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官分紀》是宋人孫逢吉撰寫的重要類書。在《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四庫全書總目》等目錄學著作中均有提及。但關(guān)于作者孫逢吉的介紹,傳世下來的典籍卻出現(xiàn)了相互矛盾之處,特別是《四庫全書總目》中對孫逢吉的介紹,與諸多典籍處所見的介紹相互矛盾。通過相關(guān)記載的比較得出孫逢吉的詳細情況,對于今人認識《職官分紀》的價值以及部分目錄學著作史料來源的真實性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關(guān)鍵詞:《職官分紀》;孫逢吉;《四庫全書總目》;秦觀序
一
《職官分紀》共五十卷,是北宋中后期人孫逢吉所著的現(xiàn)存最早的職官類類書。全書共八十萬字,收錄的內(nèi)容始自上古傳說時代,止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該書不僅搜采歷代史書、文集、筆記等史料,又汲取前人的編修經(jīng)驗,采用先制度后故事的結(jié)構(gòu),力圖通過歷代文獻分門別類地揭示職官源流、反映仕林故實,具有鮮明的專業(yè)性。《職官分紀》是我國歷史上的一部重要類書。通過閱讀本書及《四庫全書總目》、《直齋書錄解題》和《郡齋讀書志》等書關(guān)于本書的記載,再結(jié)合清末藏書家陸心源的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職官分紀》的作者孫逢吉的有關(guān)記載《四庫全書總目》中的相關(guān)記載于其它各書的記載存在矛盾。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以上各書中的有關(guān)《職官分紀》作者的記載相互比較和考訂,以還原其作者的廬山真面目。
二
在對宋代典籍的查閱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宋代多個時段均出現(xiàn)了名叫孫逢吉的人。那么這些人中,《職官分紀》的作者到底是何人?本文試圖從史料中對于孫逢吉的多處記載入手,進行研究比較。
目前流行的中華書局影印本《職官分紀》采用的是文淵閣四庫全書版本,該書的開頭以及清代官修的《四庫全書總目》中,均包含《職官分紀·提要》一篇,其主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辨析《職官分紀》的作者。[1]《四庫全書總目》中關(guān)于《職官分紀》的部分記載如下:
職官分紀五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孫逢吉撰。逢吉字彥同,富春人。事跡具宋史本傳。前有元祐七年秦觀序。陳振孫書錄解題亦載之。考逢吉舉宋隆興元年進士,距元祐七年凡七十二年……在紹熙五年,距元祐七年凡一百三年。逢吉至寧宗朝,尚官祕書監(jiān)、吏部侍郎、知太平州,距元祐七年則一百幾十年矣。謂元祐時秦觀序之,殆謬誤也。[2]
通過《四庫全書總目》中對于《職官分紀》的記載,可以看出該書的作者為孫逢吉,且“逢吉字彥同,富春人。事跡具宋史本傳。”“逢吉至寧宗朝,尚官祕書監(jiān)、吏部侍郎、知太平州。”[3]從這些記載中可以分析出,四庫館臣認為《職官分紀》的作者是在《宋史》中立傳的富春人孫逢吉,該孫逢吉在南宋寧宗朝曾經(jīng)擔任過“尚官祕書監(jiān)、吏部侍郎、知太平州”的官職。這就把孫逢吉的活動時間定位到了南宋孝、光、寧朝時期。因此,四庫館臣得出秦觀為《職官分紀》作序的錯誤,理由是秦觀作序的時間為北宋元祐時期,這與生活在南宋的《職官分紀》的“孫逢吉”很明顯是相互矛盾的。在《四庫全書總目》的記載當中,還提到了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中也記載了秦觀為《職官分紀》作序的事情。綜上所述,《宋史》中孫逢吉傳、秦觀為《職官分紀》作的序、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的有關(guān)記載,成為了考訂“孫逢吉”的重要線索。《宋史·孫逢吉傳》部分記載如下:
孫逢吉字從之,吉州龍泉人也。隆興元年進士第,授郴州司戶。乾道七年,太常黃鈞薦于丞相虞允文、梁克家,將處以學官……紹熙元年,遷秘書郎兼皇子嘉王府直講。[4]
從《宋史·孫逢吉傳》中記載來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條信息:
1.孫逢吉字從之,吉州龍泉人也。2.傳記當中沒有關(guān)于孫逢吉撰寫《職官分紀》的記載。3.孫逢吉活動在南宋孝、光、寧三朝。這些記載的信息,四庫館臣在編寫《四庫全書總目》中《職官分紀》的解題時,一定考慮到了這些信息,才會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有類似的這些記載。換言之,四庫館臣直接相信了《宋史》中的相關(guān)記載,而沒有過多的考訂。在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中,關(guān)于《職官分紀》的記載如下:
職官分紀五十卷 富春孫逢吉彥同,撰大抵本職林而增廣之,其條例精密,事實詳備矣。秦少游序之元祐七年也。[5]
