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袖手
寶馬的“雙腎”造型近年來一直備受爭議,最近全新的4系雙腎又引發(fā)了關注。本文分析了寶馬一路走來的造型演變,可以看出,新世代車型逐漸擺脫傳統(tǒng)車型的改款附庸身份,慢慢從模仿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節(jié)奏。
在這個嶄新的時代,汽車行業(yè)最不缺的就是華麗轉身的舊貴族和華麗閃腰的老擁躉。這兩天,寶馬又不出意料地站到了風口浪尖。這次的導火索,是全新4系的雙腎。
是的,如圖所示。
去年概念車發(fā)布時的一片罵聲并沒能阻止寶馬“豎向雙腎”的決心,新一代4系終究還是露出了兩顆碩大的兔牙。粉絲們對此義憤填膺。其實,關于雙腎的吐槽近年來一直沒停止過,從新7系和X7到一系列概念電動車,越來越大的尺寸和越來越放飛自我的輪廓,都成了社媒上各位云設計總監(jiān)的活靶子。
就像離婚冷靜期一樣,吐槽歸吐槽,娛樂歸娛樂,接受還是要接受。既然無法改變,我們不如從頭思考一下,寶馬真的腎透支了嗎?雙腎真的不應該做成這樣又大又豎嗎?
對呀,寶馬的雙腎,一直都是高度不變,寬度越來越大的呀。
但如果我們把視線放遠一點:從第一款套牌Austin Seven的Dixi,到雙腎起源303,從巴洛克天使501,到當代寶馬運動精神的奠基者1500,寶馬從來也沒把自己鎖定在一種雙腎上(這還不必提戰(zhàn)后為了混口飯吃而推出的Isetta)。
看,橫腎不是傳統(tǒng),豎腎也不見得是,甚至雙腎也不是那么不容挑戰(zhàn)的傳統(tǒng)。當然,挨罵倒是寶馬設計的傳統(tǒng)。當年豎腎改橫腎的時候就沒少挨批,班戈引領時代的火焰燃燒表面也被損過好一陣子,所以這次挨罵,也只是創(chuàng)新的常態(tài)而已,清軍入關時有多少人拒絕剃發(fā),民國鼎新時就有多少人拒絕剪辮子。
說到底,“雙腎”并不是“好設計”的必要條件,這種所謂“悠久傳統(tǒng)”主要還是品牌營銷的考慮。所以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寶馬這次被罵也算得上求仁得仁:誰讓你自己在宣發(fā)時總這么強調雙腎呢?建立一種人設就是培養(yǎng)一群粉絲,也就要時時處處迎合這群粉絲的需求,否則,格柵改輪廓、中保研實驗,孩子跟爹姓,都可以驗證“水能覆舟”的道理。
寶馬歷代車型的變化
從法理上恢復了豎腎的呼吸權,我們再來說說為什么。不光是這個格柵,也不光是外飾造型,近兩年的寶馬,把Hofmeister轉角丟了,把換擋雞腿掰了,整體風格也越來越小清新,像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忽然敷上了面膜。是因為腎腫得太大,透支了荷爾蒙嗎?
讓我們從2016年的Next100 Concept說起。
2016年,當寶馬粉絲們沉醉于Sheer Driving Pleasure的體驗和凌厲健碩的造型時,一款代表BMW未來一百年進化方向的概念車突然出現(xiàn)。嗯?武林掌門家族的長房嫡長子,居然宜人得如同一個穿上格子襯衫的IT社畜,尤其是內飾,方向盤都能折疊了?駕駛樂趣去哪兒了?這是被智能網(wǎng)聯(lián)的浪潮嚇到了?
厲害的還在后面。2018年的iNext代表了寶馬電動車的未來。對,就是這樣,干干凈凈,毫無雄健剛猛之氣,看起來就是個清新可愛的高科技暖男。不僅外飾變得陌生又奇怪,內飾也開始關注前后排的閑聊溝通?各位,你們幾時見過寶馬設計圖里駕駛座空空蕩蕩,副駕和后排成為主角?太奇怪了,要知道,上一款“寶馬電動車的未來”叫i8。
寶馬乘客的春天還在繼續(xù)。今年年初的CES展,寶馬依然獨享一個Silver3展館和一圈動態(tài)體驗賽道。但不好意思,海報的C位和展館的焦點,留給了三臺與駕駛無關的座艙:零重力座椅的X7(專注于副駕舒適享受)、移動輕奢酒店i3(專注于后排單乘客商務體驗),以及放松舒適概念的Interaction EASE Concept(專注于卸掉方向盤)。
三者的造型有一個共同點:以座椅為核心,通過空間的建構、體塊的搭接和塊面的分割來“堆積木”,營造一種家裝感,或者說,讓你在車里時,感覺更像在家里。
好好好,你說這些都不重要,它們不是運動車型。
終于,生而運動的4也要淪陷了:今年早些時候發(fā)布的i4概念車里,依然保持現(xiàn)有格局的IP也抵擋不住淡漠灰白鑲金邊的輕奢風。如果說i8是一輛趕電動潮流的寶馬,那么i4就是一輛適度寶馬的電動車。
寶馬,你變了。
寶馬的轉變,從官網(wǎng)的slogan就看得出來。同樣的“Sheer Driving Pleasure”,不同的字體和特別的加粗,當然意味著“樂趣”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那么是否也意味著前面的Driving也從“駕駛”逐漸轉向“用車”?
