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朋蕾
許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qū),以為學校的教育才是“教育”,其實不然,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中,生活教育又是家庭教育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幼兒園家園共育指導的難點。那么家庭中如何開展生活教育更為有效呢?我想到了陶行知和陳鶴琴兩位先生的理念:“生活即教育”“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生活教育既是依托當下生活開展的教育,亦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教育,而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做”,家長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生活處處皆教育,家庭里充滿了教育的契機和豐富的教育資源,需要家長做有心人,并善于用方法引導孩子積極參與活動。在協(xié)助家長開展生活教育活動(游戲)時,教師可以用具體實例讓家長了解“生活即教育”的真諦,使他們能舉一反三,促進生活教育的開展。比如,以如何打掃干凈地板為例,家長就可以用引導、啟發(fā)以及試誤等方式和孩子一起來開展活動。
第一步:發(fā)出倡議
家長邀請孩子一起勞動,把地面打掃干凈。
第二步:討論實施計劃
家長:“怎樣才能快速地把地板清理干凈呢?”
孩子:“直接拖地就行了?!?/p>
家長:“但地面上有些紙屑、垃圾和頭發(fā),直接拖會很難一遍拖干凈,而且涮墩布的時候,粘在墩布上的垃圾浮到了水里,倒進馬桶里還有可能堵了下水道……”
孩子:“可以先把垃圾掃了?!?/p>
家長:“先掃再拖,我覺得可以試一試。”
第三步:嘗試體驗,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和孩子一起掃地。家長:“掃完之后你有什么體會?”
孩子:“紙屑很好掃,但是頭發(fā)卻很難掃起來。”
家長:“確實是這樣,怎么辦呢?”
孩子:“用手撿起來?!?/p>
家長:“我們一起去試試用手撿頭發(fā)?!焙秃⒆右黄饟焓邦^發(fā)。
家長:“撿頭發(fā)感覺怎么樣?”
孩子:“一根根撿太慢了,細頭發(fā)和特別短的頭發(fā)不好撿起來”。
家長:“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有什么工具能幫到我們嗎?”
孩子:“我也不知道?!?/p>
家長:“我們可以一起到網上找找,看看有沒有什么好辦法。”
和孩子一起查閱資料,找出一兩種有效打掃頭發(fā)的方法,并逐一嘗試。
家長:“你覺得哪種方法最好呢?”
孩子:“膠帶一粘就把頭發(fā)粘住了,但是這個太累了,得一直貓著腰,而且還浪費膠帶。掃把上套塑料袋可以一下子吸住頭發(fā),最有用!”
此時,如果孩子對塑料袋吸住頭發(fā)的原理感興趣,家長可以趁機為孩子簡單講述靜電知識;如果家長沒有相關知識儲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
打掃衛(wèi)生是最為日常的家務勞動,但看似簡單,想要做好卻不容易,里面同樣包含了許多知識,在開展的過程中,孩子也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頭發(fā)不容易打掃,沙發(fā)、桌子底下如何打掃干凈等等。通過親身體驗,孩子不僅學會了基本的生活能力,更在過程中積極動腦,解決問題,積累經驗。
當然,生活教育不只是宅在家里的生活,也包括戶外活動,比如去公園玩,公園里的教育就更多了,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為什么公園里的花草樹木跟野外的不一樣;觀察蜜蜂和蝴蝶是如何采蜜的;觀察影子的變化,玩踩影子的游戲;如何判斷現在刮的是什么風;認識不同的花,了解花的生長習性和特點……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一個詳細案例向家長展示(如果家長中有做得特別好的,也可以直接讓家長來分享案例),讓家長理解幼兒學習貴在“做”,家長教育貴在創(chuàng)造機會和“啟發(fā)”“引導”。這樣,以點帶面,發(fā)現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和資源。教師可以利用班級微信群,以周為單位,選取固定的一天,進行家園交流。班級三位教師同時上線,可以一對一也可以一對多,對家長們在生活教育中的共同困惑進行集中解答和交流?;蛘咄ㄟ^直播軟件,在固定的時間教師和家長以及幼兒進行交流和互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引導家長把握教育中“做中學”的真諦,才是生活教育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