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封建思想十分嚴重,人的高低貴賤等級也分的十分明確,而一個人的地位高低,就是從外表這身行頭判斷的。當官的要穿官服,而皇帝則要穿龍袍。官服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而且不同的朝代的官服都是有所不同,各具朝代特色的。明代是中國歷史上由漢族統治的王朝。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官服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簡單的官服補子,不但有神話傳說還有歷史典故,不但有經史子集還寓意深遠,可謂方寸包羅歷史
關鍵詞:官服;漢文化;藝術特色
作者簡介:王暉,(1973-),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大學本科,山西省郵電學校(培訓中心)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2
在封建時期的中國,等級制度森嚴。為鞏固自身地位,統治階級把服飾的單一功能轉變?yōu)轶w現階層的另一種深意。服裝除能遮蓋身體之外,還被當作區(qū)分高貴,級別的工具,是階級社會中區(qū)分高級貴賤的標志?!吨袊鴼v代服飾》記載:秦漢巾幘色“庶民為黑、車夫為紅,喪服為白,轎夫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人為青”。唐貞觀年間更是兩次下詔頒布服飾顏色和佩帶的規(guī)定。到了清朝,服飾對于明黃色也有禁忌。從服飾的演化中可以看出歷史文明的變遷、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文化審美意識的演變而有不同。中國古代封建思想十分嚴重,人的高低貴賤等級也分的十分明確,而某人身份地位高低,往往從行頭判斷的。如皇家慣用黃色,而各官員和尋常百姓不受到賞賜是絕不能著黃色的。官員要穿官服,皇帝則要穿龍袍。服飾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而且不同的朝代的官服按照民族與文化背景的差別有所不同,從服飾的逐步發(fā)生的變化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fā)展和審美意識的改變。商朝“大氣莊重”,周的“尊重禮法”,戰(zhàn)國的“多樣”,漢的“莊嚴”,六朝的“清麗”,唐的“風韻華美”,宋的“線條美”,元的“粗獷”,明的“細膩繁麗”,清的“簡約民風”,都體現出古人的審美傾向和思想內涵。但某一時期的設計風格、審美意識也并非空穴來風,一定是來源于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在紛亂復雜的朝代更替中,只有將這種特定的美學眼光放在特定的朝代更迭背景下加以品味才能顯出其的時代特色?!暗婪ㄗ匀弧薄疤烊撕弦弧斌w現中國文化之大美,是儒、道兩家集大成的哲學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溯本之源,這種觀點把各類藝術都看作整個自然界的產物,從綜合的角度去看待服飾的設計有其不同時期興盛文化與時尚追求的潮流風氣。儒文化在我國古代占主導地位,中國服飾、著裝的外觀美也被印刻了深深的儒家“烙印”。某些服飾還特別強調封建的男尊女卑和倫理觀念,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飾制度上,還十分重視傳統,推崇禮法之下的既有制度;在服飾色彩上,更強調階級的色彩;在服飾材質上,各朝不同,有的主張簡約,有的主張華美。儒學更著重禮,所以中國的傳統服飾始終以繁復、寬博為重要特征。
封建禮制對服飾的影響則更為具體,中國歷代王朝都對服飾加以地位、尊卑的束縛,可謂是“貴賤之別,望而知之”。禮制向來就是維護王權的,從而直接干涉不同層級服飾的穿著,由權力的分配決定服飾的分配,超經濟強制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明是中國歷史上由漢族統治的王朝之一。漢族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在服飾上體現的見微知著,簡單的官服,一個袞、一個補子,甚至一個配飾,都足以見得其中的文化之美,如若講究起來不但有神話傳說還有歷史典故,不但有經史子集還寓意深遠,可謂方寸包羅歷史。明太祖在初始立國,就對全國官民百姓的衣冠服飾,特別是對文武官員服飾的樣制、質地和顏色都作了幾乎苛刻的規(guī)定,并將其體現在《大明律》、《大明令》、《洪武禮制》等法律文獻中。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裥。所繡紋樣,除胸前、后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制成的寬邊,當時稱"擺"?!睹魇贰ぽ浄尽贩Q: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p>
明在經過元之后,在衣冠上依然承傳了漢人的傳統。明初期,官員與百姓的衣著偏于樸素,其主要原因有幾點:第一,朝代初立,又在前期經歷多次戰(zhàn)爭,已經大傷元氣。第二,明朝初期,皇家對尋常人家的服飾亦有明令要求。第三,朝代之初,行業(yè)之風還未盛行,百姓的消費能力低。明朝中晚期,服飾由淳樸風向奢靡風轉變,其主要原因有幾點:第一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大水平的發(fā)展,人們的消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第二文化觀念、審美情趣的轉變,老百姓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更加強烈。第三明朝中晚期,資本主義嶄露頭角,紡織業(yè)生產水平與能力提高,織造與刺繡業(yè)逐漸商品化。
明朝時期雖然沒有唐朝那樣的“盛世”氣魄,但是其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并不低于唐朝,這種文化藝術不僅僅體現在戲曲、詩文、小說、繪畫、書法等方面,也體現在服飾文化上。
明時期的官服,每級官員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志,把它繡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武將的補子用猛獸。補子,是圖騰的演變,是傳統文化的發(fā)展,更是識別官員等級標志,由于朝廷的限制,不能成批量制作,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和歷史價值。
一品麒麟,古書中的神獸。所以,以麒麟為一品武官的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備而不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二品狻猊,與獅子極為相似的一種神獸,狻猊乃是龍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取其勇猛之意,為二品官服補子圖案。
三品豹,其排名順序,狻猊之下,虎之上,可見古代豹的神獸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
四品老虎,百獸之王,有王者的風范,具有 “仁、智、信”等特點。因此人們視之為祥獸。守誠信,驅邪氣,納祥瑞。古代天子的兵權象征即為“虎符”。所以為四品官服補子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