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在詩歌中廣泛存在,花的隱喻在唐詩中亦是如此。前人已經(jīng)做了許多關于詩歌中花意象的隱喻研究,但針對唐詩中花的隱喻的研究尚不多見,探究花的隱喻中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的研究更寥寥無幾。因此,本文按花如美人、花如人生、花如愛情、花如美德四個維度,對唐詩中花的意象及其包含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分析,以期歸納出花隱喻在唐詩中主要的涵義和折射出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唐詩;花;隱喻;文化蘊涵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0)18-0247-03
隱喻是一個認知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的映射,即通過一個更常見的具體的事物來理解另一個抽象深層的事物。隱喻作為一種人類基本的認知方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它不僅僅存在于語言中,更體現(xiàn)在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中[1]。隱喻是詩歌的生命,賦予了詩歌生動的活力和豐富的內(nèi)涵[2]。唐詩中花的涵義豐富,常常被隱喻為其他的抽象事物。隱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要和一定的語境和文化緊密結(jié)合才能發(fā)揮自己的功能[3]。如不能理清花的隱喻,則難以參透詩的內(nèi)涵,難以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
當前,對唐詩中花的意象的研究可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某一位或一類詩人所寫的詠花詩的研究,既包括對白居易[4]、李商隱[5]等所寫的詠花詩的研究,還包括對女性詩人筆下花的意象的探析[6],由此總結(jié)出他們所寫的詠花詩的特點。第二類則將焦點凝聚于某一種花,探究其在唐詩中的意象涵義,如有學者從概念隱喻的視角出發(fā),總結(jié)出了“美人是牡丹、憂傷是梨花、菊花是愿望”的花隱喻的映射機制[7]。第三類則是對中英詩歌中的花的意象進行對比研究[8],以找出花意象的象征在中英詩歌中的異同,并得出相應的文化啟示。綜上所述,雖然唐詩中花意象描寫豐富,包含著大量花的隱喻,但目前基于花這一大概念,對唐詩中花的隱喻的研究寥寥無幾。并且也鮮有人探究花的隱喻背后蘊含的文化因素。因此本文試圖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從花這一大概念出發(fā),將唐詩中花的隱喻的目標域分門別類,以探究以下問題:①唐詩中花的隱喻有何規(guī)律?②花的隱喻規(guī)律折射出哪些文化特點?希望由此幫助讀者了解唐詩中花的隱喻的豐富內(nèi)涵文化,更加領悟詩人細膩的情感和唐詩的魅力文化。
一、唐詩中花的隱喻認知分類
通過梳理唐詩發(fā)現(xiàn),花的隱喻的目標域常常覆蓋美人、愛情、美德、人生、青春等[9]。下面筆者將從花如美人、花如人生、花如愛情、花如美德四個維度對唐詩中花的隱喻進行分析,并介紹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
(一)花如美人
花與女性有眾多共通之處。從外在層面來說,花兒的嬌美,恰如女性嫻靜溫和的氣質(zhì);從內(nèi)在層面來說,花兒的含蓄或熱情等氣韻均與女性的性格、氣質(zhì)等存在交集;最后,從時間的角度來說,花兒的美麗是短暫的,花期一過便枯萎凋落,女性亦是要面臨韶華易逝、容顏難駐的局面。因此,花常常被詩人用來比喻美人,通過借花喻人,達到花的象征意義與人的審美情感相貫通的境地。
在唐詩中,有許多將花隱喻為美人的詩。白居易的《長恨歌》便是其中的典型。該詩中,在對楊貴妃傾國傾城的相貌進行刻畫時,多處以花相喻。包括“云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這些都描繪了楊貴妃的天生麗質(zhì)和花容月貌。之后用“芙蓉如面柳如眉”將楊貴妃比喻為芙蓉,由芙蓉花的妖嬈美麗聯(lián)想到楊貴妃的嬌艷娉婷,更突出其高貴、讓“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容顏。白居易在其他詩中,也常常以“芙蓉”隱喻美人。如《感鏡》中的“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將如花嬌艷的美人比作秋水中的臨水
芙蓉。
(二)花如人生
花的生命歷程歷經(jīng)含苞待放、絢麗綻放、花開燦爛、凋謝、枯萎,而人的生命旅程是出生、青少年、成年、中年、老年、死亡[10]。從此可見,花和人都有相似的生命周期,都要經(jīng)過由興起到興盛到衰落再到滅亡的過程。這是花與人在時間上的對應,人們在普遍的認知經(jīng)驗上構(gòu)建了花對人生的象征意義。
