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
牛是李可染人生的真實寫照
牛是畫家李可染一生特別喜愛描繪的對象。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生命終結(jié),他不斷地畫牛,以至于人們把他畫的牛,同齊白石畫的蝦,徐悲鴻畫的馬,黃胄畫的驢,并稱為二十世紀“中國水墨四絕”。那么,李可染為什么對牛情有獨鐘?他筆下的牛又有什么不同?
李可染畫牛畫了一輩子。他如此筆耕不息,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牛在他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扮演了不同且又重要的角色。
一開始,牛是他在生活中所見到的最平凡也最有牧歌情調(diào)的景象。李可染曾回憶:“當時我住在重慶金剛坡下村民家里,住房緊鄰著牛棚。一頭壯大的水牛,天天見面。它白天出去耕地,夜間吃草、喘氣、啃蹄、蹭癢,我都聽得清清楚楚……它的形象著實可愛,于是我以‘鄰居’作模特,開始用水墨畫起牛來了?!?/p>
后來,牛成為他家國情懷的精神寄托。那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鼓勵中國同胞頑強抗爭,需要塑造一個藝術(shù)象征,李可染選擇了牛這個載體。當他把牛畫出來后,文學家郭沫若發(fā)現(xiàn)了牛身上的象征意義,并寫詩盛贊牛的品格,稱其為“國獸”。
再后來,人到中年的李可染,牛又是他的情感寄托。中年得子后的心境與年輕時不同,一腔柔柔的父愛化為筆下的牧童與牛。畫中的頑皮牧童就像他的兒子李小可,天真活潑,自由自在。牛則像是他自己,俯首孺子,終生勞瘁。這也是他筆下的牧童與牛常常感動世人的深層原因。
牛對于李可染來說,已經(jīng)融入了他的生活。他甚至將自己的畫室也命名為“師牛堂”,以牛為師,并把它樹為自己人格學習的榜樣。
他筆下的牛到底“?!痹谀膬?/p>
其實,要說李可染畫的牛,好在哪兒,不一樣在哪兒,其實并不容易。放到具體的畫作上,則可以總結(jié)以下幾點。
一是數(shù)量多,寫盡了牛的各種形態(tài)。結(jié)合牧童形象,李可染描摹過春牧、夏牧、秋牧、冬牧,景隨時遷,各有不同。有的寫牛馱著牧童,悠閑散步充滿童趣;有的寫牧童怎么都拉不動一頭犟牛,看起來又十分滑稽;還有的則以牛為載體,寫無憂無慮的童趣童心等。
二是在很多畫牛的作品中,李可染還題了詩詞,畫中的境界有了很大提升:或是“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或是“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或是“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
三是在用筆用墨上,如果和其他畫家相比,別人畫牛是用線勾成,李可染畫牛則是用墨堆成;別人畫牛,是古典農(nóng)村風景的點綴,而李可染筆下的牛,則與真實的農(nóng)村融為一體,讓人感到格外親切,因為他愿意真正走近并呈現(xiàn)給我們那片不一樣的鄉(xiāng)土,不一樣的世界。
唐代畫家韓滉的《五牛圖》
牛對中國人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生產(chǎn)、習俗方面,更體現(xiàn)在對中華民族內(nèi)在精神的塑造上。所以歷代名家畫牛既會表現(xiàn)出牛的動作和神態(tài),又要表現(xiàn)出牛的品性和精神,賦予牛人格化的魅力。
唐代宰相、畫家韓滉(huàng)的《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堪稱“鎮(zhèn)國之寶”,現(xiàn)被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姿態(tài)互異。一只俯首吃草,一只翹首前仰,一只回首舐舌,一只緩步前行,一只在荊棵(一種落葉灌木)蹭癢。韓滉通過對它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tài)的描繪,表現(xiàn)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僻的。豆苗兒們,快來欣賞一下吧!
李可染的《五牛圖》。畫中的五頭牛,神態(tài)各異,或仰頭或回首,而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一切盡在其眼中。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杰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