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筆法勢;起筆;筆法分析
【中圖分類號】J29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29-0016-06
【作者簡介】亓漢友,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書法勢理論研究所(山東濟南,250100)所長,教授,山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
我們知道,在書法中的每一個筆畫均由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組成,每一個過程的完成都有自己相應的方法即筆法來完成,這些筆法的完成是在合理的勢法應用下完成的。
在正書、行書、草書的三種書體中,草書應用的筆法最全面。在草書的書體中,王羲之草書的筆法應用具有其標準性、全面性和代表性,同時又有最高的公認度,所以,下面筆法和筆法勢的分析以王羲之墨跡本法帖中的例字為主。
什么是“凌空取勢”?這個問題在許多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口中常常提及。在這里,“凌”的意思是:“高出,如凌云”。那么“凌空”就是高出空間,這個空間在這里就是紙面,那么一定是高出紙面上的位置,凌空取勢的意思就是在高出紙面上的空間內(nèi)取勢。見圖1分析。
圖中A是起筆取勢的位置,也是起筆位置;B是取勢完成位置和行筆的起始位置,C是毛筆入紙位置。B位置相當重要,毛筆到達位置時取勢已經(jīng)完成,形成筆法勢,在這里可以有停頓,以顯示“勢是靜態(tài)的特性”。自此位置是行筆的開始位置,C只是行筆過程中和紙面首次接觸位置,C以后開始在紙面上留下筆跡,這也是攻勢過程。所以有鋒的筆凌空取勢入紙筆跡一般是露鋒(露毫)的,但露鋒的方式不同,可能是中位露鋒也可能使上位或者下位露鋒,這是由“勢是有方向的特性”決定。如圖1凌空取勢圖解中,從A位置到B位置的取勢過程中在B位置形成的勢,就決定了行筆方向必然是從B位置到C位置。在這個意義上的露鋒(露毫)起筆方式嚴格的講,應該是空中起筆。
嚴格地講,只要有露鋒筆跡存在就有凌空取勢或者凌空收勢筆法的應用,所以也可以說凌空取勢的效果一般是露鋒(露毫)起筆或收筆(圖2)。
由上面圖例中分析可知,每一種筆畫的露鋒起筆方式就都有上位露鋒起筆、下位露鋒起筆、中位露鋒起筆三種方式的可能,但是,“豎畫的上位露鋒起筆、撇畫和橫畫的下位露鋒起筆”三種起筆方式卻很少見,我們經(jīng)過書寫實踐后會發(fā)現(xiàn)這三種露鋒起筆方式不容易操作,原因是不符合常態(tài)的書寫習慣。但是,正是這種不易出現(xiàn)的筆法,往往就是我們按照筆法的書寫規(guī)律寫出新的筆墨效果的創(chuàng)作方向。
由上面圖9至圖15分析可知,不論點、橫、撇、捺的起筆方式均可以用折筆取勢起筆,折筆取勢起筆往往是在上一筆的基礎上書寫的,上一筆的收筆同時又是下一筆取勢的過程。折筆取勢起筆的筆墨效果是方筆的效果,和切筆取勢起筆的筆墨效果不同,見圖16分析。
