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茂書
摘要:“家國情懷”產生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家國同構”的國家治理模式,歷經不同歷史時期的發(fā)展,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政治文化,是中華民族綿延五千余年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得家與國在革命戰(zhàn)爭實踐與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愈發(fā)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繼承和發(fā)揚“家國情懷”,將個人、社會與國家目標高度融合,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家國情懷;中國夢
回望歷史,家國情懷綿綿不斷。早在春秋時期,《大學·禮記》中就載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鏡鑒今日,家國情懷熠熠生輝。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無數(shù)逆行的背影,詮釋著中國人舍小家為大家的崇高精神。家國情懷始終是中華民族凝心聚力、砥礪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從中華民族一脈相承歷史文化中感受家國情懷
馬克思指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jù)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父系氏族社會與中國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相結合,生長出獨特的政治文化。當家庭成為獨立的經濟單位,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提供了牢靠的物質基礎。穩(wěn)定的家庭為中華文化提供了穩(wěn)固的血緣關系,形成了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的倫理關系。慎終、追遠,安土、重遷早已烙印在中華文化的血脈中。因而在氏族社會向國家轉變的過程中,氏族社會的組織形式進一步擴大,父權家長制從家庭自然轉化為國家體制,形成了“家國同構”的國家治理模式。
盡管在不同歷史時期與歷史階段,家與國的概念在不斷發(fā)展變遷,家國情懷始終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筆下的重要題材之一?!毒鸥琛鴼憽吠ㄟ^描寫兩軍短兵相接,楚國將士浴血奮戰(zhàn)的壯烈場面,頌悼他們?yōu)閲柢|的高尚志節(jié);《漢書》記載大將霍去病在斬殺10余萬匈奴部隊后,漢武帝劉徹要給他建造府第,他卻拒絕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別是知識分子的認知中,“家”與“國”從來是一體。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撰寫的一副名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成為無數(shù)讀書人的座右銘。從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情,到王昌齡“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無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內翁”的執(zhí)著,還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慷慨;種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精神無不體現(xiàn)著古代知識分子對于家國情懷深入骨髓的認同感。
二、從革命先烈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實踐中體悟家國情懷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近代中國近百年的屈辱歷史是每一名中華兒女心頭的陰影。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碎了天朝上國的幻夢,也打破了自給自足的家庭。即使當時不乏仁人志士看到這個古老帝國潛在的巨大危機,然而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上隔靴搔癢的改革,仍然不過是給這個殘破不堪的帝國糊上幾層窗戶紙。中國社會已經與世界分隔太久,顢頇的清政府曾試圖追趕卻被越拉越遠。在一些仁人志士大聲疾呼救亡圖存的同時,無數(shù)百姓看熱鬧一般看著洋人打進了紫禁城。魯迅先生曾以辛辣的文筆諷刺這樣一個麻木不仁的龐大群體,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知識分子有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有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目不識丁的百姓卻很少能意識到這一點。我想不是因為他們天性麻木,僅僅因為中國幾千年的農業(yè)文明,他們早已習慣了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眼中只看到那一畝三分地。國家,在他們眼中可能只是那些征收他們賦稅、強制他們服勞役的官員,那個從未謀面的皇上。一次次的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政府,然而封建專制的土壤依然深厚。軍閥割據(jù),列強干預,中國依舊滿目瘡痍。
中國共產黨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一切。這是一個真正有組織力、有動員力的政黨。從北伐到土地革命,從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再到抗美援朝,中國共產黨的目標從未改變。農民沒有土地,共產黨就幫助農民打倒土豪劣紳,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共產黨堅決抗日,發(fā)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黨背信棄義發(fā)動內戰(zhàn),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打倒了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如歌詞所唱“最后的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去上戰(zhàn)場?!敝袊伯a黨在領導全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實踐中,人民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他們切身感受到這三座大山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也切身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帶來的解放。因為中國共產黨,家與國的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
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培育家國情懷
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與廣大人民的不懈奮斗下,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現(xiàn)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然而與此同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去政治化等一系列錯誤思潮在一些人群持續(xù)發(fā)酵,對于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群體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此外,西方敵對勢力,從文停止對我國政治文化的滲透,企圖使我國人民喪失對主流文化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認同,宣揚個人主義、極端民主等錯誤思想。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夢。只要每個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夢鄉(xiāng)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讓小家連通國家,就能匯聚起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力量。家,很小,連接每一名華夏兒女心底最柔軟的牽掛;國,很大,通向每一位炎黃子孫胸中最磅礴的志向。每一名中華兒女當懷揣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9
[3] 劉哲昕.家國情懷——中國人的信仰[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