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73022《針織保暖內衣》標準于2004年首次發(fā)布,經歷了兩次修訂(2012版和2019版)。FZ/T 73022—2012《針織保暖內衣》(以下簡稱舊標準)自發(fā)布實施至今已有7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針織面料、服裝款式、生產工藝、檢測方法以及消費者的需求均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舊標準已不能適應發(fā)展需要,因此國家立項修訂該標準。FZ/T 73022—2019《針織保暖內衣》(以下簡稱新標準)在適用范圍、號型標注原則、技術要求、判定規(guī)則等方面均做出修訂,并于2020年7月1日實施。本文對新標準的主要修訂內容進行解讀,以期為標準使用者提供助益。
新標準規(guī)定適用于鑒定以保溫率在30%及以上的針織面料制成的保暖內衣產品的品質,不適用于絮片類保暖內衣產品[1]。由此可知:
(1)新標準的范圍增加了條款“適用于鑒定以保溫率在30%及以上的針織面料制成的保暖內衣產品的品質”,因此新標準不適用于保溫率在30%以下的內衣,且不適用于梭織面料制成的內衣,生產企業(yè)在選用標準之前應先檢測產品的保溫率是否達到30%,并且正確鑒別產品所用面料是否為針織,以便正確選用標準。
(2)新標準不適用于絮片類產品。目前針織保暖內衣可以分為兩大類:絮片類和非絮片類。絮片類產品是由面層、中間層和里層組成,面層和里層采用針織面料,中間層是由絮片復合而成的保暖層。非絮片類產品一般采用熱阻高的纖維或采用特殊織物組織結構制成面料,以使服裝具有較好的保暖效果[2]。兩類產品的結構和特點不同,技術要求也有所不同,建議絮片類產品采用現行的FZ/T 73016—2013 《針織保暖內衣 絮片型》標準。
(3)新標準的范圍未規(guī)定不適用于年齡在36個月及以下的嬰幼兒服裝,因此嬰幼兒保暖內衣可以執(zhí)行新標準。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新標準的嬰幼兒保暖內衣應在滿足新標準的基礎上,符合GB 31701—2015《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guī)范》的相關要求。
新標準規(guī)定產品號型按GB/T 6411規(guī)定執(zhí)行,超出標準范圍的號型標注按標準規(guī)定的跳檔原則依次遞增或遞減。由此可知:
(1)舊標準規(guī)定產品號型按GB/T 6411或GB/T1335(所有部分)標注[3],而新標準刪除了按GB/T 1335(所有部分)標注的規(guī)定,生產企業(yè)應了解新變化,以使產品使用說明符合新標準的規(guī)定。
(2)新標準增加了超范圍號型的標注原則。雖然GB/T 6411規(guī)定了一定數值范圍的號和型,但是人群的身高、體型呈現多樣化,為了滿足不同體型人群的穿著需求,有必要生產超出GB/T 6411規(guī)定號型范圍的服裝,而這些服裝在標注號型時往往無標準可依,所以新標準增加了超范圍號型的標注原則,即:超出標準范圍的號型標注按標準規(guī)定的跳檔原則依次遞增或遞減,以便為生產企業(yè)、質檢機構提供依據,為消費者選購服裝提供參考,減少市場糾紛。
新標準規(guī)定纖維含量按GB/T 29862《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標識》執(zhí)行,刪除了舊標準中按FZ/T 01053《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標識》執(zhí)行的內容,這是因為GB/T 29862是FZ/T 01053的國標升級版,且已于2014年實施,所以新標準對此進行修訂,這意味著計算纖維含量時應按GB/T 29862的要求,結合公定回潮率進行計算,而不是計算凈干含量。
保溫率和透氣率是反映保暖內衣舒適性的重要指標,兩個指標有一定的相關性。如果服裝的保溫率高而透氣率低,則人體會因熱濕氣體不能有效排出而感覺不舒適;如果服裝的透氣率高,則熱量容易散發(fā),導致保溫率降低。因此,這兩個指標有必要同時考核,且均達到一定的指標要求,才能保證穿著舒適性。新、舊標準均規(guī)定保溫率≥30%、透氣率≥180mm/s,沒有修訂保溫率和透氣率的指標值。
