)謂有容足地,常如前者。雖患九天不可階,九地?zé)o所逃,何論于世路?萬石,仆雖不敏,不能期之以道義,豈茍且! 豈茍且!若復(fù)以此進退,直是利動之徒耳,所不忍為,所不以為!?

《書記》313帖:

上方寬博,多通資生,有十倍之覺,是所委息,乃有南眷情。足下謂何以密示一,勿宣此意,為與卿共思之,省以付火。?

此二帖本為一帖,屬議論型尺牘,文字內(nèi)容無頭無尾,所談亦頗為私密,可謂“受者而外舍至親密契,即當(dāng)時人,亦未遽都能理會”者,有很高的私密性?。這類書簡,恐怕多為不希望第三者看到的“別疏”“別具”?,其特點是“別疏,愿不以示人”(上舉楊羲尺牘語),所以王羲之在信后,特意囑咐“省以付火”,銷毀不作保存。魏晉法帖亦多見此類,如所舉上帖,在《書記》中雖然不多見,但亦能看到一些疑似“別疏”“別具”的尺牘文。如75帖、260帖、303帖、324帖、395帖等皆是,而在《十七帖》中,此類尤其多,如圖4—圖13所示諸帖,應(yīng)是“一紙論事”的“別疏”“別具”,信文字數(shù)偏多且敘事突然,又無抬頭結(jié)尾,不是一件完整的或獨立的尺牘應(yīng)有的書式。這類帖子應(yīng)該不是“附言”而是“附件”,更確切說,應(yīng)該是“下紙”中的某一紙。

以下列出《十七帖》中諸帖帖文,以供參考。

《逸民帖》(圖3)帖文:

圖3 逸民帖

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方復(fù)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

《蜀都帖》(圖4)帖文:

圖4 蜀都帖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傻霉?,當(dāng)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xí)r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zhèn)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嶺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

《漢時帖》(圖5)帖文:

圖5 漢時帖

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有能畫者不?欲因摹取,當(dāng)可得不?信具告。

《成都城池帖》(圖6)帖文:

圖6 成都城池帖

往在都見諸葛顯,曾具問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司馬錯所修。(令人遠想慨然)。為爾不?信乙乙示,為欲廣異聞。

《旃罽胡桃帖》(圖7)帖文:

得足下旃罽、胡桃(藥)二種,知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謂頃服食,方回近之,未許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dāng)一笑。

《胡桃帖》(圖8)帖文: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為致子,當(dāng)種之。此種彼胡桃皆生也。吾篤喜種果,今在田里,唯以此為事。故遠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積雪凝寒帖》(圖9)帖文:

計與足下別廿六年,于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后二書,但增嘆慨。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fù)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圖7 旃罽胡桃帖

圖8 胡桃帖

圖9 積雪凝寒帖

《七十帖》(圖10)帖文: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想復(fù)懃加頤養(yǎng)。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zhuǎn)欲逼耳。以爾要欲一游目汶領(lǐng),非復(fù)常言。足下但當(dāng)保護,以俟此期,勿謂虛言,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

《虞安吉帖》(圖11)帖文:

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為殿中將軍。前過云,與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與足下為下寮。意其資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遠及。

《兒女帖》(圖12)帖文:

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nèi)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以上所舉《十七帖》所收諸帖,具備如下特點:第一,無“月日名白”;第二,無客套寒暄;第三,無奉書答書、問候祝頌或通報近況等約定俗成陳式套語,不涉及具體事宜;第四,純粹論事,且所言之事極為隱秘,具有高度的私密性?,而且一般閱后即處理掉,不作保存。因此寫信人通常可以不講客套,談吐隨意,如王羲之在《逸民帖》里毫不客氣地說對方:“足下何以方復(fù)及此,似夢中語耶?”但這類尺牘在傳世法帖中并不多見,在《十七帖》中卻時有出現(xiàn)。因此筆者認為,它們具備了復(fù)書“下紙”“附件”的基本特征,應(yīng)該就是附在復(fù)書“下紙”后的“別疏”“別具”那部分。若這一推測能夠成立,則《十七帖》闕“月日名白”的原因?似乎又有新的解釋了。換言之,在某些情況下,《十七帖》是可以闕“月日名白”的,它們是附在復(fù)書“下紙”后的“別疏”“別具”。不妨推測,褚遂良當(dāng)年編輯《十七帖》王羲之諸尺牘時,特將復(fù)書“上下紙”中常見的禮節(jié)狀子部分去掉,畢竟從書法角度來看,“上下紙”中的“月日名白”、奉書答書的問候或祝頌以及通報近況等陳式套語重復(fù)率高,且內(nèi)容單調(diào),千帖一面。所以褚遂良未加采錄,而僅選錄了附在“下紙”后面的“別疏”“別具”部分,因為這類“附件”屬于增紙加頁,內(nèi)容文字上不需重復(fù)“上下紙”已說過的“月日名白”或客套寒暄。盡管這些“別疏”“別具”“無名不款”,但褚遂良卻可以非??隙ǖ囟ㄗ魍豸酥畷?,這是因為他見過原帖帶有署名的“上下紙”,故對附在其后的沒有署名的“別具”“別疏”,不會不知作者為王羲之。此理甚明,不需贅說。

