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炯 蘭州資源環(huán)境職業(yè)技術學院
本電站工程為一等大(1)型工程,樞紐建筑我物包括上水庫、下水庫(已建)、輸水系統(tǒng)、地下廠房洞群和開關站、下水庫泄放洞等,電站設計安裝4臺單機容量375MW的可逆式抽水蓄能機組,總裝機容量1500MW,年發(fā)電量25.125億度,年平均抽水耗電量32.63億度。下庫進/出水口位于距下岸水庫大壩約650m處,兩進/出水口平行布置,軸線間距離為24.0m,由進水渠、前池段、攔污柵段、擴散段、調(diào)整段、檢修閘門塔、漸變段、尾水隧洞等組成。進水明渠長約200m,寬73m,底板高程為172.0m;進水明渠后接前池,前池底板高程161.0m,與明渠之間通過56.5m長的反坡連接,坡度1:5;反坡底端與進/出水口間經(jīng)攔渣坎分為15m的沉渣池和30m的前池。進/出水口擴散段長34m,調(diào)整段長7m,調(diào)整段斷面6.0×7.4m(b×h);后接檢修閘門塔,閘門孔口尺寸6.0×7.4m(b×h);閘門后接尾水隧洞,設12m漸變段,隧洞由6.0×7.4m(b×h)方形漸變?yōu)橹睆?.4m圓形隧洞。
根據(jù)模型試驗任務書要求,模型幾何比尺為1∶50(Lr=50)。模型按重力相似準則設計,采用正態(tài)模型,其它相關水力學參數(shù)的比尺分別為:
流速比尺:Vr =500.5=7.071;
流量比尺:Qr=502.5=17677.669;
時間比尺:Tr=500.5=7.071;
糙率比尺:Nr=501/6=1.919。
整個模型由供水系統(tǒng)、下游水庫和尾水明渠、進/出水口、量水系統(tǒng)以及回水系統(tǒng)等組成,模型制作和安裝見圖1。
模型模擬制作范圍:縱向長570.0m、橫向?qū)?00.0m。下庫地形模擬至215.00m高程,下庫地形和尾水明渠均根據(jù)設計資料采用水泥沙漿制作,進/出水口及泄放洞采用有機玻璃制作。出口附近區(qū)域內(nèi)的開挖地形按設計圖模擬制作。
模型試驗中,采用電磁流量計量測模型流量,水位采用測針測量,流速用旋槳流速儀測量,壓力采用測壓管和測針進行觀測。對某一點的水位、流速、壓力等均分別測量三次,取三次測量的平均值。進/出水口設兩個觀測斷面,各孔口的每個觀測斷面均設有三條(左、中、右)觀測垂線,每條垂線設5個測點。尾水渠共設五個觀測斷面,根據(jù)尾水渠各個觀測斷面處水面寬度,各斷面設5條觀測垂線,每條垂線分別設有3個(表、中、底)流速觀測點,其中,底部測點距渠底2.0m,表面測點位于水面以下1.0m。模型試驗設計、模型制作和安裝、試驗測試儀器和測試方法均滿足水工常壓模型試驗規(guī)程要求。
電站抽水時,進/出水口各流道的分流比、分流系數(shù)、流速分布不均勻系數(shù)、平均過柵流速以及最大過柵流速等參數(shù)的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進出水口內(nèi)各流道的分流系數(shù)及分流比(電站抽水)
模型試驗結果表明:各流道的分流比約28.5%~36.8%;分流系數(shù)約0.86~1.10。不同工況下的分流比之間差別不大,分流穩(wěn)定,進流均勻?;灸軌驖M足各流道之間均勻進流的要求。中間流道②的流量略小于兩側流道的流量。電站在工況條件下抽水時,在攔污柵門槽處,流道①、流道②、流道③的斷面平均流速最大值分別為0.96m/s、0.80m/s、0.91m/s;最大流速值分別為1.28m/s、1.02m/s、1.15m/s;能夠滿足過柵流速的要求。
發(fā)電工況條件下,進/出水口各流道的分流比、分流系數(shù)、流速分布不均勻系數(shù)、平均過柵流速以及最大過柵流速等參數(shù)的測試結果見表2。
表2 進出水口各流道的分流系數(shù)及分流比(電站發(fā)電)
模型試驗結果表明:各流道的分流比約19.1%~44.9%;分流系數(shù)約0.57~1.35。不同工況下的分流比之間差別大,分流不穩(wěn)定,出流不均勻,不能滿足均勻出流的要求。中間流道(流道②)的流量最大,流道③流量次之,流道①流量最小。電站在工況條件下發(fā)電時,在攔污柵門槽處,流道①、流道②、流道③的斷面平均流速最大值分別為0.89m/s、1.27m/s、0.92m/s;最大流速值分別為2.43m/s、3.71m/s、2.59m/s;不能夠滿足過柵流速的要求。
