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
內容摘要:榆林窟的道教游人題記,清代及民國時期皆有。這些題記中,既有道士題壁,也有道教信徒和一般游人所書刻者。據(jù)洞窟調查資料顯示,從時代來看,最早的道教游人題記為榆林窟第15窟清乾隆五十五年墨題;從巡禮者的地域來源看,除個別書題地名外,其余大多語焉不詳;從活動內容來看,主要記述有誦經(jīng)、祈愿、朝圣、巡禮以及求仙問道、煉丹服藥等。這些題記蘊含著諸多方面的史料信息,為古代西北道教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文獻資料。此外,榆林窟還有保存較好的清光緒年間匾額等,都是彌足珍貴的史料。
關鍵詞:榆林窟;游人題記;道教
中圖分類號:K87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0)03-0027-10
A Study on the Taoist Inscriptions in the Yulin Grottoes
LI Guo
(Center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Silk Road and Dunhuang,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 The Taoist inscriptions left in the Yulin Grottoes date back to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were left either by Taoists or by Taoist followers and common visitor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aves suggests that the earliest Taoist inscription was left in cave 15 in the 55th year of the Qianlong er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contents of these inscriptions are related to sutra reciting, praying, paying homage, pilgrimage, and seeking ways to become immortal, etc. These inscriptions have great historical value and have provided abundant written material for studying Taoism in ancient northwest China. Moreover, the Yulin Grottoes also preserves inscribed tablets dating to the Guangxu er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which are also valuable physical artifacts.
Keywords: Yulin Grottoes; Taoist remains; textual study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甘肅河西走廊西端瓜州縣西南的南山山谷中,有一處聞名遐邇的石窟群榆林窟,又名榆林寺、萬佛峽。榆林石窟群開鑿在踏實河(又名榆林河)東西兩岸的礫石崖壁上,湍急的河水穿山谷而過,河兩岸綠樹成蔭,景色宜人。就在這寧靜幽深的峽谷中,隱藏著幾十座燦爛輝煌的佛教石窟。以往,前賢們關注焦點一直在豐富的佛教壁畫與精美的彩塑上,而對歷代游客書題刻寫在洞窟壁面上的“游人漫題”雖有所記,但并未過多關注和深入探究。鑒于此,筆者通過對瓜州榆林窟千百條游人題記的調查梳理,擬從榆林窟道教游人題記這個視角對這些新資料作一些考察和研究。另外,榆林窟還有不少道教壁畫、塑像,尤其是現(xiàn)存清光緒年間一方道俗書題敘載稀世珍寶象牙佛發(fā)現(xiàn)與失而復得的匾額,內容頗為豐富,這里也作初步的整理和考察研究,希請讀者與方家教正。
