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瑋
摘 要:目前,西方音樂史課程已成為各大專業(yè)音樂院校以及高師院校音樂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同其他音樂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具有指導、輔助的實際功用。本文立足于當前高師院校教學現狀,試從該課程的教學培養(yǎng)目標、性質等方面進行分析,對該課程的改革提出一些設想,希望能對廣大同行以及音樂學子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高師院校;西方音樂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5-00-02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音樂專業(yè)幾乎全部開設了西方音樂史課程,但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模式等方面基本圍繞著專業(yè)音樂院校的課程模式展開,因此,造成了教學目標與實際效果的部分偏差。與專業(yè)音樂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所不同的是,高師院校更具特殊性與針對性,完全照搬對于高師院校課程的發(fā)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高校與教師必須在全面了解該課程的實際功用與教學目的之后,對其進行明確的認識與劃分,從而才能保證教育教學的質量。
一、高師院校該課程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與性質
(一)培養(yǎng)目標
當前,我國高師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更多的依據市場需求而變化,所培養(yǎng)的人才更傾向于專業(yè)型,這為他們畢業(yè)后進入社會謀求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優(yōu)勢。相較于專業(yè)音樂院校更加注重學生“演與學”的能力,高師院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專業(yè)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能力。近些年來,國家對于高師院校的教育教學設置、辦學規(guī)模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的重視與社會的需求雖然從一方面為高師院校的教育發(fā)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以西方音樂史課程為例,其教學目標需要參考高師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而定,但如何能夠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目標?如何在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順應培養(yǎng)目標的定位?這就需要上級相關部門、學校、教師緊跟社會需求,瞄準市場,進行針對性的人才培養(yǎng)。對于高師院校而言,其培養(yǎng)目標必須以國家政策為基準,隨著市場的需求而改變。[1]
(二)課程性質
在當前高師院校的西方音樂史教學中,大部分人對于該課程存在一定的認知誤解,認為其僅具有純粹的理論性,而未看到它的其他價值。首先,在音樂專業(yè)教育中,西方音樂史具有融會貫通、承上啟下的重要性質,因為任何學科的發(fā)展都有其發(fā)展歷程,我國當前所運用的音樂教育模式也離不開西方的啟發(fā)與借鑒。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學習西方音樂的歷史,才能全面的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從而更好地解讀、詮釋作品。其次,該課程還具有鮮明的指導性。例如,在表演專業(yè)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常在技巧方面能夠得到較為明確的指導,如何科學運用氣息、如何合理控制力度等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往往會發(fā)現自己很難做到更進一步的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音樂理論素養(yǎng)。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度追求作品的詮釋效果,很少去關注作品本身,忽視了音樂理論對于表演的指導作用。高師院校所培養(yǎng)的學生應具有一專多能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將重點放在某一專業(yè)的學習上,但缺乏理論的指導,其作品的詮釋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只有理論結合實踐,方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能夠了解更多、感悟更多。[2]
二、高師院校該課程教學的教學現狀
(一)教材選擇
作為音樂理論課程中的重要基石,西方音樂史課程是一門極具綜合性與覆蓋性的課程,了解、掌握其基本線索與發(fā)展軌跡,加深對于西方音樂的認知能力,對于學生培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與審美鑒賞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教材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依據,它反映了教師對該學科的認知與教學觀念,同時,它也是教學實施的重要載體。當前各大高師院校的教師普遍根據學生的素質、自身的教學需求以及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來進行教材選擇??v觀1980年至今我國各大高校常用的教材,可以發(fā)現它們在論述方面有著各自的側重點與切入口,極具教學參考價值。例如,于潤洋老師編著的《西方音樂通史》已被確定為我國各大高校以及音樂學院該課程的通用教材,具有極高的理論深度;錢仁康老師的《歐洲音樂簡史》從音樂風格的角度對歐洲音樂進行梳理,整理、歸納了眾多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家、創(chuàng)作技巧以及題材作品,并在其中加入大量的譜例,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與掌握。當然,這些教材也存在一個共同點,即對音樂作品的描述、欣賞。音樂的課堂中,“音樂”必不可少,理論課程亦是如此。由此可見,教材選用的理想方式可以在選定更加符合學校培養(yǎng)目標教材的基礎上,將其他教材作為參考與補充,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覆蓋面與音樂視野,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3]
(二)教學方法
