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 楊曉龍 黃 棟
(1.浙江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2.藍城控股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杭州位于中國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向,是長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市域西部屬于浙西丘陵區(qū),全市丘陵山地占總面積的65.6%,森林覆蓋率達66.8%,居全國省會第一。丘陵山地造就了杭州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造成杭州可利用土地資源少的不利情況,整個浙江省的情況又差于杭州,因此,開發(fā)各類丘陵緩坡山地是浙江省和杭州市近年來的一項重要議題。同時,根據(jù)杭州市政府的公開數(shù)據(jù),杭州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3.1%,如果按照60歲以上人口統(tǒng)計,這一數(shù)字還要上升很多,人口老齡化這一全國性問題已經(jīng)真切地擺在面前。此外,大量郊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和兒童居家傷害等問題也是當前社會階段建筑設計中需要不斷加以關注的。
建筑業(yè)對坡地利用和建筑全齡適應都有應對方案,GB/T 50378—2019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T/ASC 02—2016健康建筑評價標準中都有專門的條目指導坡地建筑和全齡友好建筑的設計和使用。因此,建筑遵循《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健康建筑評價標準》給定的原則進行設計是對土地資源不足和全齡適應的良好回應。
本項目地處杭州市某鄉(xiāng),基地緊臨新建建成區(qū),外圍由城市道路合圍,場地周邊公共服務設施齊全,生活便利,現(xiàn)狀為村莊和山區(qū)林地?;赜捎谑苌絼萦绊?,形狀極不規(guī)則?;貣|側為地形平坦的建成區(qū),西側和北側為山體,南側為城市道路,整體環(huán)境條件良好。項目用地均為山地,周邊有良好的綠化和水系景觀,但是基地高差較大,坡度、坡向情況復雜,對建筑布局有很大影響,存在大量需要開挖或回填才能進行建設的地段。項目總用地面積約2 000畝,建設用地位于山地部分,山中零星散布一批大小水塘,用地范圍內高程在52 m~106 m之間,場地自山腳平坦地域起,大致至山脊止,最大坡度超過70°。由場地坡度分析可見,紅線范圍內存在多處坡度很大的地段,少有連片相對平坦地段(見圖1);由場地坡向分析可見,場地坡向各異,存在多段坡向交錯的地段(見圖2);總之,地形極其復雜,建筑基本無法規(guī)則排布。
項目位于城市邊緣新建區(qū),原址有數(shù)個村莊,同時將承擔周邊地塊若干回遷需要,有大量的拆遷安置要求,當?shù)厍鄩涯昶毡橥饬鳎丝趪乐乩淆g化,因此實際居住人口中將有大比例的農村老人。當?shù)厍鄩涯晖饬鞯闹饕蚴峭獬鰟展?,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家,居民中的留守兒童不在少數(shù)。杭州市的農村老人,已經(jīng)普及了各種基本保障,因此他們生活無憂,主要需要解決的是生活習慣和心理需求等問題,這方面一是需要在規(guī)劃中落實各類文化站、活動室等文化配套,另一方面也要在規(guī)劃中照顧他們的活動習慣,農村老人的一個重要習慣是聚集,因為他們有大量的空閑時間,且大多回遷戶相互熟悉,不可避免地會還原原有的社交圈,他們的社交需求的釋放與滿足大多要通過群聚的形式完成,在設計中必須為此留出足夠的交流空間。同理,留守兒童也有強烈的社交需求,針對低齡留守兒童的社交焦慮及孤獨感已經(jīng)有多項研究,已經(jīng)越來越認識到他們需要社交生活以保證身心健康發(fā)展,他們同樣需要社交和玩耍的戶外公共空間,且與老人的公共聚集空間要既有接合又有區(qū)分,以滿足兒童游戲等活動的需求。雖然坡地地形較難形成大塊的平坦戶外空間,但是戶外空間設計要結合地形特征盡量滿足這些活動空間要求,不能因為地形原因忽略他們的實際需求。對于建筑設計,除了常規(guī)的全齡化設計要點外,由于坡地地形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各種高差,在處理中需要避免不明顯高差和不合理高差造成的跌倒、墜落事故,尤其是回遷戶中會有大比例只有老人兒童在家的情況,這一點尤其需要注意。
