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笑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79、80頁。
1.回憶思辨。
師:老師手里有兩個角,∠A和∠B,(如下圖①②)你能一眼看出哪個角大嗎?
生:∠A 大,因為它的邊更長。
生:角的大小不是看邊的長短,這兩個角張開的大小是差不多的,需要重合起來比一比才能知道哪個角大。
師:請你為大家展示一下比角的方法好嗎?
生:將∠B 與∠A 的頂點和一條邊重合,看另一條邊,(如上圖③)∠A 大。
2.操作比劃。
師:∠A 到底有多大呢?我們可以借助學具籃中的角比一比。(如下圖:學具籃中有兩把三角尺及三個折成的小角?!? 是60°、∠2 是30°、∠3 是22.5°)
(1)探究活動。
①拿一拿:從學具籃中拿出這些工具。
②比一比:同桌合作,用工具上的這些角去與∠A 比一比。
③說一說:同桌相互說一說∠A 有多大。
(2)交流反饋。
師:你們測量的結果是什么?
生:∠A 有一個∠1 那么大。
生:∠A 有兩個∠2 那么大。
生:∠A 大約有三個∠3 那么大。
師:同樣是測量∠A,結果為什么不同呢?
生:他們測量時用的工具不同。
生:我同意他的說法,但根據(jù)我們以往的學習經(jīng)驗,我認為要知道∠A 的大小,最好能統(tǒng)一測量工具,這樣才能進行比較。
師:確實像這位同學所說,我們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測量工具與方法,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角的度量”。(板書揭題)
【思考:“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并據(jù)此進行教學?!贝谁h(huán)節(jié),通過“回憶思辨”,復習了二年級學習的角的初步認識;通過“操作比劃”,感知∠A有一個∠1 那么大、有兩個∠2那么大、大約有三個∠3 那么大,此時教師引導并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同樣是測量∠A,結果為什么不同呢?”,由此引起認知沖突,產(chǎn)生了統(tǒng)一度量工具的內(nèi)需?!?/p>
1.初步感知量角器的產(chǎn)生過程。
師:知道要用什么工具度量角的大小嗎?
生:半圓形的量角器。
師:(邊問邊拆,如下圖①②)同學們,這是學具籃里的∠3,老師將它打開,你認識嗎?
生:認識,它就是“量角器”!
師:是的,這是一把“簡易的量角器”,量角器其實就是由若干個角組成的。你能在量角器中找到角并說一說這個角有多大嗎?
生:(上臺指、說,如上圖③)這有一個角,它有三個∠3 那么大。
(隨后教師又請了三位學生到臺前在這個簡易量角器上找不同的角,并請同桌同學互相指、說)
【思考:初步感知量角器的產(chǎn)生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并到黑板前指出大小不一樣的角,說一說這個角包含了幾個∠3。充分感知量角器里有很多不同的角,不同的角都是由若干個相同單位的角組成的?!?/p>
2.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簡單構造。
師:那“精密的量角器”長什么樣呢?看!(課件出示量角器)觀察量角器,你看到了什么?
生: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線,都指向量角器的中心。
生:量角器上面的數(shù)排成了兩圈。
師:是的,里面這圈刻度我們稱為內(nèi)圈刻度,那外面這圈刻度叫什么呢?
生:外圈刻度。
師:量角器里藏了好多數(shù)學知識,請翻開教材第79 頁,帶著下面的思考,自學最后兩段話。
(1)明確思考。
①說一說:角的計量單位是什么?
②想一想:量角器上的1°角在哪里?量角器中有多少個1°角?
③找一找:從右邊起,找出0°、20°、90°、135°、180°刻度線;再從左邊起,找出0°、20°、90°、135°、180°刻度線。
(2)交流反饋。
生:度是角的計量單位,用符號“°”表示,1 度記作1°。(板書)
生:這兩條刻度線延長到中心就形成了1°角。
生:將這兩條刻度線延長到中心形成的角,度數(shù)也是1°。(如下圖)
生:每兩個相鄰刻度間所對的角都是1°。
生:老師,我發(fā)現(xiàn)量角器中有180 個1°角。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到臺前指一指)
生:老師,我還知道這是左邊的0°刻度線、這是右邊的0°刻度線……(邊指邊說)
3.思維遷移讀整十度的角。
師:同學們了解了量角器,你會使用它嗎?那我們課前研究的這個∠A 到底有多少度呢?誰能用大屏上的量角器量一量?
