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媒體不斷致力于加強國際傳播力建設、提升國際話語權(quán),近年來,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有所改變,但是仍然存在需要加強改善的領域。特別是作為媒體的旗幟和靈魂的評論類欄目,在引導國際輿論、改變國際輿論格局上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需要不斷加以完善、創(chuàng)新、提高,在爭奪話語權(quán)的斗爭中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本文對日本知名評論欄目《天聲人語》進行文本分析,歸納總結(jié)其在議題設置、論述方式等方面值得借鑒的特點,為提高外語評論傳播效果、加強評論隊伍建設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國際時事評論;傳播力建設;傳播效果;《天聲人語》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9-0142-02
一、引言
評論作為一種意見性的媒介產(chǎn)品,通常被看作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而國際時事評論作為針對重大國際事件發(fā)表意見、闡述觀點的文體,在自塑國際形象、引導國際輿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說國際新聞報道是信息發(fā)布的競爭,那么國際時事評論就是觀點上的直接交鋒。提升國際時事評論的傳播效果,有利于在國際傳播競爭中贏得主動,掌控對外傳播的主動權(quán)。
目前,我國各大媒體的國際時事評論主要以中文寫就,國內(nèi)受眾讀起來酣暢淋漓,國外受眾卻難以領略。為進行精準傳播,“一國一策”[1]是近年來外宣媒體廣泛采用的策略,國際時事評論同樣需要從粗放型的“一對多”的傳播,提升為“一對一”的精準傳播。
日本是報紙購讀率較高的國家,各大報紙都常設評論欄目。對其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可以了解其受眾喜好哪些話題、愿意接受怎樣的論述方式,甚至了解常用詞匯、文章字數(shù)等閱讀習慣,為國際時事評論的撰寫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天聲人語》的文章特點
日本5家全國性報紙(《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jīng)濟新聞》《產(chǎn)經(jīng)新聞》)以及地方報紙一般都開設評論專欄。除固定休刊日以外,每天會至少刊載一篇。
其中,《朝日新聞》的評論專欄《天聲人語》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讀者認可度。筆者對2018年共計351期《天聲人語》進行考察后發(fā)現(xiàn),該欄目具有主題內(nèi)容覆蓋眾多領域,評論視角下傾、聚焦普通人的生活,敘事手法多樣、表達方式靈活,重視讀者主體性、利于啟發(fā)自主思考等特點。
(一)主題涉獵廣泛,內(nèi)容貼近生活
《天聲人語》涵蓋的話題涉及政治(例如12月21日刊載的《14萬個簽名》)、經(jīng)濟(例如9月16日刊載的《雷曼危機10周年》)、熱點新聞事件(例如7月7日刊載的《有關麻原彰晃的記憶》)等眾多領域。
在有關社會問題的話題中,欄目也涉獵廣泛:有關注危險駕駛問題的,有談及年終聚會飲酒過量傷身的,有寫車站起名學問的,還有的從尋呼機的服務終止聊到智能手機的普及,可謂涉及國民生活的點點滴滴。
此外,因為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fā)的國家,所以有關防災、避難等的關注民生的文章刊載頻率也很高。例如《西日本暴雨》(7月8日刊載)呼吁面對持續(xù)降雨不要放松警惕;《北海道發(fā)生震度7級強震》(9月7日刊載)關注地震帶來的各種影響,警告注意環(huán)境變化、加強戒備;《臺風的一生》(9月29日刊載)期待對臺風的預測取得進展。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專欄《天聲人語》選題涉獵廣泛,又具有較強的人文性,在冷靜思考、理性論述的同時,也不失人文關懷的溫度。
(二)敘事方式靈活,代入感強
《天聲人語》格式雖然有嚴格的規(guī)定,但是結(jié)構(gòu)無定式,善于在評論中運用事實。其往往用大量的篇幅闡述與評論內(nèi)容相關的事實,穿插議論,使行文更加活潑和生動,從中升華出作者的觀點。例如8月12日刊發(fā)的《大規(guī)模關停學校的時代》一文中,首先描寫了由一所廢棄的小學改造成的水族館的內(nèi)部情況,接著介紹了這所學校的“前世今生”,包括如何人丁興旺、如何面臨困境、如何積極尋求改變。作者還介紹了自己就讀的小學也沒能擺脫關門的宿命,故地重游之際銹跡斑斑的體育館讓人心痛。作者設問,如何使它們成為劇院、市場、駕校,從而煥發(fā)“第二春”?文章通過一系列的新聞事實和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引起讀者對日本社會少子老齡化日益嚴重的進程中面臨的社會問題的思考。
作者還經(jīng)常在文章中加入自身或團隊記者的采訪經(jīng)歷。例如,在北海道的體育館內(nèi)體驗地震后市民的避難生活,聽阪神地震幸存者長大成人后的演講。親身的采訪經(jīng)歷使文章言之有物,又可以在讀者中引起共鳴,使得評論有深度、有溫度。
(三)開放式的結(jié)論,引起讀者思考
《天聲人語》中的一些文章不在文中直接闡明論點,而是從事實或所思所見中提煉出一些問題,為讀者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間。一方面展現(xiàn)出作品的親和力,另一方面尊重了讀者的主體地位。
例如10月29日專欄發(fā)布的《AI畫家和梵高的差別》。第一段說,提起梵高,就會讓人想起他強烈的個性,有割下耳朵后的自畫像,還有奔放的《向日葵》。接著指出,他在學習繪畫時大量臨摹過名家的畫作,特別崇拜擅長描寫農(nóng)民的米勒,留下多幅對其的模仿作品?!安粩嗟哪7拢梢援a(chǎn)生獨特的美學。”而后,作者話鋒一轉(zhuǎn),提出AI(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的肖像畫在美國紐約拍賣會上以約合4800萬日元的價格成交。文章說:“亢奮的精神、直覺及對創(chuàng)作的投入,這些孕育藝術的內(nèi)心活動應該只有人類才有。”但是在結(jié)尾作者卻說:“心中卻掠過一個疑問,真的是這樣的嗎?”作者并沒有斷然下結(jié)論,而是把判斷的權(quán)力讓渡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三、對外語評論欄目的借鑒作用