一 榆林窟道教游人題記概況
早在1907年,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探險家奧萊爾·斯坦因在進行第二次中亞考古(1906—1908年)旅行時,沿羅布泊南古絲綢之路,重點考察了中國新疆的樓蘭遺址和甘肅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他所著旅行記《沙漠契丹廢址記》和考古報告《西域考古記》中就有對榆林窟調查的記述。1925年,探險家、考古學者蘭登·華爾納到榆林窟考察,并拍攝了一些照片,1938年發(fā)表專著《萬佛峽:一所九世紀石窟佛教壁畫研究》。北京大學陳萬里教授作為中國專家隨行考察,《西行日記》記載了這次考察情況。1942—1943年,張大千、謝稚柳對榆林窟進行考察臨摹,對洞窟內容以及功德記、發(fā)愿文、供養(yǎng)人題名、榜書等進行了調查記錄,也記載了部分游人題記[1]。此后,向達、李浴、閻文儒、羅寄梅等考察榆林窟時,對窟內游人題記均有部分記錄。在前人調查的基礎上,《安西榆林窟》亦對榆林窟游人題記做了較為全面的輯錄[2]。
瓜州榆林窟的道教游人題記,清代以及民國時期皆有,既有道士題壁書刻,也有道教信徒和一般游人所書者。百余年來,諸家對榆林窟的游人題記雖有抄錄,但都憑各自的興趣或研究內容所需而摘輯,目前尚沒有學者對道教游人題記進行系統(tǒng)調查和研究。我們在已有著錄的基礎上,對瓜州榆林窟中的這些道教游人題記作了全面調查、輯錄、整理和統(tǒng)計,并對其內容進行逐一考訂。
1. 題記數(shù)量
河西之宗教,佛、道、儒以及伊斯蘭教、基督教皆有,清雍正年間,安西(今瓜州)就有關帝廟、城隍廟、龍王廟等道教場所,瓜州狐仙廟、橋灣永寧寺、榆林窟、東千佛洞等處均有道人居住,負責看管廟宇,保護廟內文物,焚香供祭,化緣修補廟宇等。據(jù)調查統(tǒng)計,榆林窟清、民國時期的道教游人題記分別書刻在唐代第6、15、23窟,五代第41窟,西夏第3、29窟,清代第8窟和榆林未編號窟(第30窟西北原道人郭元亨住所)中,共計19則。其中,清乾隆時期1則,嘉慶3則,道光3則,同治1則,光緒2則;民國3則;還有無時代紀年6則{1}。此外,第6窟前小院平房門內懸掛留存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匾額一方。
2. 題記選錄并簡釋
(1)第15窟前室墨書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題記
大清乾隆五十五年四月初八日踏郡眾姓弟子錄記
玄門弟子王澤宏
羅思賢
戶民李興隆
張文魁
小四児
(2)第3窟西壁南側墨書清嘉慶三年(1798)題記
大清嘉慶三年四月初八日踏郡眾姓
弟子趙民浩 王懷榮
宋希廉 王 夆
劉建業(yè) 楊伯友
劉ye業(yè) 趙玉倉
吳子清 聶三俊
李世斌 牛良海
趙王春 □玉靖
龍王廟{2}主持弟子郭定
敬香
(3)第6窟一層主室南壁墨書清嘉慶四年(1799)題記
旨? ? ? ? ? ? ? ? ? ? ? ? ? ? ? ? ? ? 永昌縣人氏
嘉慶四年六月十五朝山(言奉)經(jīng)羽士耿德貴箓名道行敬叩
(4)第3窟南壁墨書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題記
九月初一日
嘉慶廿二年蘭臺弟子
法名禪凌道號云禪子來叩
(5)第6窟一層甬道北壁墨書清道光十八年(1838)題記
文□玉滿積無量功德
眾列成行吾□□□□
信不免無常言□□君
白學□銀燒丹煉藥苦弗
參吾下金木水火土□或
山林釋迦仸{1}雪山修禪苦
行六年功成滿吾下生老
病死苦寂滅歸空
道光十八年四月初一日朝山
釋子劉理璋沐手叩
玄門弟子朱慶壽箓名妙香□□
王□□
降緣墜慶玄□□楊□□叩
安 智{2}
(6)第29窟外室東壁墨書題記
富貴五更春夢
功名一片浮云
眼前骨肉[亦]非真
恩愛反成仇恨
仁山道人題
(7)第29窟外室東壁墨書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題記
莫把金枷套頸
休將玉鎖纏身
