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先林, 葉建軍, 吳亞蒙
(湖北工業(yè)大學土木建筑與環(huán)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隨著我國高度“壓縮型”的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井噴式”的開發(fā)建設致使城市趨于高密度發(fā)展,城市原有的生態(tài)平衡被打破,近年來大中城市出現(xiàn)的內(nèi)澇、空氣污染、“熱島效應”、霧霾和噪音等環(huán)境問題愈演愈烈[1-2]。怎樣有效地應對和緩解這些環(huán)境問題,是當代城市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墻面綠化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城市綠化方式,享有“垂直花園”的美譽,不僅有凈化空氣、吸塵降噪、美化環(huán)境、提升景觀、拓展觀賞空間等諸多生態(tài)及社會效益,還具有節(jié)約資源、開發(fā)和帶動一系列綠色產(chǎn)業(yè)鏈發(fā)展等經(jīng)濟效益,正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3-4]。墻面綠化技術(shù)是墻面綠化應用及發(fā)展的關鍵和難點,常用的墻面綠化有種植槽式[5]、鋪貼式[6]、水培式[7]、模塊式[8]、攀爬式[9]等技術(shù)。其中種植槽式墻面綠化具有結(jié)構(gòu)安全可靠、基材裝量大、植物組合多樣性等優(yōu)勢,是廣泛采用的技術(shù)。然而,墻面綠化的外墻裸露于建筑物外,終年受風吹日曬,冰霜雨雪。因此,通常對應用于墻面綠化的植物、基材有嚴格的要求,植物必須具有耐寒、耐高溫、抗倒伏等特性,基材必須具有保水肥、抗侵蝕、抗沖刷等特性。這些局限性對墻面綠化有一定的技術(shù)挑戰(zhàn)性,影響了墻面綠化的廣泛發(fā)展和應用。因此,如何正確選擇適宜的植物、基材并有效地提高墻面綠化效果,是墻面綠化發(fā)展面臨的重難點問題。
為此,以種植槽式墻面綠化為基礎,選用亞熱帶常見的3種植物:佛甲草(SedumlineareThunb.)、麥冬(Ophiopogonjaponicas(L.f.)Ker-Gawl.)和蔥蘭(Zephyranthescandida.),3種代表性的專利基材:泵送輕質(zhì)基材[10]、種植塊[11]和建筑垃圾[12]基材,進行試驗研究,在6個月內(nèi)對比觀測不同墻面種植槽里植物的生長狀態(tài)、蓋度和高度變化,以對比3種植物和3種基材在種植槽式墻面綠化中的應用效果。
1.1.1 試驗材料木板:購于湖工大東門外木料店。釘子、吸水條:購于湖工大南門外紅星商場。鋸子、卷尺、記號筆等工具:自備。表土:取自湖工大土建樓附近的表土。建筑垃圾:取自湖工大土建樓附件廢棄的磚塊、砼塊,經(jīng)鐵錘搗碎。有機質(zhì):取自湖工大校園園林綠化植物(香樟和水杉)的枯枝落葉,經(jīng)曬干后剪成碎片。陶粒、河沙、泥炭土、復合肥:購于南湖花木城。墻面綠化植物見表1。
1.1.2 基材配比采用上述材料配制3種墻面綠化基材,分別為種植塊、建筑垃圾和泵送輕質(zhì)基材。3種基材分別攪拌充分后待用。種植塊基材:干燥骨料為浮石、陶粒、膨脹頁巖組合,粒徑5~40 mm,干燥水泥土為水泥與表土 (體積比) 15%∶85%;建筑垃圾基材:碎磚與碎混凝土(體積比)為85%∶15%混合物。泵送輕質(zhì)基材:粗骨料為陶粒,細骨料為陶砂或珍珠巖砂,粘結(jié)料為泥炭土或改性粘土。基材配比見表2。
表1 墻面綠化植物表
表2 試驗基材配方表
1.2.1 試驗方法利用CAD,按照墻面綠化相關標準及規(guī)范畫出種植槽式墻面綠化立面示意圖,然后利用SU(草圖大師)建模模擬墻面綠化試驗(圖1)。此試驗僅研究墻面,模型屋頂不作研究。墻面綠化模型的尺寸為:長×寬×高1500 mm×1200 mm×2000 mm,東、南、西每面墻上分別設計安裝3層種植槽,槽深100 mm,上下兩層種植槽間距為400 mm。最后計算出模型所需材料的尺寸(長、寬)及種植槽的體積,并計算出所需基材量,形成完整可操作的試驗設計方案。后期按照試驗設計方案在指定時間(2019年3月23日、5月23日、7月23日、9月23日)對試驗進行取樣觀測。
