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要:民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文化是一本厚重的大書,中華的民俗文化需要每一個中國人懷著一顆敬重的心認真地品讀。而時下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快餐式的文化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老師無暇顧及,學生更是知之甚少。民俗文化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窘迫的境地,但是為了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培養(yǎng)更全面、自然、完整的社會接班人,我們語文教師理應把這面文化大旗扛在肩頭,在語文教學中一點點地浸潤、啟迪、提升。
關鍵詞:民俗? 文化? 寫作
中圖分類號:G623
1.價值內涵
學生的寫作素材總體上顯得陳舊、狹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看到一篇表現(xiàn)地方特色美食或者民間工藝、節(jié)日習俗等方面的文章,一定會讓閱卷老師倍感耳目一新。所以進行必要的民俗作文寫作探索和指導,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讓寫作選材選點推陳出新。
現(xiàn)代化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愉快,人們越來越急功近利,如果孩子們從小就只知道囫圇吞棗、功利主義、碎片閱讀、走馬觀花,那么他們的頭腦將會變得虛妄淺薄,他們的情感將是平淡冷漠。豐富的民俗世界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多彩的地域生活能激活學生的思想,悠久的風俗文化能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能讓孩子們在平凡生活中感悟一點生活味、人情味、生命味。
2.范疇界定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tǒng)稱。從概念來看,它是包括非常龐雜的內容。結合教學實際需要和仔細研究,我粗略地將其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2.1民間工藝:我國民間藝術工藝歷史悠久,有陶瓷、泥塑、布藝、拓真畫等。
2.2地方服飾:在我國這一片紅色的熱土上,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成為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比如苗族的短上衣,百褶裙;布依族的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
2.3特色飲食:慶的麻辣火鍋;成都的龍抄手;北京的烤鴨……這些美食的食材、制作過程、吃法都夠讓我們大書特書了。
2.4節(jié)日習俗:除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各個地方還有自己的特色節(jié)日呢。彝族的火把節(jié)、侗族的蘆笙會……而且每一個節(jié)日背后都有著很多有趣的習俗,讓人其樂無窮。
2.5民俗歌舞:從靚妝到妙目到腰肢到纖指,每一個細節(jié)都扣人心弦,每一個動作都讓人流連。漢族的秧歌、傣族的孔雀舞……
2.6特色建筑:每一幢建筑都飽含著設計者的匠心和建造者的血汗,他們用智慧和力量讓巍巍神州傲然挺立。如草原的蒙古包,廣西壯鄉(xiāng)的麻欄等,讓我們一一去徜徉去撫摩去憑吊。
3.緊扣教材
通過整理和歸納,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課文有關民俗的素材非常的多。我曾經(jīng)以《安塞腰鼓》為藍本進行了舞蹈描寫方法訓練,先講教學內容簡單呈現(xiàn):
《安塞腰鼓》民俗舞蹈1、寫作角度:①舞者身姿、衣著、表情等;②舞蹈場景描寫,如舞臺布置、背景、燈光等;③聽眾反應、表現(xiàn);④當時符合情景的環(huán)境描寫。2、寫作技法:①用準確、多樣的詞語、句子反復渲染;②主題句回旋;③虛實結合:適當加入想象和聯(lián)想;④動靜結合,使表演富于變化;⑤多種修辭綜合表達,雕琢語言;⑥整散句結合;⑦長短句交錯,句式回環(huán)往復。
4.浸潤積淀
4.1資料整合:語文教師結合教學安排應該在適當?shù)臅r機整合有關民俗的資料并動員和組織學生積極搜集和整理有效的民俗資料,以便增加積淀。如在教學完八上三單元,有關各地各類建筑特色的說明文后,可以組織學生去當?shù)夭娠L或者在網(wǎng)上搜集自己感興趣的建筑風格并研究其特色。八上的四單元是一個典型的學習民俗文化的單元,可以尋找一些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和不同民族特色節(jié)日的的知識點印發(fā)給學生,讓學生作為課外讀物,適當了解、記憶。
4.2好文推薦:當然,這些零散的資料知識在量上擴充了學生的大腦,讓他們增加了積累,但在謀篇布局上還需要語文教師進一步指導。如成都本土作家作品:阿來《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肖復興《蓉城十八拍》肖平《地上成都》流沙河《老成都:芙蓉秋夢》白郎《成都掌故》還包括一些單篇佳作:寬窄巷子·最成都》(文化思考篇)《端午·記憶中的如水母愛》(人間真情篇)《暖冬豆皮分外香》(美食美情篇)《草堂余韻》。
4.3實地體驗:語文教師還可以抓住長假這一契機,安排學生在旅游中去實地感受各地風俗,為此我安排了一些可操作的創(chuàng)新性的作業(yè),如:做成電子小報:不少于5張照片,每張配不少于20個字的解說詞,小報要精心排版,注重文字與圖片、顏色并彩打后交回來。
①吃幾處地道的成都美食
②看一場川劇表演
③在茶館里悠閑自在坐一天,看看書,寫寫字
④游覽成都各大景點,探究深層文化
5.寫作指導
語文教師要讓學生把收集到的、真實體驗到的各種民俗素材藝術地體現(xiàn)到一篇篇作文中去,還需要精細化的專題作文訓練,量不在多而在精巧。所以為了上一次精彩的民俗文化作文訓練課,需要語文教師不停地打磨、完善。我就曾上過《舌尖上的成都味》的專題美食寫作訓練。
除了單個寫作素材的指導外,還可以摸索出一條民俗類題材寫作的共同規(guī)律。那就是:
5.1尋找載體,用“具體”詮釋“抽象”。
把民俗這個宏大的主題寄托在一些具體的形態(tài)中――一次春聯(lián)的張貼中,一次花燈的制作中,一次龍舟的競賽中,一次賞月的歡喜中……
5.2以小見大,用“細節(jié)”點染萬種“風情”。
每一篇佳作都離不開對細節(jié)的雕琢,民俗類作品也不例外。在作文中可以對一份美食的精雕細琢,對一條巷子細致刻畫,對一道工藝的細節(jié)描寫……對“小”處的設計顯現(xiàn)出了“大”的智慧。用文章的細節(jié)感染人,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5.3物線貫穿,以物為線、井然有序。
將表現(xiàn)民俗的具體事物作為線索,可以一線串珠也可以雙線并行。這樣文章顯得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結構緊湊。
5.4九九歸一,點題、扣題彰顯深邃思想
無論是寫剪紙的精巧、川劇變臉的神奇,還是寫民俗節(jié)日的深入人心、民間藝術的源遠流長等,最后都要提升到 “生活、真情、生命、文化”等深刻內涵上來,彰顯民俗的藝術魅力與強大的生命力。具體可以表現(xiàn)對故鄉(xiāng)、對童年、對親情的懷念;對淳樸、恬靜、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民族文化的贊美,謳歌;對傳統(tǒng)文化沒落的惋惜和憂思;對落后貧窮的同情和反思……
對于民俗作文教學的探索是任重而道遠的,作文語文教師責無旁貸。作為語文教師一方面要知民俗、懂民俗、鉆民俗;另一方面也需要摸索有效的教學途徑,讓學生樂于接受、學有所獲,讓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