清心寡欲脫凡塵
快樂分(風)光本分
歲在丁未年{3}天中日
午成子拙筆{4}
(8)第29窟外室東壁墨書清道光年間題記
一窗佳景王維畫
四壁青山杜甫詩
楊永德
羽流{5} 趙天斌 敬香
雪{6} 劉理璋
郭正學
(9)第41窟主室西壁墨書丁卯(1867)題記
百難千劫何故
皆因色欲難寧
由它亂起萬般情
怎不昏心病性
若識朝元修練
何需別處留停
禍根認準先蕩清
神似夜空玄靜
道號 玄間子
丁卯五月{7}
(10)第8窟北壁一貼黃紙上墨書清光緒十一年(1885)題記
光緒十一年五月十八日羽 士
天師殿前叩誦
皇經(jīng)一部 遇 祖師圣誕一天諷誦諸
道法顯楊顧保弟子萬事如
北達吉星相和兇妖推□三災□□五
方道運常轉大有吉慶
詩曰
為人不必苦貪財看你福
貪得財來天降災不如無
即是有錢人不在誰受用
不如人在少貪財說得是
無名之財不可貪是往然
不能?□真□
乙酉五月吉日齋戒□□
(11)第23窟甬道南壁墨書清光緒癸巳(1893)題記
識破乾
坤懶
進身安居草
蘆養(yǎng)精
神功
名未退心先
退家即雖
貧志不貧
峕光緒癸巳
六月初一日
筆意余朝山
十有余年矣
玄門丘繼祖
拙筆
(12)第6窟二層門南西壁墨書民國丁巳年(1917)題記
其一 □□□□□□□
每逢佳節(jié)客徘徊
清凈道院塵垢梁
一經(jīng)山雨洗出來
其二 榆硤楊柳兩參差
幾度臨風赴晚斜
秋葉紛々隨水去
不知流出到誰家
其三 山圍佛寺周遭在
水流石硤一河開
岫峯頂上一輪月
夜深轉照洞中來
其四 幾層父老幾多時
古洞依然世頻移
昔時風景今猶在
一杯白酒助興思
中華民國丁巳年天貺節(jié)郡歲進士{1}柳學孔筱魯氏題
(13)第6窟一層甬道北壁墨書民國十五年(1926)題記
一片仙地真清凈
山水樹成修道人
善男信女臨香到
春夏秋冬百病霄{2}
玉門弟子七人張玉成筆{3}
(14)第6窟二層門南西壁墨書民國二十四年(1935)題記
阿佛法下洪(弘)世(誓)愿
普照十方指法船
奉勸賢良即早修
回頭之日是悲岸
一心向善把道放
著放明師指玄關{4}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六月囗日朝佛居士三人同行拜牛存泰牛壽昌楊子陰叩
(15)第6窟二層門北西壁墨書題記
清山錄(綠)水真美景
八萬四千阿佛尊
慈航法船長云轉
誰人慘(參)透這玄關
(16)第6窟二層門北西壁墨書題記
石硤疊疊水接天
綠樹陰濃罩河灣
一輪明月千峰掛
幾洞神仙半壁懸
雨洗青崖添潤色
風繞雄峙起曾{5}煙
鳥輿斜陽平空盡{6}
云岫石城曠野閑
誰修茅庵誰養(yǎng)性
誰煉金丹誰坐禪{7}
好景愧無佳句賞
囊空辜負一佛山
后學潚之題
(17)第6窟一層門內北側木板上墨書題記
萬佛通靈保合境
一家大小淂安寧
若要年々來朝佛
富貴永佑保長生
淵泉道士書
酒泉人氏
(18)未編號窟(第30窟西北原郭元亨住所)前室西壁墨書題記
人々思欲作神仙
思謀圣賢是藥丸
想遇真人親點化
或引蓬萊壽延年
若不苦修成大道
無有緞皆穿綿
三教用工同一理
受盡勤苦后淂甜
仁山道人 筆
(19)未編號窟(第30窟西北原郭元亨住所)前室西壁墨書題記
精氣神
全身只有一洞天
天道{1}不離方寸{2}間
間魂月魄{3}爐中妙
妙女黃芽{4}鼎{5}內煎
煎裹尋龍々投汞
汞中覓虎々歸鉛
鉛丹{6}大道人不悟{7}
悟(吾)今說破淂周全
二 榆林窟道教游人題記內容分析
《甘肅省鄉(xiāng)土志稿》記曰:“吾國文化發(fā)祥于西北,而甘肅為西北之核心,歷代人才輩出,其文獻武彪炳史乘,復以崇山峻嶺、急水奔流,形成奇?zhèn)ブL景。而河西走廊一帶為中印文化交流之要津,以氣候干燥而漢唐時代之宗教藝術遺跡迄今猶能保存,其最著如敦煌之莫高窟、安西之萬佛峽,為世界歷史考古家所稱道。”[3]榆林窟在明季荒蕪破敗。清康熙年間,嘉峪關外逐漸修復,雍正初,柳溝、安西、沙州以次設衛(wèi),自此香火漸盛。各地信眾游客紛紛來巡禮朝拜,并留下了大量游人題記。上述19則榆林窟道教題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瓜州乃至河西地區(qū)這一時期道教存在的狀況。榆林窟道教題記大致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反映了道家修煉心齋、坐忘、聽炁、守靜、存神、守一、胎息、內丹等功法,說明當時有一部分非常專業(yè)的道教法師從事道家修煉,追求長生不老、肉身成仙。