圖1 墻面綠化示意圖
1.2.2 現(xiàn)場試驗現(xiàn)場試驗分3個階段:制作墻面綠化主體結(jié)構(gòu)、配制填充綠化基材、栽種植物。第1階段,制作墻面綠化主體結(jié)構(gòu):于2019年3月1日在湖北工業(yè)大學土建樓試驗區(qū)開始,按照試驗設計方案,將提前準備好的材料(木板、釘子等),利用木工工具(鋸子、錘子、卷尺、記號筆等)制作出現(xiàn)場的試驗模型,于2019年3月5日完成。第2、3階段,配制填充綠化基材和栽種植物:于2019年3月6日開始,按照試驗設計方案,將吸水條連通每個種植槽,最后引至中層的儲水槽中,中層儲水槽通過吸水條向每個種植槽輸送水分。同時將準備好的基材材料(表土、陶粒、河沙、有機質(zhì)等)按試驗方案分別配制成種植塊、建筑垃圾和泵送輕質(zhì)基材,用鐵鍬充分拌和待用,泵送輕質(zhì)、建筑垃圾和種植塊基材分別填充至對應的東、西和南墻的種植槽;將準備好的佛甲草、蔥蘭、麥冬分別栽種至對應的種植槽(每個種植槽各20株),最后在每個種植槽里澆適量的水,于2019年3月8日完成(圖2)。
圖2 墻面綠化現(xiàn)場試驗
1.3.1 植物生長狀態(tài)觀測植物生長狀態(tài)是通過植物的根、莖、葉、花和果等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不同時期有不同生長的特征,根據(jù)植物生長狀態(tài)(葉片色澤、枯葉數(shù)、萎蔫等)可分為5個等級[13]。植物生長狀態(tài)觀測及評定方法:分別對試驗模型的東、南、西墻面上種植槽里的佛甲草、麥冬、蔥蘭的實際生長情況進行觀測,按表3進行綜合評定、分級。
表3 植物生長狀態(tài)評價
1.3.2 植物蓋度測量蓋度指植物地上部分投影面積占地面的比率,佛甲草成坪速度快慢反應蓋度變化見文獻[14]。蓋度測量方法:在試驗模型的東、南、西3面墻,9個種植槽的正上方,垂直高度約30 cm,向下拍照。采用PS軟件對觀測照片進行分析,計算相應種植槽里的佛甲草、麥冬、蔥蘭,在基材上的投影面積,然后計算其蓋度。
1.3.3 植物高度測量植物高度一般指從地面到植物頂部的平均高度,是植物最為直接和簡單的特征[14]。高度測量方法:在試驗模型的東、南、西3面墻,9個種植槽里的佛甲草、麥冬、蔥蘭分別用直尺進行測量,并歸類記錄,計算相應種植槽里的佛甲草、麥冬、蔥蘭的平均高度。
第1次(2019年3月23日,下同)觀測時,東、南和西墻:佛甲草、麥冬、蔥蘭已種植15 d,3墻差異不明顯,3種植物葉色逐漸恢復綠色,萎蔫狀態(tài)逐漸消退,主莖恢復挺立。第2次(2019年5月23日)觀測時,東、南和西墻:佛甲草均開了黃色小花,尤其南墻建筑垃圾基材的佛甲草開花最旺盛。第3次(2019年7月23日)測量時,東、南和西墻:佛甲草、麥冬和蔥蘭莖葉粗壯、葉色鮮綠,尤其西、南墻的植物長勢最佳。第4次(2019年9月23日)測量時的植物生長狀態(tài)見表4,東、南和西墻:麥冬、蔥蘭均枯死,佛甲草有不同程度的萎蔫、倒伏,其中:南墻種植槽的佛甲草生長狀態(tài)良好。
表4 試驗植物生長狀態(tài)評價(第4次觀測)
3種植物在種植槽式墻面綠化的蓋度變化情況見圖3,圖中橫軸表示測量時間,縱軸表示指標的數(shù)量大小,每次取樣時間間隔2個月。第1次測量時,建筑垃圾基材、種植塊、泵送輕質(zhì)基材上相應的佛甲草、麥冬、蔥蘭蓋度均較小,分別為:40.4%、25.1%和12.6%。第3次測量時,每個種植槽里的佛甲草、麥冬、蔥蘭蓋度達最大,其中:建筑垃圾基材的佛甲草蓋度達100%,泵送輕質(zhì)基材的麥冬蓋度達78.8%,種植塊的蔥蘭蓋度達61.8%。第4次測量時,種植槽里的佛甲草的蓋度有所下降,麥冬、蔥蘭的蓋度為0(死亡)。
3種植物在種植槽式墻面綠化的高度變化情況見圖4,第1次測量時,建筑垃圾基材、 種植塊、 泵送輕質(zhì)基材上相應的佛甲草、 麥冬、 蔥蘭高度均較小,分別為: 5.2 cm、8.1 cm和4.7 cm。 第3次測量時,每個種植槽里的佛甲草、麥冬、蔥蘭高度達最大,其中:建筑垃圾基材的佛甲草高度最大(32.1 cm)、 泵送輕質(zhì)基材的麥冬高度最大(29 cm)、 種植塊的蔥蘭高度最大(21.5 cm)。 第4次測量時,種植槽里的佛甲草的高度有所下降,麥冬、 蔥蘭的高度為0(死亡)。
(a)佛甲草高度變化