在設計思路確定之后,設計基本上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社交和活動的空間需求要在總圖中解決,如果是平地地形,要在建筑排布中注意相互錯開,或有意識地局部空出空間,在坡地地形中,則要根據(jù)地形因素,找出適合形成活動空間的地點。原則主要有3點:
1)首先滿足建筑排布的需求,因為地形上適宜建設的地段不多,要優(yōu)先滿足建筑的要求;
2)要注意土方平衡,需要大量開挖和回填的地點在經(jīng)濟上是不適宜的,可以結合周邊建筑綜合考量,整體平衡土方挖填量,或者采取局部架空等形式,做到經(jīng)濟合理;
3)要注意衛(wèi)生和安全等,活動場地并非留有空間就好,還要保證空間的舒適和安全,要對場地進行日照分析、風環(huán)境分析、熱島模擬、視野模擬等,避免活動空間在活動時間段內長時間處于陰影內、場地風速過大或者熱島效應明顯,影響舒適性,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選擇視野寬闊的場地,最好有一定的綠容率來提高場地空間品質,同時對于周邊有墜落危險的地點要避免。這幾點上是我國古代的村落建設中就注意到的,項目的靈感也是源自江南某古村的肌理(見圖3),在設計中遵循以上原則,形成了各類活動空間(如圖4所示)。
在社交和活動空間的塑造上,地形不利反而產生了優(yōu)勢,設計通過對原有村落形態(tài)的繼承和改造,豐富了整體空間形態(tài),使居住環(huán)境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事實證明,原有的村落布局對地形的應對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經(jīng)過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和現(xiàn)代設計思路不謀而合,因此,部分空間形態(tài)得以直接延續(xù),配合建筑設計,使得原住村民在得到新建環(huán)境和建筑的高品質生活的同時又維持了對原有村莊的形態(tài)記憶,提升了他們的居住滿意度。新建部分通過參考原有空間形態(tài),也得到了很多啟示,在空間設計上盡量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創(chuàng)建現(xiàn)代的戶外空間體系,并通過人行道路和視線通廊對景觀節(jié)點的勾連貫通,形成“可觀、可望、可居、可游”的配套景觀,做到實用品質和景觀品質的雙提升。
項目內大部分建筑為聯(lián)排獨院住宅,由于普遍存在高差,各層面積往往不一。設計當中的一個主要原則是將老人的主要生活空間集中在地面層,盡量讓老人沒有爬樓梯、登高等危險性較高的活動需求。具體措施是將廚房、餐廳、客廳、儲藏、老人臥室和衛(wèi)生間集中布置,輔以庭院,滿足老人的全部活動空間需求。這樣設計的好處不僅方便了老人的活動,而且通過居住在不同樓層,為家庭成員設置了自然分區(qū),避免相互間的干擾。兒童在家時一般有安靜時段的需求,例如寫作業(yè)、學習、睡眠的時間段,如果和其他人的居住空間相鄰,一般需要其他家庭成員減少自身的聲響需求,例如城市集合住宅中家庭成員為了孩子需要不看電視不聽廣播甚至不在家接打電話等等比比皆是。但是其他家庭成員也有自身的聲響需求,但是這些需求大部分源自娛樂,因此出于傳統(tǒng)觀念,大部分人都會強行抑制自身需求來滿足兒童的需要,這對于老年人來說其實是非常不人性的,老年人的娛樂手段本身就較少,他們由于視力退化的原因很多不方便使用電子設備娛樂,由于聽力退化的原因需要更大音量才能聽清,如果要求他們不產生任何聲音,實際上變相剝奪了他們的娛樂權,尤其是這樣的時間段往往很長,對于擔心孫輩獨自在家不能外出,又雖然在家卻不能表現(xiàn)出自身存在的老年人來說,這些時間段的生存質量明顯下降。因此將家庭成員分布在不同層高,輔以合理設計,大幅減少相互之間的噪聲干擾、視線干擾等,可以有效保護家庭成員隱私,提升生活質量。在本項目設計中,各戶型均注意利用高差分斷空間,在坡度較大的地段,居住空間之間不僅上下分層,還可以水平錯開,進一步保證了避免干擾,各戶型內都以公共空間為紐帶,不同的居住空間各自連接公共部分,做到居住分離,公共聚集,是對坡地居住建筑空間組織形態(tài)的有益探索(見圖5)。
由于項目有比例的老人和兒童居住需求,又是坡地建筑,如果按照常規(guī)模式設計,很難保證最終的使用效果,設計中通過對使用需求的分析,有針對性地設計了滿足全齡化需求的空間,最終成果避免了坡地建筑千篇一律的建筑朝向依托地形設計,順應自然山勢,戶內主要房間均有良好的采光通風,并具有景觀視野等,也不是只運用了輪椅空間、防滑地面、無障礙扶手、移門等規(guī)范性手段,而是結合項目需求,合理使用坡地,化不利為有利,設計出既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健康建筑評價標準的全齡化條款,又有所拓展,做出真正符合目標居住人群全齡化生活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