提到唐詩中將花與人生相比的詩,《金縷衣》必有一席之地,“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詩將花開喻為人生的青春年華,花敗喻為人的青春逝去,以“花開花敗”隱喻人的一生[11]?;▋簭氖㈤_到凋零不可重來,人生的軌跡也如同花開花落一樣一去不復返[8]。相似的隱喻范式還存在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中。該詩以“落花”比喻李龜年的人生,花由絢爛綻放到枯萎凋零的整個過程如同李龜年由人生巔峰到?jīng)]落江南的歷程,也象征著唐朝由開元盛世到后期衰敗的整個開元時期的滄桑巨變?;ǘ涞牡蛄闩c人生的沒落之間一一對應。
(三)花如愛情
綻放的花朵美麗純潔,給人以美好的感受,如同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定義?;ㄉL經(jīng)歷生根發(fā)芽到含苞待放,再到絢爛綻放,最后零落成泥,而愛情也有懵懂青澀、成熟理性、分道揚鑣等階段。因此,愛情是花這一隱喻可以激活一組對應關系:花的綻放對應愛情的萌芽,花的培育對應愛情的呵護,花的枯萎對應愛情的結(jié)束[8]。
詩歌中,常常將桃花喻為愛情。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寫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敝v了詩人在春天時節(jié)與如桃花般美麗的女子邂逅,一年后,故地重游,桃花依舊,那人卻不知何處去。此詩中,初遇的一見鐘情,一別之后的思念,飽含深情的重訪,未重逢的沮喪等,全包含在這桃花中。桃花是詩人對女子萌生愛意全過程的見證者,象征了詩人的愛情。相似的花喻愛情的例子還有劉禹錫《竹枝詞》中的“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和杜荀鶴《春閨怨》中的“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均把愛情隱喻為花,雖甜亦美,但花期有限,容易凋零枯萎,并且終究如曇花一現(xiàn)般不能長長久久。由此傳達出詩中女子的憂愁之意,令人為之觸動。
(四)花如美德
花朵的品種萬千,生長環(huán)境不同,花期、花性均不同,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品格涵義。人們根據(jù)自己所推崇的不同品格,選擇不同的花自喻或喻人。這種隱喻多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通常被稱為新奇的隱喻,在這里歸屬于詩性隱喻。這些隱喻,一旦被人們接受,則喻義相對固定,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藝術(shù)內(nèi)涵[10]。
黃巢的《詠菊》一詩,以菊喻己,借物抒懷?!按角飦砭旁掳?,我花開后百花殺”,描寫了在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別的花兒均衰敗了,唯獨菊花頑強盛開的場景,贊揚了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除了菊花,梅花在唐詩的寓意也是相對穩(wěn)定的。張謂《早梅》中的“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描繪了一枝枝潔白如玉、遠離塵世、獨立盛開的梅花。此梅花盛開于嚴寒冬季,開在無人問津的偏僻溪畔橋邊,煢煢獨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體現(xiàn)了其高潔的品質(zhì)。
二、唐詩中花的隱喻的文化內(nèi)涵
花如美人、人生、愛情、美德的隱喻具有普遍性,在現(xiàn)今的語言中仍能找到這些對應關系。這些映射機制都包含著相應的文化內(nèi)涵,值得探究。以下將對這四個維度的文化內(nèi)涵逐一介紹。
(一)“花如美人”的文化內(nèi)涵
唐詩多用芙蓉、牡丹等比喻美人,這是有淵源的。芙蓉、牡丹花大而艷麗,象征榮華富貴、國色天香。并且在古代,牡丹、芍藥、芙蓉是名貴之花,地位尊貴,在詩歌中常常是美貌的代名詞[12]。尤其是牡丹,牡丹最早于在隋朝時期進駐皇家園林,而后在唐朝時期興起了種植牡丹的潮流,更在洛陽形成了“牡丹文化”。唐人鐘愛牡丹,視牡丹為當之無愧的“國花”,象征著國運昌盛。栽種、欣賞牡丹更成為風靡一時的社會風尚。白居易的“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可見一斑。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更體現(xiàn)了唐朝時期人們對牡丹的青睞程度。因此,唐朝出現(xiàn)了許多歌頌牡丹的詩句,有不少詩人用牡丹比喻高貴華美的女子也就不難理解了?,F(xiàn)今,仍存在許多體現(xiàn)花與女性之間的映射的成語。如用“黃花閨女”形容未出嫁的女子;用“花容月貌”“花枝招展”“云鬢花顏”“閉月羞花”等成語來形容女子樣貌如花兒般美麗,富有魅力。
(二)“花如人生”的文化內(nèi)涵
唐詩中,花的一生常與人的一生相互照應。此隱喻在古今都有可循之跡。如在詩歌中,“落花”就經(jīng)常與“死亡”相聯(lián)系,尤其指女子的香消玉殞。黛玉《葬花吟》中的“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就將這一映射關系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又如,女子十三四歲如含苞待放的花兒,被稱為“豆蔻年華”;女子二十歲時面粉如桃,被喻為“桃李年華”,二十四歲時則稱為“花信年華”,意為像花兒綻放之時,到了人生最美好的時期?,F(xiàn)下,還有不少名言警句包含著花與人生、時間的相對應關系,如“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等,意在表達花敗之后還有重開之時,而人生和時間的運轉(zhuǎn)卻是不可逆的。