如前列第(9)則“玄間子”丁卯年題記,為一首西江月詞,指出色能亂人心性,色能污人之身行,導致百難千劫,所以勸導人們走道教修煉之路。道家倡導的守靜是修煉基本功法之一,“神似夜空玄靜”,唯有通過靜修,才能達到最高境界。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最為殊勝之處當是其內丹修煉,這是最具中國氣魄的獨特的生命探索現(xiàn)象。如上列題記第(19)則,有一圈漢字圍繞“精氣神”的墨書題記(圖1),粗看很難懂,但經(jīng)過推敲分析,竟是一則首尾接續(xù)、藏頭押韻道家煉丹歌訣{8}。這則題記,講的是道教內丹的修煉是通過或借用外丹符號系統(tǒng)和名詞術語來說明內煉的理論及過程。內丹,為道教重要的煉養(yǎng)方術,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修煉內丹者,以人體作鼎爐,身中之精、氣為藥物,神為馭能,經(jīng)一定的煉養(yǎng)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不散而成“圣胎”{9}。其煉養(yǎng)核心是性命雙修。內丹術語多借用外丹名詞,但其意義則完全不同。內丹旨在人體內煉成長生不死之藥,其所需原料精、氣、神,亦用外丹術語喻稱鉛汞,其煉制過程亦如外丹之經(jīng)七返九還而復歸本初之道,故亦稱還丹、金丹。張伯端《金丹四百字》釋云:“七返九還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數(shù),九乃金數(shù)。以火(喻神)煉金(喻氣),返本還源,謂之金丹也?!盵4]
精氣神論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它廣泛存在于釋、道、儒和中醫(yī)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各家各派中,而且經(jīng)歷了從先秦到民國整個中國思想史的時間跨度,貫穿古代思想的始末。即使進入近現(xiàn)代社會,精氣神論依然在發(fā)展之中,表現(xiàn)出極強的生命力[5]。在道家養(yǎng)生理論中,精氣神被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和基本要素。自然界的運動變化離不開日月星,人體生命離不開精氣神。所以道、釋以及《黃帝內經(jīng)》都有“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的玄妙詮釋。精氣神“三寶”“三奇”或“三業(yè)”是內丹修煉的大藥,是養(yǎng)生的操作目標[6]?!短浇?jīng)圣君秘旨》說:“本于陰陽之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為明。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為一,久即彬彬自見,身中形漸輕,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氣應矣。修其內,反應于外,內以致壽,外以致理,非用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7]精氣神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承擔著維護生命的責任。崔希范在《入藥鏡》中也說:“神也,氣也,精也,更相為體者也。何以言之?精者,至生之物而無形焉,藉氣而為形,在身而為氣,過乎尾閭而為精。精能定于自然,則形何自而衰耶!故曰:精者,人之命也。彼能無漏者,是補乎天年之壽而巳爾。如其用造化之理,則真精存矣,真形固矣,真神定矣,此長生之道也。”[8]
