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牛茂林
2013年11月30日晚7時,我和朋友來到澄城縣堯頭新街附近的白忠俊師傅的砂窯場,看他燒砂鍋和藥罐。在說燒砂器之前,先介紹一下堯頭砂器。上世紀七十年代,堯頭尚有砂器作坊9家,砂窯5座,都是白姓人家經營,窯址就在白家城砂鍋溝。5座窯輪流燒造,一年到頭窯火不熄。1983年白家城整體搬遷后,就只剩下白百海(白忠俊父親)一家堅守。2011年,白百海病故,享年80歲?,F(xiàn)砂器燒造傳人白忠俊、權連英夫婦,都出生于1969年。堯頭砂器品種原有20多種,現(xiàn)只生產砂鍋、藥罐兩種。中央電視臺1套、10套曾專題報道過白忠俊夫婦。
砂器制作的工序主要有和泥、拍砂鍋、加沿子、修沿子、按把、上釉(藥罐)、晾曬(晴天5日即可)、煅燒8道。煅燒時一般下午2時點火,使用煙煤,鼓風機助燃。爐火旺時溫度達攝氏兩三千度。砂器生坯先要在爐火旁烘烤預熱,然后放入爐內,加蓋坩堝(形狀如倒扣的鐵鍋,當地人發(fā)音“蓋火”),在爐上煅燒約兩分鐘即掀鍋出爐,一小時可燒成品80件左右。新砂器出爐后先放到一個裝有草木灰的豎立的鐵鍋內冷卻和“加色”,據說能增加砂器亮度。砂器是明火煅燒,為了減輕高溫對人的炙烤,都是夜間工作,直到天明。
我們到白師傅的作坊時,他們已干一個小時了。這是一個三四百平方米的獨院,一邊有兩孔窯洞,一孔是做生坯的工作間,一孔是庫房。窯洞外空地上就是燒爐,三個爐口同時燃燒,火光熊熊。白忠俊頭戴一頂破竹帽,帽下壓一條毛巾,搭在耳旁,權連英和幫工戴的是小草帽。他們干的正起勁,臉上都落有道道黑灰。白忠俊兩口子不停地放生坯、扣坩堝、起貨,興起時,白師傅還把取出的燒好的紅彤彤的砂鍋用鐵桿挑起在空中抖幾抖,很是好玩??吹竭@情景,我不由得想起李白的《秋浦歌》來:“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碑斖砉矡焐板仭⑺幑?000余個。12月1日早7時,我們又趕到白家時,白師傅正在窯洞休息,一臉倦容。談起砂器制作前景時,他很無奈。他說:“這活勞動強度大,現(xiàn)在沒年輕人愿意干,掙錢也不多。砂器制作到我這就到頭啦?!笨h里的惟一補助是,每年文化局給他和妻子各發(fā)500元。
傳統(tǒng)手工技藝后繼無人,如果哪一天這種制作工藝失傳,將是多么大的損失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