生:(如下圖,學生邊擺邊說)將角的頂點與中心重合,一條邊與右邊0°刻度線重合,擺好后,我發(fā)現(xiàn)∠A 里有6 個10°角,所以∠A 是60°。
生:我認為角的一條邊與左邊0°刻度線重合也可以。
生:他們的方法都是可以的,但不用去數(shù)6 個10°角是60°,直接看它的另一條邊就可以了,另一條邊指著數(shù)字60,那就是60°。
生:我有疑問。另一條邊所在的地方,有60°和120°兩個度數(shù),怎么確定是60°呢?
師: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有意思,誰能解答呢?
生:∠A 是個銳角,比直角小,所以不可能是120°。
生:其實∠A,它的起始邊與內(nèi)圈0°刻度線重合,就讀內(nèi)圈刻度60°。
生:我們只要看角的一條邊,與內(nèi)圈的0°刻度線重合,就讀內(nèi)圈刻度;與外圈的0°刻度線重合,就讀外圈刻度,所以讀出來都是60°。
【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經(jīng)驗遷移中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上一層次中,學生已經(jīng)充分感知“量角器中不同的角都是由若干個相同單位的角組成的”,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度量實物∠A 時,就很自然地說出“∠A 里有6 個10°的角,所以是60°”。學生走向臺前,大膽表達讀角的方法,生生互相補充,進行方法優(yōu)化?!?/p>
4.認知提升讀非整十度的角。
師:(拿起實物∠B)同學們,看這個角,你也會像剛才一樣量一量它是多少度嗎?
生:這個角比40°大一些。(如下圖,學生上臺拿∠B 與課件中的量角器比對)
師:能準確地讀出∠B 的度數(shù)嗎?
生:(指著內(nèi)圈,一度一度地數(shù))40°、41°、42°、43°、44°、45°?!螧 是45°。
生:我要補充。我和他結論一樣,但我不用一度一度地數(shù),5°刻度線稍微長一些,所以一眼就能看出是45°。
【思考:教育家波利亞提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nèi)在的規(guī)律和聯(lián)系”。此環(huán)節(jié),學生拿著∠A 去比對,比的過程中就學會了量角、讀角的方法;再拿著∠B去比對,發(fā)現(xiàn)不是整十度的角,于是自然產(chǎn)生“40°、41°、42°、43°、44°、45°”這樣一度一度地數(shù)的情況,這是學生解決認知沖突的需要,這樣的內(nèi)在知識才會被理解得更深。】
1.嘗試操作。
師:度量畫在紙上的角,不能拿到量角器上去比怎么辦?(如下圖,教師出示75°的∠C 與130°的∠D)
生:我們可以拿量角器到角上去比一比。
師:那行,請同學們動手試一試吧!
(學生嘗試操作,教師巡視,然后教師呈現(xiàn)學生動態(tài)操作過程的視頻)
2.資源呈現(xiàn)。
(交流呈現(xiàn)兩種動態(tài)視頻:第一種,度量∠C,完全正確;第二種,度量∠D,錯誤資源)
師:先請度量∠D 的學生代表說一說是怎么操作的,其他學生傾聽并補充。
生: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頂點重合,內(nèi)圈的0°刻度線和一條邊重合,看另一條邊,所以∠C 是75°,有需要補充的嗎?
生:我同意你的觀點,另一條邊對應兩個刻度,分別是75°和105°,你應該強調(diào)一下,一條邊和內(nèi)圈的0°刻度線重合,要讀內(nèi)圈刻度,所以是75°。
師:認真傾聽是對別人的尊重,傾聽后的補充使得度量的方法更加完整。
師:再來看看第二個視頻,你有話要說嗎?
生:∠D 的一條邊不在水平方向,我們可以轉一下紙,使得一條邊在水平方向。
生:是的,我同意他的觀點。當然也可以將量角器稍微轉一轉,使得0°刻度線與∠D 的一條邊重合。
師:剛才量錯的同學,請再動手試一試!
【思考:“動手操作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更是嘗試、想象、推理和反思的過程?!眱煞N資源的捕捉,先呈現(xiàn)第一種,以生教生;然后呈現(xiàn)第二種,學生能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所在并糾正。動手操作,通過嘗試及反思,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度量,還掌握了知識間的聯(lián)系,從拿著實物角到量角器上去比,發(fā)展到用量角器去量紙上的角。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引導者,真正方法的獲得全部來自于學生自己經(jīng)驗的發(fā)展?!?/p>
四、積累經(jīng)驗,說明中發(fā)散度量思維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我們是怎么探究的?
師:課后請你為量角器寫一份使用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