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佳
摘 要:小班化教學有著人數少、教師關注度高的特點,為推行核心素養(yǎng)教學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小班化教學在化學課堂上的應用和課堂實施是本文所主要闡述的內容,希望通過小班化教學能夠實現優(yōu)質、高效的化學課堂。
關鍵詞:小班化教學;化學
在各個學科都推行核心素養(yǎng)的今天,教育的根本是以人為本,應注重知識的產生過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和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不失為一個可行有效的方法。小班化教學由于人數較少,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優(yōu)勢。筆者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對高中數字化實驗班小班化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進行闡述。
一、問題的提出
SY中學高中部在班級有8個平行班,每個班級的人數約為50人,屬于“大班教學”。在日常教學中發(fā)現由于教師的關注視野有限,很難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情況,教師會“無視”部分學生。由于在大班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講授內容較多,所以往往采用的是直接傳授的教學方法或者比較淺顯的探究式教學。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同時也是知識的權威者,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被動學習知識的接收者。課堂的師生互動經常是“教師—學生—教師”這樣循環(huán)反復的模式。這種單向的師生互動,課堂形式單一,更加無法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的想法。以上問題也衍生了平行班教學也就是大班化教學出現了較多的不足。為解決這一系列不足且考慮班級組織形式對教學質量的影響,SY中學開設數字化實驗班,每個班級的人數設為35人。同時考慮到電子信息科技對教學過程的影響,教室配備相應的電子信息技術,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可以學習和網上查詢資料的平板電腦,供學生學習使用。
二、小班化化學教學實例
(一)課前準備
課前需要教師充分的備課,不僅僅是備教材,更應該備學生、備學情。教師在進行教學前應該把備課重點放在對教材的理解和解讀上,篩選合適的教學立足點供學生分小組討論或者分組實驗探究。在備課同時可以設計對應的導學案,方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在上課前2-3天把導學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思考、討論和預習。教學內容盡量分層,同時對所講授內容、問題和作業(yè)分成層次,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進行分層教學的關鍵就是要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制定分層教學的目標,這樣的教學實施才是高效的。建議在教學實施前可把學生分為3個層次:A層次的學生領導和組織能力比較強,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好;B層次的同學能夠配合其他同學完成任務,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C層次同學需要完成的任務較少,盡量能做到完成基礎題目或者基礎問題。同時為了增加師生互動的機會和小組成員討論和交流,班級的物理空間也可進行調試或改變,建議把同一小組成員桌子圍成一圈,方便交流。
(二)課堂實施
本次教學內容選擇的是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化學必修2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的第1節(jié)第1課時《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變化》這一內容。化學鍵這一概念聯(lián)系了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是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學生在初中的化學學習中已經學習過分子、原子、原子失去或得到電子以后變成帶電粒子,這些微觀粒子可以相互結合形成物質,但是并不清楚是如何結合物質的。在一些初中實驗過程中,也認識到有一些反應是放出熱量或者吸收熱量,但是不清楚為什么化學變化會伴隨著能量的變化。《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版)》中對化學鍵的內容有如下要求:“認識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結合典型實例認識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建立化學鍵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間結構。認識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物質變化的實質和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1]筆者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班級實際情況,針對小班化教學特點設計了“微課引導-分組討論-查找資料-學生互評-教師點評-例題講解-分層練習”的教學過程,在多個方面都能體現小班化的優(yōu)勢。為了師生和生生之間更好的交流,筆者也設計多個教學活動,利用平板電腦這種新的教學媒體,為交流搭建立體平臺,為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質的學習和交流反饋的信息化環(huán)境,使教學過程的交流反饋更加便捷,教學效果反饋更加直觀。
