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勝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1979—2017年糧食生產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河南省糧食種植面積、糧食產量、農業(yè)機械化程度、農業(yè)生產基礎保障都取得了顯著成就,而且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糧食在生產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影響著河南糧食安全,比如耕地質量下降、糧食生產成本上升、資源環(huán)境約束趨緊、缺乏勞動力等問題。針對河南糧食在生產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本文分別從加強耕地質量建設、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生態(tài)農田建設、培育新型職業(yè)農民四個方面提出可行性對策建議,為全國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關鍵詞]河南糧食安全;經驗;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3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保障糧食安全就是保障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國作為農業(yè)與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關乎國家重大戰(zhàn)略問題[1]。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高度關注糧食安全問題,把糧食安全問題放在社會發(fā)展的重心位置。河南是我國的農業(yè)大省,生產的糧食不僅滿足了省內對糧食的需求,同時也為全國提供了糧食保障,成為我國糧食主產區(qū)[2]。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赴河南調研,對糧食安全問題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新要求。截至2017年,河南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 915.16千hm2,產量6 524.25萬t,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群眾正從“吃飽”向“吃好”轉變。2019年3月,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會見河南代表團并提出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首要任務。由此可見,河南糧食安全問題是一件重大戰(zhàn)略問題,影響深遠。
1 研究區(qū)基本概況
河南位于我國中東部,屬暖溫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降水較為充沛,年均降水量500~900mm,國土面積16.7萬km2,人口10 853萬人,是全國人口最多的一個省份。截至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44 552.8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yè)產值4 139.29億元,第二產業(yè)產值21 105.29億元,第三產業(yè)產值19 308.0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46 674元。全省地勢西高東低,中東部為黃淮海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地。省內河流密布,有1 500多條河流,水資源總量413億m3。全省耕地面積7 179.2萬hm2,山地丘陵面積740萬hm2,占全省總面積的44.3%;耕地資源豐富,全省平原和耕地面積930萬hm2,占全省總面積的55.7%,為糧食種植提供了有力支撐。
2 河南糧食生產所取得的成就
2.1 糧食種植面積、產量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
為促進糧食生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農田水利等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糧食產量得到提升[3]。河南省緊緊抓住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堅持把糧食生產放在突出發(fā)展位置,在強政策、夯基礎、興科技、抓服務方面下足功夫,加強糧食生產建設,保障糧食安全[4]。2004年以來,河南糧食產量實現“十五連增”,連續(xù)7年穩(wěn)定在550億kg以上。如圖1、圖2所示,1979—2017年間河南糧食種植面積與糧食產量呈穩(wěn)定增長趨勢,其中糧食產量增長尤為明顯。糧食產量從1979年的2 134.50萬t增長到2017年的6 524.25萬t,增長了4 389.75萬t,平均增長率為2.98%;糧食種植面積從1979年的9 066.70千hm2增長到2017年的10 915.13hm2,增長了1 848.43千hm2,平均增長率為0.49%。特別是從2004年以來隨著國家“四貼補、一獎勵”政策的實施,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得到提高,糧食產量與種植面積增長顯著。
2.2 糧食生產現代化水平逐漸提升
農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是實現農業(yè)現代化的關鍵所在[5]。河南省1980—2017年農業(yè)機械化情況如表1所示。1980年河南省大中型拖拉機(混合臺)5.07萬臺,小型(包括手扶)拖拉機12.77萬臺,農業(yè)機械總動力1 178萬kW。到2017年,大中型拖拉機(混合臺)45.85萬臺,小型(包括手扶)拖拉機317.55萬臺,農業(yè)機械總動力10 038.32萬kW,分別增長了9.04倍、24.87倍、8.52倍。由表1可知,2010—2017年小型(包括手扶)拖拉機臺數逐漸減少,大中型拖拉機臺數逐漸增加。大中型拖拉機數量增加,為河南糧食生產提供了保障。
河南省1979—2017年耕地灌溉面積如圖3所示。1979年河南耕地灌溉面積3 636千hm2,到2017年耕地灌溉面積達5 389.79千hm2,增加了1 753.79千hm2,平均增長率為1.04%,水利建設的不斷發(fā)展為糧食生產提供了堅實保障。
2.3 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糧食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逐漸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轉變[6]。為了滿足人們對綠色優(yōu)質糧油的需求,河南省政府深入推進對化肥農藥減量,加大綠色發(fā)展投入。如圖4所示,1979—2015年化肥施用折純量處于不斷上漲態(tài)勢,平均增長7.13%,2015年達到歷史新高,為716.09萬t。隨著對綠色發(fā)展的投入,2017年化肥施用折純量為706.7萬t,降幅1.31%。如圖5所示,農藥施用實物量從2013年的歷史新高13.01萬t,降到了2017年的12.07萬t,減少了0.94萬t,降幅7.22%?;逝c農藥施用量的減少有效調整了糧食供給與需求間結構性的矛盾。除此之外,河南優(yōu)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到56萬hm2,農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7%以上[7],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