在這條記載當中,交代了《職官分紀》的卷數(shù),以及編撰過程中借鑒了《職林》一書。同時,指出孫逢吉為富春人,字彥同。這和《宋史·孫逢吉傳》和《四庫全書總目》中“孫逢吉字從之,吉州龍泉人也”[6]是相互矛盾的。特別的強調(diào)秦觀在元祐七年為《職官分紀》作序一事。因此,從陳振孫的記載來看,陳振孫是認定秦觀確實是在元祐七年為孫逢吉的《職官分紀》作了序。元祐七年,即公元1092年。該年處于北宋哲宗在位時期。既然秦觀在元祐七年為《職官分紀》作了序,這就說明《職官分紀》的成書也應(yīng)該至少在元祐七年以前。如果這條記載成立的話,很明顯的就與《宋史·孫逢吉傳》中關(guān)于孫逢吉的活動時間段處于南宋孝、光、寧宗朝階段相互矛盾。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職官分紀》的作者孫逢吉,是否是四庫館臣認定的《宋史》中立傳的孫逢吉呢?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元祐七年秦觀為《職官分紀》作序一事的真實性。筆者在查閱,宋代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中,也看到了關(guān)于《職官分紀》的記載:
職官分紀五十卷 右孫逢吉彥同所集也。以楊侃職林而廣之,具載新制,而又増門目之亡缺,補事實之遺漏。元祐中趙叡、秦觀為之序。[7]
從上述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關(guān)于《職官分紀》的卷數(shù)和《直齋書錄解題》中的記載相同,并且對于《職官分紀》的編撰過程中參考楊侃的《職林》的內(nèi)容也介紹的更加詳細。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此處記載的“孫逢吉字彥同”,這和《直齋書錄解題》中相同,并且也提到了“元祐中趙叡、秦觀為之序”一事。這也更加驗證了秦觀作序的真實性。同時也帶來了一問題,即是否存在關(guān)于孫逢吉同名同姓情況的出現(xiàn)呢。在查閱李燾的《長編》中有這樣一條記載:
上遣右拾遺孫逢吉逢吉,未見。至成都收僞蜀圖書法物。乙亥,逢吉還,所上法物皆不中度,悉命焚毀,圖書付史館。[8]
該史料說明在宋太祖時期,也存在一個孫逢吉。這也驗證了,筆者在前文的論證,即確實存在與《職官分紀》作者孫逢吉同名同姓的人。但明顯太祖朝的孫逢吉一定不是《職官分紀》的作者,因為該書是在楊侃《職林》的基礎(chǔ)上撰寫的,“以楊侃職林而廣之,具載新制,而又増門目之亡缺,補事實之遺漏?!盵9]而楊侃為真宗朝人,時間上相互矛盾。但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確實存在同孫逢吉同名同姓的人,也許以上幾部著作中記載的關(guān)于孫逢吉的矛盾,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最終解決《職官分紀》的作者到底是哪個孫逢吉這一問題的關(guān)鍵就是秦觀序的真?zhèn)巍?/p>
筆者在秦觀的文集《淮海集》當中沒有并找到秦觀的《職官分紀》序。但是,頁不能以本人文集未見此序為由,而否認秦觀作序的真實性。中國古代文人學者給他人著作撰寫序言,而未收錄到自己的文集中的例子可謂是比比皆是。因此,不能以秦觀的《淮海集》中沒有收錄關(guān)于《職官分紀》的序言而否認秦觀作序的真實性。筆者最終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找得了這樣一條記載:“ 左宣德郎呂大臨,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秦觀并為正字?!盵10] 根據(jù)此條史料,我們可以看到在元祐年間秦觀所任的官職為“秘書省校對”,秦觀的主要工作就是校對書籍。那么秦觀為著作撰寫序言也是很順理成章的。再結(jié)合前文中《郡齋讀書志》和《直齋書錄解題》的記載,秦觀元祐時作《職官分紀》序一事當為實,秦觀序文的真實性不當懷疑。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孫逢吉的《職官分紀》的成書年代在元祐七年之前。
上文列舉了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中所言元祐中趙睿和秦觀為《職官分紀》作序的事。秦觀的序文可以在書中找到,但趙睿的序文并不見于今本《職官分紀》中。那么,是否確有趙睿作序的事情呢?筆者以為,趙睿為序是確有其事的。最為重要和直接的證據(jù)是周必大《跋魚計亭賦》中的記載:“當元祐初,英俊聚朝,以奉議郎、禮部編修貢籍,首與孫逢吉彥同作《職官分紀》序。后數(shù)年秦觀少游方繼之,才名亦可知矣。尋自秘閣校理遷太常博士,知登、隨、商三州,召為郎,出提點京東刑獄,攝帥青社,年五十九奉祠就養(yǎng),閑居二十五年?!盵11]按趙睿元祐更化中屬司馬光一派。《魚計亭賦》為北宋宣和三年二月宇文黃中所作。此事亦記于《江西通志》中。該書卷四十引《名勝志》:“宋趙睿,元祐中官職也。先居鄭州作魚計亭,宇文黃中為亭賦?!盵12]此文為我們判定孫逢吉《職官分紀》的成書時 間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按文中所言,趙睿為孫逢吉 的《職官分紀》作序是在元初,秦觀的序文是在元祐七年,上引《跋魚計亭賦》中的“后數(shù)年秦觀少 游方繼之”一句也可以證明,趙睿的序文應(yīng)當是在距元祐七年有一段比較長的時間的元祐初年。因而,孫逢吉的《職官分紀》在元祐初年或更早的時候已經(jīng)成書了,其時間一定是早于元祐七年的。
