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俊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
江蘇位于中國的東南部,北接齊魯,南連浙滬,東臨黃海,西鄰安徽。江蘇地勢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山地和丘陵為主,其中平原面積占比86.9%,丘陵面積占比11.54%,山地面積占比1.56%。平均海拔低,山脈高度多在200米左右,連云港云臺山海拔624.4米,為全省之最。江蘇境內河網密布,湖泊眾多,長江橫穿東西而過,擁有全國五大淡水湖中的兩個——太湖和洪澤湖。江蘇屬東亞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省土地面積10.72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12%[1],土地資源以平原為主,擁有蘇北、蘇中、江南三大平原。截至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070萬人,人口密度位于全國前列。
江蘇按照地域可以劃分為蘇北、蘇中和蘇南三個主要地理區(qū)域。從地域文化來看,江蘇歷史文化總體呈現出南秀北雄、吳楚分明的特征。江蘇地域文化發(fā)展經歷了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江蘇的史前文化在舊石器時代并不發(fā)達,進入新石器時代后才開始出現了新的面貌。先秦時期,中原文化日益對江蘇產生影響,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吳、越、楚文化,經秦漢至六朝時期達到第一個高峰,形成了一種有別于中原文化的新江南文化。后經隋和唐初的短暫低潮之后,便獲得持續(xù)快速發(fā)展,至明清再次達到高峰,此時江蘇地域文化不僅根植于江蘇本土,地域特征鮮明,而且還具有開放包容的特征,對全國文化起到推動和引領的作用[2]。
江蘇全省共有13個設區(qū)市,其中10座城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另有3座縣級市同樣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因此成為全國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數量最多的省份。此外,江蘇還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4座。江蘇的歷史文化名城類型多樣,各具特色,主要有歷史古都型、傳統(tǒng)風貌型、風景名勝型、一般史跡型、近代史跡型和特殊職能型等六種。截至2019年,江蘇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含大運河)[3],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55處。
注:標“*”的為縣級市。
地域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文化中心的轉移,是常見的現象。(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地域文化實際上就是文化的空間分布及其特征,在物質方面表現為地域空間內的歷史遺址、遺跡或遺存等,諸如城市、建筑、園林,在非物質方面則表現為文化形態(tài)、社會習俗和生產生活方式等。江蘇歷史文化景觀遺產資源具有歷史發(fā)展脈絡清晰完整、地域特色鮮明、遺產數量眾多且類型豐富等特征。
江蘇在史前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形成了四大不同的文化圈——淮北平原文化圈、沿淮文化圈、太湖地區(qū)文化圈和寧鎮(zhèn)丘陵沿江文化圈,逐漸孕育出獨特的江蘇區(qū)域文化,隨著歷史進程和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和演變[4]。夏商時期,江蘇境內主要有三大文化圈——岳石文化圈、馬橋文化圈和湖熟文化圈,目前遺存有連云港藤花落古城遺址。先秦時期,江蘇境內的城市宏觀空間格局已基本確立,三大文化圈逐漸演變成以徐州為城市中心的徐文化、以無錫和蘇州為城市中心的吳文化,目前遺存有無錫闔閭城遺址、鴻山越國墓地、蘇州木瀆東周大型城址和蘇州古城等[4]。秦漢時期,江蘇在繼承的基礎上獲得了快速發(fā)展,至西漢時期,除今南通地區(qū)尚未正式成陸以外,其他主要市、縣境內都有了城市的分布[4],并且開創(chuàng)了舉世聞名的漢文化,在今天的徐州、盱眙、高郵、泗陽等地遺存了多座漢代王陵。三國時期,江蘇版圖分屬吳國和魏國兩個國家,這一時期在江蘇地區(qū)誕生了首座都城——南京,從此開創(chuàng)了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歷史,江蘇文化分化為蘇南、蘇北文化,此后蘇南文化超越蘇北文化成為地區(qū)的主導文化[4]。六朝以來,江蘇逐漸成為中國南方的中心,其文化在與中原文化不斷激蕩交融中逐漸達到第一個高峰,形成了有別于中原文化和以往吳越文化的新江南文化——六朝文化,對整個中國乃至東亞、中亞及東南亞地區(qū)文化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在以今天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保存下大量的這一時期歷史文化景觀遺產,如六朝寺廟、南朝陵墓石刻等。隋唐時期江蘇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其在經濟上的作用卻日益凸顯出來,大運河的開通無疑加速了江蘇地區(qū)城市和經濟的發(fā)展,形成了沿大運河廊道線狀發(fā)展的“運河城市帶”[4],大運河遺產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一時期,揚州獲得較大發(fā)展,一躍成為中國重要的國際大都市,并形成了以其為中心的蘇中文化圈。北宋時期,江蘇市鎮(zhèn)繁榮,商品經濟趨向發(fā)達。南宋時期江蘇分屬宋、金兩個政權統(tǒng)治,蘇北地區(qū)逐漸衰落,蘇南地區(qū)社會經濟文化持續(xù)發(fā)展,農村集鎮(zhèn)增多,城鄉(xiāng)社會組織系統(tǒng)日益復雜。