3 確保河南糧食安全的主要經驗
3.1 農田設施完善
糧食生產依賴于水利等設施,良好的農田基礎設施是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改革開放初期,河南耕地灌溉面積僅為3 636千hm2,糧食生產效益較低,無法滿足糧食正常供給,糧食安全問題日趨嚴重。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政府出臺多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截至2017年,河南耕地灌溉面積為5 389.79千hm2,達到歷史新高。良好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糧食產量,1979年糧食生產總量僅為2 134.5萬t,到2017年糧食生產總量達到6 524.25萬t,河南的糧食生產不僅滿足了該省人口的需求,也保障了全國的糧食安全。
3.2 重視科技興農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就要充分發(fā)揮科技創(chuàng)新的作用。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yè)科技發(fā)展,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為河南糧食增產提供了有力支持。1979年至今河南在農業(yè)機械化、土地施肥、播種等方面的科技投入持續(xù)增加,1979年河南農業(yè)機械總動力1 178萬kW、大中型拖拉機(混合臺)5.97萬臺、小型(包括手扶)拖拉機12.77萬臺,2017年農業(yè)機械化總動力達到10 038.32萬kW、大中型拖拉機(混合臺)45.85萬臺、小型(包括手扶)拖拉機317.55萬臺。目前河南省農業(yè)科技貢獻率為60.7%,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2.6%。在糧食深加工及主食產業(yè)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如思念、衛(wèi)龍等品牌產品,在全國有著良好的聲譽,成為河南標志性產品。
3.3 保障農民利益
農民是糧食生產的根本,只有充分保障農民利益,糧食生產才能得到保障。河南之所以成為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糧食產量實現“十五年連增”,與維護農民利益是分不開的。近些年來,河南省政府出臺了關于糧食生產、水利工程建設以及涉農資金支持等多項政策,糧食生產條件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明顯增加。并且縱觀我國其他糧食生產大省的經驗,糧食生產發(fā)展離不開政府對農民利益的維護。糧食安全政策只有切實維護農民利益,才能真正保障糧食安全,只有站在農民的立場維護好農民利益,才能夠切實解決糧食生產問題。
3.4 基礎保障完備
糧食生產必須具有良好的基礎保障。河南糧食生產具有完備的基礎保障,為糧食生產打下堅實基礎。(1)糧食儲備與質量安全方面。河南省建立了省、市、縣三級地方儲備管理體系和倉儲體系,地方國有糧食企業(yè)有效倉容近300億kg,充分保障了糧食倉儲與管理,使糧食生產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并且基本上建成了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jiān)測體系,國家級15個、省級20個,有效保障了糧食質量安全[8]。(2)人才培養(yǎng)方面。河南省擁有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多所糧食相關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為糧食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支撐。
4 河南糧食生產存在的問題
4.1 耕地質量下降
河南作為我國主要糧食生產區(qū),耕地面積廣,在全國耕地面積中所占面積比重較大,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河南雖然耕地面積廣,但優(yōu)質耕地面積少。根據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顯示,全省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70%,且耕地退化面積大。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由于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城市面積擴張,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業(yè)快速發(fā)展,較多的優(yōu)質耕地被占用,補充的耕地質量低于被占耕地。二是農民在耕種的過程中,沒有進行科學的耕種,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農田無法有效吸收利用,大量有害化學物質殘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養(yǎng)分結構失調,導致耕地質量下降。
4.2 糧食生產成本上升
糧食生產為農民帶來的收入并不高,但糧食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近年來,部分地區(qū)糧食種子價格持續(xù)上漲,而農民自留種生產出來的糧食品質低、產量少,與市場上的種子品質相差較大,農民種糧收入少,若購買糧食種子,農民的經濟負擔必然加大。同時,化肥和農藥的價格也呈上漲趨勢,雖然國家提倡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但是部分地區(qū)農業(yè)科技水平較低,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性依然較高,由此造成了糧食生產成本較高。除此之外,要提高糧食生產,必須具備完善的農田基礎設施。近年來,雖然部分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來改善農田基礎設施,但是有些地區(qū)農田設施并不健全,無法滿足農民糧食生產的需求,偏遠貧窮地區(qū)缺少農田基礎設施,而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政府必然要投入大量資金,由此造成了糧食生產成本的上升。
4.3 資源環(huán)境約束趨緊
