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穎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最大亮點是采用繪本式教學設計的思路。繪本形式的課本內容圖文并茂、生動有趣,不僅利于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吸收,同時也利于學生在鑒賞與思考中向上、向善發(fā)展。
關鍵詞:繪本;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
我國2011年出版的《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各種各樣的課程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夠很好地實現預定的課程目標,更好地保證課程的質量。不僅如此,做好這項工作還能夠更好地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使教師的教學水平也能夠因此有顯著的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分辨能力和學習能力還比較弱,但此時又處于學習、生活習慣和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做好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成了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結合低年級學生這一時期的認知特征和思維形式,單純的文字閱讀式課堂會使學生感覺到枯燥,應善于借助繪本向學生傳達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讓學生能夠在發(fā)展中學習。
一、使用繪本導入教學情境
1.情境教學的重要意義
情境導入的質量往往決定著整節(jié)課的質量。因此,教師必須善于使用繪本插圖以及形象的語言描述,為學生營造出相應的教學情境。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繪本要表達的情感,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對于繪本的閱讀欲望,比如,教師在進行《做事不拖拉》這一課文的教學時,可以先細致地講解《夢游拖拉國》這一繪本,以歡歡在睡夢中接受了拖拉國的邀請去參加長跑比賽為故事開端。讓學生自己往下聯想,通過續(xù)編故事,學生意識到自己生活中也存在拖拉的問題,同時認識到拖拉的危害,在反思后便會自覺主動地去改正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2.情境教學對學生的積極作用
現今我國大多數課堂都是填鴨式教育,學生往往只是被動的接收者,但這樣的教學形式對于學生自主思考意識和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是極為不利的,學生的思維往往還會因此被固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這樣的教學方式顯然已經無法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的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人才。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應當從低年級教育就開始。正如陶行知教育理念所倡導的那樣——教師在教學時不應當試圖將兒童變成順從且嚴格按照教條行事的人,這種壓服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教師應該做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能力,這樣才是活教育,是真正能夠培養(yǎng)人才而非學習機器的教育。
二、以繪本為基礎指導學生行為
1.低年級教育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
國外的著名教育家羅素曾指出,學生在6歲前就已經完成了品格教育,而之后的學習和教育只是對已有品格的鞏固而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和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知識可以通過學習工具或者是繼續(xù)教育來獲得,而只有人格的養(yǎng)成是在幼兒時代就開始塑造并慢慢定性的,待學生年齡較大或成人后,就很難甚至是無法糾正了。正是由于學生的品格形成具有這種特質,所以更需要高度重視低年級教育。要選擇工作經驗豐富、責任感強的教師進行該階段的繪本教學,這樣才能夠保證繪本教學方案的科學性,有效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教學過程中的指導方式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所使用和改編的繪本,都是來源于生活的,與該時期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符。不僅如此,這一階段的學生本身就有著很強的模仿能力,對于書中學過或者接觸過的內容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去模仿。例如進行《大手拉小手》這一課的講解時,教師引導孩子聯想,幫助小熊做湯,最后小伙伴們一起分享美味的湯肴。這樣緩緩引導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領會到互相幫助的重要性,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樂于合作和樂于分享的好習慣。
三、整合繪本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
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繪本中有大量內容是和科學教育知識相聯系的,這些內容深入淺出,學生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小,而且閱讀與記憶的難度也不大,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能夠用到這些知識。通過對《小猴感冒了》這一課文的學習,使學生知道了感冒是有傳染性的,因此在面對感冒或者是突發(fā)性流感時一定要做好自我保護工作,盡可能避免自己被感染。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意識,并在觀察后提出自己的思考。還應該幫學生列舉出近期多發(fā)的因流感病毒而生病的案例,引導學生自己學會思考病情的成因,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感冒相關知識,并且在平時生活中學會自我保護。繪本的整合不僅僅是內容上的整合,更是繪本所傳達的思想的整合,通過這種整合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具有更強的靈活性,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圍繞繪本提出相關問題
學生對繪本的閱讀不僅僅能夠學到知識,而且也是自己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過程,在提出問題之后,學生也應當自己去尋找答案。而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結合繪本上的各種主題再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繪本,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和討論能力。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許多繪本故事中的問題都是直接提出的,但也有一部分需要教師自己設計一些問題。例如,在繪本課文《孤獨的小豬》中教師應讓學生去思考小猴、小兔和小熊不愿意跟小豬玩耍的原因,以此來告訴學生,在和小伙伴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和互相分享。這樣能夠使學生在閱讀繪本時始終都帶著問題,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對繪本展開深度的研究,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專注性,而且可以更好地體現出繪本的教育意義。
五、對繪本進行拓展和延伸
在進行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對于教學時間是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的,而且還需要在這些時間內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學生所閱讀的繪本中所描述的內容雖然不如原著那么深刻,但是通過課后延伸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通過對其中一些小片段的改編,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出來,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到作者海倫·凱勒不放棄、不埋怨,樂觀面對生活、勇于面對困難的精神,同時這也是積極向上的生命價值的體現。只有好的繪本,才能夠在孩子的心中埋下正能量的種子,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六、小結
分析我國現今低年級教學現狀可以發(fā)現,在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繪本,能夠使相對枯燥的道德教育變得讓學生感興趣,通過繪本在無聲中影響學生的行為和態(tài)度,使學生形成更為健全的人格,并有積極面對生活的樂觀心態(tài)。教師應通過指導學生進行繪本閱讀使其內化到學生的內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成長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雷勁.圖畫書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踐運用[J].中小學德育,2018(2):45-47.
[2]張吉.巧用繪本故事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探究[J].成才之路,201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