綜上所述,秦觀序是可信的。即證明了《四庫全書總目》和《宋史·孫逢吉傳》記載的孫逢吉并不是真正的《職官分紀》的作者。
三
上述的問題,清末著名藏書家陸心源也注意到了。他在《儀顧堂續(xù)跋》卷十一《明鈔職官分紀跋》中對孫逢吉進行了考訂,最終得到了關(guān)于宋代三個孫逢吉的信息:
首先第一個孫逢吉,為五代末期至宋初的蜀人。孟昶時為國子《毛詩》博士,附《宋史·勾中正傳》。在《宋史》中記載:“昭裔性好藏書,在成都令門人勾中正、孫逢吉書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鏤板,守素赍至中朝,行于世?!盵13]“蜀人又有孫逢吉、林罕:逢吉嘗為蜀國子毛詩博士、檢校刻石經(jīng)。”[14]這和前文所提到的宋太祖朝的那位孫逢吉為同一人。即“上遣右拾遺孫逢吉逢吉,未見。至成都收偽蜀圖書法物。乙亥,逢吉還,所上法物皆不中度,悉命焚毀,圖書付史館?!盵15]從其活動的時間和所從事的工作上可以判定。
其次第二個孫逢吉在《宋史》卷四百四有本傳。南宋,吉州龍泉人,字從之,隆興元年進士,卒于慶元元年。在樓鑰所撰孫逢吉《神道碑》中,孫逢吉不字彥同,亦不言其著有《職官分紀》。在樓鑰《攻瑰集》卷九十六《寶謨閣待制獻簡孫公神道碑》中記載:“公諱逢吉,從之其字也?!薄耙粺o所好,維刻意經(jīng)史?!薄坝染趪湔拢挛镏?。”[16]從上述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其記載的關(guān)于孫逢吉的內(nèi)容和《宋史·孫逢吉傳》中的記載基本一致,但是必須要指出,在《寶謨閣待制獻簡孫公神道碑》中,也沒有出現(xiàn)關(guān)于孫逢吉撰寫《職官分紀》的記載。
最后第三個孫逢吉為浙江富春人,字彥同,《浙江通志》中有傳,即著《職官分紀》者。在《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八《人物六·文苑一》記載:
《富陽縣志》,孫逢吉,字彥同,博學多文,習于典故。元祐間撰《職官分紀》五十卷。
此處史料,直接證明了《宋史》傳記中的孫逢吉并不是《職官分紀》的作者,而《富陽縣志》中記載的孫逢吉才是真正的作者。也證明了《直齋書錄解題》和《郡齋讀書志》記載的正確,而四庫館臣在編修《四庫全書總目》中對于《職官分紀》作者孫逢吉的記載確實錯誤的。
參考文獻
[1]汪卉.《職官分紀》研究,第53頁。
[2]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三十五,子部《類書類一》,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147頁。
[3](清)永瑢撰《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三十五,子部《類書類一》,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147頁。
[4](元)脫脫撰,《宋史》卷四百四,列傳一百六十三,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225頁-第12226頁。
[5] 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
[6](元)脫脫撰,《宋史》卷四百四,列傳一百六十三,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225頁
[7](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
[8](宋)李燾 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卷七,乾德四年五月乙丑條,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71頁。
[9](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
[10](宋)李燾:《長編》卷四百六十二,元祐六年七月乙卯條。
[11](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五十,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謝旻等:《江西通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元)脫脫:《宋史》卷四百七十九,列傳第二百三十八,世家二,西蜀孟氏,中華書局,1977年,第13894頁。
[14](元)脫脫:《宋史》卷四百四十一,列傳第二百,文苑三,中華書局,1977年,第13050頁。
[15](宋)李燾:《長編》卷七,乾德四年五月乙丑條,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71頁。
[16](宋)樓鑰:《攻瑰集》卷九十六《寶謨閣待制獻簡孫公神道碑》。
作者簡介:
呂欽,男,漢族,籍貫: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