(三)“花如愛情”的文化內(nèi)涵
用桃花來象征愛情最早出現(xiàn)于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詩經(jīng)·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以桃花起興,歌詠新婚女子嬌媚可人的詩句,暗示了新婚夫婦愛情美滿,桃花作為一個婚愛時令的產(chǎn)物,由此成為愛情的象征[13]。在唐朝時期,桃花悲情的意象被充分地挖掘展現(xiàn),桃花的藝術(shù)表達技巧和審美意蘊也得到空前豐富和發(fā)展,其中悲情意象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13]。如由崔護《題都城南莊》一詩衍生出的“人面桃花”一詞,比喻男子對愛慕卻不能再相見的女子的懷念之情。發(fā)展到現(xiàn)代,更有以桃花為意象暗指與愛情相關的不同事件,如“犯桃花”“走桃花運”指受到異性的青睞;“爛桃花”“桃花劫”指不盡人意的愛情等。
(四)“花如美德”的文化內(nèi)涵
在中華文化中,山不僅是山,水不僅是水,它們還承載著人們賦予的內(nèi)在品格和精神。這些所賦予的內(nèi)涵體現(xiàn)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觀,這樣的審美視角最開始形成于先秦時期,最早表現(xiàn)出來的是孔子??鬃釉?,“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其實,“知者”與“水”同“仁者”與“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這兩種隱喻的產(chǎn)生是基于孔子自身的認知感受和觀點,在孔子的啟發(fā)下,我們理解了“知者”與“水”、“仁者”與“山”的聯(lián)系,從而獲得了對“知者”“仁者”的一個新穎的解讀視角。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等均是如此,這些事物的隱喻有別于傳統(tǒng)的基于喻體與本體相似性的情況,它產(chǎn)生于說話者或作者新發(fā)現(xiàn)的或刻意想象出來的相似性的基礎之上,所以具有更高的認知價值[14]。古人對自然界事物所賦予的美好品德形成的潛在映射關系體現(xiàn)了中國人個性化的審美觀念,也體現(xiàn)了中國特有的文化歷史,值得仔細琢磨。
本文通過對部分唐詩的分析,指出在唐詩中,花作為源域,目標域多集中于美人、人生、愛情、美德?;ǖ囊庀蠖嘣S富,知悉其在詩句中的不同隱喻,不但能更深入地了解詩句的涵義,更準確地把握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也可以進一步感受唐詩中花豐富的意象涵義和文化知識。由于收集到的資料和篇幅有限,本文未窮盡地去分析所有的與花隱喻有關的唐詩,僅以《唐詩三百首》為基礎去剖析花的隱喻。此外,對花的隱喻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探究未必盡善盡美。因此,唐詩乃至宋詞等其他詩歌體裁中花的隱喻還有探究的空間,其中的文化蘊涵也有待完善補充。
【參考文獻】
[1]Lakoff, 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3]文旭,羅洛.隱喻·語境·文化——兼論情感隱喻:人比黃花瘦[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
[4]陳婧.白居易詠花詩研究[D].陜西:陜西理工學院,
2014.
[5]雷晶晶.“風騷”還是“艷情”——論李商隱無題詩多維解讀成因.[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
[6]宋曉冬,毛水清.唐詩宋詞中女性筆下的“花”意象[J].廣西社會科學,2006(3).
[7]方辛.唐詩中花的概念隱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5.
[8]孫曉艷.概念整合理論視域下的詩歌意象探析——以花意象為例[J].昌吉學院學報,2018(4).
[9]孫曉艷.英漢詩歌中花意象的認知隱喻對比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13.
[10]周德艷,張淳.花的隱喻研究[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5).
[11]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7.
[12]劉敬.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梨花”意象賞析[J].湘潭大學學報,2005(5).
[13]徐麗華.《紅樓夢》中“桃花”的悲情意象探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3(2).
[1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黃惠如(1996~),女,廣州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