由此可以進一步推測,古人凡長篇大論之“長疏”,大約都是使用這種方式撰寫的。

圖10 七十帖

圖11 虞安吉帖

圖12 兒女帖

結(jié) 語

從理論上講,任何一件流傳到今天的魏晉尺牘法帖,無論長短,其實都存在某種意義上的“殘缺不全”之嫌,這個情況盡管與書法的真贗優(yōu)劣并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也不影響人們對魏晉書法之美的觀賞臨摹,但從研究古代文獻的立場來看,卻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傳世的魏晉長短尺牘,其形式與內(nèi)容是否完整?在被復(fù)制和流傳過程中有無發(fā)生丟失或缺損?完整的尺牘法帖究竟應(yīng)該是什么形態(tài)?在以往的相關(guān)研究中,這些問題不太為學(xué)者所重視。

本文以王羲之尺牘作為考察對象,通過探討魏晉尺牘中的“短箋”與“長疏”等的構(gòu)成,著重討論其形式問題。在討論過程中,使用了梁陶弘景《真誥》卷一七所收東晉楊羲尺牘,作為間接證明的主要參照材料。運用比較的方法,揭示并解釋了魏晉尺牘中的一些疑難問題。

以上討論中,最有意義之處還在于對王羲之《十七帖》諸帖為何闕“月日名白”現(xiàn)象做了新的解釋,也否定了作者舊文中的部分結(jié)論。通過考察可基本證實,《十七帖》諸帖并非“殘缺不全”,而是魏晉人撰寫“長疏”時所使用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不同于較為簡略的日常往來書簡,但又是以“別疏”方式附在日常往來書簡的“下紙”之后,隨“上紙”一同函封寄出的。這是迄今為止未被學(xué)者注意到的一個重要問題。

① 錢鐘書:《管錐編》第三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108頁。

② 司馬光《溫公書儀》卷九“慰人父母亡疏狀”條,引前人舊儀云:“劉儀:短疏、覆疏、長疏三幅,書凡六紙?!保ㄋ抉R光:《書儀》卷九,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冊,第517c頁)所謂“劉儀”,應(yīng)指宋劉岳《吉兇書儀》二卷,《宋史·藝文志》有著錄但已不傳。

③ 《淳化閣帖》卷二所收郄愔草書二行《廿四日帖》甚有來歷,即米芾《寶章待訪錄》所記《晉賢十四帖》中郗愔的一帖?!秾氄麓L錄》稱:“內(nèi)郄愔一帖,即閣本法帖所錄者,昔使王著取溥家書,與閣下書雜模,此卷中獨取愔兩行,余在所棄,哀哉!”(米芾:《寶章待訪錄》,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版,第959頁)所謂“愔兩行”,據(jù)米芾《書史》所記:“淳化中嘗借王氏所收書,集入《閣帖》十卷內(nèi),郄愔二行《廿四日愔報帖》乃此卷中者?!保总溃骸稌贰罚吨袊鴷嬋珪返?冊,第963頁)可見《晉賢十四帖》中郄愔帖即《廿四日愔報帖》,也是《晉賢十四帖》中唯一刻入《淳化閣帖》中者,流傳有緒,十分可靠。

④ 祁小春:《試解晉人尺牘首行字跡偏大現(xiàn)象》,《山陰道上:王羲之研究叢札》,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97—104頁。

⑤ 關(guān)于各帖編號,本于三部拙著后所附帖表。參見祁小春:《唐褚遂良晉王羲之書目帖目表》,《山陰道上:王羲之書跡研究叢札》(增補修訂版),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267—296頁。

⑥⑧??? 褚遂良:《右軍書目》,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頁,第63頁,第61頁,第62頁,第62頁。

⑦⑨???? 張彥遠:《右軍書記》,《法書要錄》卷一○,第235頁,第244頁,第280頁,第250頁,第263頁,第263頁。

⑩ 中田勇次郎『王羲之を中心とする法帖の研究』(二玄社,1961年)162、163頁。

? 現(xiàn)藏陜西省醴泉縣昭陵博物館,參見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第1部第3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6頁。

