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婷
摘要:后現代主義中視覺文化的盛行為藝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不同的改變,視覺文化的發(fā)展也反映出人類空間意識的變化。本文就后現代空間中視覺文化的美學批判進行探究,對后現代視覺文化中表現出的弊端進行批判,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后現代空間;視覺文化;美學批判
后現代空間是由詹姆遜提出的,以文化批判作為視角來對空間進行闡述,而在其中產生的視覺文化具有一定的美學特征。后現代空間背景下的視覺文化在向著既瘋狂又暗含希望的方向發(fā)展,因此,應對其中的缺陷和弊端進行批判,對現代化藝術發(fā)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視覺文化
視覺文化本意是指個體通過特定的視覺文本來觀察世界中事物的生活方式,主要研究后現代文化和現代文化中對視覺形式的表現形式進行強調和研究,將非視覺性的東西視像化。后現代主義即為視覺文化,其主導的風格為反諷,通過刻意的混雜,來對審美進行評價和諷刺,后現代主義中的視覺文化不單單是一種視覺經驗,更是利用視覺化來探究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利用大眾化的角度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意義或者是探究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心理和縫隙,以及對生活的抵抗的場所等。
而后現代空間的視覺文化為現時代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經常有人說,后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危機,人們迷戀后現代主義帶來的視覺文化及其效果。但是,現代主義理念不會消失,雖然目前由于網絡的發(fā)展,高清晰度的影音播放設備讓視像化隨處可見,但在學術的圈子里,他們支持現代主義的先鋒理論,批評視覺文化理念[1]。
二、后現代空間中視覺文化的特征對當代審美的影響
(一)審美泛化
審美泛化伴隨著審美自律性消解而產生,在現代主義的美學中,人們認為藝術和美學都是高雅的活動,與日常的生活不相關聯(lián),也與功利性等無關,與現實世界互相分離。而后現代美學更傾向于無距離、無界限,打破了自律性美學視界,主張生活即是藝術的觀念,使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隔膜被打破,拉近人們與審美的距離。而審美的泛化使藝術失去了其合法性,不再擁有原本的神圣感,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附屬和功利性活動中的裝飾。
后現代審美泛化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在與經濟聯(lián)系在一起后,其活動范圍超出了純藝術的范圍,通過視像化,構建了大量的活動,將審美泛化帶到人們的生活中,如:電視節(jié)目、家居裝修、服飾妝容甚至禮品包裝等,使現實生活中充滿了視覺文化組成的非現實化的幻覺審美。
視覺文化下的審美泛化帶來了雙面的影響,表面上,審美的泛化使藝術和審美與日常生活中相互聯(lián)系,由人們對其進行控制,使生活中充滿了藝術,但實際上,卻對人們根本上的生活質量沒有改善作用,只是將現實的非現實景象加以改變,將日常生活的表面蓋上一層裝飾,而生活的本質還是平庸和功利。同時,審美泛化對于人們的精神境界沒有提升作用,并沒有使自由和完善的精神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核心意識中。審美泛化強調的是讓生活中發(fā)現的事物變得更美,但是在普遍的制造美的過程中,過度的修飾也會使本來的美失去了其特點,失去了美的本質,無法成為藝術品。審美泛化為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效益,但同時,其藝術的獨特品格已經消失。
(二)審美經驗淺表化
視覺文化能夠第一時間為人們提供獨特的體驗,能夠將其中包含的意義直白地表達出來,為人們帶來心靈上的撫慰和放松。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用淺表化、娛樂化的方式表達出來,讓人感受到瞬間的快感。一方面,后現代化的空間文化中的審美的降格。美是感性的,是屬于與生理快感不同的、更高級層次的快感,通過感性的理解,進行提煉和升華,引發(fā)對更高層次的追求。視覺文化中的審美中將本能快感與高層次的快感混合,人們的審美中充斥著欲望,在感受到視覺文化的快感后,得到暫時的滿足,但在滿足后只能得到無感、麻木和空虛,腦海中沒有對美的回味和思考,使審美經驗淺表化。
另一方面,視覺文化下的審美經驗淺表化使人們對于審美的理解和想象趨于弱化的狀態(tài)。審美應該是通過感覺、思考和想象相互結合下形成的,但在影視化的電視或電影等播出中,人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每一個影片的各個展示環(huán)節(jié)進行思考和想象,經濟化的影片無法帶來深刻的意義,只為觀眾提供暫時的快感和刺激,在觀影過后,很少有人會對電影中的某個場景進行思考和想象,進而深度的感受,而一般的電影也沒有值得深思的環(huán)節(jié)。另外,視覺文化將事物具象化,其影像過于細致逼真,導致人們對事物的想象無法展開,不需要對其進行思考和想象就能夠得到快感,無法深入到深層次的感受中,停留在淺表性的審美初期。
(三)現實的非現實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視覺文化可利用的媒介不斷增多,畫面的清晰度也更高,視覺技術高度發(fā)達。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互聯(lián)網和媒體接收的移動設備,并且將生活中的重心大部分放在了虛擬的世界中,雖然是現實世界中無法看得到或摸得到的事物,但其能夠為人們提供瞬時的反應和真實的感受。動態(tài)影片的發(fā)明,打破了現實與靜態(tài)圖像或字符之間的隔膜,通過移動的景象,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模擬,成為非現實的“擬像”,人們沉浸在其中,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服飾裝扮、旅游地點、食物和用品,由“擬像”來對生活作決定。視覺文化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模擬,制造虛擬的非現實空間,使審美和藝術也沒有了崇高感[2]。
結論
綜上所述,后現代空間中的視覺文化將自律性審美打破后,使藝術與審美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在拉近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距離的同時,也帶來許多的影響,使審美層次流于表面,不向更深刻的方向思考,讓審美和藝術不再有原本的神圣性質,同時,視覺文化帶給人們淺顯的感受,磨滅了人們對美的想象力和追求。
參考文獻:
[1]謝欣然.空間轉向與美學研究的后現代演進[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05):100-107.
[2]宮愛博,鄭成陽.視覺傳達設計中空白空間的美學探析[J].參花:下半月,2019,000(003):P.1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