1.微課引導
課前5-10分鐘播放微課視頻,利用平臺把視頻發(fā)送到學生的平板電腦中,學生能隨時調節(jié)觀看的進度,有助于學生思考分析。該視頻可以由教師指導1-2名小組中的A層學生做,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化學鍵的知識。視頻涉及到“生活中水的三態(tài)變化”、“生活中的鍵”、“化學鍵”、“從原子角度分析水的電解過程化學鍵的變化情況”等內容,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完成學案。
2.分組討論
學生完成前邊的學案以后,以之前分的6個人為一小組進行激烈的討論。其討論的主題為:“從原子結構示意圖角度分析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從原子結構示意圖角度分析氯氣與氫氣的反應”、“比較這兩個反應有什么不同”。在討論的過程中要完成學案對應的部分。每個小組每位學生的分工不同,A層同學主要負責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B層學生負責用平板電腦查找資料,或者從筆記本、從課本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C層同學負責把資料整合與AB層同學一起討論交流、與其他組交流。小組內學生分工明確,合作學習。各個小組間通過討論后總結知識點最后得出結論。
3.學生互評
(1)學生通過平板拍照上傳小組的討論結果,把兩個化學反應歷程從原子結構示意圖角度進行分析并和其他小組分享交流,選代表匯報小組的思路。在匯報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小組匯報的成果進行互評。在互評過程中相互促進,交流看法,指出錯誤,完善結論。學生對化學鍵和這幾個反應歷程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理解,對初中學習過的2電子或8電子穩(wěn)定狀態(tài)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
(2)總結規(guī)律
1)金屬鈉與氯氣反應過程中,金屬鈉是典型的金屬單質,最外層有一個電子,與氯氣反應容易失去最外層的一個電子,形成8電子穩(wěn)定狀態(tài),失去電子后變成鈉離子帶正電荷,而氯原子最外層有一個7個電子,反應中容易得到一個電子形成8電子穩(wěn)定狀態(tài),得到電子后氯原子變成氯離子帶負電荷。陰陽離子帶相反電荷通過電性作用,形成氯化鈉這種化合物。
2)氫氣與氯氣反應過程過程中,氯氣最外層有7個電子離8電子穩(wěn)定狀態(tài)差1個電子,氫原子最外層有1個電子離2電子穩(wěn)定狀態(tài)差1個電子。兩個原子分別拿出一個電子,共同所有。形成8電子和2電子的穩(wěn)定狀態(tài)。但是由于氯的得電子能力較強所以這對電子偏向與氯原子。氯原子和氫原子通過這對共用的電子形成氯化氫。
3)兩個反應的區(qū)別主要是成鍵微粒、成鍵方式和成鍵元素這幾個方面不同。
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有效反饋,在學生匯報過程中有用詞不準確或表述不清楚的地方加以指正或引導。并順勢建立離子鍵、共價鍵和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等有關概念。隨后從這兩個典型反應推廣到大多數的反應,由個別到一般,引導學生從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這一角度去掌握學習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并從化學鍵角度認識理解化學反應實質,有利于學生把知識形成網絡。隨后再利用典型習題和變式訓練對學生所學內容進行分層的課堂測試,對教學效果進行及時反饋。
三、小結與反思
小班化教學和數字化信息平板教學的有機結合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是非常有效率和有意義的。對于教師而言,不管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都可以讓教學更加生動和形象,可以多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探究式教學和啟發(fā)式教學。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探究思考、主動交流學習成果。在交流中適時的修正或者補充學生討論的內容,幫助學生突破重難。但是這所有好的教學成果都要是在教師充分備課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的,小班化教學和數字化信息平板教學的結合要想發(fā)揮效果,教師需要充分細致的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等,尋找合適的教學活動和討論主題、作業(yè)分層、各小組分工合作。只有細致的備課才會有較好的效果。
對于學生而言小班化合理的分層教學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完成能力范圍之內的內容,然后再根據一些變式習題讓自己的學習“跳一跳”,學到更多核心的知識。寓教于樂,讓學習更加生動有趣,學習動機更強。并且在探究式、啟發(fā)式教學過程中,學生充分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探究能力、自學能力和合作能力。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也是十分有利的。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8
[2]化學2(必修)[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3]化學反應原理(選修)[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4]劉建國.高中化學復習課“小班化”教學研究[J].化學教與學2017(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