此外,汽車生活排在了首頁菜單欄的第一位,而后是設計和創(chuàng)想,再次才是性能。這似乎也印證了寶馬荷爾蒙的衰減。
其實,不是寶馬娘炮了,而是其品牌自我認知產(chǎn)生了正常的演進。事實上,1962年的1500或許才是這個品牌秉承發(fā)動機的先天優(yōu)勢,堅定走向運動路線的開始?;蛟S在80年代之前,這家巴伐利亞飛機發(fā)動機制造商都沒有明確地把自家車型定義成精準強悍的性能機器。與其說它的雄性激素消退了,不如說它回歸了一家汽車制造商的中庸定位。把戰(zhàn)斗基因提純到了真正運動的車型,至少新4系的造型也依然須發(fā)戟張,而且電動車隊伍里,也不乏千里不留行的荒漠飛俠。
2019年的M Next Concept就是這樣一位過癮的武者。荒涼暗黑的背景里,宛如殘陽滴血的一條紅線瞬間讓人心跳加速,將視線直接對齊到正前方,整個駕駛艙的格局也最大限度地駕駛者中心化??梢韵胂螅诶锩娴鸟{駛者眼中,只有前方的目標,而沒有副駕的尤物;只有速度和加速度,沒有重力和阻力……這怎么有點像在玩游戲?
是的,這種場景非常虛擬化。這也許指向了自動駕駛時代,運動欲望的兩種滿足形式:作為奢侈品的真實刺激和VR游戲之類的虛擬座艙??傊诘陀麜r代,公路上貼地飛行的時代大概是要終結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寶馬的新車要長成這樣。
從i4概念車可以想見,發(fā)布時間更晚的i4量產(chǎn)車也會采用與4系燃油車類似的前臉。但真的是i4向4系靠攏嗎?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是燃油車給電動車開路呢?
電動車時代,底盤的電池組使車身姿態(tài)抬高、前臉重心提高的同時,又需要兼顧視覺的減薄,避免雙下巴、三下巴的出現(xiàn),因此必須在上方提高水平特征、“勒高褲腰帶”的同時,建筑起堅實的下方架構。
寶馬的解決方案是,上沿水平,豎腎下扣;下方掏空,兩側支撐。這樣就在新的比例下保證了“主特征輕薄骨感”、“向下抓地”兩大要點。
在側面,也更需要通過體塊的穿插、堆積、支撐(尤其注重斜向線條的大膽引導),而非“揪面”之類的手段來避免過于厚實的視覺感受,雖然概念車也引入了分色手段,但即便是素胚模型,也能看出更明顯的立體空間;A-line的前移和Hofmeister轉角的屈服也很好地助推了水平方向的拉長,讓整車姿態(tài)回歸橫向扁平。
來到內飾,以用戶為原點,車內地板抬高,相對更高的坐姿使得主儀表臺相應降低。對人而言,從“一堵墻”向“一張桌子”進化。再加上新時代用戶用慣了智能手機,對于智能設備和服務質感的關注度飆升,屏幕相對抬高增大,朝天面逐漸成為關注重點。乘坐姿態(tài)和用戶喜好兩個因素共同發(fā)力,讓造型中“直撞胸膛的沖擊力”讓位于“高效殷勤的吸引力”,因此水平感和輕薄感變得既可能,也重要。
當沖擊力削弱,吸引力上位,造型的戲劇感和沖突感就將被整體感和精致感取代,內飾造型更多地作為氛圍營造者、欣賞和把玩對象而存在。首先失寵的是漲滿手心的檔把和粗壯霸道的方向盤,其次就是雕塑感強烈的飾條——如外飾一樣,為了消減較高的尺寸帶來的不利影響,大面的立體感、體塊感和飾條的分割貫穿取代了傳統(tǒng)裝飾件的面上雕花,飾條很多時候僅作為勾邊而存在,原有的石膏雕塑氣質被豐富多變的紋理取代。大塊的包覆也逐漸不受歡迎,為了造型的整體感、家居感,同種/同色材質比單獨顯露的包覆更受寵愛。
為了契合科技感和功能需求,設計者添加了更多值得玩味的小細節(jié),例如不經(jīng)意間瞥見的鏤空與小支架,它們凸顯了關鍵部件的存在,也輕巧靈動地點綴了整體感的大氛圍,多多少少的參數(shù)化氣質還產(chǎn)生了并不粗壯但可靠的支撐感,可以看做建筑領域高技派的一種遺產(chǎn)。
從更深層次來說,新世代的內飾也同樣照應了前面提到的“Pleasure為重”原則。美好的汽車生活體驗,把你從駕駛樂趣的懷抱里搶了出來。醒目的智能設備、主副駕更平權的屏幕設計、smart surface的無界操控,最終都服務于無拘束、無壓力的個人體驗和情感交流。
因此,回到用戶原點,電動智能網(wǎng)聯(lián)的技術架構,就催生了從撞胸式的“駕駛者中心”向擁抱式的“使用者(多元)中心”的演進,時刻交互,處處體貼,成為了BMW和其他車企“放下身段”,舍棄剛猛后的新追求,而(解構之后的)結構化、家居化(包含了空間的延伸感,可體現(xiàn)為水平、輕薄等)、整體化和細節(jié)的輕巧精致化,也將成為新世代和新時代的造型熱點。而夾在舊時代與新時代之間的這一批燃油車,可能會成為服從長期戰(zhàn)略布局的棋子,從技術、設計和輿論等角度,為新貴們打開這扇大門。
電動智能之勢如下山猛虎,新世代車型逐漸擺脫傳統(tǒng)車型的改款附庸身份,像汽車取代馬車一樣,慢慢從模仿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節(jié)奏。相信我們會見證更多的燃油車造型電動化,4系的改變,大概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