通過對《天聲人語》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這個頗受日本讀者青睞的評論欄目具有話題涉獵廣泛、論述方式活潑生動、尊重讀者的主體地位等特點,對外語評論欄目提升傳播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加強受眾研究,選題多元化
國際時事評論往往圍繞重大國際問題、外交政策、國際輿論等進行議題設置。然而,受眾的關注點經(jīng)常只局限于身邊的“柴米油鹽”。從對《天聲人語》的文本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即使有關國內(nèi)話題的評論,政治議題也不占太多比例。如果來自國外的聲音,又是“高大上”的國家立場、外交政策,勢必很難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反而容易使讀者產(chǎn)生抗拒心理。國際時事評論的選題可以嘗試在文化、國際交往、經(jīng)濟合作等話題中尋找共鳴,貼近對象國的社會實際、受眾的關注點。
(二)采用靈活的評論方式,避免說教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居高臨下、空洞說教、充斥大話套話,會嚴重制約傳播效果。特別是面對國外受眾,在知識構(gòu)成、思想意識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直接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評論應當從具體的生活和典型的細節(jié)入手,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更多地融入人的情感,做到有態(tài)度、有尺度,同時也要有深度、有溫度。國際時事評論在對國際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的同時,要注意視角向下,不宜武斷地輸出觀點,給讀者留出思考的空間,使其在自我思考后水到渠成地獲得認知,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注重素材的使用,寓理于事
盡管評論以傳達意見性信息為主,但并不排斥傳遞新聞信息的功能。正如文學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好的評論作品應該來源于新聞現(xiàn)場。在辦公室坐而論道、冥思苦想,寫不出好的評論作品??梢試L試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評論素材、錘煉評論觀點,做到有感而發(fā)、有據(jù)而發(fā)、有理而發(fā)?!短炻暼苏Z》的歷代專欄作者都是記者出身,而且絕大多數(shù)都有常駐國外的經(jīng)歷,在成為專欄作者之后也經(jīng)常前往現(xiàn)場采訪一手的素材,在評論中穿插使用。將新聞事實和歷史事實融合在評論的行文之中,不僅不會降低對觀點性意見的表達效率,還能加大論證的力度,以事實服人。
(四)打磨語言,鍛煉隊伍
“因為受眾對母語傳播更有天然的親近性,母語傳播容易喚起國外受眾情感認同和強烈共鳴,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影響的范圍也更廣泛?!盵2]與國際新聞傳播一樣,國際時事評論只有使用對象國的語言,才能在話語權(quán)爭奪中占據(jù)主動。
在翻譯實踐中,“信”“達”“雅”是必經(jīng)的階段和追求的目標。同樣的,對于以外語撰寫評論的專欄作者來說,“信”“達”“雅”也可以作為衡量內(nèi)容好壞的標準。“信”就是做到評論語言準確、客觀,“達”就是要流暢、通俗,容易引起共鳴,而“雅”就是要有美感,文采飛揚,這也許是意見性言論作品的最高境界。
評論作為媒體的態(tài)度和觀點,不應該是一個人的“獨舞”,需要集體共同謀劃。整體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質(zhì)的評論隊伍。只有鼓勵外語采編人員積極參與評論寫作,在實踐中提高,不斷充實創(chuàng)作隊伍,才能保證評論欄目擁有持續(xù)旺盛的生命力。
四、結(jié)語
在國際傳播中爭奪話語權(quán),不能自言自語、自說自話。中國的話語體系能否更好地與世界進行溝通交流,融通中外是關鍵。要找準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和利益交匯點,貼近外國受眾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做到學貫中西、兼收并蓄。
《天聲人語》評論欄目涉獵題材廣泛、論述方式活潑生動、以讀者為本的特點,值得從事國際時事評論寫作的作者吸收借鑒,在不斷調(diào)整實踐中提高評論的傳播效果。
當然,研究外國受眾的喜好、借鑒容易被接受的寫作方式,并不意味著要一味討好,也不能全盤照搬照抄。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其發(fā)表的評論要始終服務大局、傳遞主流聲音。針對重要的國際事件,媒體要從政治向背的角度出發(fā)進行評論,旗幟鮮明地表達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態(tài)度和立場。作為外宣甚至外交“斗爭”中的“重器”,國際時事評論要敢于“亮劍”、不辱使命。
參考文獻:
[1] 胡正榮.國際傳播的三個關鍵:全媒體·一國一策·精準化[J].對外傳播,2017(08):10-11.
[2] 胡邦勝.我國對外傳播需實現(xiàn)四大戰(zhàn)略轉(zhuǎn)型[N].人民網(wǎng),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417/ c40531-29214491.html,2017-04-17.
作者簡介:李軼豪(1978—),男,吉林吉林人,碩士,一級翻譯,研究方向: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