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
疫情讓很多人最大程度地回歸了家庭生活,然而習慣了在外忙碌的工作節(jié)奏,突然回到家庭環(huán)境之后被激發(fā)出太多太強烈的情感。由疫情帶來的間接影響,比如親情沖突、工作危機等,看似是疫情的影響,實際上這些沖突和危機早已存在,只不過因為疫情的突襲而浮出水面。沖突和危機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當它們出現(xiàn)的時候,就是逼迫我們去重新思考自己和發(fā)現(xiàn)自己的時候。正如曾奇峰老師所說,“或許這時候,照顧我們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自我覺察,或是外部的幫助,來幫我們的心靈設個防,用更好的現(xiàn)實功能,照料自己與身邊人”。
心理危機管理自測:
口對疫情信息“上癮”,刷手機成為不分時段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口到了平時該睡覺的時間仍然刷手機停不下來,越刷手機越害怕
口嚴重失眠,每天都是缺覺的狀態(tài)
口持續(xù)性頭痛反應
口必須外出如取快遞、采購等都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設
口容易胡思亂想,腦補自己或家里人生病后就醫(yī)的各種細節(jié)
口聽到隔壁有人咳嗽也會緊張或恐懼
口不停了解新冠肺炎癥狀并開始對號入座,疑病重重
口心情容易受疫情新聞的影響而起伏,看到好消息就欣喜,看到壞消息就焦躁
口脾氣變大了,很容易跟家里人發(fā)生口頭沖撞
口對家里孩子或老人失去耐心,情緒易失控
口反復叮囑要出門的家人做好防護,回家后全面消毒
口瘋狂囤貨,只要新聞里出現(xiàn)的物資都要第一時間搶購
口全面升級了家里的消毒工作,還總覺得不安全
口對于工作上需要銜接的細節(jié)越來越沒有耐心
口感覺內疚,總想為災區(qū)做點什么
口看見身邊人喻快地刷抖音煲劇說段子時總覺得不順眼
口如果自己不看關于疫情的消息干點別的就覺得自己冷血
口看到悲傷的新聞故事會抑郁,甚至哭得停不下來
1.心理應激反應:在災難發(fā)生的當下,情緒反應、心理狀態(tài)、應對行為發(fā)生變化都是正常的,是個體面對災難的自我保護。這是心理的免疫力,只是以應激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然而,我們需要覺察的是我們“對心理應激反應的再反應”。如果你認知到這些反應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就不會焦慮,就能在情感上接納這種狀態(tài),而接納本身就是力量;如果你感到痛苦、悲傷、困惑、否認或拒絕而—直對抗這些反應的話,“我”和“我的感受”就是分裂的,只有開始接受這一現(xiàn)狀,療愈的部分才會開始。
2.替代性創(chuàng)傷:替代性創(chuàng)傷是在心理應激反應之后更進一步的反應。如果我們處于離危機更近的空間,或持續(xù)不斷地接受災難信息,這種持續(xù)性的暴露就有可能造成大的沖擊,最終形成心理的創(chuàng)傷。
●對自身情緒的覺察和容受力,接納自己所有的情緒
不與負面的情緒進行對抗,繼續(xù)正常生活。當我們了解自己在什么樣的處境下正在產生什么樣的情緒,并且能容納這些情緒和情感,就不會被情緒淹沒導致行為上的失調。
●對危機有現(xiàn)實判斷的能力,保留理性與克制
1.對自己刷手機的時間保持覺察
2.把注意力從在手機上讀悲傷的故事轉移開
3.看可以讓自己獲得控制感的信息,讓自己的情緒保持穩(wěn)定
4.勇于承認自己在危機面前的無能為力
●保留同理心的同時,要有情感抽離的能力,用思考代替情感
1.適當制造“合理”的理由來解釋可能對自我造成傷害的信息
2.遇到難以面對和處理的嚴峻問題時,允許自己“退行”做點幼稚的行為,逃避現(xiàn)實是為了更好地自我保護
3.暫緩思考可能引起焦慮或不適的想法或問題,比如什么時候恢復正常作息等,阻止其進入意識
4.除非親朋好友主動詢問,避免與他們有過多語言交流和接觸
●關注當下生活的能力,以自己的方式加工創(chuàng)傷
1.為家人做好每一頓飯,嘗試多種食材和做法
2.做做家務,將平時忽略的角落也清潔干凈
3.投入自己的愛好中,比如運動、書寫、繪畫、閱讀、觀影、家務或梳理情緒的練習,比如呼吸法練習、正念練習、冥想……
●在困境中尋找和發(fā)展資源的能力
危機發(fā)生的時候會約束我們去外部找資源的可能性,因此發(fā)展內在資源的能力就更加重要。看見希望的能力、恢復信任感的能力、恢復日常生活的能力……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內在資源,對資源有感知,就能發(fā)展它們來應對現(xiàn)實的困境;持續(xù)絕望,拒絕看到希望,其實是在拒絕發(fā)掘自己內在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