河南省在糧食生產過程中,面臨著資源短缺問題,制約著糧食生產的可持續(xù)性。(1)水資源方面。河南省位于我國中東部,降水一般集中在夏季,蓄水能力較弱,造成水資源相對匱乏,而糧食生產需要大量的水源,水源不足會制約糧食的正常生產。(2)耕地資源方面。河南雖然耕地面積廣,但河南人口基數大,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水平。除此之外,隨著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不斷推進,伴隨而來的是工業(yè)垃圾、工業(yè)污水、農村垃圾等有害物質的排放和隨意丟棄,導致環(huán)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部分工業(yè)廢水排放到農田中,使得農田受到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經常發(fā)生,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4.4 缺乏勞動力
作為糧食主產區(qū),河南省缺乏工業(yè)基礎,經濟發(fā)展水平落后于我國東部地區(qū),人口基數大,省內提供的就業(yè)崗位有限,為此河南人民長期流動于東部沿海發(fā)達城市,隨之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村老齡化加劇、農村空心化狀況日益凸顯。我國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正處于發(fā)展階段,糧食生產需要大量勞動力作為支撐,而農村勞動力的流失,造成了農村農田撂荒、棄墾等不良現象,大量耕地資源遭到浪費,嚴重威脅到糧食安全。
5 確保河南糧食安全的對策
5.1 加強耕地質量建設
河南省雖然耕地面積廣,但耕地質量整體較低。據統(tǒng)計,在河南省耕地面積中,近400萬hm2耕地被評為中低產田,這部分耕地面積大,有較好的改造前景,通過土壤改良等方式,將中低產田土壤進行改良,增加土壤肥力,達到提高糧食產量的目的。政府在用地制度上,應合理地使用耕地,若過多占用優(yōu)質耕地進行城鎮(zhèn)化或交通建設,將影響到糧食生產,威脅糧食安全。在使用化肥和農藥時,若大量使用,容易造成耕地鹽堿化、糧食作物農藥殘留,不僅影響糧食產量,還易產生食品安全問題,同時也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構成威脅。因此,在使用化肥和農藥時,必須適當使用,即最好使用低殘留農藥,遵循科學原則,按照專家制定的使用方式,這樣既可以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又可以提高糧食產量。
5.2 降低糧食生產成本
近年來,國家對糧食收購價格進行了調整,提出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格,但農民種糧收益依然較低,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造成農民種糧收益低的外界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糧食種子價格逐年上漲。農民自留糧食種子無法滿足種糧要求,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糧食種子價格進行跟蹤監(jiān)督,對糧食種子銷售點進行實時盤查,避免不法商人采取非法手段惡意抬高價格。二是化肥和農藥價格上漲。我國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正處于發(fā)展階段,化肥和農藥作為糧食生產的主要輔助物,農民在糧食生產中對其依賴性較高,但價格卻不斷上漲。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對其價格進行管控,適當降低化肥和農藥價格,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糧食安全。
5.3 提高生態(tài)農田建設
農田建設不僅是提高糧食產量,還要實現農田的可持續(xù)利用,因此在糧食生產過程中要提高農田生態(tài)建設。引發(fā)耕地退化和污染等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工業(yè)廢水排放到良田沃土中,導致耕地生產能力下降、糧食產量降低、食品安全頻發(fā)等問題,嚴重影響糧食安全。為保障糧食安全,亟需提高生態(tài)農田建設,通過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對亂排放污水企業(yè)進行處罰,造成嚴重后果者應承擔法律責任。
5.4 培育新型職業(yè)農民
農村與城市相比資源相對匱乏,大部分青壯年選擇到發(fā)達城市務工,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失,耕地撂荒、拋荒等現象屢見不鮮。為減少此類不良現象,保障糧食安全,必須注重對職業(yè)農民的培育,傳授先進的農業(yè)耕作技術,把技術運用到糧食生產過程中,把培育人才作為糧食生產的重要支撐,加強人才培訓,尤其是對本土人才的培育,增加新型職業(yè)農民數量。一是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創(chuàng)辦職業(yè)農民教育機構,對農村致富能人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讓其掌握更加全面的農業(yè)技術和耕作經驗。二是依托農業(yè)科技基地,結合農業(yè)生產實際,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農業(yè)技術培訓。
參考文獻
[1] 張元紅,劉長全,國魯來.中國糧食安全狀況評價與戰(zhàn)略思考[J].中國農村觀察,2015(1):2-14+29+93.
[2] 楊銘,趙芮,劉淑嫻.新形勢下河南糧食主產區(qū)綠色農業(yè)的發(fā)展路徑與對策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6):130-135.
[3] 王濟民,張靈靜,歐陽儒彬.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糧食安全:成就、問題及建議[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8(12):14-18.
[4] 楊銘,宋賀勤,王冉,等.河南糧食主產區(qū)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路徑與對策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6,41(1):22-26.
[5] 郭勇.現代農業(yè)與農業(yè)機械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種子科技,2019, 37(18):166+168.
[6] 張偉.優(yōu)化結構,加快糧食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以桃源縣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例[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 44(8):19-21.
[7] 張東輝,張輝.河南省糧食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J].中國種業(yè),2016(9):31-33.
[8] 李玉梅.做大做強河南糧食產業(yè)對策研究[J].市場研究,2017 (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