因為靜止空氣的導熱系數遠遠小于纖維材料的導熱系數,所以服裝的保暖性主要取決于服裝纖維層中包含的靜止空氣的含量,纖維層越厚,靜止空氣的含量越高,保暖率也越高,因此增加保暖內衣的層數可以有效增加纖維層中靜止空氣的含量,從而提高保溫率[4],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局部加貼片(比如在膝蓋部位加貼片)的保暖內衣和多層面料縫制的保暖內衣。對于局部加貼片的產品,由于貼片的面積往往比較小,只能影響加貼片部位的保暖性和透氣性,不能代表服裝的整體情況,而且貼片的尺寸達不到保溫率試驗所需的試樣尺寸(30cm×30cm),因此新標準和舊標準均規(guī)定不考核局部加貼片層部位的保溫率和透氣率,只考核服裝的主體部位。同理,為了反映保暖內衣的整體情況,對于多層面料縫制的產品,新標準規(guī)定將多層材料作為一個整體一并測試。此外,在透氣率的檢測方法上,新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試驗面積和氣流方向(試驗面積為20cm2,氣流從里向面移動),以便統一操作方法,保證測試結果的可比性與重現性。
3.3.1 指標修訂情況
新標準修訂了耐水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耐汗?jié)n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的指標。修訂結果均為提升指標,沒有出現降低指標的情況,新、舊標準對比情況如表1所示。
具體情況為:(1)對于優(yōu)等品,耐水、耐皂洗、耐汗?jié)n色牢度的沾色,以及耐濕摩擦色牢度均提高了半級;(2)對于一等品,耐水、耐皂洗色牢度的沾色提高半級,耐濕摩擦色牢度不再按深、淺色劃分指標,統一規(guī)定為≥3級,這相當于將深色指標提高一級;(3)對于合格品,耐水、耐皂洗、耐汗?jié)n、耐干摩擦色牢度指標沒有修訂,深、淺色面料的耐濕摩擦色牢度均提高半級。此外,新標準規(guī)定本色及漂白產品不考核耐水、耐汗?jié)n、耐摩擦、耐皂洗色牢度。
3.3.2 刪除了印花色牢度考核項目
舊標準規(guī)定了印花耐皂洗色牢度和印花耐摩擦色牢度考核項目,因為受以往生產工藝水平所限,印花部位的色牢度較低,所以舊標準中印花部位的色牢度指標低于非印花部位的指標。但是隨著近些年生產工藝水平的提升,印花面料的色牢度有所提高,基本可以達到紡織染整面料的水平,所以新標準刪除了印花面料的色牢度考核項目,這意味著無論面料是否經過印花工藝,均需達到新標準的要求,相當于提高了印花部位的要求,具體指標變化為:(1)對于優(yōu)等品,印花耐皂洗色牢度變色、沾色,以及印花耐干摩擦色牢度提高半級,印花耐濕摩擦色牢度提高一級;(2)對于一等品,印花耐皂洗色牢度變色、沾色,以及印花耐干摩擦色牢度提高半級,印花耐濕摩擦色牢度提高一級;(3)對于合格品,印花耐皂洗和印花耐干摩擦指標沒變化,印花耐濕摩擦色牢度淺色提高一級、深色提高半級。
3.4.1 考核指標
新標準根據現有的生產工藝水平,并結合日常檢測數據分析以及消費者的穿著需求,修訂了水洗尺寸變化率的考核指標,具體情況為:(1)直向:刪除了上偏差,只考核下偏差,意味著新標準不考核直向的倒?jié)q指標,只考核其縮水指標;同時加嚴了一等品、合格品的縮水率指標。(2)橫向:加嚴了優(yōu)等品的倒?jié)q指標,放寬了合格品的倒?jié)q指標。新、舊標準的指標對比情況如表2所示。
因為起皺服裝在織物中形成了空氣層,有利于提高保溫率,所以生產企業(yè)對有些產品進行了起皺加工。由于褶皺織物的褶皺方向具有一定的彈性,即使水洗后產生尺寸變化,也不影響穿著,因此新標準規(guī)定褶皺織物不考核褶皺方向的水洗尺寸變化率。
3.4.2 測試方法
新標準規(guī)定水洗尺寸變化率的試驗方法按GB/T 8878規(guī)定執(zhí)行,結合GB/T 8629—2017的內容進行了修訂,同時新標準增加了手洗產品的洗滌程序,即:洗滌程序按GB/T 8629—2017中A型洗衣機4N程序的規(guī)定執(zhí)行,標示“手洗”的產品按GB/T 8629—2017中A型洗衣機4H程序執(zhí)行,洗滌劑選用“標準洗滌劑3”[1]。
