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伶俐
經外周靜脈中心置管(PICC)是指由外周靜脈穿刺置管,使導管尖端位于上腔或者下腔靜脈的深靜脈置管技術[1]。這項技術前幾年在縣級醫(yī)院并未得到開展,早產兒血管壁較薄,病情危重、無法進食、需要長期靜脈高營養(yǎng)及特殊治療藥物[2],采用普通留置針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換,1周左右就很難找到粗直血管,嚴重影響早產兒的治療,患兒不得不外轉到三級醫(yī)院。自本院2017年開展早產兒PICC以來,外轉率明顯降低,治療方案得以更好地實施,減輕了護土工作量。顏萍霞[3]研究發(fā)現(xiàn)經外周中心脈置管術(PICC)具有操作簡單,可供穿刺的外周靜脈較多,成功率高,并發(fā)癥少,耐高滲等特點,既可減少對患兒的過度刺激,又保證了搶救的及時用藥和靜脈營養(yǎng)的供給,可以促進患兒預期體質量的增長,提高了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的早產兒的救治率。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NICU)2017年-2018年收治的60例早產兒進行回顧性分析,入組對象家屬愿意配合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早產兒均存在危重癥疾病,需采取長期靜脈輸液維持營養(yǎng),隨機分為實驗組(PICC組)和對照組(靜脈留置針組),每組30例。實驗組:男14例,女16例;胎齡28~37周;平均出生時體質量(1.48±0.08)kg。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胎齡28~36周;平均出生時體質量(1.44±0.17)kg。統(tǒng)計患兒護理記錄,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實驗組均選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1.9FPICC穿刺包,選擇有資質、技術好、有經驗的護士嚴格按照規(guī)范操作進行PICC穿刺,選擇合適的血管,首選貴要靜脈,其次為腋靜脈和肘正中靜脈[4]。嚴格按照無菌技術操作,達到預定位置后進行EKG初步定位,然后攝片定位。成立科室PICC專業(yè)護理組,實施早產兒PICC標準化流程維護,有預見性的護理干預,穿刺點上方常規(guī)應用水膠體敷料,不僅可以保護局部皮膚,避免局部機械性損傷、過敏性皮炎及皮膚壓瘡,延長置管時間[5],穿刺置管后24 h內需第1次更換敷料,后定于每周更換1次。如果敷料出現(xiàn)松動、潮濕時,應及時更換。護理人員需要每天嚴密觀察穿刺處及周圍有無紅腫熱痛、是否存在液體滲出硬結等情況,并做好記錄,明確交接班,每周更換肝素帽,定時進行沖洗和封管,沖洗導管的液體通常都選擇生理鹽水,應用10 mL以上的注射器進行脈沖式沖管,沖洗時間定于4 h/次,防止出現(xiàn)導管堵塞。封管應該選用5 U/mL的肝素鹽水,先沖管,再正壓封管,時間定為停止輸液8 h后時封管1次。②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的穿刺進行靜脈治療,有異常情況及時進行處理,保證治療的連續(xù)。
1.3 觀察指標 在住院2周內觀察比較兩組患兒發(fā)生嘔吐情況,并且通過對兩組出生體重與住院2周時的體質量增長數(shù)據(jù)進行記錄、統(tǒng)計分析。
PICC組和普通留置針組患兒在住院2周內,刺激后的嘔吐次數(shù)分別為38次和50次,實驗組患兒被喚醒睡眠次數(shù)較少,操作刺激頻率較少。實驗組在住院2周后的平均體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住院2周體質量比較(± s,kg)
表1 兩組患兒住院2周體質量比較(± s,kg)
組別 n 治療前體質量 1周后體質量 2周后體質量實驗組 30 1.40±0.06 1.60±0.12 1.78±0.15對照組 30 1.42±0.09 1.41±0.15 1.53±0.18 Z-2.00 -3.9001 -0.900 P>0.05 <0.001 <0.001
早產兒生長速度比較快,對能量具有較高的需求,但消化系統(tǒng)未發(fā)育完全,吸吮能力不佳,再加上不具有協(xié)調的吞咽功能,胃腸蠕動速度慢,胎糞排出明顯延遲,進而引起喂養(yǎng)不耐受或壞死性小腸炎,對營養(yǎng)物質攝入產生嚴重阻礙,因此對靜脈輸液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和要求[6]。PICC導管是一種硅膠管,質軟,有較好的組織相容性和順應性,刺激性小,留置時間長,PICC置管后可大大降低反復穿刺給患兒造成的痛苦,降低高濃度藥物刺激對血管的損傷,提高了輸液的安全性[7~8]。
本研究針對PICC組及普通留置針組患兒在住院2周內的體質量增長水平以及2周內患兒刺激后嘔吐次數(shù)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PICC組患兒在2周內體重增長量明顯優(yōu)于普通留置針組,避免了患兒因反復經外周穿刺的痛苦及感染,刺激后的嘔吐次數(shù)也少于留置針組。PICC作為一種無痛性安全輸液通道,在縣級醫(yī)院早產兒中的廣泛應用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