(b)麥冬高度變化
(c)蔥蘭高度變化圖 4 植物在基材上的高度變化情況
本試驗以種植槽式墻面綠化為基礎,選用了3種常見植物和3種代表性的專利基材進行試驗,半年內(nèi)4次對墻面綠化種植槽里的3種植物進行觀測,得到以下結(jié)論:相比于麥冬、蔥蘭,佛甲草在種植槽式墻面綠化的效果更好;3種植物在種植槽式墻面綠化的蓋度排序:佛甲草>麥冬>蔥蘭;佛甲草在建筑垃圾基材上生長最優(yōu),麥冬在泵送輕質(zhì)基材上生長最優(yōu),蔥蘭在種植塊基材上生長最優(yōu);南墻種植槽的佛甲草生長最佳,西墻種植槽的麥冬、蔥蘭生長最佳。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種植槽式墻面綠化的3種植物的形態(tài)呈現(xiàn):“萎蔫-恢復正常-枝葉繁茂-萎蔫”的趨勢,尤其是麥冬、蔥蘭表現(xiàn)明顯。產(chǎn)生此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植物栽種后萎蔫,移栽時根有一定程度的損傷,無法正常的從基材里吸收養(yǎng)分來供給各器官;植物恢復正常,經(jīng)過一段適應時間,植物各器官(根、莖、葉等)恢復正常功能,吸收養(yǎng)分、運輸能量、進行光合、呼吸作用等;植物枝葉繁茂,隨著植物各器官不斷的吸取養(yǎng)分,根部發(fā)達、莖葉粗壯,新陳代謝旺盛,生長茂盛;植物最終萎蔫,2019年夏季持續(xù)的高溫,加上罕見的干旱天氣,植物缺水嚴重致死。表明進行墻面綠化時,要配備適合的澆灌系統(tǒng)(如:滴灌)[15]。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佛甲草、蔥蘭和麥冬分別在建筑垃圾、種植塊和泵送輕質(zhì)基材的生長最佳(莖葉粗壯,葉色鮮綠)。產(chǎn)生此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建筑垃圾基材里的碎紅磚、碎砼顆粒相對大,且表面孔隙、裂紋較多,團粒結(jié)構(gòu)好,可儲藏水分和養(yǎng)分,佛甲草須根發(fā)達,能快速吸取養(yǎng)料,生長迅速[16];種植塊有陶粒和少量的水泥土,基材空間結(jié)構(gòu)好,排水通暢,且有一定的黏性,尤適蔥蘭生長;泵送輕質(zhì)基材里有小粒徑的陶粒、粘結(jié)料和有機料,基材呈微堿性,有一定的和易性,肥沃濕潤,尤適麥冬生長。表明進行墻面綠化時,不同的植物要專門配制滿足其生長習性的特殊基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南墻種植槽的佛甲草、麥冬和蔥蘭的形態(tài)、蓋度和高度最佳,西墻次之,東墻最次。產(chǎn)生此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的建筑物,一天中,南墻獲得太陽光照射時間最長,西墻太陽輻射強,東墻太陽輻射次之,而植物在生長期,需吸收大量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滿足各器官(根、莖、葉等)的生長[17]。表明進行墻面綠化時,針對建筑物不同墻面獲取陽光時長及輻射強弱的差異,有針對性的對不同墻面應用喜光或喜陰的植物。
筆者主要從華中亞熱帶氣候區(qū)對佛甲草、蔥蘭和麥冬在不同基材的種植槽式墻面綠化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墻面綠化植物生長的優(yōu)劣取決于很多因素,不僅與種植基材、水分、植物類型等因素有關,還與通風性、光照、溫度等因素密切相關。北半球亞熱帶氣候區(qū),建筑物夏季東、南墻受東南風影響大,冬季西、北墻受西北風影響大;建筑物不同朝向的墻面光照時間、太陽輻射強度在一年中的不同時間段(尤其夏、冬季)有較大差異(上文中有討論)[18]。本墻面綠化試驗由于場地限制,與實際的建筑物墻面綠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后期結(jié)合實際墻面綠化項目,進一步探討其中規(guī)律。其適用性還可從其他不同氣候區(qū)、墻面綠化類型等方面進行探討,有待后續(xù)拓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