其次,題記反映了這一時期不同層次的道教信仰。如前列第(11)則題記“識破乾坤懶進身”(圖2),就反映出一位名叫邱繼祖的信仰者以摘題呂純陽先生嘆世作《鷓鴣天》{1}來言其以道家精神為人生追求目標,超越世俗功名利祿,安貧樂道,從中尋找自己安身立命之所或者人生歸宿。這首詩很值得品味,好似抄題之人已經(jīng)取得了功名祿位,尚在功利場中,但他早已看破了世俗,按照自己的追尋目標朝山十余載,雖然還沒有完全退出紅塵,但已經(jīng)選擇了道家“無為”的價值觀核心和生活方式。其他題記也都體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道教信仰,例如“善男信女臨香到,春夏秋冬百病霄”反映了比較直接的功利性目的,燒香是為了消除百病,還有的是為了奉勸世人信道修行等等。
第三,反映了當時釋道儒三教融合的狀況。一方面是佛道融合,最為典型的是前列第(5)則清道光十八年題記(圖3)。內容雖然殘損嚴重,但可以看出,其中既涉及了對道教燒丹煉藥的學習和對五行之說的參究,也談到了佛祖釋迦牟尼雪山苦修和生老病死、苦集滅道等佛教義理內容,既有佛教內容,又有道教信息,均非泛泛而談,落款釋子和道士聯(lián)合題名,一釋一道關系表現(xiàn)得十分融洽,他們在對佛教和道教義理的認識方面也很一致。再如第6窟一層門內北側木板上淵泉道士書題,反映了佛道在信仰層面的融合,身為道門人士而期望通過對榆林窟“萬佛”的朝拜,保佑一家大小的安寧和富貴長生。另一方面是三教融合。如前列第(18)則“仁山道人”題詩,勸勉追求仙道者,不能僅僅熱衷于丹藥服食和真人點化,更要通過自己的苦修追求成道,并指出“三教用工同一理”,揭示了儒釋道三教在義理與踐行方面深刻的同一性。這與唐宋三教融合的發(fā)展方向和金元以降道教中三教融合修煉理論和實踐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道教節(jié)日“天貺節(jié)”在第6窟亦有所體現(xiàn)(圖4)。該題由一位郡歲進士書寫,內容偏于懷古、寫景,沒有鮮明的信仰內容,但有關天貺節(jié),還是能夠反映出一定的道教信仰情結和信仰遺俗。道教天貺節(jié)源于北宋,真宗趙恒是歷史上十分崇道的皇帝,乃至親自主導了所謂“天書”降迎。據(jù)《宋史》記載,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六日乙未,“天書再降于泰山醴泉北”,掀起了一出奉道狂潮,十三日壬寅,“迎泰山天書于含芳園,云五色見,俄黃氣如鳳駐殿上”[9]。為了紀念這次“天書”降迎的“盛事”,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丙申,下詔“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jié)”[10],以后相沿成俗,成為道教的節(jié)日,并且在泰山修建了天貺殿。榆林窟民國時期的天貺節(jié)題記說明,這一地區(qū)千年以來,長期延續(xù)著天貺節(jié)的道教信仰,直至民國時期,依然沿襲流行,可見道教影響之深遠。
三 光緒木匾文書
瓜州榆林窟第6窟一層平房小院門內,懸掛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的木質匾額一塊(圖5、圖6),墨書記事:
踏實之南,有萬佛峽者,創(chuàng)于何代,莫可嵇考。向有象牙/佛,相傳 國初某僧獲于石洞積沙中者。自象 佛顯/世,遠近咸知,凡有水旱疾疫求若響應。是故嘉道間香火/最盛。而踏城鄉(xiāng)民多獲豐年者,寔賴 慈悲更多矣!孰料/同治初逆回變亂,踏實于八年失,十一年復失,疊遭逆害,戶民/散亂,住持道楊元及而被害,從此佛隱無蹤,香火斷矣。嗣/后,軍務肅清,戶民歸業(yè),各發(fā)誠心四方訪求。前因續(xù)住持李/教寬籍內地避難,竊負金塔之塔寺,甫聞的音,各助囊金,公舉渠/正王祖英、老務溫國明、張榮為首事,并住持嚴教榮,于光緒三/十年冬月自踏寔起程,至次年二月返回,歷三月之久,由肅/州至金塔者再四細加訪詢。象佛初奉塔院寺,后歸/梁貢家中,如何又歸盛居士家,此蓋傳聞之說,人皆未之/見也。雖備細情 佛面未睹。大有維谷之勢,困之無法,邀/請紳士善言婉說,與塔院寺助香火銀五十金,酬謝/梁、盛兩家,書立合同,然后如來到手。其間唇舌交錯,道/路往返一切費用茶酒酬應約計二百數(shù)十金,全賴十方/助施而成也。詳敘實情,俾垂久遠是為敘。
計開:
所有出入布施并往返費用各項銀錢糧石數(shù)目開列于后:
福盛西助錢壹拾串文踏實秦昌公助錢弍千文 安永年助小麥叁斗
