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沁兒
語文是一個民族性很強的學科,是否能從我國語文教育傳統(tǒng)中汲取長期積累的有益經驗,豐富提升當代寫作教學,很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介紹張志公先生寫作訓練的內容與方法,并基于他的寫作訓練觀,分析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寫作板塊,以一個新的視角豐富語文教師對這套教材的理解與使用。
一、把握傳統(tǒng)寫作訓練:原則、步驟與方法
與葉圣陶、呂叔湘并稱“三老”的張志公先生,自上世紀60年代初便在搜集、整理大量傳統(tǒng)語文教育資料的基礎上,總結了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主要經驗,寫成《傳統(tǒng)語文教育初探(附蒙學書目稿)》(196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后又不斷思考與實踐,“總算已經再探、三探了”,改動相當篇幅著成《傳統(tǒng)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一書(199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教材論》)。《教材論》呈現(xiàn)傳統(tǒng)語文教材面貌,倡導用科學的態(tài)度與研究來解決語文教育問題。梳理歷史,提煉經驗,再在現(xiàn)代教育思想和現(xiàn)代語文知識框架下來研究傳統(tǒng)語文教育,堅持讓語文教育走民族化發(fā)展道路。
志公先生將傳統(tǒng)語文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初期識字教育和寫字訓練,識字教育與思想教育、知識教育相結合,初步的讀寫訓練,進一步的讀寫訓練。在寫作教學方面,他總結出許多科學的方法。
1.“詞”“意”并重——作文訓練的原則
我國古代視寫作為替圣人“立言”,“文以載道”是最基本的宗旨和要求,“詞章”“義理”需并重。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強調“義理不可空言也,博學以實之,文章以達之”。崔學古在《少學》中訓練學生的“行文要務”亦為“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題旨要明透,筆氣要清順”。而張先生對這一傳統(tǒng)又作了進一步的明確,認為作文在講求以“意”為主,以“義理”為根本的基礎上,還必須用恰當?shù)摹霸~”,好的“詞章”,來將好的“意”,正確的“義理”表達出來?!拔摹薄暗馈辈豢善珡U,這一點和他的閱讀訓練觀也是相通的,因為人們是通過“文”來理解“道”的,正確的“道”必須由高明的“文”來闡發(fā)、傳播。
2.先“放”后“收”——作文訓練的步驟
“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小心——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這是謝枋得在其自編閱讀課本《文章軌范》中的觀點。首先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寫,等到具備了一定的經驗和基礎之后,再提出精練嚴謹方面的更高程度要求。這不僅是指導學生作文的原則,也是教師批改作文時需要注意的,對于初學者不宜批評、改動得過多,以免挫傷學生的寫作信心。但是,張先生也特別提出,對于用詞、造句尤其是寫字方面,還是要嚴格要求的。這與他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言學家,注重語法規(guī)范和知識系統(tǒng)的嚴密性,是相符的。
3.多作多改——作文訓練的方法
多作,是為了讓寫作趨于熟練,以達到“利弊自明”的境地。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轍等唐宋八大家都發(fā)表過倡導“多作”的言論,他們認為作文確實是慎重的事情,不可“掉以輕心”,但是學文也要推陳出新、放膽多作。張先生在此之上加以凝練,認為不僅要多寫成篇的文章,訓練時更應該注重基本的功夫,在這里他更多指的就是某個片段,某個句子的學寫訓練。
關于多改,張先生提及賈島的“推敲”,歐陽修改《醉翁亭記》的第一句,王安石改定“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故事,明確了鼓勵學生認真修改文章的觀點。同時特別指出,不是依賴教師的修改,而是學生自己修改;不是個別詞句的潤飾,而是通篇文章的檢點;不僅要自顧自地修改,還要看別人怎樣修改文章,從中汲取有益經驗,體會寫作方法。另外,“多改”還指反復地改。文章寫成的當下,就要從頭至尾改一遍,而過一段時間,還應拿出來重新考慮、修改,還會有新的體驗、收獲。
4.屬對與八股——作文訓練的具體實例
除了上述一般性、原則性的論述,志公先生還例舉了兩項寫作訓練的具體措施。屬對與八股,是他在初步的讀寫訓練與進一步的讀寫訓練中,分別提到的兩種方法,都作了專門的介紹。
