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多種方式引入國際教育資源與人力資源、提高交流合作的層次和水平、豐富交流內容與合作模式”,以加強我國高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同時,《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也將推進國際交流合作作為建設任務之一。此外,在國家對外開放的大環(huán)境下,有學者將國際交流與合作看作是“高校的‘第五使命以顯示高校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的地位”??梢?,高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是國家教育對外開放的具體要求,也是高等院校的時代使命。
【關鍵詞】黑龍江地方高校 ?國際交流 ?合作模式
一、地方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目標
國家“一帶一路”新戰(zhàn)略對黑龍江地方經濟的促進和引領作用,在“一帶一路”方針基礎上黑龍江“十三五”規(guī)劃的實施和保障體系研究。分析黑龍江省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現狀、問題、優(yōu)勢品牌和發(fā)展空間。省屬地方本科院校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部門、高等院校進行溝通交流,逐步疏通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性瓶頸,實現學分互認、學位聯授、往來頻繁、合作密切的交流局面。如 黑河學院積極與沿線的俄羅斯莫斯科各個高校大學搭建高水平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加強學科專業(yè)的對接,逐步深化教育合作交流,“讓一帶一路國家認同我們?yōu)槲覀兎铡笔菍W校針對“一帶一路”國際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旨。通過交流合作,各國間在高等教育領域實現資源、技術的互通共享,以人才聯合培養(yǎng)促進與沿線國家的經濟、科技等產業(yè)的合作發(fā)展,從而提升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世界話語權。
二、黑龍江地方高校教育國際化在地方經濟建設和發(fā)展中的落地人才培養(yǎng)方案研究和分析
省屬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學校“以對外開放促進人才培養(yǎng)質量與水平提升”和地區(qū)全面開放戰(zhàn)略,與沿線各國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促進留學教育質量、合作辦學等工作的協同發(fā)展,積極開展沿線國家留學生招生工作,促進國家留學中國計劃的實施。省屬本科院校為強化教育對外開放的內涵建設和全面提升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從聯合辦學、合作交流等多方面推動學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依托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國際人文交流等項目平臺申請國家資助,促進學校與其他國家高校間的師生國際教育交流。同時,加強先進教育經驗的交流,為沿線國家提供漢語教師,滿足其漢語學習需求,推動與沿線各國進行人員互訪活動和優(yōu)質教育模式的學習借鑒。此外,省屬地方本科院校由項目對接開展雙向互動交流,積極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申請國家優(yōu)秀本科生公派學校資格,盡力在學歷、學位、學分的認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1)孔子學院的輻射作用,全球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和孔子學堂的建設。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正式設立,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現有注冊學員210萬人,中外專兼職教師4.6萬人,孔子學院就是中國語言文化的海外傳播,向世界介紹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社會發(fā)展狀況。同時中國高校設置各種獎學金招收外國留學生來華留學,中國打開國門讓世界重新認識發(fā)展中的中國。
(2)擴大來華留學生教育規(guī)模優(yōu)劣勢分析。優(yōu)勢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使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國人民有了了解中國的強烈愿望;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為擴大來華留學生教育規(guī)模提供了保障;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學科優(yōu)勢,吸引廣大外國留學生。劣勢是我國留學生教育的思想觀念還相對落后,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認識不足;教育教學質量無法滿足高精尖技術的要求;經費來源存在明顯不足等。省屬本科院校圍繞扶持學科和專業(yè)建設,開展針對各層次教師的針對性計劃項目,提高教師國際化專業(yè)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針對高水平學術帶頭人實施“高層次人才、學術帶頭人國際研修計劃”,設立“國際研修基金”,每年選派2-3 名高水平拔尖人才到國外開展為期一年的出國研修、合作研究和高級訪問學者。通過國際研修計劃項目,進一步開拓學術帶頭人的學術視野,活躍學術氛圍,擴大學術聲譽,提高學術影響力和知名度。其次,針對中青年骨干教師實施“中青年骨干教師國外研修計劃”,以國家留學基金委、地方合作項目等為平臺,圍繞重點扶持學科和專業(yè),選派 5-8 名有發(fā)展?jié)摿Φ闹星嗄旯歉山處煟絿庵攸c大學和名校拜訪名師,開展定期的訪學和研修,有針對性地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
通過國外研修項目,進一步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國際化教學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為盡快投入學科專業(yè)建設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并為學科專業(yè)建設發(fā)揮更多的聰明才智。再次,針對青年教師實施“青年教師國外學歷提升計劃”,提升教師隊伍博士比例,尤其支持學校重點扶持和建設的學科專業(yè)以及外語、體育、藝術等博士比例偏低(少于 20%)的緊缺專業(yè),每年選派 1-2 名專任教師,通過學校、國家資助到國外進修學位,鼓勵教師以國際短期訪學或研修的方式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此外,海外引智活動和“引進來”的外校教師研訓交流也都無形中對本校原有教師的國際化培養(yǎng)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祝志春,張航.黑龍江地方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研究[J]. 商情,2019,(25):137.
[2]祝志春,王井榮,白雪. “一帶一路”戰(zhàn)略沿線黑龍江地方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探析[J].電腦迷,2018,(26):240.
作者簡介:汲磊超(1983-),男,1籍貫:黑龍江省伊春市南岔縣,黑河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