同順玉助錢壹拾串文 解潤有助銀弍 兩 柳陳大爺助小麥壹石
晉泰統(tǒng)助錢五串文 張虎威助錢四千文 倉溫克公助煙土六兩
源盛興助錢叁串文 趙登鰲助錢叁千文 安西五營鄉(xiāng)約公助錢四千文
萬順厚助錢叁串文 郭尚英助錢弍千文 安西四隅兵戶共助錢五拾六千文
正興和助銀叁 兩 張 海助錢五百文 奔巴兔合戶助錢壹拾千文
安西營都司馬助銀壹兩 每路橋子各處助銀四十五兩五錢 踏實三渠共助小麥壹拾五石六斗壹升
住持嚴教榮助銀叁拾兩 以上共入銀八十壹兩五錢 共入錢壹百乙拾三千五百文〡〤合銀八十一兩七分弍厘
共入小麥壹拾六石九斗一升川合銀五拾兩七錢三分 入煙土六兩〢合銀壹兩弍錢
以上四項共總合銀貳百壹拾四兩五錢弍厘
出塔院寺布施銀五十兩? 出徐稿爺謝儀銀叁十兩 出往返盤費銀壹百八兩三套大車一輛車戶一名共計五人每日用銀壹兩弍分
出肅州金塔請人說合酒席并送水禮共銀叁拾兩 以上共總出銀弍百壹拾八兩 除此外尚不敷銀叁兩四錢九分八厘
赴金塔請佛首事張榮王祖英溫國明住持道人嚴教榮 車戶魏成貴
總理募化布施錢項首事李元福李善榮魏泮清李述年張 鳳 李元壽張福壽高立福張大年賀大林 楊登鰲聶復云李得清張松年劉正業(yè) 張元訓張元順王祖章張保年□□□ 李興瑞張興善溫聚元
光緒三十一年六月? 日
這塊清光緒三十一年長方形匾額所書,記述了稀世珍寶象牙佛在榆林窟的發(fā)現(xiàn)與失而復得的曲折經(jīng)歷{1},它也是榆林窟100多年的磨難的歷史記錄。
嘉靖年間,明朝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退守嘉峪關,嘉峪關以西的廣大地區(qū)淪為荒蕪之地。地處偏遠的榆林窟也同遭厄運,香火斷絕,僧伽四散,殿宇為流沙墜石掩埋,洞窟成棲禽伏狐之所,千年佛界圣宮無人看管。直到清雍正年間,政府移民實邊,敦煌、瓜州才逐漸恢復往日的生機。乾隆年間,喇嘛吳根棟(一說道士)云游至此,見洞窟殘存,佛像毀壞,決心修復洞窟,遂四處游說,募集資金。吳喇嘛在清除榆林窟東崖洞窟前的積沙時,偶然間從積沙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件非常珍貴的象牙佛。據(jù)載,剛從沙子中挖出時,其外用黃布包裹,內裹七層布帛和一層哈達。該佛像是用象牙從中一剖為二后雕鑿而成,兩瓣象牙用銅合頁相連,象鼻內側有鉆孔,可以完全扣合并用繩固定。這是古代僧侶隨身攜帶禮拜的小型龕像。
有關象牙造像,古籍文獻記載頗多。如《廣弘明集》卷15梁武帝象牙詔曰:“大同四年七月,詔曰……上虞縣民李胤之掘地得一牙像,方減二寸,兩邊雙合,俱成獸形?!盵11]《南史》卷78載:“槃槃國,梁中大通元年、四年,其王使使奉表累送佛牙及畫塔……丹丹國,中大通三年,其王遣使奉表送牙象及畫塔二軀?!盵12]又,《法苑珠林》卷52引《西域志》說:“王玄策至大唐……呈使獻物龍珠等。具錄大真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寶塔一、佛印四?!盵13]由此可見,自六朝至隋唐以來,象牙造像是中國很流行的佛教藝術品。
無意間從流沙中得到的這尊稀世珍寶,成為榆林窟的鎮(zhèn)窟之寶和歷任住持的權力象征。清嘉慶十二年(1807),吳根棟在榆林石窟內坐化前,將象牙佛傳給掌門弟子;此后,歷代住持(僧人或道士)相傳收藏、供養(yǎng)象牙佛。同治年間,青海青頭山回民馬文祿、陜西西安回民白彥虎聚眾叛亂,相繼攻陷了肅州、玉門、瓜州等地,戰(zhàn)亂殃及榆林窟。叛匪綁架了住持道人楊元,逼其交出象牙佛。弟子李教寬得到楊元暗示,偷偷攜帶象牙佛離開榆林窟。匪兵得不到佛像,竟將楊元殘害致死。又過了70多年,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榆林窟住持道人顏教榮從玉門商人口中得知金塔縣塔院寺有一尊象牙佛,與榆林窟的象牙佛非常相似;經(jīng)多方核實,最后確定就是當年李教寬從榆林窟帶走的象牙佛。次年冬,顏教榮親自和瓜州鄉(xiāng)民王祖英、溫國明、張榮等人赴金塔迎請佛像。幾經(jīng)周折,象牙佛終于重新回到了闊別近百年的瓜州榆林窟,之后一直秘密藏身于瓜州境內。繼楊元之后,在光緒末年至民國十九年間,榆林窟又有兩任道長為保護象牙佛而喪命匪禍。民國二十九年(1940),象牙佛傳到了住持道人郭元亨手中。新中國成立后,郭元亨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榆林窟文物保護組組長;為了使象牙佛得到更加妥善的保護,于1950年將珍寶象牙佛捐獻給安西縣(今瓜州縣)人民政府。1954年4月,象牙佛造像在蘭州五泉山公園首次展出,引起了考古界、美術界和歷史學界的極大關注。這件出土于榆林窟的稀世珍品后移交至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永久珍藏。
