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芬
摘要:有聲語言和無聲的肢體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表達思想的基本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肢體語言的作用,來提高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本文在參考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通過資料的分析并總結(jié)自己實習期的教學經(jīng)驗,著重研究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肢體語言的內(nèi)涵、特點、具體運用情況,并進一步探索其功能和使用原則,使教師更好的運用肢體語言,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肢體語言? 中學語文教學? 教學實踐? 教學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對肢體語言在教學中的運用的研究越來越多。在不同的科目教學中,肢體語言的具體運用會有細微的差別,而本文是要具體研究肢體語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肢體語言和語文教師肢體語言概述
(1)肢體語言。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或體態(tài)語言,是語言的一種,屬于非言語性語言,是指通過人體各種身體肢體關(guān)節(jié)結(jié)構(gòu)部位的形象性動作活動協(xié)助或代替語言介質(zhì)來傳達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手段,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用來互相溝通或交流的重要媒介形式。
(2)語文教師肢體語言及其特征。語文教師肢體語言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提高教學效率而運用眼神、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身體姿勢和身體不同的位置變化來表情達意的、非語言性的一種特定的姿態(tài)。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身體語言,它是人的情感情緒、心理狀態(tài)的外在反映。作為有聲語言的輔助手段,語文教師肢體語言又有其獨特性,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情境性。語文教師肢體語言的情景性是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單一的眼神、手勢、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不足以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它像詞語一樣具有意義的多重性,必須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并結(jié)合課堂的文本內(nèi)容,才能去表達一個特定而完整的意思。②直觀性。語文教師肢體語言的直觀性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肢體語言具有形象、生動、具體可感等特性,傳達的信息真實而富于內(nèi)涵,學生也會積極而快速地接收信息。③會意性。語文教師肢體語言的會意性是指教師在運用肢體語言時,學生會領(lǐng)會老師的意思,達到交流的目的。比如,對在課堂上做小動作的學生,不需用嚴厲的語言當眾批評,只需用眼睛盯著他看一會,他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引起了老師的不滿從而停止自己的行為,重新回到課堂內(nèi)容上來。比起當眾責罵批評,這既保全了學生的面子,又不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
二、肢體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功能和重要性
肢體語言的功能。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肢體語言的功能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榜樣功能、激勵功能、輔助功能、暗示功能、信息互遞功能。榜樣功能:教師為人師表的職業(yè)特點決定了教師肢體語言的榜樣功能,而語文教師又因為學科科目的特殊性,必須愈加做好學生的榜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zhì)修養(yǎng)會通過他的行為舉止外化,而學生不僅接受教師傳授的文化知識,還潛移默化地感受著教師 舉止行為的熏染,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在教育和影響著學生?!吧斫虅儆谘越獭保處煹恼玖⒂邢?,舉止有度,在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和心靈成長中烙下深深的印痕,對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協(xié)調(diào)得體的肢體語言的運用。
(2)肢體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美國心理學家、舉止神態(tài)專家布魯克斯說:“教師對本學科的酷愛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富于感染力的激情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過體態(tài)語言顯示出來,專心致志、津津樂道的教師的體態(tài)總是微微向前傾,面部表情神采飛揚,語言熱烈而富于激情?!敝w語言對小學語文教學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肢體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使用原則和實踐
(1)肢體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使用原則。肢體語言在談話中處于從屬地位,正是這種從屬地位,決定了肢體語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獨特的使用原則。①自然。自然是對肢體語言的第一要求。“情動于中而現(xiàn)于形”,動作只有自然才見其純真。肢體語言是教師內(nèi)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果在授課時,動作生硬,刻板木訥,動作姿態(tài)做作,像在“背臺詞”而過于范式化,這都會讓學生覺得別扭,不真實,缺乏誠意,會給學生一種作秀的感覺。另外,肢體語言的使用不易過多過雜,自然而不造作,大方而不拘謹,追求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效果。②簡單明了。舉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習慣,簡潔明了,易于被人們看懂和接受。不能搞得繁瑣復(fù)雜,拖泥帶水,不要齜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戲劇。否則,不僅會喧賓奪主,妨礙有聲語言的正常表述,也讓聽的人眼花繚亂,不知所從。③適度、適宜所謂適度,就是要求動作要適量,以不影響聽者對你說話的注意力為度,做到恰到好處,恰如其分。防止多用、濫用,低級庸俗。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做的動作比說的話還多,那就不再是有聲語言的輔助工具了,而成為表演,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所謂適宜,即要求教師的舉止行為必須與說話內(nèi)容、情緒、氣氛相協(xié)調(diào),不易隨意盲目,使肢體語言游離課外,為用而用,不要故作姿態(tài),故弄玄虛,否則會適得其反,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肢體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①眼神的具體運用。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即從一個人的眼睛里便可知道他的內(nèi)心世界。眼睛能顯示出人類最明顯、最準確的交際信號,具有出色的表情達意的功能,比有聲語言更具誘惑力、感染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眼神進行溝通、交流,這對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重要的作用。②面部表情的具體運用。面部表情語是由面部肌肉和面部器官的活動、變化生成的一種姿態(tài)。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面部語是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的一種較穩(wěn)定的和藹可親、熱情開朗的面部姿態(tài),這其中包括表示滿意的、詢問的、興趣的、嚴肅的面部表情語。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經(jīng)說過“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yǎng)成功的語言,是比嘴里講更復(fù)雜到千百倍的語言?!庇旯苍f過“臉上的神氣總是心靈的反應(yīng),判斷內(nèi)心情緒的晴雨表?!雹凼謩莸木唧w運用。手勢語言,指通過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勢動作進行傳情達意,是傳遞信息能力最強的動作,使口語表達在手勢的協(xié)助下表達的意義更加明確、簡潔、可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手勢語言主要有三種:第一,情感型手勢。如贊許用大拇指,蔑視用小指,肯定用握緊的拳頭等,這些手勢所傳達出的信息是師生之間約定俗成的。
肢體語言的恰如其分地運用,不僅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會讓他們對所學內(nèi)容有深刻的理解記憶,最終起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語文教師要正確理解并運用肢體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