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萍
摘 要:農村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是擺在國家和社會面前的主要任務。農村小學班主任要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想方設法提高農村小學班級管理質量,更好地推動我國基礎教育的全面發(fā)展。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fā)展,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農村小學班主任也要與時俱進,將這一教育理念運用到班級管理中,以優(yōu)化班級管理,提高班級管理質量,最終實現農村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以生為本;農村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
班級是組成學校管理機制的基本單位,班級管理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校風校貌的建設。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主要負責人,要充分認識到班級管理的重要性,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向上的班級環(huán)境,確保素質教育的扎實推進。然而由于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仍沿用傳統“以師為本”的方法,班級的一切事務班主任“說了算”,學生只能被迫接受班主任下達的任何命令。使得班級管理質量低下,學生的責任意識不強。因此,探討農村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意義重大,可以幫助班主任更好地實施以生為本的管理策略。
一、農村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班主任“大包大攬”
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農村小學班主任習慣性地認為小學生年齡小,什么也做不好,因此,對班里的工作“大包大攬”,將班里的一切工作事無巨細地攬到自己身上,衛(wèi)生、紀律、學習等但凡涉及學生在校的任何事情都要過問。經??梢钥吹胶芏噢r村班主任一天下來,上課、備課、批改作業(yè)、處理學生糾紛、安排值日……忙得暈頭轉向、身心疲憊。誠然,一名班主任確實需要對每一名學生盡心盡責,但這種“大包大攬”的管理方式并不可取。一方面助長學生的“懶惰”習性,不利于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培養(yǎng),讓很多學生對班級事情“不聞不問”,不利于建設團結向上的班級氛圍。另一方面,班級事務紛繁瑣碎,即使班主任有“三頭六臂”也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為此,我認為當前農村小學班主任首先要改變“大包大攬”的做法。
2.忽視學生自主性的發(fā)揮
現如今雖然新課改進行得如火如荼,但很多教師只是把新課改理念用于課堂教學的改革中,很少把課改與班級管理聯系起來。特別是班主任,很多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以自我為中心,想怎么管理就怎么管理,很少考慮到學生主體的感受,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需要。將班級管理局限于維持課堂秩序上,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影響了小學生自主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
3.管理手段單一
農村小學班主任由于管理教育的落后,管理手段單一,除了批評教育外,就是體罰或變相體罰。單一的管理手段,不僅拉大了學生與班主任之間的距離,不利于融洽師生關系的建立,讓師生關系常常處于劍拔弩張中,還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不利于班級創(chuàng)新活動的開展。
二、如何在農村小學實施以生為本的班級管理
1.以生為本,民主選舉班干部
如果說班主任是一面旗幟,班干部就是旗幟上的星星,隨時照亮班上的每個學生。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能夠分擔班主任的工作任務,幫助班主任更好地管理班級。并且班干部還能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因為班干部與其他學生的接觸時間要比班主任長,因此,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選舉班干部上,教師一定要認真對待。傳統的班干部都是班主任“內定”的,班主任根據自己的平時觀察,選出自己心中認為的“理想班干部”。這樣的班干部由于不是廣大學生投票選舉出來的,“群眾意識”“服務意識”不強,沒有為學生全心全意服務的意識,在工作中會盛氣凌人、頤指氣使,很容易在學生中失去威信。因此,班主任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民主選舉班干部,從而使其能夠切實為學生服務,為班集體著想。
具體在實踐中,班主任可以對工作能力強、工作認真負責、具有表率和模范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并樹立他們在學生中的威信。待時機成熟,班主任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投票選舉,讓班干部由全體學生選舉產生。隨后,班主任還要對班干部展開培訓,指導他們如何管理班級,對他們既要有熱情的鼓勵還要有嚴格的要求,從而不斷提高班干部的思想覺悟,讓班干部意識到班干部是為學生服務的,工作中要積極主動,一馬當先,只有這樣,才能讓其他學生信服,從而服從班干部的領導。當然,班主任還可以讓其他學生做好對班干部的監(jiān)督,從而不斷激勵班干部,促使他們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其他學生做出榜樣。
2.以生為本,健全班級制度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贝蟮絿矣袊?,小到家庭有家規(guī),班級作為一個集體也要有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才能約束和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自我的同時,還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確保各項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在班級制度的制定中,教師可以參照《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制定各種班規(guī),不斷健全班級制度,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有力的保障。
如針對班里很多學生說臟話的現象,班主任可以組織全班學生討論說臟話的危害,這樣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話題學生很感興趣,于是展開熱烈的討論。有的說說臟話傷害別人的自尊心,有的說說臟話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有的說說臟話容易激化矛盾,上升為打架斗毆,很多打架事件都是因為說臟話……在學生的議論紛紛中,學生深刻地意識到說臟話的危害。班主任趁勢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出針對說臟話的懲罰措施,這樣尊重他們主觀意識的做法能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經過激烈的談論,小組想出很多措施。如有的想到罰說臟話的學生寫反思,還有的想到罰說臟話的學生抄寫《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最后,班主任組織學生針對這幾種方案投票選舉,得票數最多的就被定為本班的班規(guī)。班里的一條條班規(guī)就是這樣“誕生”的。來自于民,用之于民。這樣的班規(guī)相對于班主任自己制定的班規(guī)更加完善、有效,并且由于經過了大多數學生同意,因此更有執(zhí)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