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恩
【摘要】? “效率”模塊的復習中,它包括八年級下冊的機械效率和九年級的熱機效率,在中考備考教學中,效率類型的題目形式多樣,有時讓學生很難把握好,本人從滑輪組機械效率、斜面機械效率、熱機效率三個方面論述,希望能夠提高復習效率,揚起學生學習的風帆。
【關鍵詞】? 滑輪組機械效率 斜面機械效率 熱機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33.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5-069-03
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講都是平等的,尤其對于面對中考的初三學生來說,時間非常重要,為此,提高復習的效率尤為重要?!靶省蹦K的復習中,它包括八年級下冊的機械效率和九年級的熱機效率,在中考備考教學中,效率類型的題目形式多樣,有時讓學生好難把握好,本人從滑輪組機械效率、斜面機械效率、熱機效率三個復習模塊來論述,希望能夠提高復習效率,揚起學生學習的風帆。
一、充分理解滑輪組機械效率各物理量的意義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在中考以填空、選擇、作圖、實驗、綜合等形式出現,能充分理解滑輪組的各物理量顯得十分重要。
1.W有,W總,W額的理解
如右圖甲,用彈簧測力計將鉤碼緩慢勻速提升一定高度,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并量出距離,計算出克服鉤碼重力做的功。即W有=G物h.乙圖中,利用動滑輪將同樣的鉤碼緩慢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并量出繩子移動的距離,計算出拉力所做的功。即W總=Fs.結果表明,乙圖中拉力做的功多一些,即W總〉W有。即使用了滑輪所做的功W總既包括了克服物體自身重力所做的功W有,也包括了克服動滑輪自身重力所做的額外功W額,根據機械效率η=W有/W總,可知,η總小于1.
2.滑輪組公式的運用
機械效率η=W有/W總,其中W有=Gh,G指被提升的重力,h指物體上升的距離;W總=Fs,F指拉力的大小,s指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若有n條線經過動滑輪,則s=nh.
例題:如圖所示,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300N的物體在10s內勻速上升1m.已知拉繩子的力F為200N,則提升重物的過程中,則拉力做的功是_____________,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
解:因為有2條繩子經過動滑輪,則繩子自由端被拉下的距離s=2h=2×1m=2m,則拉力做的功W總=Fs=200N×2m=400J,而W有=Gh=300N×1m=300J,則機械效率η=W有/W總=75%.
2.1公式的變形
若有n條繩子經過動滑輪,如果不算G動,則作用在繩子自由端的拉力F=1/n×G物,如果要算G動,則拉力F=1/n×(G物+G動)。
2.1.1求G動
例:如圖所示,不計繩重和摩擦,用拉力F=8N把重G=12N的物體勻速提起,則動滑輪重為N該滑輪的機械效率為。
解:因為有2條繩子經過動滑輪,根據公式拉力F=1/n×(G物+G動),變形得:G動=n×F-G物=2×8N-12N=4N,機械效率η=W有/W總=Gh/F×2h,分式上下約掉h,所以η等于75%.
2.1.2求F拉
例:如圖3所示,已知物體A重100N,動滑輪重為20N,當物體A勻速上升高度為1m時,繩子移動的距離為___________m,人對繩子的拉力為____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為_________J.(繩子與滑輪的摩擦力忽略不計)
解:因為有2條繩子經過動滑輪,所以繩子移動的距離s=2×h=2×1m=2m,則拉力F拉=1/2(G物+G動)=1/2(100N+20N)=60N,那么拉力做的功W總=Fs=60N×2m=120J
2.1.3、求G物
如圖用一個動滑輪將重為0.8N物體勻速提升1m,則:拉力N,克服重物做的功J,機械效率。
解:彈簧測力計可知F拉=2.4N,根據公式拉力F=1/n×(G物+G動),變形得:
G物=n×F拉-G動=2×2.4N-0.8N=4N,W有=Gh=4N×1m=4J,W總=Fs=2.4N×2m=4.8J,則η=W有/W總=4J/4.8J=83.3%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機械效率各物理量的概念、基本公式應用已經有一個初步的掌握,現在再把“蘋果”抬高一點,讓學生蹬一蹬。
1.滑輪組條數的繞線
例:小華做一滑輪組機械效率實驗時,其中鉤碼上升高度為0.1m,繩子移動距離為0.3m,請在圖中畫出實驗中滑輪組的繞繩方法
解:依題意,h=0.1m,s=0.3m,根據s=nh可知n=3,即有3條繩經過動滑輪,根據口決“奇動偶定”,所以饒線的起點動滑輪出發(fā)。
解:如圖
2.求滑輪組平放時的機械效率
若滑輪組平放時,引導學生先對物體受力分析,物體受一個向前的拉力向前運動,則向后受到一個摩擦力,把圖順時針轉過90度,豎起來看過去,學生就可以看到技巧:把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看成”上面公式中G物,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例:如圖所示,在15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重300N的物體沿水平地面向左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與地面間的滑動摩擦力為38N,物體向左前進了1m,克服摩擦力做功__________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____________。
解:克服摩擦力做功,W有=F摩×h=38N×1m=38J,因為經過動滑輪的條數n=3,所以繩子(即拉力)移動的距離s=3h=3×1m=3m,所以拉力做的功W總=Fs=15N×3m=45J,所以η=W有/W總=84.4%。
3.滑輪組的實驗題:
例:某同學在做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所示,其中滑輪組的連線如右下圖所示。