? 劉義慶著,劉孝標(biāo)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76頁。

? 摹拓本《平安帖》2010年11月20日在嘉德拍賣拍出了3.08億元的高價。筆者有專文討論。參見祁小春:《略說〈平安帖〉》,《文匯報》2010年12月1日。

? 米芾認為《奉告帖》是偽作,王澍不同意這一看法?!洞净亻w法帖考正》卷六《月半哀悼帖》條云:“米老注此帖下云已上二帖真。按《鯉魚帖》與上《奉告帖》筆法正同,米既以《鯉魚》為真,則亦當(dāng)以《奉告》為真,乃獨目《奉告》為偽,吾所未喻。”(王澍:《淳化秘閣法帖考正》,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7年版,第114頁)王澍之說是,因為二者是正文與“附言”關(guān)系,自當(dāng)為一體?!斗罡嫣冯m未見于《褚目》,但其后之《鯉魚帖》為《褚目》69帖著錄“送此鯉魚二行”。詳細討論參見祁小春:《王羲之書跡探原及其展開》,《美術(shù)學(xué)報》2011年第5期。

? 水賚佑:《淳化閣帖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73頁。

? 祁小春:《關(guān)于王羲之尺牘中的單、復(fù)書問題》,《書法叢刊》2006年第1期。

? 《書記》177帖:“六月二十七日羲之報,周嫂棄背,再周忌日,大服終此晦,感摧傷悼,兼情切劇,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穆松垂祥除,不可居處,言已酸切,及領(lǐng)軍信書不次,羲之報?!?8帖:“日月如馳,嫂棄背再周,去月穆松大祥,奉瞻廓然,永惟悲摧,情如切割,汝亦增慕,省疏酸感?!币姟队臆姇洝?,《法書要錄》卷一○,第232、236頁。

?? 祁小春:《陶弘景〈真誥〉中所見王羲之資料及其相關(guān)考察》,《中國書法·書學(xué)》2019年第1期。

??????????? 吉川忠夫、麥谷邦夫編:《真誥校注》,朱越利譯,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頁,第535頁,第537頁,第535頁,第532—533頁,第542—543頁,第538—539頁,第537頁,第536頁,第539頁,第540頁。

? 祁小春:《邁世之風(fēng)——有關(guān)王羲之人物與資料的綜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86—94頁。

? 《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102頁。

? 關(guān)于此問題,杉村邦彥《王羲之與嵇康》一文有詳考。參見杉村邦彥『書學(xué)叢考』(研文社,2009年)54—77頁。

?? 參見祁小春:《〈十七帖〉為何闕“月日名白”》,《王羲之〈十七帖〉匯考》,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261頁。

? 陳靜認為:“復(fù)書第二紙一開始并未定名,直到唐末五代才有專門的名字,即別紙?!保愳o:《“別紙”考釋》,《敦煌學(xué)輯刊》1999年第1期)東晉楊羲尺牘既已言及“別紙”,故陳說非是。

? 杜友晉:《吉兇書儀》,趙和平:《敦煌寫本書儀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65—222頁。

? 陳靜:《“別紙”考釋》。

??? 《十七帖》之《蜀都帖》所云“省足下別疏”、《省別帖》所云“省別具”、《諸從帖》所云“足下別具”,所謂“別疏”“別具”,應(yīng)指對方來信下紙中的“附件”。

? 錢鐘書說:“按六朝法帖,有煞費解處,此等太半為今日所謂便條、字條。當(dāng)時受者必到眼即了,后世讀之,卻常苦思而尚未通……雜帖之費解,又異乎此。家庭瑣事,戚友碎語,隨手信筆,約略潦草,而受者了然。顧竊疑受者而外,舍至親密契,即當(dāng)時人亦未遽都能理會。此無他,匹似一家眷屬,或共事僚友,群居閑話,無須滿字足句,即已心領(lǐng)意宣;初非隱語、術(shù)語,而外人猝聞,每不識所謂。蓋親友交談,亦如同道同業(yè)之上下議論,自成語言天地,不特桃花源有此中人語也。彼此同處語言天地間,多可勿言而喻,舉一反三。”(《管錐編》第三冊,第1108頁)

猜你喜歡
法帖書簡尺牘
烏程漢簡 抄書簡選
中國書法(2023年1期)2023-07-17 09:25:07
錦句
煙云盡態(tài)
——湖南省博物館藏《三希堂法帖》展
中華書畫家(2021年3期)2021-12-01 14:07:35
楊建民先生書法作品
《寶賢堂集古法帖》研究綜述
書簡聚落——福州萬科金域國際體驗中心
從《寶賢堂集古法帖》窺探明代中葉帖學(xué)的興盛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50
海濱書簡
散文詩(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19
米芾《尺牘-書札》集錦(上)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9
米芾《尺牘-書札》集錦(下)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8
南平市| 芜湖县| 桂平市| 榆中县| 宁远县| 七台河市| 波密县| 新巴尔虎左旗| 曲阳县| 青川县| 临潭县| 沁水县| 突泉县| 江都市| 孝昌县| 崇左市| 钟山县| 兴仁县| 巴塘县| 五华县| 福清市| 泊头市| 永德县| 大关县| 全州县| 内丘县| 富顺县| 营口市| 美姑县| 南皮县| 永州市| 天津市| 漳浦县| 荣昌县| 桃园县| 莱西市| 宁蒗| 大宁县| 万全县| 富蕴县| 剑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