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賓
我和弟出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那時候人們的物質生活尚不豐富,經(jīng)常聽到鄰居奶奶嚷嚷:“盛粥動作快點啊,你撈厚的其他人吃甚哩?”基本上只有在過年過節(jié)或者過生日時才有魚肉。
記得有一次,伯父從鄉(xiāng)下帶來兩只小公雞,我和弟別提多激動了,盯著這兩只雞,生怕跑了。好不容易等到“黃豆米燒小公雞”出鍋,母親卻盛出三碗,叫我和弟分別給兩家近鄰各送一碗。我和弟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本來就不夠吃,還送人家???”母親笑道:“隔壁家的小虎,后頭家的阿平,都是你們的好朋友,有好吃的要想著人家?!蔽液偷鼙е胗行┎簧幔赣H拍拍我們的肩膀:“自己吃了下茅缸,人家吃了傳四方?!?/p>
母親就是這樣一個熱心腸的人。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家里包餃子、買了好吃的,母親都要讓我們送一份給鄰里嘗嘗。老家院子里栽了兩棵梨樹,每年摘下的果實都要送到左鄰右舍。
后來,我長大到了北京,父母來看望我總要背上一大包家鄉(xiāng)的土特產(chǎn),分送給鄰居和同事、老鄉(xiāng)。母親的熱心腸帶來好人緣,用不了幾天,鄰里都知道江蘇的朱老太來了,他們會找母親拉家常,一起去超市、公園,無論我們搬到哪個地方,根本不用擔心父母人生地不熟。
“一分錢要省,百塊錢要花?!边@是父親教我們的一句話。小時候,我們有時不好好吃飯,想要零花錢買零食解解饞,父母總是兩個字“沒得”。上了初中,過年想買件像同學那樣時髦的衣裳,母親卻用她與父親結婚時的布料給我和弟做外套,還美其名曰“料子質量好,暖和”。我在心里不知抱怨過多少遍。
兒時,我曾看到父親的記事本上有一串串數(shù)字,有10元、50元,還有100元、200元,那時候我們兄弟倆無憂無慮并不了解家境。去年幫助父親整理《回憶錄》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
父親出生在一個貧苦的水上航運家庭,家里除了一艘跑運輸?shù)男∧敬?,居無定所。父親參加工作之后,有兩次建房經(jīng)歷:第一次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父親立業(yè)成家,為了讓祖母到岸上安度晚年,讓下一代有個遮風擋雨的居所;第二次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父親人到中年,為了給我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與其說是建房經(jīng)歷,不如說是借款、還款含辛茹苦的歷程,兩次建房,父母還了整整二十年的債。
“三年薄粥,砌口瓦屋”,在吃穿用度上,父母省吃儉用,但在我們學習上,父母舍得花錢。
剛入伍時,我每個月的津貼不到20元,買書和參加寫作、書法函授有些拮據(jù),在信中向父母提及此事。不久,父親匯來200元,我驚訝地問父母怎么給我這么多錢,父親回信:“一分錢要省,百塊錢要花。吃穿要省,學習多少錢都舍得?!?h3>越悟越有味
父母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養(yǎng)兒不教父之過”,父母教我們懂得與人為善,友愛互助,不能自私自利;“沒得過不去的河,沒得爬不過的山”“火到豬頭爛,功到自然成”,教我們懂得勤奮進取,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小洞不補,大洞直舞”“陰天馱羊草,越馱越重”,教我們懂得知錯即改,止于至善,不能放松懈怠;“不要把個銅錢看得有個磨盤大”,讓我們懂得自覺自律,不能奢侈浪費,也不能太過小氣……入伍30年來,我依然帶著母親給我的針線包,保持補襪子的習慣;弟弟當兵4年,把津貼省下來資助兩名失學兒童;我們?yōu)槿烁改负?,繼續(xù)給子女講我們東臺的傳統(tǒng)家訓……
家訓似雨點,潤物細無聲。如今,雖然我們已年近半百,但每一句家訓都銘記于心,尤其是家訓中的道理,越悟越有味。如果說,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為我們遮擋風風雨雨;那么,家訓就是一面明鏡,教我們正衣冠、明心志、知廉恥。
編輯 喬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