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旭光
2013至2014年,受上海市文聯(lián)文學(xué)院所托,我受命為音樂界泰斗錢仁康先生寫傳記,也由此有緣讀到了張定和與錢仁康的通信,了解到張定和曾為四姐張充和的一首詩《趁著這黃昏》兩次譜曲及這首詩究竟為誰而作的一些細節(jié)。
1997年1月6日,81歲的張定和寫信給他的老朋友錢仁康教授:四姐張充和曾寫有紀念故去小友的《趁著這黃昏》詩一首,為了把四姐張充和對故去小友的深情表達于萬一,我已經(jīng)完成了《趁著這黃昏》重新改曲,可了宿愿……
才女張充和是著名作曲家張定和的四姐。1926年,13歲的張充和寫了一首詩《趁著這黃昏》。詩中流露出的是對一位故人的懷念。而這位故人是誰?眾說紛紜,有說是張充和為母親陸英而作,也有說是寫給保姆“m媽”。從張定和這封信來看,他認為這位故人,是張充和的小友。
張定和在給錢仁康的信中還說道:《趁著這黃昏》曲譜初成時,19歲的他尚在蒙昧狀態(tài),僅僅是從字面上去理解張充和的詩。所以把這首詩譜得陰森恐怖。靜下心來想一想后,認為曲與原詞內(nèi)涵相悖,故未發(fā)表傳唱。
為《趁著這黃昏》重新譜曲后,張定和還是心難放下。于是,在1998年的2月4日,又致信錢仁康,請錢先生為他把握一下。張定和寄給錢仁康的曲譜有兩張:一張是簡譜,一張是五線譜。手寫的兩張曲譜上標明:曲初稿于1935年8月,二稿于1997年1月6日。
張定和與錢仁康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1941年底,張定和為之配樂的話劇《棠棣之花》上演后,錢仁康曾寫過評論文章。1995年,張允和決定復(fù)刊蘇州九如巷的中國第一份家庭雜志《水》。1996年2月,復(fù)刊號第一期正式面世?!端访科谟?5份,除了十姐弟與后代,只給最親近的朋友。錢仁康每期都會收到一份。
錢仁康在收到了張定和《趁著這黃昏》的曲譜后,及時回信。他在回信中還順便問了張定和,張家為什么把張充和過繼給二房的“親奶奶”(二叔祖母)做孫女。
張定和在信中透露:張家在連生了四姐妹后,怕斷了香火。于是,便使出高招:在張充和11個月大時,過繼給“親奶奶”做孫女。這樣,蘇州這邊就可以改變“方向”,控制“生女慣性”。此法果真靈驗,以后,張家就毫無阻攔地一連串生下了六個男孩。1929 年,“親奶奶”去世,16歲張充和回到了蘇州的大家庭中。
(作者為中國棋協(xié)大師、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