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強“一種意識”(即“任務意識”)
任務驅動型作文在高考語文中經多年實踐,題型已趨于成熟。在此基礎上,2019年的高考命題組精心設計寫作要求,指令性增強,任務型寫作更為突出。全國卷的命題向來具有“風向標”的作用,預計2020年地方卷仍將向全國卷看齊,在給出材料之后添設一項或多項“任務型指令”。由此可見,考生的“任務意識”不可或缺。
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防控是2020年國家的頭等大事,必然會成為2020年高考作文命題的熱點。命題人會從什么角度設計寫作任務?下列關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有關設題方向,考生應當有所了解:
只有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我們才能戰(zhàn)勝疫情;
生命因奉獻得以延伸,生命因奮斗而精彩;
英勇頑強的精神,是我們打敗病魔、戰(zhàn)勝困難的有力支撐;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從“我”做起,從“自己”做起,多一份責任與擔當;
任何事情都要有所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摒棄雙重標準,做到心口一致;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要真誠地對待同胞;
要把“加油”的口號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
文明感往往體現在生活和具體事物之中;
任何事情都要從大局出發(fā),而不能只顧一己之念;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同心協(xié)力,共同奮斗,共克時艱;
致敬白衣天使,他們用智慧、血汗、生命筑起保護、挽救人民生命的防線;
拒絕野味,保護野生動物;
吸取歷史教訓,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心聚力,共渡難關;
奮不顧身,無私奉獻,不畏艱險,逆行向前;
不說空話,干在實處,敢于擔當,勇于擔責;
每個人都以身作則,這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偉大來自平凡,他們都是平凡的人,卻做著偉大的事;
文明來自高度的自覺和自律。
二、實施“兩個調控”
1.在“面”上,各種題型應全面?zhèn)鋺?zhàn),不留盲區(qū)。
2.在“點”上,作文任務要重點抓,分類要細化。
對于“漫畫類”“故事類”“言論類”“情境類”的新材料作文題各有怎樣的審題要訣,考生必須了然于胸。除了按材料類別劃分出“故事類”“言論類”等小類,還有“矛盾分析類”“多則材料類”等類型。其中的“矛盾分析類”,指題面中存在著看似截然不同的觀點,反映著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這類題目的分析策略究竟有哪些,值得考生們細細探究。如“找準矛盾點”“審視矛盾現象背后的本質與根源”“分析矛盾的一致性與相互轉化”等。至于“多則材料類”題型(要求閱讀多則材料完成作文),審題立意時如何落實好“先審任務,再審題旨”的原則。這同樣需要考生們在實際練習中加深認識。
三、做到“三個關注”
1.關注主流媒體——它高揚的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2.關注“草根”聲音——它反映的是蕓蕓眾生的基本訴求;
3.關注自我生活——它奏響的是莘莘學子的青春旋律。
這里就“自我生活”多談幾句。要知道,打上個人生活印記的素材,是最獨特也最動人的;文中有“我”真實的人生體驗,是最值得稱道的。各位考生不妨做一些有關個人的回顧——回顧自我的生命歷程,比如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引起自己喜怒哀樂的事件,回憶發(fā)生時的場景和細節(jié);回顧家庭成員、親朋好友走過的生活道路;回顧高中以來所寫過的優(yōu)秀作文,特別要留意那些能夠激發(fā)讀者共鳴的作品;也可升格自己寫過的其他作文。
考生們在臨考前可這樣準備:先列出一系列問題,比如:①在我的生活經歷中,最讓我難忘的人(或事)分別是誰(什么)?②我最喜愛(或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一部影片、一首歌分別是什么?我為什么最喜愛它(或具體影響表現在哪里)?③我的特長、興趣愛好是什么?我有哪些突出的優(yōu)點、缺點?④我的榜樣是誰?為什么以他(或她)為榜樣?以他(或她)為榜樣對我產生了哪些影響?⑤我最喜歡的名著中的人物是誰?他(或她)身上有什么閃光點?是否對我產生激勵?⑥在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中,我最大的收獲與最大的遺憾是什么?為什么?⑦國內、國際的哪位人物、哪一事件深深觸動了我的心靈?⑧我怎樣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深入思考以上問題,試著作出回答。通過這樣的“儲備”,考生就有可能事半功倍,在考場上游刃有余了。
四、強化“三項工作”
1.重溫原理??忌鷤円艳q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逐一梳理出來,聯系現實,吃透記牢,以增強自身的思辨能力。
2.揣摩言論??忌鷤兛梢詴r常摘抄各類報紙雜志上的格言警句、名人妙論,靜心揣摩使其“發(fā)力”的方法和技巧。
3.專項訓練??忌鷤儜诸愓细黝愖魑念},以列提綱的形式進行“觀照力”“開掘力”的訓練。
“理性思辨代表思維的最佳視角,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決定著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特級教師肖家蕓語)。考生要使作文深刻,就得提升思辨能力,學會辯證地看問題。結合當前實際,建議考生在寫議論文時,盡量理清以下關系:
既要學好知識,又不忘社會實踐;
既要充滿自信,又不忘謙虛謹慎;
既要彰顯個性,又不忘學會自控;
既要愉悅身心,又不忘文化品位;
既要胸懷大志,又不忘道德操守;
既要提高生活品質,又不忘艱苦奮斗;
既要維護自身權益,又不忘扶貧助弱;
既要改善居住條件,又不忘保護環(huán)境;
既要多辦各種實事,又不忘節(jié)約資源;
既要勇于不斷創(chuàng)新,又不忘優(yōu)良傳統(tǒng);
既要看到改革成就,又不忘糾正失誤;
既要大力發(fā)展經濟,又不忘遵循客觀規(guī)律;
既要處理違規(guī)事件,又不忘促進社會和諧;
既要加強硬件建設,又不忘提升精神文明。
總之,在談及社會與人生時,考生需要作一些文化思考、歷史思考,同時具備憂患意識、批判意識;將對于人性的思考納入自己的思維范式,多用真心、真情去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在作文中展現出自己深刻的認識和真切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