由圖16比較可見,采用切筆筆法勢因素和折筆筆法勢因素取勢起筆的筆墨效果雖然都是方筆的效果,但切筆取勢是明顯地露鋒起筆方式,折筆取勢是幾乎不露鋒的。
折筆取勢的特性決定了起筆方向是直線,其取勢方向和形成的勢方向相反,形成的勢方向與行筆方向相同,形成較大的筆力。以《初月帖》“遠”中橫畫的折筆取勢起筆為例,取勢行筆方向是向左下方向,而其折筆取勢形成的筆法勢方向是右上方向。
由圖17和圖18比較可見,切筆取勢起筆的效果均露鋒。
以上橫畫和撇畫的露鋒切筆取勢起筆均是上位露鋒切筆取勢起筆,豎畫的露鋒切筆取勢起筆是下位露鋒切筆取勢起筆。
橫畫和撇畫的下位露鋒切筆取勢起筆、豎畫的上位露鋒切筆取勢起筆方式不常見,但按照書寫規(guī)律是可以寫出來的,這也是我們筆法創(chuàng)作的拓荒地,如用左手書寫豎畫的上位露鋒切筆起筆就比較容易,大家可以試一試。
中位露鋒切筆取勢起筆在理論上是有的,但在實際書寫的實踐中是無法操作的,這是由起筆取勢的合理性決定的。
在《上虞帖》“見”中豎畫和《游目帖》“眉”中撇畫的切筆取勢的方向不同,造成的筆法勢的方向不同,因而形成了順時針和逆時針兩種行筆方向,見圖19。
同等條件下,切筆取勢形成的勢能量不如折筆取勢形成的勢能量大,切筆取勢方向決定著其形成勢方向,這個勢是靜態(tài)的,即符合勢的三大特性。
頓筆取勢起筆又分為露鋒頓筆取勢起筆和不露鋒取勢頓筆起筆(如圖20至圖24)。
頓筆取勢就是把筆鋒垂直于紙面頓筆的過程,頓筆取勢的方向在書寫者的意念中。如同一個球體放在一個錐體上面,外力的方向決定著勢的方向(圖25)。
圖25中,外力的方向使得本來對a1、a2、a3等人造成的勢變成了只對a1形成了勢。從這里可以反向理解頓筆取勢起筆的道理。
采用頓筆筆法勢因素的筆跡效果無非兩種:露鋒和不露鋒,往往不是書者有意寫出,但可以有意識的控制,不論點畫、橫畫、豎畫、捺畫還是撇畫等均可以采用頓筆筆法勢因素取勢起筆。
裹鋒取勢起筆(圖26)又分為露鋒裹鋒取勢起筆(圖27)和不露鋒裹鋒取勢起筆(圖28),露鋒裹鋒取勢起筆又可以稱作半裹鋒取勢起筆,就是筆鋒沒有裹嚴。
1.露鋒裹鋒取勢起筆。
2.不露鋒裹鋒起筆。
圖26《寒切帖》“七”的例字中橫畫的裹鋒取勢起筆是逆時針筆順,撇畫的裹鋒取勢起筆是順時針筆順,那么,按照書寫規(guī)律,相反的筆順的裹鋒取勢起筆也是可以寫出來的。
由露鋒裹鋒取勢起筆和不露鋒裹鋒取勢起筆、半裹鋒取勢起筆和全裹鋒取勢起筆、順時針裹鋒取勢起筆和逆時針裹鋒取勢起筆的排列組合可以有以下8種方式:
露鋒順時針半裹鋒取勢起筆、露鋒順時針全裹鋒取勢起筆、露鋒逆時針半裹鋒取勢起筆、露鋒逆時針全裹鋒取勢起筆、不露鋒順時針半裹鋒取勢起筆、不露鋒順時針全裹鋒取勢起筆、不露鋒逆時針半裹鋒取勢起筆、不露鋒逆時針全裹鋒取勢起筆。
如果進一步細分又可以把露鋒分為上位、中位和下位三種方式,那么,露鋒順時針半裹鋒取勢起筆、露鋒順時針全裹鋒取勢起筆、露鋒逆時針半裹鋒取勢起筆、露鋒逆時針全裹鋒取勢起筆又會細分出12種取勢方式。這樣就有16種裹鋒取勢方式。
前面已經(jīng)講過,不同的取勢方式由于筆墨紙張等的不同,有時也會出現(xiàn)相同的筆墨效果。不同的裹鋒取勢起筆方式有些筆墨效果也有可能是相同的。