元代江蘇文化重心繼續(xù)南移,海港城市開始興起。明清的統(tǒng)一為江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江蘇在整個國家體系中成為經濟、文化先導型區(qū)域[4],江蘇的歷史文化發(fā)展再次達到高峰,開創(chuàng)了輝煌燦爛的“明文化”,對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遺產主要有南京明城墻、明代寶船廠遺址、江南古鎮(zhèn)、江南私家園林等。在中國近現代化的進程中,江蘇始終走在發(fā)展的前列,在南京誕生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府——“中華民國”,南京再次成為近代中國的首都,保留了一大批民國時期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中山陵、總統(tǒng)府、民國歷史風貌區(qū)等。
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在不同的部門主管下開展,所涉及的內容既有區(qū)別又有交叉,關注的重點、保護的原則和要求等均各有不同。我國目前并沒有專門針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的部門,也沒有專門針對歷史文化景觀遺產所進行的保護原則和政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由國務院所屬的文物行政部門(國家文物局),對境內不可移動文物開展的保護工作,目前已公布八批,類別主要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五種。中國歷史文化街區(qū)是在國家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主管下,對境內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qū)和建筑群開展的保護工作,目前公布了首批30個街區(q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是由國家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會同國家文物局共同主管,對境內符合條件的城市、鎮(zhèn)、村莊開展的保護、規(guī)劃和管理工作,目前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已公布三批,隨后采取增補的形式,共計135座(截至2018年5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已公布七批312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已公布七批487座[5]。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是由國務院主管,對境內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開展的保護工作,其中人文景觀要求能夠反映重大歷史文化發(fā)展過程和基本保持歷史原貌,目前已公布了九批244處。
江蘇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景觀遺產,按歸屬于目前的13個設區(qū)市來統(tǒng)計,主要有:南京的明城墻、明孝陵、明故宮遺址、陽山碑材、南朝陵墓石刻、甘熙宅第、朝天宮、楊柳村古建筑群、總統(tǒng)府、中山陵、民國歷史風貌區(qū)等;無錫的大運河、寄暢園、泰伯廟和墓、東林書院舊址、薛福成故居近代建筑群、宜興古窯址、鴻山墓群、惠山古鎮(zhèn)祠堂群、榮氏梅園、闔閭城遺址、大窯路窯群遺址、小婁巷建筑群等;徐州的漢楚王墓群、戶部山古建筑群、徐州墓群等;常州的淹城城池遺址、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qū)等;蘇州的古典園林、盤門景區(qū)、蘇州織造署舊址等;南通的鹽場遺址、南通博物苑、廣教禪寺、如皋水繪園等;連云港的藤花落遺址、曲陽城遺址,淮安的總督漕運公署遺址、板閘遺址、明祖陵、洪澤湖大堤、淮安府衙、泗州城遺址等;鹽城的范公堤遺址、草堰古鹽運集散地、海鹽歷史文化景區(qū);揚州的瘦西湖、古典園林、鹽商住宅、廟山漢墓、揚州城遺址等;鎮(zhèn)江的南朝帝陵區(qū)、西津渡、茅山等;泰州的城隍廟、日涉園等;宿遷的龍王廟行宮等。
歷史文化景觀是人對于自然環(huán)境長期利用的結果,反映一種人地關系。江蘇山川秀美,有著六千多年的文明發(fā)展史,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演進過程中遺留下來大量的歷史文化景觀遺產,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具有較大的影響,類型豐富多樣,數量眾多,地域特色鮮明,既有有傳統(tǒng)的民居、園林、陵墓、寺廟等等。隨著全球范圍內開展的實踐工作不斷拓展和深化,對于文化景觀遺產的類型研究一直在不斷發(fā)展?!妒澜邕z產公約操作指南》中將文化景觀遺產分為設計類景觀、有機演進景觀和關聯(lián)性景觀三大類。單霽翔依據文化景觀的空間性和功能性對其進行分類,主要包括城市類、鄉(xiāng)村類、山水類、遺址類、宗教類、民俗類、產業(yè)類和軍事類[6]。束有春根據景觀的生態(tài)特點、地理環(huán)境、歷史成因等方面將江蘇境內文化景觀分為四種類型:(1)鐘靈毓秀型,如南京紫金山、蘇州虎丘山、常熟虞山等;(2)都市歌謠型,如南京十里秦淮河、無錫清名橋運河、南通濠河等;(3)宗教民俗型,如連云港孔望山、徐州云龍山等;(4)原野牧歌型,如胭脂河與天生橋、興化垛田等[7]。