新標準規(guī)定表面疵點評等按GB/T 8878規(guī)定執(zhí)行[1],就目前而言,應執(zhí)行GB/T 8878—2014的4.4.1條款。舊標準規(guī)定執(zhí)行GB/T 8878—2009的4.4.1.4.1條款[3]。相對于舊標準而言,新標準大大簡化了表面疵點評等規(guī)定,主要變化情況為:(1)刪除了近些年服裝生產環(huán)節(jié)中不常出現的疵點(比如面子跳紗、里子紗露面、底邊明針),對經常出現并影響產品外觀的疵點予以保留;(2)將性質相近的疵點歸為一類,比如將舊標準中的“淺淡油、污色漬”和“較深油、污色漬”歸在“油紗、油棉、油針、縫紉油污線”等疵點里,便于檢測人員記憶和使用;(3)調整了油棉、飛花、油針、縫紉油污線等疵點的考核方法,將幾厘米幾處的量化考核方法改為“輕微、明顯、顯著”的視覺評定方法,提高了可操作性;(4)對嚴重影響產品美觀性的疵點加嚴考核(比如紋路正斜、縫紉曲折高低)。從GB/T 8878—2014標準5年多的實施情況可知:簡化表面疵點考核之后,提高了標準的可操作性,而且達標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穿著需求。此外,近些年產品款式呈現多樣化,將表面疵點規(guī)定得過細,會影響新款式的設計,簡化表面疵點規(guī)定給生產企業(yè)留有空間,有利于新產品開發(fā)。
表1 新、舊標準的色牢度指標對比[1,3]
表2 新、舊標準的水洗尺寸變化率指標對比[1,3]
舊標準以服裝的不同部位[衣長、1/2胸(臀)圍、袖長、褲長、直襠、橫襠]作為指標劃分的依據,并且對兒童、中童服裝以及成人服裝分別設定不同的考核要求,不易操作。新標準以服裝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作為指標劃分的依據,根據部位的長短分別設定考核要求,便于操作且更加合理。
新標準刪除了針跡密度的具體要求,這是因為隨著保暖內衣產品的更新,服裝款式和面料薄厚均呈現多樣化,如果嚴格規(guī)定針跡密度會阻礙新產品開發(fā),不利于行業(yè)發(fā)展,所以新標準刪除了針跡密度的具體規(guī)定,改為由企業(yè)自行控制工藝要求,給企業(yè)留有更大的空間。此外,新標準規(guī)定針織保暖內衣宜用彈力縫紉線縫制,以便與產品本身的彈性相匹配,滿足消費者的穿著需求。
新標準增加了單件判定的規(guī)則,這是為了解決市場抽查、消費者投訴等樣品數量低于批檢驗樣品數量時,產品判定沒有標準條款可依的問題。因此新標準增加了單件判定規(guī)則,即:若產品檢驗件數低于批量判定的抽樣件數時,只對被檢樣品進行判定,并在檢驗報告中注明。
新標準增加了其他批量判定的規(guī)則,即:嚴重影響外觀及服用性能的產品不允許,這是對產品質量問題的兜底條款,當產品出現標準規(guī)定以外的且確實屬于產品質量問題、影響消費者使用的缺陷時,可以參照此條款對產品進行判定,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根據新標準的規(guī)定,如果產品使用說明中明示的保溫率數值高于30%,則以明示的保溫率數值作為判定產品合格與否的依據,如果產品使用說明中沒有明示保溫率的數值,則以新標準的規(guī)定“≥30%”作為判定依據。
對于執(zhí)行新標準的嬰幼兒和兒童針織保暖內衣,其使用說明應符合GB/T 5296.4和GB 31701的相關規(guī)定。
新標準依據現有的生產工藝水平,并結合生產企業(yè)和檢測機構對舊標準的反饋意見,規(guī)定了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的考核要求。與舊標準相比,新標準在適用范圍、號型標注原則、技術要求、判定規(guī)則、產品使用說明等方面均做出修訂。本文介紹了新、舊標準的差異,分析了標準的主要修訂內容及修訂理由,以期為針織保暖內衣的生產企業(yè)、質檢機構以及消費者能夠正確理解和實施標準提供一定的幫助。建議生產企業(yè)在產品滿足新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品牌定位增加內控指標,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和市場美譽度;同時,由于新標準適用于嬰幼兒保暖內衣,建議企業(yè)對嬰幼兒產品的安全性能加嚴考核,比如規(guī)定可萃取重金屬含量的限量值、不得使用粘合扣等要求。建議檢測機構加強新標準宣貫,使檢測人員深入理解和掌握新標準的內容,并嚴格按照新標準的要求實施,為送檢企業(yè)把好質量關,給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