談到屬對,我們通常只是將它看作是學作詩的基本準備而已,但張先生在肯定其正音、語音訓練和詞匯訓練上的作用之外,還指出“我們往往以為學對對子只是為了學作詩,這種看法應當改變。屬對練習能夠通過實踐,靈活地把語法、修辭、邏輯幾種訓練綜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結合起來,這一點很值得作進一步的研究”。對對子是一種涉及面比較廣的、綜合性的基礎訓練,學生可以先不糾纏于語法理論,而在言語實踐中掌握一些詞類和造句的規(guī)律。而寫作恰恰也是通過造句開始的,因此屬對訓練對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習作能力確實有一定幫助。
對于八股,現(xiàn)在的一般觀點更是視之為封建社會的“流毒”,但是志公先生卻予以辯證地看待。他認為,從學生作文指導的角度上看,八股文有兩方面的益處。其一,“破題”“承題”“起講”“提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有利于學生理解一般性議論文的結構特點,但要注意是“模式”,而并非死板的固定化的“程式”。其二,因為八股文是由部分組構成的整體,因此有利于學生從局部入手,由段組篇,并且要對文章先有一個整體的勾勒,再充實細節(jié)。
二、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寫作板塊:梳理、分析與借鑒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寫作,是一個多股交織、互相滲透、融合貫通的系統(tǒng)。專門單列的寫作專題、選文中的寫作知識、課后習題中的寫作練習、綜合性學習中的寫作任務共同構建了完整的寫作板塊。
1.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寫作板塊的編排與呈現(xiàn)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于2016年9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使用,教材中以“寫作”作為專門板塊出現(xiàn)的,共有32個專題。而在閱讀板塊、綜合性學習板塊,也都設有顯性或隱性的寫作任務。單獨以專題形式出現(xiàn)的“寫作”,均以寫作知識、寫作目標、寫作練習與寫作指導四個部分組成,是系統(tǒng)化實施寫作教學的主陣地。六冊書中涵蓋的主題如表1所示:
總體上來看,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寫作專題的編排,有很強的文體意識,七年級主要是記敘文的訓練,八年級加入說明文,九年級重點是議論文。與之相輔相成的便是較為清晰地展示出了寫作知識。比如對應不同文體,學生應學會“記事”“抒情”“描寫”“議論”等不同表達方式。這兩個特點都有利于教師的寫作教學目標和內容確立得更加明確,學生獲得的知識和訓練也更加系統(tǒng)。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寫作,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存在于“活動·探究”單元,或是“綜合性學習”板塊中的,寫作訓練的內容基本上圍繞活動的主題而確立?,F(xiàn)在對這兩個部分中出現(xiàn)的寫作內容做一個梳理,如表2所示:
分析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相較于寫作專題的寫作練習,“活動·探究”及“綜合性學習”中的寫作任務更加形式多樣,并且以具體情境中的任務為載體出現(xiàn),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活潑生動,與寫作專題互為補充。體現(xiàn)了鼓勵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理念,倡導學生把寫作運用于日常生活。
2.張志公寫作訓練觀對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啟發(fā)與借鑒
雖然統(tǒng)編版教材編寫組在編制這套教材時,不一定是按照張志公先生對于寫作訓練的種種建議來安排的,但是以志公先生的寫作訓練觀為參照,我們確實可以為審視統(tǒng)編版教材的科學合理性開辟一個新視角,并獲得一些教學上的啟發(fā)。
“先放后收”強調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先調動積極性,再講求規(guī)范性,由易至難,由淺入深。從上表可以看到,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寫作主題為“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教材中的寫作提示是這樣表述的,“從現(xiàn)在開始,同學們不妨放下畏難心理,試一試,先別考慮像不像一篇文章,就從身邊的事寫起,寫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寫自己最想表達的情感與想法,不給自己設定什么目標,加上什么框框。這樣寫起來就會很放松,不覺得難了。”這是學生從小學階段升入初中階段的第一次正式的寫作訓練,編者沒有傳遞一個比較規(guī)范具體的寫作知識,而是試圖拉近學生與寫作的距離,讓學生不要視寫作為高難度的動作,可以說是很好地降低了教學起點。而本冊書后面的二、三單元,以如何記敘一件事,如何寫一個人為主題,有助于學生從寫人、記事兩個大的方向感受記敘文的一般寫法。如果說第一單元是做鋪墊,二、三單元是打基礎,那么接下來的四、五、六單元則是進一步的優(yōu)化細節(jié)了。無論是第四單元思路要清晰,還是第五單元中心要突出,或是第六單元運用聯(lián)想、想象,都是對學生作文賦予更高一層次的期待。剛剛的舉例,為同一年級內部的“先放后收”,在不同年級之間,也很明顯地呈現(xiàn)出這一點:分析主題發(fā)現(xiàn),七年級對于作文語言的要求僅僅為通順、簡明;到了八年級,則變?yōu)檫B貫、得體;而九年級的要求又上升至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由此看來,寫作專題的難度、深度確實是呈階梯式遞增的,學生比較容易先上手,感受初步成文的喜悅,進而有興趣和信心不斷完善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促使作品盡善盡美。