綜合國外和國內對于文化景觀的分類,并結合江蘇歷史文化的地域特點和境內遺產現狀,本文將江蘇歷史文化景觀遺產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設計景觀,如私家園林、陵墓園區(qū)和寺廟等;(2)遺址、遺跡景觀,如城鎮(zhèn)或聚落遺址、農業(yè)遺跡、文化線路遺址、產業(yè)經濟遺址等;(3)建筑群落景觀,如建筑群落、歷史街區(qū)和傳統(tǒng)村落等;(4)復合景觀,如宗教朝圣景觀、風景名勝區(qū)等。對于歷史文化景觀遺產類型的劃分,并不是機械的和一成不變的,由于人與自然環(huán)境相互作用過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文化景觀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也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對于同一文化景觀遺產可能同時具備多個類型的特征,存在類型劃分上的重疊性和交叉性,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于文化景觀遺產類型的研究,對于歷史文化景觀遺產的分類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認知和保護遺產,實現歷史文化景觀遺產代際傳遞的公平和可持續(xù)發(fā)展[8]。
遺產價值的認知一直以來是歷史文化景觀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對于遺產價值的深度解讀不僅僅關注遺產本身的價值,而且關注遺產反映出的地域環(huán)境中的先民在利用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過程中所獲得的“人類經歷體驗、情感記憶,以及所揭示的人性品格、精神意志”[9],這些經歷體驗、情感記憶、人性品格、精神意志等成為地域文化的文化內核和精神內涵。江蘇歷史文化景觀所呈現出的遺產價值完整地詮釋了在江蘇土地上所孕育而生的多元文化生態(tài),共同構筑了江蘇“厚德向善、勇于進取、敏于創(chuàng)新的人文精神底蘊”[10]。
歷史文化遺產是獨特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需要對遺產價值進行深度解讀,還需要對遺產價值進行廣泛的傳播,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通過參與互動,公眾一方面可以準確有效獲得遺產價值的信息,一方面又可以通過體驗將這些信息轉化為自身的感受進行傳播。遺產價值的傳播需要采取有效的傳播方式和良好的傳播手段,這就需要在遺產價值呈現的過程中利用多種方式,從而形成價值傳播和遺產保護的良性循環(huán)。江蘇境內目前已有三處世界文化遺產,對于這些文化遺產不僅要保護好,更要宣傳好,成為江蘇走向全國和世界的“文化名片”。
歷史文化景觀遺產類型多樣、數量眾多,對于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遺產保護原則和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對遺產的價值、特征、現狀等方面作出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構建保護和利用的層級體系?;诓煌倪z產價值評估結果進行遺產資源的活化利用,選擇與遺產價值相適應的利用功能和利用方式,從而促進遺產可持續(xù)發(fā)展?;罨玫男问蕉喾N多樣,通過遺產資源的合理利用,使其更好地融入當代社會生活,為當代社會發(fā)展提供驅動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物質形態(tài)的活化利用,使蘊含其間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基因在新時代彰顯出新的活力,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活”起來,融入新的時代內涵,散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華,不斷傳承和發(fā)展下去。
文化景觀是人地互動關系的反映,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歷史文化景觀在所難免的會發(fā)生變化。早在1929年美國學者 D.S.惠特爾西 (D.S.Whittlesey)就提出了“相繼占用”的概念,人類活動作用于自然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階段性、時序性和疊加性。歷史文化景觀是人對于自然環(huán)境長期利用的結果,在時間和空間上不斷演變和發(fā)展。歷史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利用,既要關注遺產自身的形態(tài)、構成、特征等,也要關注遺產的演進過程和影響因素,以“敘事結構”為核心組織建構整個遺產的內在邏輯秩序和保護框架。認識和理解歷史文化景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前后關聯(lián)以及在空間上的變化,能夠幫助我們從整體上構建歷史文化景觀遺產的“敘事結構”,從靜態(tài)的遺產保護轉向關注動態(tài)的演進過程,從單體點狀保護轉向線性、帶狀和區(qū)域綜合性遺產環(huán)境保護。江蘇境內多處歷史文化景觀遺產雖位于不同的城市,但相互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lián)和內在的邏輯,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遺產,其中江蘇境內有三段,流經8個城市,占全長的五分之二,運河沿線文化遺存十分豐富,級別較好,保存狀況良好[11]。
這不僅需要我們保護好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更需要我們從整體上構建遺產的“敘事結構”,講好大運河遺產的“江蘇故事”。
江蘇歷史悠久,歷史文化景觀遺產數量眾多,呈現出獨特地域文化特質。精心保護江蘇歷史文化景觀遺產,充分挖掘和發(fā)揮這些遺產資源的優(yōu)勢,不僅可以使遺產在新的時代發(fā)展階段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使江蘇的歷史文脈和地域文化得到傳承和發(fā)展,而且可以為江蘇地方發(fā)展增添新的驅動力,成為江蘇走向全國和世界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