隨著近些年各大高師院校的擴招,導致生源的專業(yè)質量參差不齊,許多學生入學前甚至沒有接觸過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這也從某種角度增添了教學難度,傳統的教學方法、僵化的教育思維以及陳舊的教材等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的教學需求。面對這些亟須改進的教學現狀,高師院校的音樂理論教師必須立足實際,以學生為主體,將精力重點放在對課程內容、模式的改良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該課程理論性與系統性極強,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培養(yǎng)方案與課程性質,采取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方式,在傳統講解法、討論法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設施,給予學生新鮮的感官體驗,從而使教學氛圍更加活躍,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具象化,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同時,西方音樂史具有跨學科性質,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到該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性,如教師可以從音樂審美的角度引領學生鑒賞音樂作品;從中西音樂史橫向對比的角度,更加全面的掌握同一時期不同地域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特點,等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思維與分析能力。
三、高師院校該課程教學改革設想
(一)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自2005年,教育部對于西方音樂史課程做出了新的指示,各大高校與音樂史學教育工作者開始重新審視該課程中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更加全面、系統的了解其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課程改革的緊迫性,從而使其更加順應當下高校課程發(fā)展的需求。首先,可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yè)進行層次化教學內容設計。例如,將音樂學專業(yè)學生列為第一層次,以一學年的教學周期引導學生全面、系統的認識西方音樂的發(fā)展歷程,有選擇的講解每一時期的重要音樂事件、音樂家以及該時期的典型音樂風格等,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欣賞、分析。第二層次課將音樂表演專業(yè)的學生納入,其學習深度與強度可以稍稍降低,而與第一層次的教學重點有所不同的是,可以添加一些聲樂、器樂音樂的教學內容,以此豐富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其次,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相對素質教育而言更為開放,教學內容也應如此。這里所指的開放主要指教學內容并不局限于書本,教師應盡可能地豐富教學材料,如在學習某一時期的某位音樂家時,可搜集同時期與該音樂家相關的歷史典故、與其他音樂家的交集以及作品進行分析、比較等等。再次,高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擁有較高的“自主性”,這體現在教學形式、模式以及教材選擇等多方面。高師院校通常不會對教師的教學進行統一設置,同一專業(yè)內不同的老師除了教學計劃存在聯系,教學內容上允許多樣化。雖然教師的自主性教學具有一定的教學優(yōu)勢,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課程之間的銜接導致知識點的矛盾與混亂,因此,教師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應注意其中的系統性。
(二)探索學科之間的聯系性
西方音樂史課程的綜合性確立了其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必然聯系性。其教學內容中包含著豐富的音樂作品與各時期代表性的音樂家,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同音樂欣賞與審美理論不可分離,從本質上體現了課程的跨學科性。當前高師院校的音樂課程主要以聲樂與鋼琴為重,音樂表演的學習無法脫離音樂理論的指導,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如果缺乏音樂史的學習,僅進行純粹的技巧性教學,學生將無法全面的理解作品,只能機械地將樂譜呈現出來,而失去作品原本的韻味與內涵。因此,注重學科間的聯系性,將理論結合表演技巧的學習,不但能夠豐富學生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表演技能。除此之外,音樂史學同其他理論學科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性,如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課中許多知識點同音樂史存在重要聯系,而視唱練耳中的許多作品都是中外名曲、兒歌等。音樂史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的把握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音樂作品的風格與創(chuàng)作特點,這些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皆具益處。
四、結束語
面對當前社會對于高師專業(yè)的諸多需求,改變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教學內容、理念與方法是大勢所趨。以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與手段,結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運用符合高師教學需求的教材,方能體現該課程的作用與價值。廣大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調整,力爭做到符合高師院校課程教學的要求。高師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yǎng)、輸送全面型、實用型、高素養(yǎng)的音樂人才的重任,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時代的要求,只有不斷地創(chuàng)新、改革,才能培養(yǎng)更多能夠順應社會發(fā)展、市場需要的高師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冰.《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9,33(03):60-63.
[2]龔文莉.兼收中外 并蓄雅俗——音樂鑒賞課教學內容選擇的若干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9(04):112-113.
[3]馮蘭芳.對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欣賞課程的探討[J].中國音樂教育,2005(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