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詹
初秋的北京,早上八九點鐘的光景,陽光已沒有盛夏時的炙熱,信步走進陶然亭公園,微風拂面,夾雜著草木淡淡的清香,頓覺神清氣爽,心情舒暢。
陶然亭,取名自白居易的句子“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是一個以亭景為特色的綜合性公園,其中,尤以華夏名亭園最為著名。進得園來,沿著樹蔭蔽日的石板小徑前行,一座又一座選自全國各地,按同比例仿建,風格獨特、建筑奇巧的亭子,漸次出現(xiàn)在眼前。對于喜歡亭子而沒機會去實地游覽的人們來說,真有“園中閑步走,猶似下江南”的絕妙感覺。
蘭亭,原亭在浙江紹興,亭內碑刻蘭亭二字,為康熙所書。鵝池碑亭,同為蘭亭建筑,鵝池二字分別為父(王羲之)子(王獻之)合書,實不多見。亭旁不遠處,一塊略微空闊的場地上,幾位大媽正兀自陶醉在廣場舞里,一動一靜,相映成趣。沿著湖邊漫步,百坡亭映入眼簾。此亭原在四川眉山三蘇祠內,是為紀念蘇東坡而建的橋亭。
謫仙亭,“卻憶謫仙詩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是為紀念唐代大詩人李白而建。醉翁亭,原址在安徽滁州,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獨醒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當然是為紀念屈原所仿制,原亭在湖南汨羅屈子祠前。
走著走著,感覺有些累了,想找一處歇息一下。亭者,停也,本意原就是旅途休息之所。此時恰走到一座三面臨水,單檐六角攢尖頂,飛檐翼角,碧瓦細柱的小巧亭子前,感覺竟有些似曾相識。細細端詳篆字體的亭額,卻很費了些周章。環(huán)顧四周,亭旁有一塊臥石,上面刻著“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的詩句。
浸月亭!白居易!這不是仿建自家鄉(xiāng)九江甘棠湖畔,三國周瑜點將臺上的浸月亭么?人生何處不相逢!瞬間感慨萬千,脫口吟出:
這是一座亭子/這是一座在景區(qū)常見的亭子/這不是一座尋常的亭子/它讓來自潯陽古城的游子駐足/不肯離去/它是一位滄桑的老人/坐看潯城千年歷史煙云/它是一位含羞的少女/嫣然在京城又煥發(fā)了青春/它的芳名/浸月亭
說起浸月亭,就不能不說到白居易。當年這位唐代大詩人貶謫江州(九江古稱)時,郁郁不得志,曾寫下膾炙人口的《琵琶行》,通過對琵琶女遭人冷落拋棄的悲慘命運的描述與同情,慨嘆了自己橫遭貶謫的坎坷仕途及淪落天涯的憤懣不平。浸月亭為其在江州司馬任上,于東吳大都督周瑜點將臺舊址上興建。后人取其“別時茫茫江浸月”的浸月二字,將此亭命名為“浸月亭”。1988年,陶然亭公園以1:1的比例仿建,亭的斜對面,豎有白居易《琵琶行》全詩詩碑。整個亭子被怪石、湖水、柳林、荷葉、水杉環(huán)繞著,簇擁著,說不出的清麗雅致,道不盡的篤定淡然。
時候不早了,起身道別,頻頻回眸,竟有無限留戀。歸途中雖然經過聞名遐邇的陶然亭、滄浪亭、杜甫草堂亭、二泉亭、一覽亭等,腦海中卻全是浸月亭的模樣。不知為何,竟有些傷感,李叔同的《送別》隱隱從天外傳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等著我,浸月!還會再來,還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