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作業(yè)是為了“應試”而布置的作業(yè),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幫助不大,也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新課改作業(yè)設計思路,布置道德感悟型作業(yè)、實踐體驗型作業(yè)、合作探究型作業(yè)、綜合鍛煉型作業(yè)等實踐探究性作業(yè),促進學生高效學習,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實踐探究性;作業(yè)設計;教學質量;思想道德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1;G63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3-0014-02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八個統(tǒng)一”,其中提及要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強調課堂教學要聯(lián)系社會實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但是,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思維、教學方式的影響,不少教師習慣于開展應試性教學,布置應試性作業(yè)。課堂上既沒有體驗和感悟,也沒有情感交流、思維互動、智慧碰撞,學生完全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教師注重研究如何應對考試,教研時抓考題,課堂講范例,布置以客觀題練習為主的應試性作業(yè)。這樣的教學與作業(yè),無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無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此,教師需要深入研究課改精神,研究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積極探索與學生實際相聯(lián)系、與社會現(xiàn)實相融通的實踐探究性作業(yè),驅動學生深入思考、主動實踐、積極體驗,推進學生小組合作、團隊配合、集體探究,從而達到既促進學生共同學習、主動學習、高效學習,又培養(yǎng)學生政治覺悟、道德情操、法治意識的雙重目的。
一、道德感悟型作業(yè)
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是教學的基本目的,更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最終歸宿。教師要引導學生明曉事理,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為檢查學生是否習得理論知識,是否真正覺知悟透,教師應布置一系列具有感悟性、反思性的作業(yè),讓學生獲得心靈啟迪、思想感悟、情感升華。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第四課“誠實守信”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閱讀感悟”中的故事,讓學生談一談紅軍墓對自己有什么啟示,課后讓學生搜集古今中外著名的誠信故事,分析從這些故事中獲得的啟迪,再聯(lián)想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誠實守信的行為表現(xiàn),反思自己還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夠。道德感悟型作業(yè)可以啟迪學生樹立誠信意識,運用誠信智慧,珍惜個人的誠信記錄,做一個誠信好學生、好青年、好公民。
二、實踐體驗型作業(y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钡赖屡c法治教學不僅需要進行理念的滲透,更需要進行行為的引導,也就是既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又要導之以行、持之以恒。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在實踐體驗中形成良好的政治品質與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七課“服務社會”時,教師可以組織集體性公益活動,讓學生或深入村居、社區(qū)為居民打掃環(huán)境衛(wèi)生,或前往敬老院幫助老人整理衣被、洗頭理發(fā)、洗菜做飯,或到交通要道參加義務引路、文明導行、禮儀勸導等志愿活動。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周末隨家長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接受公益意識教育。另外,還可以幫助學生聯(lián)系一些邊遠山區(qū)學校,讓學生組織微公益捐贈活動,為邊遠山區(qū)學生募集書籍、衣物等,培養(yǎng)學生的雷鋒精神、志愿精神。又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二課“學習伴成長”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到學校相關領導和教師那里調查了解往屆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事跡,了解他們在校時如何用功學習,如何尊敬師長、關愛同學,在工作崗位如何勤勉敬業(yè)、取得哪些成績等,然后寫下自己的感受。這種實踐體驗型作業(yè)既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又能幫助學生增長道德法治知識,提高思想認識,提升品德素養(yǎng)。
三、合作探究型作業(yè)
為考核學生個體的學習效果,傳統(tǒng)教學往往強調“獨立完成作業(yè)”,反對學生合作完成作業(yè)。但在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忽視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集體主義教育,容易造就不合作、不合群、不合心的冷面人。新課改倡導廣泛開展小組合作、互動學習、集體探究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團結友愛、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集體主義精神。因此,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合作探究型實踐作業(yè),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體驗集體探究的樂趣。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三課“遵守規(guī)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集體分析在乘車出行、觀看演出、旅游觀光、集會等活動中應當遵守哪些規(guī)則,還可以讓學生集體研究制定班級公約、宿舍公約、活動公約等,引導學生反思自身是否存在不守規(guī)則與公約的行為,啟示學生遵守社會生活的基本規(guī)則,從而達到既鞏固知識又培養(yǎng)品德素養(yǎng)的雙重目標。又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五課“讓友誼之樹常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搜集古今中外名人的友誼故事,學習名人建立友誼的方法,引發(fā)學生思想與情感的共鳴。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思考與朋友發(fā)生“沖突”時,有哪些處理方式。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自己與朋友之間的“沖突”,建立深厚的友誼。這種合作探究型作業(yè),既有助于學生互助學習、集體探究,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理念、集體觀念和團隊意識。
四、綜合鍛煉型作業(yè)
北師大教授肖川說過,從學科角度講,課堂教學要為學生的素養(yǎng)而教。作業(yè)是教學的延伸,也是為“養(yǎng)”而教的延伸。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需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心理健康,關注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作業(yè)設計應該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身體力行、積極踐行。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第三課“依法行使權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是否被侵害過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正確處理等問題進行一次消費者權益的專題調查,形成一份微型調查報告。這樣的作業(y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某一辯題準備辯論材料,開展小型辯論活動。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將相關案例編成課本劇,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此同時,教師甚至可以讓學生將辯論、模擬表演等活動過程錄制成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為編排者、表演者、拍攝者提供展示才藝的舞臺,讓學生接受直觀、生動的德育,促進學生的心理暗示和知識遷移。
五、結束語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道德與法治教學更是一種喚醒和點燃,教師要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作為第一需要,努力培植學生持久的、主動的內在學習動力。要科學設計一系列道德感悟、實踐體驗、合作探究、綜合鍛煉的探究性作業(yè),用于喚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點燃學生完成趣味作業(yè)、深入鉆研探究、感悟踐行品德的激情,讓學習探究變成學生的思想自覺,讓完成作業(yè)變成學生的行動自覺。
參考文獻:
[1]王寅秋.實踐型作業(y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8.
[2]卞偉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性作業(yè)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8.
[3]孟宵楠.初中思想品德課道德實踐型作業(yè)設計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柯海棠(1981-),男,福建安溪人,一級教師,從事德育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