模型試驗過程中,采用逐漸加大模型流量的系列試驗方法,測試和計算進/出水口的水頭損失,每組試驗分別測量三次。發(fā)電和抽水時,根據(jù)下庫進/出水口總水頭損失、水頭損失系數(shù)的試驗測試和計算結果,可以得到進/出水口總水頭損失系數(shù)與輸水隧洞內(nèi)流速水頭的關系曲線,見圖2。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電站抽水時,進/出水口的總水頭損失系數(shù)為0.217~0.240,其平均值為0.227。電站發(fā)電時,進/出水口的總水頭損失系數(shù)(無攔污柵)為0.578~0.638,總水頭損失系數(shù)的平均值為0.601。
與進/出水口體型設計和布置的原方案相比較,推薦方案僅對進/出水口的頂板和底板的擴散角、分流墩的長度及其擴散角等細部尺寸進行了較小的修改。因此,推薦方案模型試驗中,重點觀測和分析進/出水口內(nèi)水流流態(tài)、流速分布、分流比以及水頭損失系數(shù)等。
抽水工況條件下,進/出水口各流道的分流比、分流系數(shù)、流速分布不均勻系數(shù)、平均過柵流速以及最大過柵流速等參數(shù)的測試結果見表3。
表3 進出水口內(nèi)各流道的分流系數(shù)及分流比(電站抽水)
模型試驗結果表明:電站抽水工況下,各流道的分流比31.7%~35.5%;分流系數(shù)0.95~1.07。不同工況下的分流比之間相近,分流穩(wěn)定,進流均勻。能夠滿足各流道均勻分流的要求。中間流道(流道②)的流量略小于兩側流道的流量。
發(fā)電工況條件下,進/出水口各流道的分流比、分流系數(shù)、流速分布不均勻系數(shù)、平均過柵流速以及最大過柵流速等參數(shù)的測試結果見表4。
表4 進出水口各流道的分流系數(shù)及分流比(電站發(fā)電)
模型試驗結果表明:發(fā)電工況下,各流道的分流比30.8%~37.6%;分流系數(shù)0.92~1.13,不同工況下的分流比之間差別不大,分流穩(wěn)定,出流較均勻,能滿足均勻分流的要求。中間流道(流道②)的流量略大于兩側流道的流量。
模型試驗中,采用逐漸加大模型流量的系列試驗方法,測試和計算進/出水口的水頭損失。發(fā)電和抽水時,根據(jù)下庫進/出水口推薦方案的水頭損失和水頭損失系數(shù)試驗測試結果,可以得到進/出水口的水頭損失系數(shù)與流速水頭的關系曲線,見圖3。
上述進/出水口推薦方案試驗結果表明:電站抽水時,進/出水口的總水頭損失系數(shù)為0.223~0.248,其平均值為0.236。擴散段的水頭損失系數(shù)為0.103~0.133,平均值為0.117。電站發(fā)電時,進/出水口的總水頭損失系數(shù)為0.571~0.613,其平均值為0.588。擴散段的水頭損失系數(shù)為0.403~0.438,平均值為0.419。
該抽水蓄能電站下庫進/出水口模型比尺為1:50,模型按重力相似準則設計和制作,經(jīng)過下庫進/出水口原布置方案和5個修改方案的模型試驗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原方案模型試驗結果表明,下庫進/出水口體型設計和結構布置(包括出口段、調(diào)整段、閘門段、漸變段以及消渦梁等)是可行的。
(2)在下庫進/出水口原方案模型試驗中,發(fā)電工況下,進/出水口內(nèi)分流不穩(wěn)定,出流不均勻,不能滿足均勻分流的要求;各流道頂部均出現(xiàn)反向水流現(xiàn)象,流速分布不均勻,攔污柵門槽處的流速分布不能夠滿足過柵流速的要求。
(3)推薦方案的模型試驗結果表明,抽水工況下,分流比為31.7%~35.5%;分流系數(shù)為0.95~1.07。進/出水口分流穩(wěn)定,進流均勻。各流道的斷面平均流速最大值分別為0.88m/s、0.86m/s、0.92m/s,能滿足過柵流速要求。發(fā)電工況下,分流比為30.8%~37.6%;分流系數(shù)為0.92~1.13,進/出水口分流穩(wěn)定,出流較均勻,各流道的斷面平均流速最大值分別為0.99m/s、0.99m/s、0.93m/s,能滿足過柵流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