余 言
榆林窟的這些道教游人題記,一方面真實地記錄了道徒及信眾在榆林窟修煉、巡禮的活動,體現(xiàn)了本身所具有的宗教史研究價值;另一方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清及民國時期瓜州歷史之一斑,部分題記內容為史書或方志所闕載,為輯補瓜州道教史提供了寶貴的新資料,無疑具有獨特而珍貴的歷史價值。
總的來說,榆林窟的道教游人題記較為雜亂,若非分門別類系統(tǒng)研究很難尋根覓源。從巡禮者的來源地域看,除個別書題地名外,大多未題寫來自地域;從題記內容來看,主要記述了誦經(jīng)、朝圣、巡禮以及求仙問道、煉丹服藥,以求福壽延年、長生不老、得道成仙;若結合榆林窟遺存的匾額、道畫以及道教神像等實物載體來看,榆林窟在清代以后逐漸演變?yōu)榉鸾?、道教信徒朝拜上香之地,儼然成為融佛、道于一身的綜合活動場所。
絲綢之路在歷史長河中并不是中華文化的單向輸出,而是一種互動式的雙向交流。通過瓜州榆林窟道教遺存的整理輯補,我們可以把研究視角投向絲路已沉寂許久的道教文化,乃至道教文化背后的中國傳統(tǒng)禮儀、鄉(xiāng)土文化和地方民俗。
附記:本文初稿承蒙蘭州大學劉永明教授閱審并提出寶貴修改意見;文中插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文物數(shù)字化研究所攝影師余生吉拍攝,謹此表示衷心感謝!
參考文獻:
[1]謝稚柳.敦煌藝術敘錄[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2]張伯元.安西榆林窟[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3]朱允明.甘肅省鄉(xiāng)土志稿:三[M]//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一輯:西北稀見方志文獻:第32卷.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504.
[4]張伯端.金丹四百字[M]//正統(tǒng)道藏:第4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32191.
[5]常大群.混元體:道教精氣神整體論的邏輯發(fā)展[J].中國哲學史,2009(1):95-100.
[6]王鴻賓,鐘寶良,姚鳳林,等.中華長壽大典[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6:412.
[7]太平經(jīng)圣君秘旨[M]//正統(tǒng)道藏:第4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32848.
[8]崔希范.入藥鏡:上篇[M]// 正統(tǒng)道藏:第35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27808.
[9]脫脫,等.宋史:卷7[M].北京:中華書局,1977:136-137.
[10]脫脫,等.宋史:卷8[M].北京:中華書局,1977:147.
[11]釋道宣.廣弘明集:二[M].縮印明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212.
[12]李延壽.南史:第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58-1959.
[13]釋道世.法苑珠林:四[M].縮印明萬歷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