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湛
作者:柴靜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國
出版年:2013-1-1
頁數(shù):424
我們的世界很小,哪怕走了很久很久,可能也只能停留在原點。
我想在你的身邊種上小小一棵草,它很小,卻足夠長出一本本書來,在風(fēng)雨欲來時,把你安置在它們的蔭蔽里。
我會給你唱情歌,也會給你講故事,讓你享受我的愛也享受清風(fēng)。
請讓我好好地珍重你。
談起柴靜,她曾以一部《穹頂之下》在2015年掀起人們對于環(huán)境的激烈討論。她懷著殷切的渴望而呼吁,卻也在表達(dá)中略略摻雜了數(shù)據(jù)與實情的紕漏。但這里,我提的不是《穹頂》,而是《看見》。
10年是一個什么概念?
是一個姑娘長大成人,成熟思想,還是一棵棵樹木,在愈加繁盛的過程中,增加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輪?人生的機遇有好有壞,有人高開低走,赴死沉淪;有人不甘落魄,咬牙前行。
10年,含括了無數(shù)人的故事,無數(shù)人的思想,無數(shù)人或沉默或宣揚的發(fā)聲。
他們的故事被間雜在歷史的洪流里,每個人都感同身受,也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非典、汶川、兩會、奧運、藥家鑫……這些事件停留在過去的10年里,沒有因成為過去而蒙塵,而是在她的筆下,再一次給了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生活與人性,從來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自身,在他們身上,發(fā)生的何嘗不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2003年,非典。
我想,讀到這里的各位,是不是很難設(shè)身處地想到彼時社會的恐慌。疫情從一個地方延至另一個地方,由點至面。有時只是與患者共坐了一部電梯,一起吃了頓飯,或是一同生活了一段時間,便是一屋子一屋子、一棟樓一棟樓地隔離入院。
“9年之后,人們還會說‘這是進非典病房的記者,我常覺羞慚。”
為什么會感到羞慚呢?
那些倒在手術(shù)臺上的,無名的,治療非典的醫(yī)生或護士們,他們在治療的過程中,何嘗不是在選擇著一步步赴死?但他們依舊從容地,面對著鏡頭,對著柴靜微笑,安慰她別怕。
而那個時候,他們連口罩都沒有戴。就這樣,把熱血與時光,寂寂地灑在死亡前的黎明里。
在所有的災(zāi)難中,血管就是最原始的東西,這個溫?zé)岬奶鴦泳褪腔钪?/p>
如果連跳動都沒有了呢?
她說:“人其實是背對著死亡,一天天倒退地活著。人都有一死,但內(nèi)心需要一種東西活著,而用文字記錄,就是喚醒這種內(nèi)心的過程?!?/p>
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對話是真相的還原過程。藥家鑫案發(fā)生的緣由是什么,哪里是地震后生長出來的草木,雙城服毒時間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感動先行往往會影響探尋真相的過程。我們?nèi)粝胗谩翱匆姟比プ坊厝诵缘恼婕倩蛏谋菊?,理?yīng)在保持準(zhǔn)確與冷靜后,再徹底地因感動而哭得涕泗橫流。
鐘擺一晃,又是許多年過去了,她已然隱于幕后了。
下一個10年,又是誰去看見,誰去記錄呢?
原文摘錄:
寬容的基礎(chǔ)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rèn)識。唯有深刻地認(rèn)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fù)雜性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zé)難和贊美的思維習(xí)慣。
——引自第241頁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nèi),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引自《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