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琴
俗話說自古華山一條路,到了現(xiàn)代,路還是那條路。但東南西北的四條索道,只幾分鐘便把我們送上了華山頂。
天生一個仙人洞
在華山,山本無路。但人們上山采藥,進香,腳踩亂石而留下了一條白色地帶,慢慢地便有了路。
我們從纜車出來,經(jīng)過了幾個兜轉(zhuǎn)。一個“玉門關(guān)”的大牌,映入我們的眼簾,這是山峽夾迫下的一條呈凹狀的石面。古代人進山,正是從這里手腳并用地往上攀?,F(xiàn)在,人們采用刀斧之功,開鑿出了一條四百多級的石梯。
山頂是從玉門關(guān)分出來的一個半山腰。華山之奇,石室、石洞便是其一。如:賀老石室、燕公石室、焦公石室等。眼下這一座不知其名的石室,不偏不倚地坐落于山頂上,也許是人們傳說中的仙人洞吧。當(dāng)我們置身于石室,雖時正值三伏天,石室的四面緊閉,外面的風(fēng)吹不進來,卻有如空調(diào)般清涼。
華山松,打造了華山的不老
華山松,是華山的專屬。在這里,有三叉分立,一分為三的華山油松王;有雄居千年而不倒,號稱為“將軍松”的巨松;有如守護神般,守護著山體,號稱為“四大金剛”松;有直通五云峰,與天門等高的天門松;有枝葉交錯,相濡如沫的“夫妻”松;有連體連根,如巨人般,挺立在高山峻嶺中的“兄弟松”;有臨崖而立,枝體相擁的“情侶”松;上有石砌洞龕,下看不到土與水的“神仙”松;有只見其曲體,而不見其根的無根松等。
一些本是亂石堆砌的山體,松樹突然從石縫里擠了出來,而成為五子護圖松;一些本由巨石鋪就的平面,又看不到石的縫穴,但一棵巨松,恍如為人們張開的巨傘,成為那里的“護行松”;在一個本是刀劈般的絕壁里,一棵宛如吊籃般的巨松,倒掛在壁里,成為絕壁生輝松。松樹的千姿百態(tài),打造了華山的萬紫千紅。留給人們的,盡是數(shù)不勝數(shù)的遐想與懸念。華山游的價值,正是在這種種遐想與懸念中升華,從而打造了華山千年不老的傳奇。
自古華山一條路
俗話說上山時難,下山時更難。我們順著山梁而下。盡頭處,都龍廟以其橫截面,擋了我們的去路,廟的對面是蒼龍嶺的西壁。古松的覆蓋,彰顯了都龍廟的古老。
從廟里出來,擺在我們面前的,又是自古華山一條路了。古代人上山進香,正是從這道呈70°的懸壁中攀爬進行的。從石頭面上開鑿出來的兩列石道,上面并排著鐵環(huán)鏈。從這里往下登,其方法有三:兩手抓鏈,屁股朝天,螳螂行步;屁股朝上,頭部向下,蛇行;蹲在梯里,雙手抓鏈,腿到身到,蛙行。
一位來自北方的壯年男士,攜著他80歲高齡的老媽媽到華山一游。一路上,拉、扶、抱、背,無所不用其極。好不容易才挪到都龍廟。當(dāng)老太太舉目下望時,終于發(fā)呆了。于是,她對兒子說:“兒呀,你就自己回去吧,我就留在廟里了!”“那怎么行,你吃什么?誰照顧你?”兒子對她說?!吧嫌旋埻醣S?,下有道士為伍,這點你只管放心。如果你想媽,到這里看我一眼足夠了?!?/p>
作為兒子,怎也不會將自己的媽媽丟在深山老林里。于是,甘為人梯的他,通過強拉硬拽,讓媽媽騎在自己的脖子上,以腳開路,一步一步地往下移。剛走到了一半,兒子的臉色開始發(fā)青。見狀,隔離石梯的一位皮膚拗黑的大漢,悄悄地爬了過來。勸著說:“兄弟,你就歇會吧,讓我來!”然后他硬要老太太騎在自己的肩膀上,一步步地往下行。但老太太,對于騎在自己兒子頭上,無所謂,要騎在一位素不相識的人身上,怎也做不出來。見狀,大漢跪在梯階上,對著老太太說:“媽媽,我是你兒子啊,快上來吧!”老太太終于心軟了,服服帖帖地騎了上去,最終幫助老太太渡過了難關(guān)。過后哥倆也結(jié)拜成了兄弟。
自古華山一條路。今天我們終于沿著這條路續(xù)行,其感受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