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菲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文字知識,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還要積極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找到新思路、新角度、新方法。那么,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一、合理設疑,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起于疑,任何思維活動都是從各種各樣的質(zhì)疑開始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合理設疑,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需求、學習興趣,設置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思考,進而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中的《囚綠記》時,教師可基于課文的主旨,設置幾個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不斷地思考與探究。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5~8段時,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作者為什么要非要囚禁“綠色”,請談談你的看法。2.作者好像發(fā)現(xiàn)了一種“生的歡喜”,請具體談談這種“生的歡喜”到底指的是什么?3.在作者的眼中,綠藤條具有了生命,是有機生命體,它本身具有哪些“性格特征”?你欣賞綠藤條的這種性格嗎?這些問題契合了課文內(nèi)容,能讓學生從作者的角度、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究,認真解讀“囚綠”的含意。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通過思考以上問題,不同的學生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他們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也能碰撞出新的思想的火花。
二、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良好的情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某種氛圍(溫馨活躍、民主自由、互為競爭)中自主思考,主動體驗,放飛思想,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用“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解《鴻門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簡單地布置一下教室,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舞臺,鼓勵他們表演課本劇。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更能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鴻門宴上劍拔弩張的氣氛。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從鴻門宴上,我們可看出劉邦會是最后的贏家,請說說你對劉邦、項羽二人的看法?!边@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特定的情境中大膽地思考。有的學生提出:“劉邦為人富有心機,能夠隨機應變,處事果斷堅決,絕不拖泥帶水,善于納諫,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而項羽優(yōu)柔寡斷,有勇而少謀,自矜功伐,所以最后劉邦是贏家?!庇械膶W生提到:“項羽的一生是短暫而悲壯的,他雖然失敗了,卻仍然是個英雄。前面的同學提到項羽優(yōu)柔寡斷,有勇少謀,自矜功伐,從中,我卻看到了他勇猛豪爽、富有主見、敢作敢當、光明磊落的一面。我們不該根據(jù)勝敗來論英雄?!苯處焺?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借助情境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有效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語文課上,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并非易事。很多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往往陷入固定思維的怪圈。為了避免此種現(xiàn)象,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
如何進行有效的引導呢?可介紹背景知識、指導點撥。例如,李商隱的《馬嵬(其二)》是一首懷古諷刺詩,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huán)(楊貴妃)的故事為抒情對象,詩中隱含作者對唐玄宗的強烈批評。對于詩歌的最后一句“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很多學生表示無法理解。此時,教師就可以介紹一下相關的背景知識,以此激活學生的思維。
背景資料: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馬嵬驛(今陜西興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并強迫楊玉環(huán)自盡,史稱“馬嵬驛兵變”。
詩人在最后一句發(fā)出了冷峻的詰問: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而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能“織綺”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這一對比非常強烈,發(fā)人深省。由此,學生就能明白,詩人批判了唐玄宗的沉湎女色、荒淫誤國,也是借此啟發(fā)世人記住唐玄宗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歷史教訓。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設疑、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思維之花”在語文課堂上綻放。
(作者單位:安徽省岳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