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店埠學區(qū)北苑小學 陳海芳
近幾年,有機會不斷地出去學習,從一些知名語文教育專家身上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教本真語文。無論是全國模范教師陳延軍的《守正出新教語文》中提到的嚴肅語文教學,還是本真語文的代表吉春亞老師都一再強調本真語文的重要性,語文教學應該洗盡鉛華,返璞歸真。
那么,我是怎樣抓住習得本真語文的精神,運用在我的課堂上的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平時學習與教學中獲得的感受與大家共勉之,以便能得到改進和提升,一起還課堂實效。
隨著新一輪語文教材的換改,小語教師也感覺到了壓力。通過過去與現(xiàn)在的教學實踐,從而獲得一點教學的感悟。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要達到上述目標,必須讓學生自己讀書。應該要讀出聲,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如臨其境,與文本產生共鳴。短短的一個月教學,就讓我明白:要想讓孩子能在課堂上配合好老師的授課,他們自己也能很容易地掌握知識,就要細細地品讀每一篇課文。那么首先要抓課文中關鍵的詞句,同時要理解意思,再通過讀書才能領悟語言的魅力。總而言之,就是給予時間讀,在讀中培養(yǎng)感情,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在讀中積累到大量的語言,這樣就能學習表情達意的技能技巧,從而提高孩子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情感的迸發(fā)。
例如:我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丁香結》這課時,我注意抓住每段中關鍵詞語,又在語句環(huán)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悟出那種深厚的情感。通過抓住關鍵詞語“格外茂盛”,從而引導學生找出“城里”“城外”來說明丁香開得多,引起孩子想象出“一枝紅杏出墻來”的美好意境,這時孩子喜愛丁香花的情感就很自然地流露無疑。又比如:課文里引用了古人的詩句:“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這樣的句子,很容易讓學生急于去尋根,理解詩句的真正含義,這時教師加以滲透,感情范讀,同時創(chuàng)設配音讓學生感情朗讀此詩句,細細品味,那就起到很好的效果。學生跟著老師的情感細細品讀,文本中作者是由微雨中的丁香花從而體會到:丁香花的嫵媚,聯(lián)想到人生的真諦也如丁香一般:生命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或多或少遇到荊棘,也會遇到自己束手無策的時候。人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能在自己的可控制范圍內的,這樣也未必不好,因為這樣也能因解決不了棘手的問題,而使得人生不至于平淡無味,同時還能在思想上教育學生:當身處困境,面臨挫折時,我們不應該自暴自棄或者怨天尤人,既然人生中的問題解決不完,何不樂觀豁達一些呢?順風順水的路途固然是我們每個人所向往的,但是在遇到逆境時,也更能展示自我才能和風采。比如:魯濱孫就是對學生進行正能量教育的典范——克服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最好事例。這樣給自己的人生經歷添加了不少色彩和意義。正如冰心所說:“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到這里,課堂讓學生已經不知不覺中感受到那份真正的有關丁香結的情感。
在教學實踐中還能夠讓我們提高課堂實效的方法,那就是從所讀的內容中,大膽地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讓思維瞬間飄起來。
首先,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比如閱讀《草原》這課時,讀到課文中主客相聚與惜別的內容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想生活中自己與親人或朋友相聚和惜別的情景,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加深對課文思想感情的理解;還有我們學過的《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同樣有這樣教學效果。記得曾經上這課時,正好趕上清明節(jié),我借環(huán)境的渲染,講述那段感人肺腑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發(fā)生的點點滴滴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故事,孩子們聽了一個個安靜得沒有聲音,只見眼眶中有一些潮濕;還有我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閱讀時,也同樣讓孩子在文本的內容上大膽地想開去,與至親骨肉別離的情感就會油然而生,此時不需要太多的話語只要是不是給予音樂氛圍的渲染,那種相聚惜別的依依不舍之情就會溢于言表。
再如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我一開始給學生講解詩詞的特點,接著我并不急著去讀詞,理解詞大意,而是以文本中的插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看圖說話,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以大膽想象構建語言文字,一步步引導學生說出此首詞中環(huán)境美,屋前有小溪,溪中有蓮蓬,溪邊有青青的草兒;一家人生活和諧幸福,一對老夫妻沉醉其中,相互逗趣,感嘆幾個孩子的懂事乖巧孝順,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小兒子雖然年幼,但是活潑可愛,這樣的畫面被學生一一表達清楚,從而自然而然就會理解詞的內涵和表達的情感,再通過讀詞解句,很輕松就會誦讀此首詞,還能在課堂上把詞改編成習作,真正還課堂的實效。
其次,能從課文的內容聯(lián)想到更多。如:《丁香結》寫到丁香結引發(fā)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由此可以想到其他有象征意義的植物,如梅、蘭、竹、菊,想到這些植物象征著什么,由這些植物想到我們人生的追求。這樣不僅可以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躍思想,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描繪的景色美都是通過語言的遣詞造句達到的效果。在教學中就是要把這些詞句給勾畫出來進行品味,讓學生從中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目的性,體味文本美,如教學《草原》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去找出草原美在何處?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為什么?學生會從段落中找出“空氣清鮮”“天空明朗”等詞語。作者除了寫空氣還寫了草原的什么美景?學生回答出羊群、駿馬、小丘。此時,我繼續(xù)追問,這些景物作者又是怎樣描寫的,又有什么特點?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帶動起來,積極品味文段,匯報出小丘的線條柔美,可以和中國畫媲美,甚至更勝一籌,且翠色欲流,那么“翠色欲流”,是什么意思?找到另一個意思和它一樣的詞是“一碧千里”并通過指導,學生很容易明白它們都是表示綠的意思,只是前者是表示綠的程度深濃,而后者則是綠的范圍廣,同時也明白了寫小丘是靜態(tài)描寫而寫羊群則是動態(tài)描寫,這樣一靜一動相得益彰,構成一幅草原美景圖,所以順其自然就想到在這種境界里,連大牛和駿馬都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草原的無限樂趣。這樣循序漸進,品詞析句,體味到語言文字美,難道不是還課堂的實效嗎?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的目標應該以把握住語文本身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做到生動、形象、自然。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老師要能夠將語文教學深深地根植于文本語言之中,將課堂教出語文味,那必須在課堂上感情誦讀、靜心默讀,圈出文本中重點的詞句進行批注,寫出自己的誦讀感受和理解,摘抄文本中優(yōu)美的詞句進行積累,從而在自己的習作中將它表現(xiàn)出來,將語文的教學重心切切實實落實在讓學生親歷閱讀的全過程中。簡簡單單教語文,切實還語文課堂實效,讓文本與學生面對面碰撞,產生火花共鳴,這樣情感和思維就會相得益彰。這才是我們語文課堂所追求的本真語文,這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水滴石穿,只要不斷努力,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