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蘇軾和蘇轍嘉佑四年南行出蜀途中所作的歷史古跡同題唱和詩為研究對象,通過文本細讀,比較發(fā)現(xiàn)二蘇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異同,為研究二蘇青年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貌提供借鑒。
【關鍵詞】 二蘇;《南行集》;懷古唱和詩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3-0011-02
蘇軾蘇轍兄弟手足情深,在他們的人生歷程中,不論山川阻隔抑或宦途夷險,均唱和不斷,留下了大量唱和詩篇。這些唱和詩按內(nèi)容可分為數(shù)類,其中一類是對歷史古跡的同題唱和詩,為敘述方便,本文簡稱二蘇懷古詩唱和詩。同題唱和不僅可以切磋詩藝,而且對于飽讀詩書,胸懷濟世安邦志向的蘇軾兄弟來說,還可借歷史古跡抒發(fā)對古今成敗、歷史興亡的幽思。
通過對二蘇此類詩歌的文本細讀,為研究青年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貌提供借鑒。
《南行集》保留了二蘇早年的懷古詩唱和詩。嘉佑四年(1059) ,蘇軾兄弟隨父親蘇洵南行出蜀。
這次出蜀,蘇洵攜二子及家眷先自眉山沿岷江長江舟行而下,歲末抵江陵,途中所作詩文匯為《南行前集》;次年自江陵陸行北上,二月抵京,途中所作詩文匯為《南行后集》。
二集合稱《南行集》。該集記錄了沿途“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跡” ①,反映了青年時期蘇軾兄弟詩歌的風貌,可惜該集自宋以來就已亡軼,現(xiàn)在只能從蘇軾詩文集及蘇轍《欒城集》的對讀中推斷出其中部分詩文作于南行途中。
通過查閱蘇軾詩文集和《欒城集》,可以確定的是,二蘇作于南行途中的同題唱和懷古詩包括但不限于《嚴顏碑》《屈原塔》《望夫臺》《八陣磧》《昭君村》。本文將以上五篇作為《南行集》中的二蘇懷古唱和詩的主要比較對象。
嚴顏碑是為了紀念漢末益州牧劉璋巴郡太守而立的碑。嚴顏事跡見《三國志》,從歷史記載來看,嚴顏是一個效忠救主、寧死不屈、慷慨豪邁的將領。蘇軾《嚴顏碑》形式上采用五言古詩形式,首先對劉備、孔明所作所為進行批評議論,中間通過對比手法,感嘆只有嚴顏以死效忠劉璋。最后回到眼前,通過憑吊眼前遺跡抒發(fā)內(nèi)心感慨。
寫作思路是評議人物、回顧歷史、感慨目前。蘇轍《嚴顏碑》采用的是七言古詩的形式,在體裁使用上區(qū)別于其兄。蘇轍《嚴顏碑》首起描寫眼前看到的嚴顏碑的景象:“古碑殘缺不可讀,遠人愛惜未忍磨。相傳昔者嚴太守,刻石千歲字已訛?!?②這四句詩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接下來五聯(lián)通過夾敘夾議的手法,表達了對嚴顏氣節(jié)和豪氣的熱情贊頌。最后把目光拉回眼前的嚴顏碑,并想象嚴顏當年橫戈立馬的雄姿。寫作的思路是鋪敘石碑、評議嚴顏、緬懷想象。
蘇軾采用簡短五言格式,在詩歌有限空間容量內(nèi)極盡變化騰挪之能事,在小篇短幅內(nèi)批評了劉備的不義、劉璋的昏庸,質疑了孔明的作為、褒揚了嚴顏的賢良。
從揮灑自如的行文中可以看出蘇軾駕馭五言古詩的嫻熟手段,從對敵對雙方的批評也可以看出蘇軾思想既宏通包容,不偏執(zhí)一端,又立場鮮明,褒獎忠義,敢于大膽質疑所謂的正統(tǒng)。
蘇轍則充分發(fā)揮七言長于鋪陳的優(yōu)勢,通過詳略得當?shù)募舨貌季?,略去嚴顏生平事跡,通過三重對比和一個形象化比喻突出嚴顏的氣節(jié)和氣概。
可以看出年輕氣盛的蘇轍對人格氣節(jié)的重視,對英雄豪氣的禮贊??梢?,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二者都褒揚忠節(jié),不同之處在于蘇軾更為大膽叛逆,視野也跟開闊。從審美方面看,蘇軾詩以思辨取勝,而蘇轍詩以氣馭情,更具藝術感染力。
屈原塔是為紀念屈原而立的塔。蘇軾《屈原塔》采用五言古詩的形式,分三部分來寫:開首八句,描繪千百年來楚地悼屈遺風,渲染楚人哀悼屈原的哀嚎。中間八句,推測忠州屈原塔當是三楚故地的“奉佛人”為使屈原壯烈“就死”的精神永不淪滅而建;最后八句,作者慨嘆富貴云煙,名節(jié)不朽。
蘇轍《屈原塔》采用七言古詩的形式,主要分兩部分來寫,開頭四句寫在巴蜀之地見到楚人屈原浮屠遺塔的遲疑,后面六句寫屈原孤直之心昭昭可見,不需筑塔來表明。
在藝術方面,蘇軾《屈原塔》“哀叫楚山裂” ③一句用夸張手法渲染了楚地人對屈原的深切哀悼,感人至深。
蘇轍《屈原塔》“臨江慷慨心自明,南訪重華訟孤
直” ④一句轉換敘述角度,以屈原自身視角表明了自己的孤直高潔,較有新意,且在平淡行文中忽顯崢嶸,透露出蘇轍早年注重內(nèi)在修養(yǎng)和處世氣節(jié)的訊息。
望夫石的故事在《幽明錄》和《神異記》中均有記載。蘇軾《望夫臺》是一首七言古詩。
從結構上看,分為三部分,前兩句從遠處描摹望夫臺的形狀:“山頭孤石遠亭亭,江轉船回石似屏?!?⑤中間四句通過形象對比,蘊含變化的辯證觀和人生有限、宇宙無窮的人生哲理。