“多作多改”的理念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同樣也有很好的體現(xiàn)。首先是“多改”,“修改潤色”單獨作為一個專題,出現(xiàn)于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彰顯了編者對作文修改環(huán)節(jié)的高度重視。在這一專題里,教材明確要求學生不僅要改正字詞、標點的錯誤,還應關注文章段落的調整和加工,這與志公先生說的“不是個別詞句的潤飾,而是通篇文章的檢點”不謀而合。教材中也提示學生“請別人讀或讀給別人聽”,這既落實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的要求,又呼應了志公先生倡導學習他人修改方法的建議。另外是“多作”,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更多地體現(xiàn)為相似寫作主題的反復操練。例如都是寫人,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出人物特點”,第二次出現(xiàn)在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寫出人物精神”,另外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抓住細節(jié)”等其他一些專題中,也出現(xiàn)了對人物描寫的專門指導。再如同為指向議論文寫作的專題,在九年級上冊二、三、五單元中,從“觀點要明確”“議論要言之有據(jù)”“論證要合理”三個方面展開。這樣做,實際上是為學生盡可能地提供更多次的寫作實踐機會。將某一類型的寫作細化拆分,學生在一次次的訓練中感受不同側重點,逐步強化,小步子地扎實前進。
“文意并重”講求“文”“道”之間的平衡,在當代我們可以把“道”更多的理解為立意、主旨、中心思想等。統(tǒng)編版教材中,凸顯“文辭”重要性的寫作專題比較多,“文從字順”“語言簡明”“語言要連貫”“表達要得體”等均關乎語言表達。而在“學習描寫景物”“學習擴寫”等專題中,也對諸如怎樣運用多種手法組織句段,怎樣把句子寫豐富等作了提示。同時,“意”也未被忽視,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將“審題立意”設為專題,教材中明確要求立意要明確,表達的思想要有深度,同時還要深挖題目內涵,變換角度,學會求新。教材中也有聚焦“文”“意”關系的直接表述,比如在“修改潤色”專題就指出修改文章要兼顧“言”和“意”兩個方面,隨后還用一定篇幅對二者進行了解釋,并告訴學生只有“意”正確了,“言”的修改才能有依據(jù)、有效果。這些無不都與志公先生在《教材論》中提及的作文訓練一般原則相吻合。
而“活動·探究”及“綜合性學習”中的寫作訓練,也十分貼合張志公先生關于寫作目的的相關論述?!盀槭裁磳??答案很簡單:因為要用。生活里需要書;念書作學問,需要寫;作任何工作都需要寫;抒發(fā)點思想感情想影響別人,需要寫;搞科學研究,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需要寫。所以,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筆?!庇纱丝梢?,志公先生認為寫作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接受學習、傳遞信息、抒發(fā)情感、表達思想的必備技能。而統(tǒng)編版教材的一個亮點,就是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板塊中設置了多種多樣的具體情境和典型任務,相關的寫作訓練也指向校內外具體的社會生活?;顒硬邉?、創(chuàng)辦刊物、設計手抄報、制作宣傳海報、編詩集、寫廣告詞,無不強調在具體的生活場域中進行言語表達,創(chuàng)造富有個性化的學習成果。在這個層面上,志公先生的作文觀又與教材達成了高度的契合。
古今中外,語文教材對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最為敏感。它反映產生它的社會背景,包括文化傳統(tǒng)、風土習俗等等,反映當時社會主導的思想意識,以及教育觀點、教育政策,可以說語文教材是語文教育、思想教育、知識教育的綜合性教育讀物。統(tǒng)編版教材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使用的時間還不長,有許多地方研究得尚不深入。秉承語文教育先賢張志公先生的寫作訓練研究觀點,積極總結和提煉傳統(tǒng)教學的精華,古為今用,有利于傳統(tǒng)語文教育經驗在新時代煥發(fā)生機。
[作者通聯(lián):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