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青年教師總是詢問:什么樣的課,才算好課?
也有很多朋友看了我的部分課例后發(fā)問:為什么學生在我的課堂上總是那么積極?
之前,大家多將原因歸于“我性格外向、語言幽默”,還有的歸于“我長相可愛,有點像小孩”……后來,看得深入了,才慢慢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我的課堂上,有一種得天獨厚的意趣——思考。
學生在課堂上不曾缺損的,就是思考。例如,我執(zhí)教的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寓言故事《美麗的鹿角》,從一開始就讓學生思考:寓言留給我們的,究竟是什么道理?當學生簡單地從課本中找到“兩只美麗的角差點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一句當作“道理”時,我又推動思考——這是小鹿得出的道理,而我們讀這個故事時,又將獲得什么呢?要知道我們是沒有“角”的。而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小鹿一會兒喜歡鹿角,一會兒喜歡鹿腿呢?到底美麗的東西是不是都沒有意義呢?這一問題又將學生推向新一輪的思考,他們下課后還不愿意離開。
一個核心的結論浮出水面:一旦知道了答案,思考就會停止;要想課堂有意思,就要讓學生的思考延續(xù)。好課,就應該讓思維處于“忙碌”狀態(tài)。
理解這一核心結論,先看無趣的課堂的兩個典型。
第一類:不忙。課堂中沒有思考,不少課堂整節(jié)都很嘈雜。聽起來學生都在讀,猶如小和尚念經(jīng)一樣,有口無心念不停。我們曾理直氣壯地把這樣的課堂定義為“扎實”。如今看,唱讀不僅不是“實”的表現(xiàn),還敗壞了學習語文的“胃口”。大聲喊,一起讀,遮蔽了思考,學生不曾體會學習的樂趣。
“不忙”還體現(xiàn)在舊知識的重復教學上。凡是知識點,教師就不斷提醒,從頭講到尾,什么都講,生怕遺漏。如比喻句,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高中,都在講本體、喻體、喻詞。每次遇到就講一次,每次講學生都很“配合”,都不需要思考。答案早就經(jīng)歷無數(shù)次驗證,無須思考,答案也能張嘴就來。
第二類:瞎忙。有的課堂,學生顯得忙碌,但屬于瞎忙:一會兒查找,一會兒圈畫,一會兒進行是非判斷,一會兒忙著在文中找依據(jù)、尋結果……這些都是“靜態(tài)的思考”,忙歸忙,卻無益。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會隨著這些“心知肚明”的結論而提高。更不要說,有時候我們不分學段組織學生進行“任務應對”式學習。例如,在教師的指令下,尋找各種各樣的答案來“分享”。其實,檢索、朗讀技能,在小學一、二年級的閱讀學習中,學生就基本具備,而到第二、三學段還在忙著檢索,還在留時間給個體朗讀,這就是瞎忙。
這些,你是否感覺熟悉?我們提出:課堂上要讓學生思維不停息,不斷借助思考推動學習,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教學應對。
答案在文中找不到
拋出問題,尋求答案,不能“一下子就找到”。倘若“一下子就找到”,思考也就一下子結束了。相反,拋出問題,學生找了半天未果,或是在文中原本就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要開始“被迫忙碌”地思考,那么學習則真正發(fā)生了。
例如,執(zhí)教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楊氏之子》時,我們就設計出這樣一個問題:當時,孔君平作為名士,是前來“詣其父”的。而楊氏之子則用機智的話語讓孔君平啞口無言。當老楊回來后,要是聽家人轉述這一對話場景,會有何反應?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文中,需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文本中的言語細節(jié),借助相關資料思考。其中還可能涉及“魏晉名士的清談之風”“言語中的邏輯”“當下的倫理次序”等信息的補充。這樣的問題一拋出就能吸引學生思考、爭辯,課堂就活躍起來了。
答案遠遠不止一個
如果拋出問題的答案是唯一的,思考的意義就不大。而且,課堂上出現(xiàn)的唯一答案,經(jīng)常是“正確的廢話”,不是用來思考,而是用來講授與記憶的。有價值的思考,答案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思辨能力、舉證水平、闡釋狀態(tài)等,都在搜尋答案的過程中體現(xiàn)。只要能自圓其說,皆可成為一個小系統(tǒng),都應該被承認。
例如,《美麗的鹿角》一課中,我們會讓學生結合課后問題表述:到底是喜歡美麗的鹿角,還是喜歡有用的鹿腿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美麗的鹿角很重要,特別對于公鹿而言,影響著生存與繁衍。實用的鹿腿也不可或缺,那是叢林法則中的求生工具。美觀性與實用性,從不同立場、不同角度思考,會得出不同的答案。甚至還有二者兼顧、比例分配等統(tǒng)籌型答案。
多元答案的產(chǎn)生,為思考帶來滿足感,學生自然喜歡參與這樣的課堂。
目前也許沒有答案
“提出問題—獲得答案”,是一種慣性思維。而提出問題后沒有答案,也許能刺激思維延續(xù)。有時候,問題原本就是未解之謎,這讓思考在探索與爭辯中更顯妙趣。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琥珀》《太陽》《金字塔》等帶有科學知識的小品文教學中,就會遇到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有的還是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例如,太陽未來是否會爆炸?金字塔的建設者究竟是誰?建設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千萬年前的琥珀,真的是這樣形成的嗎?問題就是“謎面”,提出問題并非要得到答案,而是要在課堂上猜測、推論、遐想,是一次思維的共享?!爸i底”就是一個個的推測。也許一個問題會延伸出許多問題,回答時可能又會出現(xiàn)新的疑問。
沒有答案的問題,會觸發(fā)思考不停息,這是顯而易見的。教師要調(diào)整好方向,使思考和追問奔馳在“思維”的跑道上,沿著“語文”的路徑發(fā)展。即便是討論“人類會滅絕嗎”這樣科學性極強的話題,也請學生關聯(lián)古今,舉出事例,多方論證,清晰表達,以語文學科特有的表達方式來闡述,而不是陷于無謂的爭吵中。
此外,思考的忙碌,一定要和悠閑自由的放松狀態(tài)相交替,誰都沒有辦法時刻處于巔峰狀態(tài)。因此,我們提出的“思維的忙碌”,不是追求無縫的緊繃,不是一味地追求思維密度的增加,而是注重思維的質量。質量的保證,就要講究節(jié)奏,猶如音樂一般,又像葉圣陶筆下的溪流,可以在設計時注重“時而緩,時而急,時時變換調(diào)子”。該思考時不流于形式,該閑散時,就大膽地將時間留給閱讀,讓學生自己真正地與文本親近,沉入文字之中。
無思維,不學習。思維一旦停止,學習也就停擺。今天的語文課堂,不要一味地讓學生獲得閱讀的技巧,要從“學習閱讀”轉變?yōu)椤巴ㄟ^閱讀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思考者,讓思維成為最忙碌的學習活動。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