(1)實驗過程中拉力應沿___________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上升。
(2)通過表中數據可分析出第1次實驗是用___________(選填“甲”或“乙”)圖所示裝置做的實驗。
(3)通過第1次實驗和第2次實驗的數據分析:使用不同的滑輪組提升相同的重物時,動滑輪的個數越少(動滑輪的質量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___________(選填“越高”、“不變”或“越低”)。
(4)小組同學再用第1次實驗中使用的裝置做第3次實驗,表中第3次實驗中空缺的數據應為:繩端移動距離s=___________m,機械效率η=___________?。
(5)比較第1次實驗和第3次實驗可得出結論:使用同一滑輪組,被提升的物體越重,機械效率越___________。
解:(1)豎直方向(2)第1次實驗中,h=0.1m,s=0.3m,則經過動滑輪的條數n=3,所以是甲圖。(3)因為動滑輪的個數越少,即額外功越少,所以機械效率越高。(4)繩端移動距離s=3h=3×0.1m=0.3m.W有=Gh=6N×0.1m=0.6J,W總=Fs=2.4N×0.3m=0.72J,則機械效率η=W有/W總=83.3%。(5)高。
4.滑輪組的綜合應用
例1:如圖,用滑輪組將重200N的物體從底面積為400cm2的圓柱形容器中提起,容器中水面由90cm降到70cm。已知每個滑輪重均為20N(不計繩重、及滑輪與中心軸間的摩擦)。求:(1)所提起物體的密度(2)物體完全出水后繼續(xù)上升的過程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解:(1)m=G/g=200N/10N·kg-1=20Kg=2×104g
V=Sh=400cm2×(90-70)cm=8000cm3
ρ=m/V=2×104g/(8×103cm3)=2.5g/cm3=2.5×103kg/m3
(2)、因為有3條繩子經過動滑輪,所以F拉=1/3(G物+G動)=220/3N,所以機械效率η=W有/W總=G物h/F拉3h=90.9%。
二、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復習
它一般以填空、實驗出現。首先讓學生明白“借助”斜面有什么作用,即能夠省力,用斜面搬東西的“目的”是什么,把東西搬到高處,即克服物體重力做的功為有用功,即W有=Gh,接著,讓學生理解什么力讓物體搬到高處,是人的拉力,沿著斜面拉物體的力,既把東西搬到高處,同時也包括克服斜面的摩擦力等的額外功,即是總功,W總=Fs.
如例題1:如圖所示為斜面長1m,高0.2m的斜面,現將重10N的物體A從斜面底端勻速拉到斜面頂端,需要的拉力2.5N。則斜面的機械效率是___________,摩擦力___________N
解:(1)物體的有用功:W有=Gh=10N×0.2m=2J;總功:W總=FS=2.5N×1m=2.5J,所以,所以機械效率η=W有/W總=80%
(2)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額外功:W額外=W總-W有用=2.5J-2J=0.5J,f摩=W額/s=0.5N
三、熱機效率的復習
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熱效率問題比較熟悉,那從生活中的熱效率再過渡到熱機效率,相對學生比較容易接收。如:用煤氣燒水,裝水的容器會吸收一部分能量,高溫的煙氣也帶走一部分能量,還有一部分能量直接散失到空氣中等,所以水吸收的熱量只占煤氣完全燃燒放出熱量的一部分,只有水吸收的熱量才是有效利用的。解這類題的關鍵要教會學生從“目的”出發(fā),確定有用功,從誰提供能量,確定總功。
例:某電水壺銘牌上標有“220V1000W”等字樣,一同學用這種電水壺將水溫是40℃的1kg水燒開(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用時300秒,在電路正常工作的情況下,求:該電水壺的效率。
解:這題的目的是燒開水,那有用功即是水吸收的熱量即Q吸,Q吸=c水m△t=4.2×103J/(kg℃)×1kg×(100℃-40℃)=2.52×105J。能量是電熱水壺提供,即它消耗的電能是總功,即W總=Pt=1000W×300s=3×105J。則電水壺的效率為:η=Q吸/W總×100%=2.52×105J/3×105J×100%=84%。
熱機也有類似的情況,汽油在汽缸內因不能完全燃燒,以此損失了一部分能量,廢氣帶走了一部分能量,克服摩擦也消耗一部分能量等,而對外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只占燃料燃燒時所釋放能量的一部分。解這題的關鍵也要先教會學生從“目的”出發(fā),確定有用功,從誰提供能量,確定總功,從而解決熱機效率的有關問題。
例:一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勻速行駛,受到的阻力是8000N,勻速行駛15Km,耗油4Kg,求:汽油熱機的效率?(q油=4.48×107J/Kg)
解:題目的“目的”是汽車公路上行駛,又因為汽車做勻速行駛,所以汽車克服阻力做的功是有用功,W有=fs=8000N×15000m=1.2×108J。能量是燃燒汽油提供的,即Q總=mq=4Kg×4.48×107J/Kg=1.792J×108J,則汽油機的機械效率η=W有/Q總×100%=67%
還有一些其它效率如太陽能熱水器效率類型的題目,這類題“目的”是給水加熱,故水吸收的熱量即為有用能量,即Q吸=c水m△t,太陽能提供能量,即太陽輻射的能量即為總能量,即W總,則太陽能熱水器的加熱效率為η=Q吸/W總。
以上是本人從滑輪組機械效率、斜面的機械效率、熱機的機械效率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讓學生高效學習效率模塊的幾點看法。我相信:我們教師如果能正確引導學生找到切入口以及分析問題的方法,教會學生從題目的“目的”出發(fā),從而確定有用功、從誰提供能量,從而確定總功。這樣,他們會對“效率”模塊的復習更有信心,從而揚起學生學習的風帆,定能取得理想的物理成績。
[ 參? 考? 文? 獻 ]
[1]《中學物理》2016年第11期P24-26.
[2]八年級物理下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10月P155-158.
[3]九年級物理全一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4月P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