順時針和逆時針這兩種筆順的下位和中位露鋒裹鋒取勢起筆方式不常見,按照書寫規(guī)律,這樣的取法也是可以寫出來的,只是由于不同取勢的起筆方法所形成的筆道曲線是不同。因為:勢是有方向的,取勢決定著行筆的方向,當不同方式的取勢方向不同時,其行筆方向肯定也不同。上位露鋒逆時針裹鋒取勢起筆的筆道往往是先逆后順的曲筆筆道,而下位露鋒順時針裹鋒取勢起筆的筆道往往是先順后逆的曲筆筆道,這是勢的方向性所決定的。這些多種不同筆法勢的應用就是豐富筆法的重要手段和內(nèi)容。
另外,露鋒裹鋒取勢起筆和露鋒切筆取勢起筆是不一樣的,露鋒裹鋒取勢起筆雖然露鋒,但其筆墨效果是圓筆效果,而露鋒切筆取勢起筆是方筆效果。見圖29字例分析。
以上字例比較明顯的可以看出:摹本《寒切帖》“七”的橫畫起筆是圓筆效果,是露鋒裹鋒取勢起筆;刻本《寒切帖》“七”的橫畫起筆是方筆效果,露鋒切筆取勢起筆。由于摹本上位露鋒逆時針半裹鋒起筆取勢的方向是沿著曲筆筆道方向,而刻本的切筆起筆取勢的方向則和筆道方向不同,說明刻本已經(jīng)失真。
沙孟海說:“刻寫不同才是導致《爨寶子》與《蘭亭序》風格差異的根本原因??淌趾玫?,東魏時代會出現(xiàn)趙孟頫的書體,刻手不好的,《蘭亭》也會變成《爨寶子》。”是否失真,從筆法勢上分析可知。
多次取勢起筆方式一般有兩次取勢過程,是一個勢的積累過程,第一次取勢的方式可以多種,第二次取勢是定主筆的行筆方向,第二次取勢形成的勢大于第一次取勢形成的勢(圖30、圖31、圖32)。
另外,兩次取勢起筆在撇畫和捺畫中也是可以出現(xiàn)的,這就為豐富筆法提供了可能。
如,在倪元璐的作品中存在著用凌空取勢和按筆取勢兩次取勢起筆的筆法(圖33)。
第一次取勢為凌空取勢,形成中位露鋒的起筆筆道,第二次按筆不調(diào)整方向取勢起筆行筆。這樣的起筆方式形成的起筆效果和單純的凌空取勢不同。
嚴格地講,“斷而后起”不能單獨作為一種筆法。在筆畫的斷開前后已沒有了筆順關系,第一筆畫的收筆筆法為提筆取勢出鋒收筆,筆勢已盡。第二筆畫在第一筆畫的行筆筆道未結束位置重新取勢起筆,是接第一筆收筆之勢,從而做到筆斷而氣不斷?!皵喽笃稹钡膽弥攸c在于第二筆畫要在第一筆畫未結束之時,收筆之勢未盡的位置起筆位,應用的恰當則會很好地表現(xiàn)出作品的精到度和草書的“時空觀”,這就是“羚羊掛角不留痕跡”(圖34)。
起筆筆法勢對起筆筆法的作用是什么?陳振濂先生在《書法美學》一書給出了相對明清的解釋:“線條的位置不變,線條與線條之間的搭配形狀也不變,僅僅憑一個小小的起筆或收筆的暗示,就足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這就是‘勢’的作。也許它還是形的一部分,但它的意義與價值已遠遠超出可視的形之外,它的功能在于暗示線條的運動趨向(它同樣是可視的),于是,直觀的簡單線條形為較深刻地對可視的勢的伸延所取代。同是一個橫筆或同是一個撇,運動的方向變了。如果把它放到一個具體的結構環(huán)境中去,則這種可預測的直觀的勢的存在,會成為決定結構成敗的關鍵性因素。同樣四個排疊的橫筆,每筆的勢不一樣,變化的幅度超過了限制而造成不和諧,則雖然同是橫筆的水平位置,但給觀眾的感覺卻是七倒八歪的。此無他,線條運動的方向紊亂故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