后兩句用了擬人手法,將望夫石想象為月下守望夫君的孤獨思婦。
在藝術手法方面,中間四句“可憐千古長如昨,船去船來自不停。浩浩長江赴滄海,紛紛過客似浮萍?!?⑥通過亙古不變的宇宙和變動不居的水面上船的對比以及滄海浮萍的大小對比,傳達哲理,情景交融又情理相融。
“浩浩長江赴滄海,紛紛過客似浮萍”,一聯(lián)還用了對仗手法,工穩(wěn)而不流于板滯。蘇轍《望夫臺》也采用七言古詩形式,前六句用敘述的手法描繪了望夫石的形成過程,最后一句用擬人手法突出望夫石堅貞不移、守望行人的決心。
從藝術效果看,蘇軾詩似乎略勝一籌。
八陣磧是三國時期孔明在夔州平沙上所壘石所做的八陣圖,用來演習兵法。
蘇軾《八陣磧》是一首長篇五言古詩。詩歌前四句交代八陣磧的形貌,緊接著引入六句議論,說明諸葛亮排兵布陣的神妙非一般人所能領悟。
之后十四句夾敘夾議,想象漢末群雄紛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感嘆孔明壯志成空。最后四句把視線重新拉回目前,感慨英雄不在,江山依舊。
在藝術方面,本詩的亮點在于對于漢末戰(zhàn)爭慘烈的描繪簡潔而生動,如:“驅民市無煙,戰(zhàn)野江流血。萬人賭一擲,殺盡如沃雪?!?⑦寥寥數(shù)筆,寫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蒼涼,有建安之風。
詩歌最后兩句“惟余八陣圖,千古壯夔峽?!苯Y挽有力,感情沉郁頓挫,符合所憑吊的古跡的氣質。
蘇轍《八陣磧》亦采用五言古詩形式,在寫法上前八句鋪敘八陣磧的形貌,中間十句寫諸葛亮通過遺留下來的八陣磧讓后世人知曉其用兵法度。
后四句感慨世人多不能理解八陣磧的奧妙,唯有東晉大將軍桓溫似乎領悟到了。
蘇轍此詩在藝術上的亮點在于結尾用歷史典故收束全篇,涵不盡之意于詩歌文字之外,但總體上此詩過于枯淡,感染力不強。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用翻案法作《明妃曲》兩首,立意新穎,一時之間名家重臣如梅堯臣、歐陽修、司馬光等人紛紛唱和,產(chǎn)生很大影響。根據(jù)王昭君家鄉(xiāng)所在,可以確定蘇軾寫作《昭君村》時,還未抵達江陵,也就是說蘇軾寫作《昭君村》時尚在水路,寫作時間也是嘉祐四年(1059),至于蘇詩和王詩在本年中寫作時間的先后,以及是否影響啟發(fā)對方,因資料的缺乏,尚無法做出證據(jù)確鑿的判斷。蘇軾《昭君村》采用五言古詩形式,通過楚人對昭君成為漢妃子的期待和她最終遠嫁胡地的落差對比,發(fā)出了“古來人事盡如此,反復縱橫不可使” ⑧的議論,感慨人事的變化不可逆料。
蘇轍《昭君村》則采用七言古詩的形式,從另外一個角度入手,寫王昭君因為貪戀富貴榮華,遠嫁邊地,卻是孤獨終老,還不如故鄉(xiāng)山上的女子尚有依靠。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的昭君詩雖然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不及王安石的《明妃曲》,不過兩人切入的視角卻比較新穎,不落前人窠臼。昭君古詩在他們筆下只是抒發(fā)個人議論的引子,從這一點來說,卻也初步具備了宋詩求新求變的特點。
懷古唱和詩是訓練歷史眼光和胸襟眼界的一個重要載體。此次出蜀,二蘇即將踏上仕途,在這幾首懷古唱和詩中,已經(jīng)可以看出二蘇作為宋代士大夫所具有的學識、眼光和擔當。
因秉性才情有異,蘇軾詩清新豪健、波瀾壯闊,蘇轍詩清新淡雅、質樸自然的不同風格在這個時期已有所顯現(xiàn)。不過由于共同的家學淵源,二人對人事道理的看法在某些方面也有趨同性。
比如都重視歷史,歌頌氣節(jié),注重人情,這是蜀學給他們的文學作品打下的鮮明烙印。這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相較于二人后期,尤其是蘇軾黃州以后、蘇轍筠州以后的作品,明顯粗疏稚嫩,不論是思想境界還是藝術表現(xiàn)方面,均不能和后來者同日而語。
對于初出茅廬的蘇軾兄弟來說,他們尚未經(jīng)歷世事風波,思想還較為單純,剛在文壇嶄露頭角,創(chuàng)作時“未嘗敢有作文之意” ⑨,去刻意雕琢,因此作品略顯稚嫩也就不足為奇了。
注釋:
①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23頁,第323頁。
②④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6頁,第5頁。
③⑤⑥⑦⑧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頁,第26頁,第26頁,第31頁,第42頁。
作者簡介:
李廣帥,男,漢族,河南安陽人。研究生畢業(yè)于四川大學,主修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F(xiàn)任青海師范大學新聞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