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潑好動、聰明伶俐,而一旦來到新的環(huán)境接觸陌生人時,就會變得膽怯靦腆,呆板笨拙;
有的孩子在幼兒園里獨自游戲、自言自語,顯得很不合群;有的孩子則恰恰相反,與人交往處處逞強,橫行霸道,顯得盛氣凌人;
還有的孩子遇到熟人時,即使大人強迫其對人要講禮貌打招呼,他也緘口不語,設法躲避。
兒童的交往能力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有很大影響。如果孩子不能主動與同伴交往,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遇到問題也不敢去找老師反映或?qū)で髱椭?,結(jié)果是沒有新的朋友。這樣他們就會感到孤單、心情沮喪,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學校的吸引力也隨之消失。同樣,兒童良好的交往能力也會給孩子的發(fā)展帶來好的影響。那么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呢?
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和他的學習能力、言語發(fā)展、智能活動、情緒反應、社會行為等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良好的交往能力,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培養(yǎng)。
語言能力包括理解別人的能力和表達自己的能力。首先是正確接受、理解他人言語。父母應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理解能力。如閑暇時可以和孩子多交談,盡量不要用重疊詞,如“飯飯”“覺覺”等,語言要逐漸精煉、復雜。閱讀故事時,不要每次孩子一問就停下來解釋,要讓孩子聽完全文后自己體味其中的語句、詞匯??梢远嘧尯⒆诱務勊娝?,學著用多種方法表達一個事物。如“爸爸、媽媽和我在家里”“這是我的家,我家有爸爸、媽媽和我”“這座漂亮的房子就是我家”等,使孩子在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上都能得到提高。在幫助孩子理解語言方面,多布置任務也是促進孩子水平提高的一種好形式。家長可以每天布置一個任務,由含一個條件的任務逐漸過渡到含有多重指令的任務,為孩子進入小學后對語言,特別是對任務性語言的理解打好基礎(chǔ)。比如,請你去拿一張小凳;請你去拿高的小凳;請你去廚房的陽臺上拿小凳。
其次是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兒童3-6歲及8-9歲是語言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家長除了要多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語言理解能力之外,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于即將上小學的孩子,要使其學會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首先要遵循的一個主要原則就是“與孩子平等交流”。多向孩子提一些問題,由孩子自己來表述;當孩子表述出現(xiàn)困難時,換個角度進行提問,或給出一些提示,切忌粗暴打斷或由家長“代勞”。站在孩子的角度,循循善誘,他們對言語的精細加工和組織的能力就會得到逐步改善。
學習“有效、準確”的表達,組織自己的思維,畢竟是個費腦筋的事,因此,父母在做到了“平等交流”以后,還需要創(chuàng)設一個讓孩子愿意“表達”的情境。對于學前兒童來說,游戲情境不失為最佳選擇。
大方地接受和委婉地拒絕他人:孩子學會正確地理解他人言語之后,還要學會大方地接受和委婉地拒絕別人。當別的孩子想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某個玩具或者游戲的時候,要教導孩子大方地接受別人:“好的,我們一起玩吧!”當孩子不愿意和別人一起玩或者不愿意答應別人的請求或要求時,他們往往會很簡單地拒絕別人,甚至把東西抱在懷里就跑開了。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委婉地拒絕別人。兒童剛剛開始形成自我、還不知道如何同別人溝通時,家長的啟蒙非常重要。家長要教會孩子在交往中遵守秩序、調(diào)整自己,為將來孩子的人際關(guān)系、智能的發(fā)展打下基礎(chǔ)。
致謝和道歉:父母要從孩子幼小的時候就教會他們:別人幫助了自己,要大聲說“謝謝”,自己不小心給別人帶來了麻煩要說“對不起”等。要讓孩子有禮貌,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如父母要孩子送來報紙,禮貌地說一句:“請幫我拿來今天的報紙?!碑敽⒆幼鐾赀@件事后,說一聲:“謝謝你,我的小寶貝!”這就在語言行為上給孩子做了一個良好的示范。事實上,以禮貌對待孩子,不會失去父母的尊嚴,反而增加了孩子對父母的敬重。
懂禮貌,會合作,學會交流與分享。一般來講,人們都喜歡性格開朗、微笑著向人問候的孩子和有禮貌的孩子,大家也都樂意與他更多地交談。守規(guī)則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歡迎,父母應教育孩子多考慮小伙伴的建議和意見,觀點不一致時,要互相商量;游戲時要遵守規(guī)則,輸了不耍賴;想和別人一起玩兒時,要有禮貌地提出要求:我們一起玩兒好嗎?咱倆交換玩具行嗎?被同伴拒絕的孩子,很多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交往的規(guī)則。比如,在參與團體游戲的時候,不懂得“排隊”規(guī)則;小朋友們商量做哪項活動時,他也不知道“協(xié)商”“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只會按自己的想法做。為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制訂明確的交往規(guī)則,要求孩子遵從。久而久之,孩子習得的社交規(guī)則,被他逐漸內(nèi)化形成穩(wěn)固的能力后,就能夠自如地運用到和同伴的交往當中了。
體態(tài)及輔助語言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要隨時讓孩子了解不同體態(tài)的不同含義,以及不同感情不同體態(tài)的表達方式。如:友善歡迎、好朋友相見、探身傾聽、感興趣、厭煩、不敢肯定、疑惑、怔住了……除此之外,還有通過手的動作表達出來的輔助語言,如這兒、那兒、這個、那個、過來、走開、去、拒絕、歡迎、安靜以及1-10數(shù)字的表達方式等。
矛盾和沖突的解決。家長要明白,孩子們的沖突并非都是壞事。他們通過沖突,才能明白互相尊重、互相謙讓的重要,逐漸學會約束自己、控制自己,用友好方式解決問題。當孩子們之間發(fā)生矛盾和;中突的時候,在沒有過激行為的前提下,家長最好首先做個“旁觀者”,而不要急于去做“裁判者”,要善于做有效的“引導者”,盡量發(fā)揮孩子們的能動性,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如果孩子們一時解決不了,家長可適當引導他們,學會從對方的角度客觀地思考問題,或者放棄自己的意見順從對方,或者學會說服對方,使自己為別人所接受,或教會孩子學會“合二為一”,將雙方意見有機綜合而取得皆大歡喜的結(jié)果。
進入小學后,孩子接觸到的人將會是形形色色的:一個學校中的學生可能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甚至不同的國家。所以,在入學前,教會孩子如何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將會給孩子以后適應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但這個基礎(chǔ)需要家長耐心細致地給予指導。面對不同的人群,家長要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交往原則。如尊重他人、不卑不亢等。
錢志亮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碩士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